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重復神經電刺激方法
重復神經電刺激(RNS)是一種研究神經功能和評估神經損傷的方法,其基本步驟如下:
首先,電極定位至關重要。刺激電極被安置於需要評估的神經干,以便發送電流進行刺激。同時,記錄電極則位於神經所支配的肌肉區域,地線則連接在刺激電極和記錄電極之間,形成一個電生理測量系統。
選擇測試肌肉時,一般會選擇面神經支配的眼輪匝肌、腋神經支配的三角肌、尺神經支配的小指展肌以及副神經支配的斜方肌。近端肌肉雖然陽性反應率較高,但因為位置不易固定,可能影響結果的精確性。相比之下,遠端肌肉雖然靈敏度較低,但其穩定性較好,偽差較少,是高頻刺激時的首選,如尺神經。
在正常情況下,對神經功能的評估包括計算波幅變化。通常,通過比較第4或第5波與第1波的波幅,來測定低頻刺激下的波幅遞減,正常值應在10%-15%范圍內。高頻刺激時,波幅遞減的正常范圍則在30%以下。而波幅遞增,即高波幅與第1波相比的上升幅度,正常人通常在50%以下。
㈡ 電療法有哪些具體方法
(1)電體操療法:電體操又名神經肌肉電刺激療法。通常將應用低頻脈沖電流刺激神經或肌肉,引起肌肉收縮,以恢復神經肌肉功能的方法,稱為電體操療法。
醫生根據神經肌肉功能狀態,選用指數曲線波、三角波、梯形波或方波,脈寬一般為200~500微秒,頻率從0.5~100赫茲。這種電流可引起肌肉一起一伏的節律性收縮,改善體液循環,保持正常物質代謝,促進靜脈和淋巴迴流,延緩患病肌肉萎縮,防止攣縮和纖維化,從而加速健康肌纖維代償性增生和神經傳導功能的恢復。
治療方法:市場有售各種各樣的低頻脈沖電療儀。家庭治療時宜選擇體積小、重量輕、安全可靠、便於攜帶的和用干電池作電源的儀器。治療電極由導電橡膠(或金屬)板和吸水襯墊兩部分構成。吸水襯墊用質地較好的海綿或多層法蘭絨布縫制而成。治療時用自來水浸濕,以克服皮膚電阻,增強導電性。
患者取坐位或卧位,裸露治療部位。主電極(面積較小的)接陰極,置於病區或痛區或神經干或肌肉運動點;輔電極100~200平方厘米接陽極,置於肩胛間(治療上肢時)或腰部(治療下肢時),然後用固定帶或砂袋固定。根據醫生的意見,按病情選擇脈沖波形、頻率和脈寬。對正常神經支配肌肉,選用脈寬1毫秒、頻率50~100赫茲的三角波或方波;對失神經或部分失神經肌肉,選用頻率1赫茲、間歇比1:2~5的三角波或指數曲線波。調節電流輸出強度。刺激強度一般劃分為:
感覺閾下:電流表有指示,患者無電流作用感。
感覺閾:恰有麻或顫動的電作用感。
感覺閾上:明顯的電作用感。
運動閾下:不引起肌肉收縮反應。
運動閾:恰能引起肌肉收縮反應。
運動閾上:引起明顯的肌肉收縮反應。
耐受限:能耐受的最大電流強度。
電體操治療劑量,宜在運動閾或運動閾上。為提高治療效果,在進行電體操治療的同時,可囑病人隨電刺激節律做主動肌肉收縮,或做附加阻力的電體操運動。
治療時間一般為10~20分鍾,但為防止肌肉持續收縮引起疲勞或缺血狀態,可採取治療10分鍾,休息10分鍾,再治療10分鍾。
電體操療法適用於廢用性肌萎縮、肌無力、運動性肌疲勞、各種周圍神經損傷、子宮收縮無力、遲緩性便秘、中樞性癱瘓等症。出血性疾病、化膿性炎症、惡性腫瘤、心力衰竭、裝有心臟起搏器者等應視為禁忌證。
