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學五年級下冊科學復習題有木有
五年級科學復習題( 選擇、判斷)
一、我會選擇。
1、用彈簧測力計測橡皮泥,在空氣中指針指向1牛頓,放到水中後,指針( ).
A、向上 B、向下 C、不動
2、當泡沫塑料塊靜止浮在水面時,它受到的浮力( )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A、大於 B、小於 C、等於
3、有些木塊放入水中會下沉,是因為它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它的重力。
A、大於 B、等於 C、小於
4、物體的沉浮現象是( )的。
A、有規律 B、沒有規律 C、有是有規律,有時沒有規律
5、海水的浮力比淡水的浮力( )。
A、小 B、大
6、一整個蘋果會浮在水面上,一片蘋果在水中會( )。
A、浮在水面 B、沉下去
7、不藉助其他的物體,你能讓一團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的做法是( )。
A、直接將橡皮泥輕輕放入水中
B、將橡皮泥搓成細條放入水中
C、將橡皮泥捏成空心船狀放入水中
8、下列物體放入水中後,恢復在水面的是( )。
A、玉米油 B、橡皮泥團 C、馬鈴薯
9、下列材料中( )最容易傳熱。
A、鋁 B、木塊 C、銅
10、物體受熱體積膨脹時,構成物體的微粒間的距離會( )
A、增大 B、保持不變 C、縮小
11、工人在鋪水泥路面時,總是做成一塊塊的,塊與塊間留有縫隙。這是為了( )。
A、美觀 B、留出水泥路面膨脹的餘地 C、防滑
12、下列三組材料中,傳熱性能都很強的是( )。
A、膠木、鐵、鋁 B、塑料、泡沫、銅 C、鋁、銅、鐵
13、當物體升溫以後,微粒( ),微粒之間的距離增大,物體就會膨脹。
A、減慢了運動 B、加快了運動 C、運動速度不變
14、觀察太陽和影子( )計時。
A、可以 B、不可以
15、用( )的方法估計時間更准確一些。
A、數脈搏 B、寫字的個數 C、跳繩的個數
16、用秒錶測一測,擺鍾的擺每分鍾擺動( )次。
A、120 B、60 C、30
17、擺在自由擺動過程中,擺動的幅度變得越來越小,每擺動一次所用的時間( )。
A、越來越短 B、沒有改變 C、越來越長
18、( )會影響擺的速度。
A、擺重 B、擺長 C、擺動的幅度
19、( )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量時間的一種計時儀器。
A、司南 B、日晷 C、羅盤
20、在製作水鍾時,必須保證水流的速度( )。
A、不變 B、越來越快 C、越來越慢
21、把擺掛在鐵架台上,再把鐵架台放在圓底盤上,使擺擺動起來。緩緩轉動圓底盤,看到擺動的方向( )
A、不會改變 B、發生了改變
22、下列城市中,最先迎來黎明的是( )。
A、昆明 B、上海 C、大理
23、人們在不同夜晚的同一時間觀察星座時發現,天空中的星座位置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由東向西移動,這( )說明地球在公轉。
A、可以 B、不能夠
24、為世界所公認的地球自轉有力證據的是( )。
A、北京故宮的日晷 B、雲南墨江的北回歸線標志塔
C、法國物理學家傅科的傅科擺
25、如果地球公轉時地軸不是傾斜的,地球上就不會出現( )。
A、四季變化 B、晝夜交替
26、如果你去南極進行考察,( )比較合適。
A、6月~8月 B、11月~1月 C、一年中的任何時間
27、按( )做模擬實驗,看不到「地球」上的同一個地方出現晝夜交替現象。
二、我會判斷。
1、物體在液體中的沉浮於液體的輕重有關。 ( )
2、把一塊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狀,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會不同。 ( )
3、一塊木塊在水中是上浮的,用透明膠帶把幾塊木塊粘在一起,放入水裡後是浮在水面上。 ( )
4、把會下沉的石頭弄碎放入水中,碎石頭會浮在水面上。( )
5、物體在水中下沉實因為沒有受到水的浮力。 ( )
6、物體在不同重量的液體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 ( )
7、潛艇有一個壓載艙。打開進水管道,往壓載艙里裝滿海水,潛艇會上浮。 ( )
8、1顆鐵釘在水中是下沉的,把10顆鐵釘捆在一起放入水中後會浮在水面上。 ( )
9、所有物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 )
10、把裝有冷水的密封小塑料袋浸沒在熱水裡,密封水袋會慢慢從讓水底部浮到水面。 ( )
11、壓癟的乒乓球放到熱水中,會重新鼓起來,主要是因為乒乓球內的空氣受熱體積膨脹。 ( )
12、冬天,手扶在鐵管上比扶在木頭上感覺冷,是因為鐵管的溫度比木頭的溫度低。 ( )
13、多穿衣服會熱起來,是因為衣服能給我們的身體增加熱量。
( )
14、將一個有蓋的瓶里的熱水加熱後,水的體積會增大,重量會減輕。( )
15、熱的良導體可以加快物體熱量的散失。 ( )
16、空氣是一種熱的良導體。 ( )
17、時間流逝的速度是有快有慢的。 ( )
18、根據自身的感覺來計量時間,這種方法不夠准確。 ( )
19、太陽鍾只能測量白天的時間。 ( )
20、擺鍾比日晷測量的時間更准確。 ( )
21、陽光下物體的影子隨著時間的變化,方向、長短會發生變化。( )
22、觀察樹的年輪,可以知道時間的痕跡。 ( )
23、擺在擺動的過程中,擺動的方向會發生偏轉。 ( )
24、機械擺鍾的快慢與控制它的擺錘和齒輪有關。 ( )
