1. 福建上潤精密儀器有限公司 待遇如何
感覺不好,工資低,沒年終獎,就是尾牙也是部門經理自己掏錢,還要看他請不請,還不是年末請,是年初請,五險一金是有的,但是是按最低標准交的,沒多少錢,中秋有發月餅,但是質量一般吧,伙食的話有食堂,但是那是有關系的老闆承包的,做的很差,員工一直反應就是弄不走,前段時間還選舉食堂承包的,結果是她兒子包下,還是一樣,肉都是臭的,菜里都是蟲,這樣的差的菜也感拿出來,我第一個月進去的時候就吃了四次壞的,找了老闆娘,她都是說醋放多了,然後就走了,都這么大的人了,醋的味道和腐爛的味道還分不出來?後來我就都到外面吃了。我2012.12離開的時候更差,聽工人說每次肉都是臭的,菜里都是蟲。領導什麼的還摳門,叫我做一個項目,我想要點工具都不買,說去其他車間借,結果借來的老虎鉗和尖嘴鉗的刃口都斜的,項目從設計到製作都是我做的,做了80套,比叫廠家來做節省了60萬,我就要點獎金都不肯給,態度還很差。。。
你要不要去你自己看
2. 賺大錢的人,很少有靠努力成功的
臨近年關,許多人會被叫去參加同學聚會。
觥籌交錯間,幾句客套和寒暄聽來,似乎認識的每個人都過得不錯:
去北上廣深打拚的,進了大公司,隨隨便便拿二三十萬年薪;搗鼓創業的,公司已經基本站穩了腳跟,手下管著幾十號人;進體制內的,待遇深不見底,職級穩中有升;就連在家做自由職業的,有的也混成了小有名氣的網紅,朋友圈好多在國外旅遊的照片……
一樣的學識經驗出來,除去那些背景特別厲害的,其他人起點似乎都差不多。
為什麼「別人家的同學」混得風生水起,賺錢又多又好像很輕松,自己卻每天累得要死要活,還領著月光的工資?
這現象看似不合理,其實卻蘊藏著經濟運轉的法則。
你能賣什麼,決定了你能賺多少;你擁有的資本越稀缺,你的價值就越大,回報才越多。
如果把賺錢分為三個階段,你會發現,這三個階段付出的體力逐級遞減,報酬卻可能在增加。
△
第一個階段,是站著賺,靠的是販賣自己的體力勞動。
我在學校讀書時,喜歡去小吃攤點幾根烤串、或是吃一碗米粉,在等餐的時候和攤主聊天,問問生意怎麼樣。
令人驚訝的是,幾乎稍微生意紅火的攤子,一天都能賣出近千份小吃。簡單算了一下,即使每份利潤只有一塊錢,一個攤口每月的毛利潤也能有兩三萬塊了。
前段時間月入三萬的煎餅大媽走紅網路,也證實了部分小攤主,收入確實高。
當時網上有很多段子出現,自嘲明天就辭職出去賣煎餅,但嚷嚷歸嚷嚷,北京的早點攤位數,卻並沒有什麼明顯的增加。
因為像煎餅大媽這樣站著賺錢的人,每一分收入都和工作量直接掛鉤,一天停工一天斷糧。看似累積收入挺高,一旦除以工作時間,回報率並沒有描述得那麼誘人。
站著賺錢的人之所以回報率低,是因為他們手上掌握的,是許多人都有的資源—— 體力和時間。
如果一種資源人人都有,那每一名從業者必須面對數以萬計的競爭對手,在賣方市場上只有非常有限的議價能力。 何況,一天只有24個小時,一周只有七天。
有的人聰明,意識到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能讓時間更值錢。
他們在兼顧工作的同時,在教育、培訓上持之以恆地投資,習得更不可替代的工作技能,換得了更強一點的議價能力,增加了工作回報。
但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大部分人沒有這樣的智識,只能靠增加勞動時間來增加收入; 而 當時間都用於工作時,又反過來擠壓了自我提升的空間。
美國專欄作家芭芭拉·艾倫瑞克在1998年,為了體驗底層美國人民的生活,選擇了六個不同的城市去打工。
為了確保她能真實體驗當地底層人民的生活,她決心不利用自己的知識、學歷和人脈,斷絕和過去朋友來往,只靠1000美元的積蓄開始打拚。
勵志雞湯喜歡說,你窮是因為你不夠努力,但這個故事的真實結局是怎樣的呢?
