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CT掃描機的基本結構包括什麼
醫用CT掃描機的基本結構包括:
掃描系統。其中主要有能發射X射線的X線管,和接受通過人體組織的X線量的探測器;
計算機裝置。對掃描收集到的信息數據進行存儲、運算並重建圖像;
顯示裝置。用黑白電視顯示,也可以用彩色電視顯示。
長期貯存可用磁帶和磁碟,或用膠片直接記錄。各個吸收系數的實際數值也可由列印機列印出來,與正常數值進行比較。
CT診斷的特點是檢查方便,安全快捷。例如,腦部所有的組織均勻地被顱骨所覆蓋,常規的X射線攝影不能顯示其細節。CT掃描首先用於腦部,對腦瘤的診斷與定位迅速准確;對腦出血、腦梗塞、顱內出血、腦挫傷等疾病,是一種准確可靠的無損傷檢查方法,幾乎可以代替過去的腦血流圖、血管造影等檢查。
目前,CT診斷技術的發展日臻完善。它的靈敏度遠遠高於X線膠片,所得的斷層圖像解析度高,圖像清晰,解剖關系明確,病變顯示良好,大大提高了診斷水平。
CT出現以後的二十多年來,至少已經經過了五代的變遷,分辨能力一代更比一代高,它已經成為當代醫學診斷技術的重要標志,足以使20世紀的人們向後人炫耀。
Ⅱ 核磁共振和CT區別是什麼對人體有輻射嗎
CT主要通過骨頭、肌肉和脂肪之間不同的對比度來診斷,同時解析度很高,是最常用的的診斷方式,可以看成是三維版本的胸透,但缺點是輻射劑量很高。MRI的成像原理完全不同於CT,MRI對軟組織的對比度相當好,所以常被用來做腦組織以及肝臟的成像。不過其解析度比CT低很多,而且成像時間長。但是MRI絕對的優勢在於對人體沒有輻射,相比起CT是很安全的診斷手段。目前使用的核磁共振儀有連續波(CN)及脈沖傅里葉(PFT)變換兩種形式。連續波核磁共振儀主要由磁鐵、射頻發射器、檢測器和放大器、記錄儀等組成(見圖8-5)。磁鐵用來產生磁場,主要有三種:永久磁鐵,磁場強度14000G,頻率60MHz;電磁鐵,磁場強度23500G,頻率100MHz;超導磁鐵,頻率可達200MHz以上,最高可達500~600MHz。頻率大的儀器,解析度好、靈敏度高、圖譜簡單易於分析。磁鐵上備有掃描線圈,用它來保證磁鐵產生的磁場均勻,並能在一個較窄的范圍內連續精確變化。射頻發射器用來產生固定頻率的電磁輻射波。檢測器和放大器用來檢測和放大共振信號。記錄儀將共振信號繪製成共振圖譜。將數目相等的碳原子和氫原子放在外磁場強度、溫度都相同的同一核磁共振儀中測定,碳的核磁共振信號只有氫的1/6000,這說明不同原子核在同一磁場中被檢出的靈敏度差別很大。13C的天然豐度只有12C的1.108%。由於被檢靈敏度小,豐度又低,因此檢測13C比檢測1H在技術上有更多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