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國家文物局鑒定文物的科學儀器有哪些
國家文物局鑒定文物的科學儀器有熒光光譜、熱釋光分析檢測儀、脫玻化結構分析測試儀、X射線衍射儀。
國家文物局科技鑒定有以下幾種:
1、熒光光譜
物體經過較短波長的光照,把能量儲存起來,然後緩慢放出較長波長的光,放出的這種光就叫熒光。如果把熒光的能量--波長關系圖作出來,那麼這個關系圖就是熒光光譜。熒光光譜當然要靠光譜檢測才能獲得。
高強度激光能夠使吸收物質中相當數量的分子提升到激發量子態。因此極大地提高了熒光光譜的靈敏度。
以激光為光源的熒光光譜適用於超低濃度樣品的檢測,例如用氮分子激光泵浦的可調染料激光器對熒光素鈉的單脈沖檢測限已達到10-10摩爾/升,比用普通光源得到的最高靈敏度提高了一個數量級。
熒光光譜有很多,如原子光譜1905年,Wood首先報道了用含有NaCl的火焰來激發盛有鈉蒸氣的玻璃管,並得到了D線的熒光,被Wood稱為共振熒光。在Mitchell及Zemansky和Pringsheim的著作里討論了某些揮發性元素的原子熒光。
火焰中的原子熒光則是Nichols和Howes於1923年最先報道的,他們在Bunsen焰中做了Ca、Sr、Ba、Li及Na的原子熒光測定。
從1956年開始,Alkenmade利用原子熒光量子效率和原子熒光輻射強度的測定方法,以及用於測量不同火焰中鈉D雙線共陣熒光量子效率的裝置,預言原子熒光可用於化學分析。
1964年,美國的Winefordner和Vickers提出並論證了原子熒光火焰光譜法可作為一種新的分析方法。
同年,Winefordner等首次成功地用原子熒光光譜測定了Zn、Cd、Hg。有色散原子熒光儀和無色散原子熒光儀的商品化,極大地推動了原子熒光分析的應用和發展,使其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
熒光光譜包括激發譜和發射譜兩種。激發譜是熒光物質在不同波長的激發光作用下測得的某一波長處的熒光強度的變化情況。
也就是不同波長的激發光的相對效率;發射譜則是某一固定波長的激發光作用下熒光強度在不同波長處的分布情況,也就是熒光中不同波長的光成分的相對強度。
2、C14測年
C14測年:又稱放射性碳素斷代法(Radiocarbondating):含C物質的C14含量在C元素中所含的比例幾乎是保持恆定的,如果含C物質一旦停止與大氣的交換關系,則該物質的C14含量不在得到新的補充。
而原有的C14按照衰變規律減少,每隔5730年減少一半,因此只要測出含C物質中C14的減少的程度,就可以計算出它停止與大氣進行交換的年代,這就是C14測年的原理。
3、脫玻化
古陶瓷的釉,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這是一種玻璃,而經研究發現,二氧化硅的均質體一直是處在亞穩定狀態,有均質體向晶體轉變,我們稱這種過程為釉質的脫玻化轉變,脫玻化技術,又稱釉質脫玻化技術。
它的原理是,在同一種成分、同一個溫度的前提下,燒成的釉,在自然狀況下,時間越長,它的脫玻化程度越高。
通過光譜來分析,從而測算出陶瓷的年代。目前脫玻化是最好的物理鑒定方法,但是疑點:過量的消光劑,像氧化鋅、氧化鋇、氧化鋯這類的,那麼就可以斷定這個瓶子肯定是假的。古瓷器的釉面肯定沒有氧化鋅氧化鋇嘛?這點兒還是比較值得商榷的。
另外一個疑點,國家博物館的樣本量也是有限,比如宣德寶石紅等也就一兩件,以此作為鑒定依據還是有些局限。
4、拉曼光譜
是一種散射光譜。拉曼光譜原理:拉曼效應起源於分子振動(和點陣振動)與轉動,因此從拉曼光譜中可以得到分子振動能級(點陣振動能級)與轉動能級結構的知識。用虛的上能級概念可以說明了喇曼效應。
通過對拉曼光譜的分析可以知道物質的振動轉動能級情況,從而可以鑒別物質,分析物質的性質。天然雞血石和仿造雞血石的拉曼光譜有本質的區別,前者主要是地開石和辰砂的拉曼光譜,後者主要是有機物的拉曼光譜,利用拉曼光譜可以區別二者。