25、坐在行駛的車上,看到車窗外景物向西移動,說明車輛向西行駛。 ( )
26、地球轉動時,地軸始終傾斜這指向北極星,這就是北極星不動的秘密。 ( )
27、極地的白天和黑夜很長,是因為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是地軸保持相同的傾斜度,而且傾斜的方向不變。 ( )
28、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的「日心說」認為,地球處於宇宙中心,所有的日夜星辰都圍繞著地球運動。 ( )
29、從「地心說」到「日心說」經歷了1500多年的漫長歲月,可見古代天文學家們的探索之路是多麼艱辛。 ( )
30、地球上南北兩個半球的季節是相同的,北半球是夏天時,南半球也是夏天。 ( )
31、東西半球晝夜相反。 ( )
Ⅱ 五年級下冊科學復習資料 科學教育出版社 下冊的
1、物體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斷物體沉浮有一定的標准。
2、(同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改變它的(重量和體積),沉浮狀況不改變。
3、物體的沉浮與自身的(重量和體積)都有關。
4、(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如果(體積)相同,(重)的物體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體積小)的物體容易沉。
5、(潛水艇)應用了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變物體(排開的水量),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可能發生改變。
7、鋼鐵製造的船能夠浮在水面上,原因在於它(排開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體積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裝載量)也隨之增大。
9、(科學)和(技術)緊密相連,它們為人類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塊往水中壓,手能感受到水對小船和泡沫塑料塊有一個(向上)的里,這個力我們稱它為(水的浮力)。
11、(上浮物體)和(下沉的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們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
12、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體(浸人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當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於重力)時就(上浮);當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於重力)時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體,浮力(等於)重力。
14、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構成它們的(材料)和(液體的性質)有關。
15、(液體的性質)可以改變物體的沉浮。
16、(一定濃度)的液體才能改變物體的沉浮,這樣的液體有很多。
17、(不同液體)對物體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體積)的水(重)的物體,在水中(下沉),比同體積的水(輕)的物體,在水中(上浮)。
19、(比同體積的液體重)的物體,在液體中(下沉),比同體積的液體輕的物體,在液體中上浮。
第二單元 熱
1、有多種方法可以(產生熱)。
2、加穿衣服會使人體感覺到熱,但(並不是衣服)給人體(增加了熱量)。
3、水受熱以後(體積會增大),而(重量不變)。
4、水受熱時體積膨脹,受冷時體積縮小,我們把水的(體積)的這種變化叫做(熱脹冷縮)。
5、(許多液體)受熱以後體積會變大,受冷以後體積會縮小。
6、物體由冷變熱或由熱變冷的過程中會發生(體積)的變化,這可以通過我們的(感官)感覺到或通過(一定的裝置和實驗)被觀察到。
7、(氣體)受熱以後體積會脹大,受冷以後體積會縮小。
8、常見的物體都是由(微粒)組成的,而微粒總在那裡不斷地(運動)著。物體的(熱脹冷縮)和(微粒運動)有關。
9、(許多固體和液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氣體)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10、有些固體和液體在一定條件下是(熱縮冷脹)的,例如(銻)和(鉍)這兩種金屬就是熱縮冷脹的。
11、熱是一種(能量)的形式,熱能夠從物體(溫度較高)的一端向(溫度較低)的一端傳遞,從溫度高的物體向溫度低的物體傳遞,直到兩者溫度相同。
12、熱傳遞主要通過(熱傳導)、(對流)和(熱輻射)三種方式來實現。
13、通過(直接接觸),將(熱)從一個物體傳遞給另一物體,或者從物體的一部分傳遞到另一部分的傳熱方法叫(熱傳導)。
14、(不同材料)製成的物體,(導熱性能)是不一樣的。
15、像(金屬)這樣(導熱性能好)的物體稱為(熱的良導體);而像(塑料、木頭)這樣(導熱性能差)的物體稱為(熱的不良導體)。