(2)經皮電刺激神經療法:應用低頻脈沖電流作用於人體一定部位,引起周圍神經粗纖維興奮,以減輕或消除疼痛的治療方法稱為經皮電刺激神經療法(即TENS療法)。這種治療的儀器微型化,便於攜帶和家庭治療。
治療方法:經度電刺激神經療法的主要技術參數為:
脈沖波形:單向或雙向不對稱方波。
脈沖頻率:50~100赫茲,低限0.5~25赫茲,高限100~500赫茲。
脈沖寬度:2~50微秒,高限100~500微秒,小於50微秒易興奮神經粗纖維。
電流強度:峰值電流宜在150毫安以下,但一般電量為30~60毫安,不宜太小。
患者暴露治療部位,找出壓痛點、穴位或運動點。在電極正面塗抹導電膠,將電極用固定帶或不幹膠固定於治療部位。可用一對或兩對電極,分別放在痛區兩側,也可放在痛區四個對角點,形成交叉式放置。根據病情選擇頻率和波寬,鎮痛宜用50~100赫茲,波寬<50微秒,有時為加強鎮痛效果,也可選用頻率3~10赫磁的強電流刺激。調節電流輸出,一般用感覺閾上劑量,以有明顯震顫和麻刺感為度。
每次治療20~120分鍾,每日治療1~2次,8~12次為一療程,一般以取得最佳鎮痛效果為准。
經皮電刺激神經療法適用於頭痛、偏頭痛、牙痛、頸痛(如落枕)、腰痛、神經痛(枕大神經痛、三叉神經痛、肋間神經痛、坐骨神經痛)、肌肉痛、關節損傷性痛、帶狀皰疹痛、產痛、術後痛,肩周炎、網球肘、肌腱炎、滑囊炎、關節炎、頸椎病、腰部勞損、殘肢痛、癌痛等。禁忌證同電體操療法。
(3)音樂電療法: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人們把聽音樂與由音樂信號轉化的同步電流結合起來治病,取得較單一電療更好的效果,稱為音樂電療法。
音樂電療的治療作用有兩個方面:一、音樂對人體的作用。不同的音樂性質、力度、速度、音程,對人體可產生不同心理或生理反應。旋律優美、節奏平穩、速度緩慢、力度適中的音樂,具有放鬆、鎮靜和鎮痛作用;旋律雄壯而熱情,節奏有力而激昂及力度強的音樂,有振精神、興奮神經作用,可用於鍛煉肌肉、增強肌力、防止肌萎縮和促進癱瘓肢體運動功能恢復;旋律深沉而憂郁、節奏緩慢而力度較弱的音樂,具有鎮靜、催眠作用;節奏有力、力度較強的音樂,具有提高肌張力、促進運動功能作用。二、音樂電流對人體的作用。音樂電流兼有低頻電流和中頻電流的雙重作用,但不同於一般低、中頻電療法。首先,音樂電流作用較為深達,人體不易產生適應性,既能引起肌肉收縮,又沒有低頻電那樣的刺激不適感;其次是音樂電流在鎮痛和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方面,與低、中頻電流相似,但優於低、中頻電流的治療作用。
治療方法:將唱片或錄音帶發出的音樂信號(器樂曲、歌曲、戲曲),經聲電轉換器,轉換為電信號,再把這種微弱的電信號放大,通過聲頻匹配器升壓,然後輸出電流,此稱為音樂電流。音樂電流頻率為200~7000赫茲,是一種低、中頻混合的不規則的正弦電流,其頻率、波形和幅度隨音樂節律和強度變化。音樂電療儀配有多種磁帶,機內設有磁帶盒及放錄音裝置。有兩副耳機,一副供患者治療時聽音樂;另一副供操作者試聽,作為調節劑量的參考。
電極有低頻脈沖電療用電極和針電極兩種。針電極是供音樂電針用的。
在家中進行治療,一般宜採用普通電極法。根據病人的病情和音樂愛好,選擇音樂磁帶,放入治療儀的磁帶盒內。患者裸露治療部位,取兩塊導電橡膠電極,在電極上塗抹導電膠,或用吸水襯墊電極,置於病變區、痛區、神經干或肌肉運動點,再用固定帶或沙袋固定。讓患者戴上耳機,接通電源,按下磁帶盒開關,聽到音樂後調節音量,然後再將電極接上導線。調節電流輸出,使電流達到感覺閾上;若用運動閾上劑量,則要使肌肉出現明顯顫動感或節律性收縮。