芭芭拉換了六種工作,有零售,有清潔,有老人服務,但是結局都一樣: 她無法擺脫貧窮的生活。
因為沒錢,她不得不租住偏遠的房子;因為住得遠,她不得不耗費大量時間在無意義的通勤上;因為花費很多時間在路上,她沒有時間去接受培訓找更好的工作;為了應付生活成本,她不得不同時兼好幾份零工;因為每天連軸工作,她身上知識分子的溫柔和耐心漸漸消失,也沒有精力管理自己的儀表和情緒,直到最後成為一個粗暴、疲憊、不修邊幅的失敗者。
最後芭芭拉回到了她的作家圈子,這段經歷被她寫成了一部紀實小說。
芭芭拉當然可以隨時跳出泥潭,但真實身在其中的務工者,即使認清了生活的現狀仍然避無可避。
△
第二個階段,是坐著賺錢,即靠販賣自己的腦力勞動賺錢。
某種程度上說,腦力勞動者也是體力勞動者,他們通過出售自己的時間和體力,為消費者創造價值,從而換取議價能力。
之所以叫坐著賺錢,是因為有些腦力勞動成果,可以通過大量復制,間接延長賺錢者的賺錢時間。 不用拚命給自己加工作量了,可以坐一坐休息一下。
打個比方,一位很厲害的老師,經常被請去全國各地上示範課。講得都差不多,但每到一個地方都有一群新學生,老師不得不一年重復上百遍同樣的教學內容。
老師長期奔波勞累無心備課,最後決定錄一盤講課的錄像帶出售,自己則潛心研究教學,產出了更多優質的課程,名氣越來越大,錄像帶賣得也越來越好。
現在我們當然已經不用錄像帶了——互聯網給腦力勞動者提供了更廣泛的分發渠道。
一個平面設計師可以花二十個小時,給甲方做一張海報,得到一筆錢。還可以用同樣的時間做一個模板傳到付費網站,由每一位使用者分攤這筆酬勞。
如果設計師的作品足夠有價值的話,理論上講後一種方案的回報遠高於前者。
所以在最理想的情況下,坐著是可以賺到不少錢的。
可惜的是,中國的版權保護仍處在一個比較尷尬的階段,以致盜版光碟盜版書籍滿天飛。
比如被控訴抄襲了200多部作品的《錦綉未央》,志願者光是搜集證據,就花了整整三年時間,最後,只有11位被抄襲的作家選擇站了出來。
所以,大部分腦力勞動者的現狀是,把自己的成果大量復制,再把省下來的時間投入下一輪創作中,因為他們很難獲得本該有的報酬。
△
第三個階段,是躺著賺錢,靠的是販賣手中的稀缺資源。
到了這個階段,才算是真正步入「輕松賺錢」的行列。因為躺著賺錢的人,收入基本和工作強度沒有什麼關系了。
前兩天,恆大一份月薪125萬的人事任命通知刷屏網路:剛剛從方正離職的任澤平以1500萬年薪加入恆大集團。
但是,千萬年薪在地產行業的高管圈子裡並不少見。
2013年,萬科就給當時還是執行總經理的郁亮開到了1368萬的年薪,恆大總裁夏海鈞年薪2.7億,金科、金地等高管年薪也在700萬以上。
給到這個價位的公司,重點已經不再關注高管對於某個具體任務的執行能力,而是看重更宏觀一點的東西,比如作為老闆「組局」的能力。
有人認為「組局」就是管理,像很多技能一樣,是通過學習掌握的東西。這只是最表面一層。
事實上,在像地產這樣入行門檻超高的行業里, 組好一個局需要調動各方資源,掌握資源的人自然就成了規則的制定者。
這也就不難解釋,很多從底層打拚上來的老闆都是做銷售出身。因為銷售是客戶的直接聯系人,業務資源從客戶向公司流動,第一道閘門在這里。
按一般公司流程,接到單子的銷售,把活兒拆解給其它部門分別完成。也就是說,一個掌握眾多業務資源的銷售不參與項目執行的任何工作,卻可以在第一道閘門把人脈和資源歸攏,自己另招一班人馬開工。
而很多自己創業的老闆也正是這么做的。
△
那麼,哪些資源是稀缺的?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大熱美劇《權力的游戲》里,有個角色叫瓦里斯。
瓦里斯年幼時是個奴隸,後來獲得自由卻一無所有,和朋友伊利里歐以偷竊為生。起初兩人專偷貴族的珠寶財物放在集市出售,但他們很快發現銷贓十分艱難。
於是兩人開始合謀分工,瓦里斯負責盜竊,伊利里歐則向貴族們聲稱,自己能找回他們丟失的珠寶。
後來瓦里斯不再自己動手偷竊,轉而向其它小偷收購贓物。漸漸地,兩人的「生意」有了起色,一邊整個城邦的小偷都來找瓦里斯銷贓,另一邊整個城邦的貴族都來找伊利里歐尋回失竊的珠寶。
兩人意識到信息的高價值和低風險,兩頭抽成賺了不少錢,他們用這筆錢教奴隸小孩兒識字,溜進貴族的城堡里偷看他們的信件,很快兩人便成了整片大陸首屈一指的情報販子。