5、熱釋光測年法
熱釋光測年法():物質具有受熱發光的性質,是電子在晶格問移動時釋放儲存能量的結果;在一定的時距內,放射性元素U、Th和K每年提供給晶體的核輻射總劑量是一個定量,釋放的光子數,即熱釋光強度與貯能電子累積的時間成正比。
因此,通過測定晶體的熱釋光強度和每年接受的輻射總劑量,可計算樣品的年齡。這種測年技術稱熱釋光測年法,測年范圍介於數百年到100萬年。主要適用於受過燒灼或加熱後的物質,被廣泛應用於考古研究中。
在地質上對於測定因風化作用,分解和再沉積而形成的各種自然岩石,礦物的混合物也有效,特別是其中的石英,長石都能作為試樣。在研究黃土地層的年齡方面,也取得了較理想的結果。
6、光釋光測年法
光釋光測年法():在熱釋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測年技術。石英等礦物晶體里存在著「光敏陷阱」,當礦物受到電離輻射而產生的激發態電子被其捕獲時就成「光敏陷獲電子」。
它們可以再次被光激發逃逸出「光敏陷阱」,重新與發光中心結合再發射出光,這種光就是光釋光信號;利用這種信號進行測年的技術即光釋光法。測年范圍介於數百年到100萬年。
(1)地下陶瓷文物用什麼儀器能找到擴展閱讀:
國家文物局鑒定文物的主要內容:
辨別文物真偽、判明文物年代、評定文物價值和等級幾個方面。它們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在鑒定過程中,應辯證地對待,不可將它們孤立起來。
1、辨偽
在文物藏品中,特別是傳世品,往往夾雜著偽品。在保管、研究、陳列時,首先要把混入文物的偽品辨別出來。辨別真偽主要是對館藏文物和流散文物而言。對文物史跡,只是其中一部分需要辨偽。
建築物上的附屬品石雕、木雕等毀壞之後,又按原狀重新雕刻,與建築物並非同時之物,其他構件的更換亦如此,如不辨別,把它定為原件,會引起混亂。
2、斷代
辨別文物的年代,是文物鑒定的主要內容之一。確定了文物年代,就可將其置於當時的時空環境中進行研究。文物的真偽,最根本的是時代不同,還有所用材料、工藝的差別。
文物斷代對一切文物來說,都是必須的。在文物的斷代研究中,除由於作偽而造成的一些文物年代混亂,需要鑒定辨別外,還有大量文物本身並無紀年,需要鑒定,判明年代。
一些傳世文物在歷史流傳中,由於自然損壞,有意挖損等,給確定年代帶來了困難,還有一些文物史跡如古建築,不同朝代屢次重修,更換構件,使一座建築物具有多時代的構件,另有一些碑刻的紀年或關鍵字被砸去等,這些都需要通過鑒定,去判明年代。
3、評定價值
文物是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文化遺存,沒有價值的遺存,不能稱其為文物。在歷史遺存被確定為文物之前,就需要對其進行研究,評定其是否有價值。在確定某歷史遺存為文物之後,要研究它所具有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高低。
在研究文物的過程中,應將它置於一定的歷史環境之中,分析它的內容,鑒定它的製作工藝,揭示它的內涵及其在歷史的地位與作用。從而確定它的價值高低,或它的價值的主要表現。
4、評定等級
評定等級是鑒定的主要任務之一。按照中國文物法規的規定,根據文物價值的高低,把館藏文物和流散文物劃分為一、二、三級,把文物史跡區分為不同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大科鑒文物鑒定中心
B. 那些能看清地下的尋寶儀,原理是什麼,真能找到金銀珠寶嗎
偶爾能看到一些不明人士背著個有點像當年電影中探地雷的玩意兒,在一些老住宅區拆遷後的地方四處走動,也有網上報道一些歷史比較悠久的地區,有人在附近野地里尋寶,這些設備真的能找到寶貝嗎?它們的尋寶原理又是什麼?