治療時間為15~20分鍾,每日治療一次,10~20次為1療程。
音樂電療適應范圍較廣。採用節奏有力、力度適中的音樂。感覺閾或運動閾劑量的電流,治療腦血栓、脊髓炎、格林-巴利綜合征、周圍神經損傷等,可使肢體運動功能恢復較快;採用旋律優美、速度與力度適中的音樂和相應音樂電流,治療神經衰弱、血管神經性頭痛等,均有較好效果;採用節奏感強,旋律輕快、活潑的音樂和運動閾電流,治療肌纖維組織炎、腰部勞損、肩周炎、頸椎病、風濕性關節炎等,能收到好的效果。
注意事項:凡首次進行低頻電治療,應明確診斷,最好在醫生指導下進行;用干電池作為電源的儀器,應注意及時更換電池,以保證治療所需的足夠電量;用交流電的儀器,需要聯接地線,注意安全用電;治療前要檢查儀器,使電流輸出調節旋鈕置於零位,以防過大電流刺激患者引起不適;電極塗抹導電膠時,應厚薄均勻。用吸水襯墊電極,要干濕適度,以保持良好導電性;電極固定要可靠,要防止治療中途電極脫落;治療中有蟻走感、緊迫感、肌肉顫動是正常現象,不要顧慮;調節電量,宜緩升緩降,以免給患者造成不適感;治療完畢,應關閉電源。儀器長期不用,要取出機內電池,以防電池漏溢損壞儀器。
(4)音頻電療法:又名等幅中頻正弦電療法,常用頻率2000赫茲。顧名思義,因其頻率在音頻范圍之內,故習慣稱為音頻電療法。
音頻電療法的主要治療作用為軟化瘢痕、松解粘連。根據臨床觀察,手術後早期應用音頻電療,有預防瘢痕增生作用。由瘢痕引起的刺癢,治療數次或數十次,便可減輕或消失。已經增生的瘢痕,可使之松解、變軟、變薄和縮小。除了這種作用之外,音頻電療還有鎮痛、消炎和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
治療方法:市場出售的音頻電療儀,有固定頻率為2000赫茲的,也有頻率由1000~5000赫茲分檔可調的,任何一種都可使用。此種儀器體積比較小巧、操作簡便,既適合醫院用,也適合家庭用。
電極為條狀薄金屬片或由導電橡膠板和絨布套組成。宜根據病變部位的面積選擇大小適宜的電極。
檢查儀器開關。電流輸出旋鈕,使之處於零位。
患者暴露治療部位,將電極套用熱水浸濕,電極板裝入袋內,與儀器導線連接,固定於患部。深在病變治療時電極放置採用對置法,表淺病變治療時用並置法。調節電流輸出強度,一般以感覺閾或運動閾劑量為准,應小於0.3毫安/平方厘米,防止因過大電流引起組織損傷。
治療時間20~30分鍾,每日或隔日治療一次,10~20次為1療程。
音頻電療法適用於治療瘢痕疙瘩、組織粘連、注射後硬結、軟組織扭挫傷、腰部勞損、慢性盆腔炎、附件炎和各種神經痛、神經炎等。對於急性化膿性炎症、出血、發燒、局部有金屬物、安裝心臟起搏器者,應視為禁忌證。
(5)干擾電療法:干擾電流是一種「內生」的調制中頻電流,治療時要用4個電極,分兩路交叉輸入人體。一路頻率固定為4000赫茲;另一路頻率為4000000赫茲,每15秒變動一次,變動范圍可調。兩路電流在交叉處形成干擾,產生差頻為0~100赫茲的「內生」低頻調制中頻電流。這種電流名為干擾電流,用這種電流治病的方法,稱為干擾電療法。為克服干擾電流的某些「美中不足」,近年又有動態干擾電療法和立體干擾電療法問世,進一步完善干擾電療法的臨床應用。