瓦里斯的發家史剛好反映了現今的三種稀缺資源:資本、信息、影響力。
資本是最顯眼的資源。
知乎上有個游戲:假設有100個人,每個人都有100元錢。每輪游戲每個人拿出一塊錢隨機給另一個人。假設在18歲帶著100元的初始資金參與游戲,一天玩一次,一直玩到65歲退休。這樣的規則盡可能地保證「獲得財富的概率隨機」。
游戲運行了17000次,在公平的規則下,結果依舊殘酷。
資本增值速度大於勞動增值速度,是既合理又不合理的常態:你辛辛苦苦工作十幾年,加班加到過勞肥,好不容易混到了月薪五萬,鼓起勇氣一天兩趟往售樓處跑,結果中介告訴你看中的那套一個月就漲過了五萬。
知乎答主肥肥貓在一篇文章里說,香港人把買房叫「上車」,把工薪階層購置的第一套樓盤叫「上車盤」,其實特別形象——一群人跟著汽車跑,只要你能跳上這輛車,你就是在車里坐著躺著,也比外面那些追著跑的人要移動的快。
信息是最隱秘的資源。
上次去廣州路過上下九街,一路是各式貨品批發市場。
朋友誇張地告訴我這兒的東西很便宜,「早年精明的商人把東西從這邊運到兩條街之外,就能開出高一倍的價錢。」
但值錢的不是兩條街的運輸勞動,而是掌握「哪條街缺什麼東西」的需求,也就是掌握了信息交換的節點。
有個朋友在求職中介行業,他介紹說求職中介的業務流程是這樣的:有招聘指標的HR交付一定費用,把內推信息和崗位需求交給中介,中介拉各種應屆生求職群,為沒有大公司直接人脈的畢業生提供職位信息有償內推。
在這個流程中,招聘方和求職方的信息不對稱,給了求職中介發展的機會。房產中介、婚姻介紹所的套路莫不如此。
有的人可能會問,這種中介也賺不到什麼錢呀?
小中介生存狀況確實不佳,但不要忘了,靠信息賺錢不需要嚴格意義上的資本投入,而且是明顯規模遞增的行當。
信息買賣的盡頭,是信息壟斷。近乎壟斷的信息產業能帶來多大的利潤?看看某搜索引擎就知道了。
怎麼判斷一個信息有沒有價值?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這個信息有多少人知道。
賺大錢的人,依賴的是「不對稱性信息」,他們挖掘別人不知道的。而普通人創業,大多數依賴「公共信息」 , 人人都知道的信息,也就不值錢了。
影響力,則是最不問出身的資源。
互聯網普及之初,許多人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壁壘要被打破了。
一些行業甚至到了邊緣地步:只要不去特別偏遠的地方,現在旅遊已經不需要導遊了,直接從網上搜攻略就成。
但另一方面,網上的東西太多,反而不知道往哪兒看才好。這時候有能力讓大家注意到他的人,就掌握了第三種核心資源:影響力。
201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也曾指出,之後30年,誰把握了公眾的注意力,誰就掌握了未來的財富。
廣告是最早有意識賺取影響力的形式,到了現在,網紅在家裡唱一支歌,就能收到好幾萬的禮物,這也是注意力帶來的價值。
△
所以貧窮可以被改變嗎?答案是:可以。
但不光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最重要的,還需要更多的運氣。
很多文章都提到窮人思維,比如一心省錢,害怕風險,眼光短淺之類,但這些都是在既定的貧窮狀態下,做出的合理選擇。
因為沒錢,輸不起,所以不敢做看不見直接收益的事情,不敢花吃飯的錢投資自己。
在和平年代,階層流動緩慢才是常態。換句話說,階層的躍遷是場接力賽,你若想超過一般人的速度趕到前頭,勢必要抄一條更險峻的近路。
你很可能會承受比普通人更多的失敗。但如果你已經做好了失敗的准備,我想給你兩條建議:
一, 選擇那些能接觸到核心資源,或者以後可能掌握核心資源的事情來做。重復一遍,資本、信息、注意力,很多可以通過人脈獲得。小錢不必省,大決策需謹慎,把為數不多的錢花在最有競爭力的地方。
二, 不要等一切都盡善盡美了再行動。《了不起的蓋茨比》故事裡,蓋茨比在狂風巨浪中救下酒醉的富翁,就此迎來成功。 有機會,先抓住它,很多時候機會只是在等待「最合適的人」,而不是最好的人。
最後送大家一張圖,希望大家都能在看清其中的收益和代價後,做好自己的人生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