當然你不要以為洛陽鏟是盜墓者所為,其實考古學者也用洛陽鏟,而且洛陽鏟的使用門檻比較低,所以搞不好啊,很多朋友家裡都有,不過盜墓是非法的,除了好玩和其他用途外,各位千萬不要以身試法!
C. 我在盜墓類的小說里,經常看到洛陽鏟,誰知道這玩意怎麼用啊
洛陽鏟,又名探鏟,一種考古學工具,為一半圓柱形的鐵鏟。一段有柄,可以接長的白蠟桿。使用時垂直向下戳擊地面,可深逾20米,利用半圓柱形的鏟可以將地下的泥土帶出,並逐漸挖出一個直徑約十幾厘米的深井,用來探測地下土層的土質,以了解地下有無古代墓葬。
歷史和文化
河南洛陽邙山上冢壘嵯峨,幾無卧牛之地,地下隨葬品埋藏極為豐富。鄭和七次下西洋後,中國的古文物和精美的工藝品,為西方商人所看重,「不惜重金,購於黑市」。由於偷挖古墓中明器的需要,洛陽的凹形探鏟,明代中葉即流傳於民間。
此後,洛陽鏟為後人逐漸改進。最早廣泛使用的地方自然是盜墓,而今則成為考古學工具。著名的考古學家衛聚賢在1928年目睹盜墓者使用洛陽鏟的情景後,便運用於考古鑽探,在中國著名的殷墟、偃師商城等古城址的發掘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今,學會使用洛陽鏟來辨別土質,是每一個考古工作者的基本功。
20世紀50年代,洛陽成為重點建設城市。工廠選址常遇到古墓,以機器鑽探取樣,費時費工,於是工程施工人員就利用這種凹形探鏟,准確地探測出千餘座古墓。之後這種凹形探鏟推廣到全國,並很快傳到東歐和亞非各國,洛陽鏟從此馳名中外。
如今,洛陽鏟是中國考古鑽探工具的象徵。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考古代表團訪問阿爾巴尼亞時,曾贈送一把打造精緻的洛陽鏟。
另有一種說法:
洛陽鏟據傳為中國河南洛陽附近農村的盜墓者李鴨子於20世紀初發明。1923年前後,馬坡村村民李鴨子來到他家附近一個叫孟津的地方趕集,轉了一會兒,他便蹲在路邊休息。李鴨子平日里以盜墓為生,所以他經常想的也是有關盜墓的問題。這時,他看到離他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包子鋪,賣包子的人正准備在地上打一個小洞,他在地上打洞的工具引起了李鴨子的興趣。因為他看到,這個東西每往地下戳一下,就能帶起很多土。盜墓經驗豐富的李鴨子馬上意識到,這東西要比平時使用的鐵杴更容易探到古墓,於是他受到啟發,比照著那個工具做了個紙樣,找到一個鐵匠照紙樣做了實物,第一把洛陽鏟就這樣誕生了。
樣式與原理
洛陽鏟因為是要做為挖掘探洞、採集探土之用,其工作原理大約和現在的石油勘探、地質取樣相似,故而鏟身不是扁形而是半圓筒形,類似於瓦筒狀,很像七八十年代常見的一種凶器——管兒插。
常見的洛陽鏟鏟夾寬僅2寸,寬成U字半圓形,鏟上部裝長柄洛陽鏟雖然看似半圓,其實形狀是不圓也不扁,最關鍵的是成型時弧度的打造。長20至40厘米,直徑5至20厘米,裝上富有韌性的木桿後,可打入地下十幾米,通過對鏟頭帶出的土壤結構、顏色和包含物的辨別,可以判斷出土質以及地下有無古墓等情況。洛陽鏟的製作工序有20多道,最關鍵的是成型時打造弧度,需要細心敲打,稍有不慎,打出的鏟子就帶不上土。不僅如此,洛陽鏟在製作工藝上更為復雜,通常製造一把小鏟需要經過制坯、煅燒、熱處理、成型、磨刃等近二十道工序,故而只能手工打制。