16、(熱的不良導體),可以(減慢)物體熱量的散失。
17、(空氣)是一種(熱的不良導體)。
第三單元 時間的測量
1、(「時間」)有時是指(某一時刻),有時則表示一個(時間間隔)(即時長)。
2、鍾表以(時、分、秒)計量時間,鍾面上的(秒針)每轉動(一格),表示時間流逝了(1秒鍾),秒針轉動(一圈)則表示時間流逝了(1分鍾)。
3、在不同的情況下,我們對(相同時間)(時長)的主觀感受會不一樣,但時間是以(不變的速度)在延伸的。
4、藉助自然界有規律運動的事物或現象,我們可以(估計時間)。
5、時間可以通過對(太陽運動周期的觀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來測量,一些(有規律運動的裝置)也曾被用來計量時間。新 課 標第 一網
6、在遠古時代,人類用天上的(太陽)來計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晝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類最早使用的(時間)單位——(天)。
7、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長短)會慢慢地發生變化。(「日晷」)與(「圭表」)是根據(日影長度)製成的(計時器)。
8、在一定的裝置里,水能保持以(穩定的速度)往下流,人類根據這一特點製作(水鍾)用來計時。
9、通過一定的裝置,流水能夠用來(計時),因為(滴漏)能夠保持水在一定的時間內以穩定的速度往下流。
10、我們可以控制(滴漏的速度),從而使水鍾計時更加准確。
11、滴水計時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利用特殊容器記錄水漏完的時間(泄水型);另一種是底部不開口的容器,記錄它用多少時間把水接滿(受水型)。
12、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在尋求精確的計時方法,隨著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人們製作的(計時工具)越來越精確。
13、計時工具准確性的提高要靠(設計、材料)等的改進。
14、雖然像(日晷)、(水鍾)以及(燃油鍾)、(沙漏)等一些簡易的時鍾,已經可以讓我們知道大概的時間,但是人們總希望有更精確的時鍾。(擺鍾)的出現大大提高了時鍾的(精確度)。
15、同一個單擺每擺動一次所需的時間是相同的。根據(單擺的等時性),人們製成了(擺鍾),使時間的計量誤差更小。
16、擺的擺動快慢與(擺繩的長度)有關。同一個擺,擺繩越長擺動越慢,擺繩越短擺動越快。
17、擺的擺動快慢與(擺長)有關。
18、同一個擺,擺長越長,擺動越慢,(擺長越短),擺動越(快)。
19、注意擺繩的長度不等於擺的長度,(擺長)是指支架到(擺錘重心)的距離。
20、(機械擺鍾)是(擺錘)與(齒輪操縱器)聯合工作的。
第四單元 地球的運動
1、(晝夜交替現象)有多種可能的解釋。
2、(晝夜現象)與(地球和太陽的相對圓周運動)有關。
3、(「日心說」)和(「地心說」)中有關地球及其運動的觀點都可以解釋(晝夜交替現象)。
4、擺具有(保持擺動方向不變)的特點。
5、(「傅科擺」)擺動後,地面的刻度盤會與擺的擺動方向發生偏移,這可以證明(地球在自轉)。
6、(傅科擺)是歷史上證明地球自轉的關鍵性證據。
7、(天體的東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轉)而發生的現象。
8、地球自轉的方向與天體的東升西落(相反),即(逆時針)或(自西向東)。
9、(地球的自轉方向)決定了不同地區迎來黎明的時間不同,(東邊早)西邊晚。
10、不同地區所處的(經度差)決定了地區之間的(時差)。
11、人們以(地球經線)為標准,將地球分為(24個時區)。將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經線,定為(0度經線)。從0度經線向東180度屬東經,向西180度屬西經。經線每隔(15度)為(一個時區),相鄰兩個時區的時間就相差1小時。
12、天空中星星圍繞(北極星)(順時針)旋轉,北極星相對「不動」,是(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
13、從(北極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測出(地軸是傾斜的)。
14、(恆星的周年視差)證明地球確實在圍繞太陽(公轉)。其他的證據也可以證明這一點。
15、在圍繞某一物體(公轉)時,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會觀察到遠近不同的物體存在(視覺位置差異)。
16、(四季的形成)與(地球的公轉)、(地軸的傾斜)有關。
17、(極晝和極夜現象)與(地球公轉)、(自轉)和(地軸傾斜)有關。
18、(地軸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響(極晝極夜)發生的地區范圍。
19、地球確實在(自轉和公轉),證據不僅有來自(人造地球衛星)的觀測,還有來自(觀察或實驗)的多種現象。
20、地球自轉的方向是逆時針(自西向東),周期為(24小時),地球圍繞(地軸)自轉,地軸是(傾斜)的。
21、與地球自轉相關聯的現象有:(晝夜現象),(不同地區迎來黎明的時間不同),看上去(北極星不動)等。
22、(恆星周年視差)是歷史上證明地球公轉的關鍵性證據。公轉過程中,地軸傾斜方向保持不變,因此形成了(四季)和(極晝極夜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