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傳統顯微鏡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是誰發明的
中國傳統顯微鏡出現的時間是明末,它的發明者是傳教士。
顯微鏡在中國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時期。當時,隨著傳教士的湧入,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也隨之傳入中國。顯微鏡作為一種重要的科學儀器,正是通過傳教士的介紹和引進,進入了中國的視野。這一時期,中國的學者和工匠開始接觸到顯微鏡,並逐漸了解其製造和使用方法。但由於歷史原因,中國傳統顯微鏡的發展並沒有像西方那樣深入和廣泛。盡管如此,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早接觸和使用顯微鏡的國家之一。以下為詳細內容解釋:
明末時期顯微鏡的傳入
明末時期的中國,正值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西方科學文化蓬勃發展。一些來自歐洲的傳教士在傳播宗教的同時,也將先進的科學知識介紹到了中國。其中,顯微鏡這一能夠觀察到微觀世界的神奇工具引起了中國學者和工匠的極大興趣。他們開始嘗試仿製和使用顯微鏡,為中國的科學研究帶來了新的視角和方法。
傳教士在顯微鏡傳播中的作用
傳教士在顯微鏡傳入中國的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不僅帶來了顯微鏡實物,還帶來了相關的使用說明和科學論文。通過這些資料,中國的學者逐漸了解了顯微鏡的原理和用途。此外,傳教士還親自教授使用方法,為中國的顯微鏡研究培養了第一批專業人才。
中國傳統顯微鏡的發展局限
雖然中國最早接觸和使用顯微鏡,但由於歷史原因,中國傳統顯微鏡的發展並不如西方那樣深入和廣泛。在封建社會後期,中國社會的科技發展相對滯後,加之對西方先進科技的引進和吸收存在局限,導致中國在顯微鏡製造和使用方面的進步相對緩慢。盡管如此,中國在傳統顯微鏡方面的發展仍然為後來的科學研究奠定了基礎。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顯微鏡的出現時間是在明末時期,由傳教士引入並傳播開來。雖然其發展受到歷史和社會因素的影響,但其在早期對西方先進科技的引進和吸收仍然具有重要意義。
㈡ 感測器的發展歷史
感測器的發展歷程大體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結構型感測器
主要利用結構參量變化來感受和轉化信號。例如:電阻應變式感測器,它是利用金屬材料發生彈性形變時電阻的變化來轉化電信號的。
第二階段:固體感測器
由70年代開始發展起來,這種感測器由半導體、電介質、磁性材料等固體元件構成,是利用材料某些特性製成的。例如:利用熱電效應、霍爾效應、光敏效應,分別製成熱電偶感測器、霍爾感測器、光敏感測器等。
70年代後期,隨著集成技術、分子合成技術、微電子技術及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出現集成感測器。集成感測器包括2種類型:感測器本身的集成化和感測器與後續電路的集成化。例如:電荷藕合器件,集成溫度感測器AD590集成霍爾感測器UGN3501等。這類感測器主要具有成本低、可靠性高性能好、介面靈活等特點集成感測器發展非常迅速,現已佔感測器市場的2/3左右,它正向著低價格、多功能和系列化方向發展。
第三階段:智能感測器
由80年代發展起來的,所謂智能感測器是指其對外界信息具有一定檢測、自診斷、數據處理以及自適應能力,是微型計算機技術與檢測技術相結合的產物。80年代智能化測量主要以微處理器為核心,把感測器信號調節電路微計算機、存貯器及介面集成到一塊晶元上,使感測器具有一定的人工智慧。
90年代智能化測量技術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在感測器一級水平實現智能化,使其具有自診斷功能、記憶功能、多參量測量功能以及聯網通信功能等。
(2)微觀探測的儀器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擴展閱讀:
感測器是一種檢測裝置,能感受到被測量的信息,並能將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規律變換成為電信號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輸出,以滿足信息的傳輸、處理、存儲、顯示、記錄和控制等要求。
感測器廣泛應用於社會發展及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如工業自動化、農業現代化、航天技術、軍事工程、機器人技術、資源開發、海洋探測、環境監測、安全保衛、醫療診斷、交通運輸、家用電器等。
感測器的特點包括:微型化、數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系統化、網路化,它不僅促進了傳統產業的改造和更新換代,而且還可能建立新型工業,從而成為21世紀新的經濟增長點。微型化是建立在微電子機械系統技術基礎上的,已成功應用在硅器件上做成硅壓力感測器。
通常據其基本感知功能可分為熱敏元件、光敏元件、氣敏元件、力敏元件、磁敏元件、濕敏元件、聲敏元件、放射線敏感元件、色敏元件和味敏元件等十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