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塞罕壩林場的歷史是什麼
歷史上的塞罕壩是一處水草豐沛、森林茂密、禽獸繁集的天然名苑,在遼、金時期稱作"千里松林",曾作為皇帝狩獵之所。 公元年,清朝康熙大帝在平定了"三藩之亂"之後,巡幸塞外,看中了這塊"南拱京師,北控漠北,山川險峻,里程適中"的漠南蒙古游牧地。
康熙大帝借皇帝"春搜、夏苗、秋獮、冬狩"四季狩獵的古代禮儀,同時錘練滿族八旗的戰鬥力,實行懷柔政策綏服蒙古,遏制沙俄侵略北疆,維護多民族國家的團結統一等鞏固國家政權的多種政治因素。
塞罕壩機械林場位於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最北部,毗鄰京、津、內蒙,地處內蒙古高原南緣和壩上山地,地勢分為壩上、壩下兩部分:壩上是內蒙古高原南緣,以丘陵、曼甸為主,海拔1500——1940米。
壩下是陰山山脈與大興安嶺余脈交匯處,典型的山地地形,海拔1010一1500米。壩內是灤河、遼河的發源地之一。
2021年2月25日,被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全國脫貧攻堅楷模稱號。
⑵ 塞罕壩機械林場的造林
通過衛星遙感圖,我們可以看到,在北緯42°02′-42°36′、東經116°51′-117°39′的渾善達克沙地南緣的河北省最北部,有一處集中連片的綠色與周邊灰黃色相連的地區。當時針自300年前清王朝在此設有「木蘭圍場」開始轉動,這里的色度變化記錄著人與自然的一段值得我們反思與敬畏的歷史。
清初,康熙於此設立木蘭圍場,清末開圍放墾,從此森林遭到砍伐,到新中國成立初期,原始森林盪然無存,美麗的高嶺變成了白沙彌天、林木稀疏的茫茫塞外荒原。
1962年,為了「建成華北地區中小徑級用材林基地;改變當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為改變京津地帶風沙危害創造條件;研究積累高寒地區造林和育林經驗;研究積累大型國有機械化林場經營管理的經驗」,原林業部決定在這片荒原上建立直屬塞罕壩機械林場。
1962年,來自全國19個省(市)的127名大、中專畢業生和242名工人,首先在這里紮下了恢復森林、重塗一片綠的夢想。也許來此之前他們從未聽說這塊荒無人煙的塞外高原。塞罕壩自然條件惡劣,生活條件艱苦,平均海拔1500多米,降雨少、低溫、多風,無霜期年均僅為62天,年積雪長達7個多月的高寒氣候,荒原上的樹苗能否經得起風雨,讓人懷疑。
建場之初,創業者們以「先治坡、後治窩,先生產、後生活」的實際行動開始了創業歷程,吃的是全麩黑莜麵,酸菜、土豆和 鹹菜是他們最好的副食;住的是干打壘和土石結構的草房。造林季節,創業者們幾十天吃住在野外。由於當時正是國民經濟最困難的時期,糧食奇缺,創業者們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一邊造林一邊種糧,既解決了吃飯問題,又保證了林業生產。
正是這支平均年齡只有24歲的隊伍,在與世隔絕的的生存環境,無數次的失敗以及一場場的自然災害中,攻克了一道又一道技術難關,摸索出適合當地自然條件和生產力水平的育苗和造林全套技術,填補了國內林業生產技術領域的多項空白。
從1962年至1982年,塞罕壩機械林場共造林96.08萬畝,總計3.2億株,按株距1米計算,可繞地球8圈;保存67.93萬畝,保存率70.7%,創下全國造林保存率之最。20世紀80年代後,林場在繼續石質山地、乾旱沙荒地造林攻堅的同時,突出以防火、防治有害生物為主的森林資源保護工作,加強森林撫育,積極發展木材生產、生態旅遊、種苗花卉等產業,在突出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同時,開始在多種經營上做文章。
如今這百萬畝林海阻滯了渾善達克沙地的南侵,防止了該地區森林退化為草原、草原再向沙漠退化的演替進程,保護和涵養了灤河、遼河的水源,每年向兩水系輸入淡水400多萬噸。在改善當地生態環境,為京津阻沙源、保水源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的塞罕壩,已被人譽為「河的源頭、雲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異獸的天堂」。
而今當我們穿行於這片一望無垠的林海時,在領略美景、聆聽鳥鳴的同時,更應向那些我們記得的和無數不記得的造林人深表敬意。
⑶ 塞罕壩的歷史由來
1、皇家狩獵場
歷史上的塞罕壩是一處水草豐沛、森林茂密、禽獸繁集的天然名苑,在遼、金時期稱作「千里松林」, 曾作為皇帝狩獵之所。
公元1681年,清朝康熙帝在平定了「三藩之亂」之後,巡幸塞外,看中了這塊「南拱京師,北控漠北,山川險峻,里程適中」的漠南蒙古游牧地。
康熙帝借皇帝「春搜、夏苗、秋獮、冬狩」四季狩獵的古代禮儀,同時錘練滿族八旗的戰鬥力,實行懷柔政策綏服蒙古,遏制沙俄侵略北疆,維護多民族國家的團結統一等鞏固國家政權的多種政治因素,以喀喇沁、敖漢、翁牛特等部 。
「敬獻牧場,肇開靈圃,歲行秋獮」的名義,設置了「木蘭圍場」,將「木蘭秋獮」定為祖制。史學家稱之為「肄武綏藩」。
2、退化為荒丘