干擾電流的治療作用,在中頻電療法中頗有特點,其主要作用有:
干擾電療法採用中頻交流電,其優點是人體組織阻抗小、無電解現象、耐受好、作用深;
採用4個電極,兩路輸出,最大電場強度發生在電極之間的交叉點上,而非在電極下。干擾場形成的「內生」電流具有低頻和中頻兩種電流的治療作用;
干擾電流鎮痛作用明顯,單次治療15~30分即有顯著的鎮痛作用,並且表現為全身痛閾升高;
對運動神經和骨骼肌作用,人體對干擾電流的耐受遠比三角波為好,肌肉收縮反應強度也比三角波大。治療各種周圍神經麻痹較直流電、感應電、調制方波、三角波的治療日數少、療效高;
因干擾電流作用深達,適於治療胃腸平滑肌張力低下,調整內臟功能。
治療方法:因干擾電治療技術較為復雜,治療儀種類各異,患者宜到醫院理療科或康復科治療,有關治療方法的操作步驟,在此不作具體介紹。
干擾電療法適於治療習慣性便秘、腸麻痹、胃下垂、尿瀦留、二便失禁、雷諾氏病、早期閉塞性動脈內膜炎、廢用性肌萎縮、肩周炎、頸椎病、骨關節病、腰椎間盤突出症、腰肌勞損、關節扭挫傷以及各種神經痛、神經炎等。對於出血、急性化膿性感染、孕婦下腹部、心臟部位等,應視為禁忌范疇。
(6)調制中頻電療法:20世紀60年代中期興起調制中頻電療法,因早年的儀器操作技術復雜,不能推廣。80年代後期出現電腦中頻電療儀後,調制中頻電療法得以推廣。調制中頻電療法採用10~150赫茲的低頻調制波,2000~5000赫茲的中頻載波。波形組合分為4個基本類型:連續調制波(連調)、斷續調制波(斷調)、間歇調制波(間調)和變頻調制波(變調)。電腦中頻電療儀不但簡化了技術操作,而且使脈沖電流組合變化更加多樣,病人不易產生適應性反應,因此這種儀器在國內已經相當普及。
電腦多液治療儀程度處方
程序處方號功能1頸椎病、扭傷、挫傷、腰痛。2類風濕性並節炎、骨質增生、關節腫痛。3肩周炎、腱鞘炎、網球時。4坐骨神經痛、神經炎、股外側皮神經、纖維質炎。5胃下垂、胃腸功能紊亂、便秘。6電體操(強)用於鍛煉刺激肌肉,使肌肉發達;治療廢用性肌萎縮。7電體操(弱)用於治療面神經麻痹、改善微循環、促進淋巴迴流、閉塞性脈管炎、糖尿病所致周圍神經血管病變。8附件炎、盆件炎、注射後硬結。9咽炎、喉炎、聲帶小結、聲帶麻痹。10瘢痕疙瘩、術後粘連、慢性炎症。11鎮痛(淺):用於治療各部位軟組織損傷。12鎮痛(深):用於治療各部位軟組織損傷。治療方法:市場銷售的調制中頻電療儀或電腦中頻電療儀有多種,宜選擇功能齊全、操作簡便、性能穩定可靠的儀器。
將儀器接通電源,檢查是否處於良好工作狀態。
選擇適宜大小電極板和吸水墊,或塗抹導電膠,再接上輸出異線與儀器連接。然後將電極放在病人裸露的治療部位上,用沙袋或固定帶固定電極。開啟電源,根據疾病診斷,按動程序處方鍵,選擇治療所需的程序處檢查輸出旋鈕,使之處於「0」位。然後調節治療時間,進入倒計時狀態。最後調節電流輸出,使之達到治療所需的適宜強度。
治療完畢時,將「劑量」旋鈕轉至「0」位,關閉電源,取下電極。
調制中頻電療法適於治療神經痛、神經炎、胃下垂、肌萎縮、遲緩性便秘、神經原性膀胱機能障礙、張力性尿失禁、慢性前列腺炎、早期血栓性閉塞性脈管炎、軟組織扭挫傷、骨關節退行性病變、腰椎間盤突出症、風濕或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急性化膿性炎症感染、出血疾患、惡性腫瘤、帶有心臟起搏器者,應視為禁忌證。