隨著時代的發展,一般的洛陽鏟已經被淘汰,新的鏟子是在洛陽鏟的基礎上改造的,分重鏟和提鏟(也叫泥鏟)。由於洛陽鏟鏟頭後部接的木桿太長,目標太大。所以棄置不用,改用螺紋鋼管,半米上下,可層層相套,隨意延長。平時看地形的時候,就拆開,背在雙肩挎包里。而今,洛陽鏟的家族已經十分龐大,比如電動洛陽鏟,儼然一個小型的鑽探機。
用途和用法
洛陽鏟簡單說只是一種工具,一般的使用者可以掌握大概的使用方法,但是具體說來,傳統上的洛陽鏟,主要指的是特定的運用一定方法使用洛陽鏟的人。這些人一般世代相傳,過去在職業盜墓者口中有老洛陽鏟的說法,指的就是這些經驗豐富的使用者,但是由於一些原因,這些世代相傳的老洛陽鏟在現代幾乎絕跡了。如果是一把好的洛陽鏟打制完畢,再裝上富有韌性的臘木桿並且接上特製的繩索,就可以打入地下十幾米,甚至幾十米深處,鏟子提起之後,鏟頭內面會帶出一筒土壤。這樣不斷向地下深鑽,盜墓賊對提取的不同土層的土壤結構、顏色、密度和各種包含物進行分析,如果是經過後人動過的熟土,地下就可能有墓葬或古建築。如果包括物發現有陶瓷、鐵、銅、金、木質物,就可以推斷地下藏品的性質和布局。經驗豐富的盜墓賊憑洛陽鏟碰撞地下發出的不同聲音和手上的感覺,便可判斷地下的情況,比如夯實的牆壁和中空的墓室、墓道自然大不一樣。
此外,挖的墓不同,盜墓工具也不同。探漢墓用洛陽鏟演變而成的重鏟,挖唐墓時用扁鏟(類似魯智深的月牙鏟),進入漢墓墓室(漢墓多為墓坑,多已塌陷)搗土時用滾叉和撇刀。
解放後,文物考古部門對洛陽鏟進行改進,用來對地下有無文化遺存進行普查鑽探,為文物考古工作做出了貢獻。但在近年全國颳起的盜墓狂潮中,它又被盜墓賊用來重走邪路。
目前,洛陽鏟已不再是考古界的專有工具,在建築、公路、鐵路、礦山等領域里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在地基灌樁和地質勘探等方面,洛陽鏟已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其他的發展
對於普通人而言,和盜墓聯系在一起的洛陽鏟有著獨特的神秘氣息,常常以各種方式吸引眾人目光。比如諸多網路小說都將洛陽鏟描寫得神乎其神,而近年,洛陽鏟又被精明的商家開發為洛陽特色的旅遊紀念品,成為宣傳洛陽的一個好的載體。或許是因為人總是有好奇心吧,即使不能親自去體驗盜墓(那可是違法滴),擁有一把傳說中的洛陽鏟也同樣會給人極大的滿足感。 家鄉的發明
D. 盜墓賊怎樣用洛陽鏟找到墓室的
一說到考古挖掘工具,相信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洛陽鏟,洛陽鏟是中國考古鑽探工具的象徵。在早期廣泛用於盜墓,後來成為了考古學工具。
這樣不斷向地下深鑽,盜墓賊對提取的不同土層的土壤結構、顏色、密度和各種包含物進行分析,如果是經過後人動過的熟土,地下就可能有墓葬或古建築。如果包括物發現有陶瓷、鐵、銅、金、木質物,就可以推斷地下藏品的性質和布局。經驗豐富的盜墓賊憑洛陽鏟碰撞地下發出的不同聲音和手上的感覺,便可判斷地下的情況,比如夯實的牆壁和中空的墓室、墓道自然大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