塞罕壩隨著清王朝歷史的推移,因吏治腐敗和財政頹廢,內憂外患的清政府在同治二年(1863年)開圍放墾,隨之森林植被被破壞,後來遭遇日本侵略者的掠奪採伐和連年山火,到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盪然無存,當年「山川秀美、林壑幽深」的太古聖境和「獵士五更行」、「千騎列雲涯」的壯觀場面而不復存在。
塞罕壩地區退化為高原荒丘,呈現「飛鳥無棲樹,黃沙遮天日」的荒涼景象。
(3)塞罕壩機械林場之前是什麼擴展閱讀:
"木蘭圍場"的滿語名稱"木蘭輝罕",漢譯為"哨鹿設圍狩獵之地"。"木蘭",滿語"哨鹿"之意,是清帝行圍的一種方式。
據《滿漢大辭典》記載,獵人在黎明前隱藏在森林深處,頭戴鹿皮帽,口中吹起木或樺皮製的長哨,模仿鹿鳴求偶聲,以此引誘鹿以及猛獸為覓食而聚攏,給獵人創造好時機,伺機狩獵捕殺。
塞罕壩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境內,內蒙古高原的東南緣,地處內蒙古高原與河北北部山地的交接處,地貌上界於內蒙古熔岩高原和冀北山地之間,主要是高原台地;東西長51.46千米,南北寬17.84千米,區域海拔高度1500-2067米,面積20029公頃。
歷史上的塞罕壩是一處水草豐沛、森林茂密、禽獸繁集的地方,在遼、金時期稱作「千里松林」, 曾作為皇帝狩獵之所,被譽為「水的源頭、雲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⑷ 塞罕壩機械林場的歷史
「塞罕壩」系蒙漢合璧語,意為「美麗的高嶺」。歷史上,塞罕壩曾是一處水草豐沛、森林茂密、禽獸繁集的天然名苑,遼、金時期稱「千里松林」。
公元1681年,康熙在此設立了「木蘭圍場」(滿語,意為哨鹿狩獵)。塞罕壩是「木蘭圍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據史料記載,自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至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的139年間,康熙、乾隆、嘉慶共在「木蘭圍場」「肄武、綏藩」105次。
1993年,被林業部評為「中國一百佳國營林場」。
1993年5月,林業部批准設立塞罕壩國家級森林公園。
2007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4)塞罕壩機械林場之前是什麼擴展閱讀:
1、康熙點將台,又名亮兵台。位於森林公園陰河景區,為一孤立巨 岩,形如卧虎,頂部是狹長平台,周圍地勢平坦開闊。傳說康熙大帝在烏蘭布通之戰勝利結束後,曾登臨此台檢閱得勝凱旋的清軍將士。
2、七星湖假鼠草濕地公園,位於塞罕壩林場。在群山環抱的100萬平方米的濕地范圍內,分布著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七個天然湖泊,空中俯瞰形如天上的北斗七星,七星湖因此而得名。新建成的公園內有木棧道近5000米,觀景平台8處,遊船碼頭2個,木橋4座。
3、塞北佛石廟坐落於北曼甸管理區石廟子景區,周圍是一望無際的萬頃林海。一條清澈透底的山泉噴珠吐玉,緩緩流向遠方。 石廟由13塊削磨見方的石頭砌成,座北朝南,高1.96米,面寬1.21米,進深1米。
⑸ 賽罕壩在哪呀
賽罕壩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北部。
在歷史上,塞罕壩是一個天然花園,擁有豐富的水生植物,茂密的森林和豐富的動物。它在遼金時期被稱為「千里松林」。它曾經是皇帝狩獵的地方。清朝時期,因腐敗和財政頹廢以及內部和外部的麻煩,在同治的第二年開圍放墾,森林植被遭到破壞。塞罕壩地區退化為高原和荒丘。
賽罕壩的著名景點有: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 、塞罕壩草原、七星湖濕地公園。
(5)塞罕壩機械林場之前是什麼擴展閱讀
賽罕壩地處內蒙古高原與河北北部山地的交接處,地貌上界於內蒙古熔岩高原和冀北山地之間,主要是高原台地,區域海拔高度1500-2067米,面積20029公頃。
1.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
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壩上地區,在清朝屬著名的皇家獵苑之一「木蘭圍場」的一部分。森林公園總面積41萬畝,其中森林景觀106萬畝,草原景觀20萬畝,森林覆蓋率75.2%。
全園規劃6大類型景觀,被譽為「水的源頭,屬國家一級旅遊資源,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2.塞罕壩草原:
位於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最北端,與內蒙古赤峰市克什克騰旗、錫林郭勒盟多倫縣相接。是一個由草原、森林組成的地方。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塞罕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塞罕壩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