(7)空氣負離子療法:在波濤洶涌的海濱,或在飛流直下的瀑布旁,人們呼吸了飽含水霧的空氣之後,為什麼會頓時感到心曠神怡、舒暢愉快呢?這是因為吸入了空氣負離子的緣故。由此便知空氣負離子對人體健康十分有益。
應用人工或自然的空氣負離子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方法,稱為空氣負離子療法。
空氣離子就是帶正電或帶負電荷的空氣微粒。中性氣體分子(或原子)失去電子而帶正電荷,或吸收電子而帶負電荷,就成為正離子或負離子。在自然界中,海濱、瀑布、噴泉、激流地區,空氣負離子濃度高。據觀測,在海濱、瀑布附近,每1立方厘米空氣中約含5000個負離子、2000個正離子。在人口密集、空氣污濁的環境中,負離子濃度減少,正離子濃度增高,但其有衛生保健作用的主要是空氣負離子。
空氣負離子主要通過皮膚或呼吸後作用於人體。對神經系統具有調節、鎮靜、催眠、改善精神狀況、提高腦力勞動效率的作用;對心血管系統具有改善心肌營養、增強心肌功能、減慢心率、調節血壓的作用;對呼吸系統具有緩解氣管支氣管痙攣、調節呼吸頻率、增加肺活量、改善通氣和換氣作用。除此之外,空氣負離子對於血液系統、消化系統、新陳代謝和內分泌系統等均有良好影響。
治療方法:常用的負離子發生器,有電暈式和水動力式兩種。電暈式負離子發生器,是由高壓直流電,通過針狀電極放電,激發氣體分子電離,形成空氣負離子,然後被風吹出供治療應用;水動力式負離子發生器,是根據瀑布效應原理製成,即當水噴濺出時,產生水滴機械性分裂導致電離,從而形成帶電小水滴和空氣負離子。
醫療保健用空氣負離子發生器,產生的負離子濃度約為30~200萬個/立方厘米。隨著負離子發生器與治療部位之間距離增加,空氣負離子數量減少。
將空氣負離子發生器接通電源,使之處於良好的工作狀態。吸入時,口面部與負離子發生器之間距離10~40厘米,或用吸入面罩直接吸入。用於治療10~30分鍾,一次吸入負離子量約為100~200億個,每日1次,20~30次為一療程。用於保健,吸入負離子數量可相對減少。
空氣負離子療法適於治療急慢性呼吸道感染、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萎縮性鼻炎、早期高血壓病、神經衰弱、偏頭痛、心臟神經官能症等。也可用於衛生保健方面,如:在公共場所應用可以凈化空氣;兒童經常吸入可以促進發育,增強體質;成年人或老年人經常吸入,可消除疲勞,提高工作效率。嚴重心臟功能不全、出血傾向、活動性肺結核等患者應慎用。
㈢ 請問電子針療儀怎麼用
1、操作程序
使用前將強度調節旋鈕調至零位(無輸出),將電針儀上每對輸出的2個電極分別連接在2根毫針上。一般同一對輸出電極連接在身體同側,避免電流迴路經過心臟。開啟電源開關,逐漸加大電流強度。
臨床治療時間一般持續通電15~20min,從低頻至中頻,使患者出現酸、脹、熱等感覺或局部肌肉節律性收縮。如通電時間較長,患者會產生適應性,即感到刺激漸漸變弱,此時可適當增加刺激強度,或採用間歇通電法。
各種不同疾病的療程不盡相同,一般5~10天為一療程,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急症患者每天2次。療程中間可間隔3~5天。通常使用電針在2個穴位以上。如只須單穴電針時,可選取有主要神經干通過的穴位(如下肢的環跳穴)刺入,接通電針儀的一個電極,另一針接用水浸濕的紗布作無關電極,固定在同側經絡皮膚上。
2、選穴
選穴的方法除辨證取穴外,還可根據神經干分布和肌肉神經運動點取穴。例如:
頭面部:聽會、翳風(面神經);下關、陽白、四白、夾承漿(三叉神經)
上肢部:頸夾脊6~7、天鼎(臂叢神經);青靈、小海(尺神經);手五里、曲池(橈神經);曲澤、郄門、內關(正中神經)。
下肢部:環跳、殷門(坐骨神經);委中(脛神經);陽陵泉(腓總神經);沖門(股神經)。
腰骶部:氣海俞(腰神經);八髎(骶神經)。
穴位配對如屬神經功能受損,可按神經分布特點配穴。如面神經麻痹,可取聽會,翳風;皺額障礙取陽白、魚腰;鼻唇溝變淺配水溝;口角歪斜配地倉、頰車;坐骨神經痛取環跳、大腸俞,配殷門、委中、陽陵泉等穴。
(3)神經肌肉電刺激儀器線怎麼接擴展閱讀:
電子針灸儀的注意事項:
1、電針器使用前必須檢查其性能是否良好,輸出是否正常。
2、調節電流量應逐漸從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大,以免發生意外。
3、胸、背部穴位使用電針時不可將2個電極跨接身體兩側,以免電流迴路經過心臟。
4、靠近延腦、脊髓等部位使用電針時,電流量宜小,不可過強刺激,孕婦慎用電針。
5、相鄰一對穴位通電時距離不宜太近,電流強度也應稍小,以免刺激過強。
6、作溫針使用過的毫針,針柄表面氧化而不導電,應用時應將輸出夾在毫針針體上。
7、年老、體弱、醉酒、飢餓、過飽、過勞等,不宜電針。
㈣ 電針儀如何使用
電針儀為針灸儀器名。指可以輸出電流,利用電刺激代替手法刺激的一種儀器。是用於電針療法、針刺麻醉的一類電能輸出器。
操作方法:
使用電針儀之前,除了通過說明書詳細了解該儀器的特點與要求外,還應檢查儀器的性能是否正常。具體做法是,在電針儀的一對輸出線上分別央一塊沾過水的脫脂棉團,左手中、食指各按壓一團,右手打開儀器,逐步加大刺激強度,以親自體會感覺,同時也能熟悉電針儀的操作。電針方法如下:
(1)毫針刺人所選穴位得氣後,將電針儀的輸出線分別夾持在毫針體上。每一對輸出電極最好連接同一側的兩個穴位。把電針儀的輸出電位器調至「0」,再打開電源開關,再選擇所需的頻率和強度。
在治療過程中,病人往往會發生電適應,即覺得刺激強度逐漸變小,應及時進行調整。電針刺激時間一般為10~20分鍾,但也有長達0.5~1小時。電針刺激強度,多以病人能夠耐受力度。
(2)治療完畢,先把電位器調到「0」,再關閉電源,以避免關閉電源時產生突然增強的電刺激,再撤去導線,將毫針輕輕捻動幾下拔出。起針後要觀察毫針計體有否變黑、變細或缺損,如出現這種情況,要停止使用這種電針儀。
電針的穴位配方和毫針法相同,但一般要求成雙取穴,因為用單穴不能形成電流迴路,達不到電刺激的目的。如僅需取1穴時,可把電針儀的輸出線,一根接在毫針上,另一根接在用水浸濕的紗布上,濕紗布可放置在同側的皮膚上。
適用范圍:
電針儀廣泛適用於臨床內、外、婦科、皮膚科、眼科、五官科、骨傷科等各系統疾病百餘種,尤其對常見病如偏頭痛、三叉神經痛、周面神經麻痹、坐骨神經痛、牙痛、肩周炎、網球肘、挫傷、肌肉勞損、急性胃痛、痛經、便秘、泄瀉、腎絞痛、膽絞痛、急性闌尾炎、急性扁桃體炎、帶狀皰均有顯著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