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機械製造在國民經濟當中的地位和作用
正文:機械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2004年機械製造業工業總產值32711億元,同比增長17.41%;工業增加值8635億元,同比增長22.5%;產品銷售收入31902.3億元,同比增長27.7%,創下生產總量和產品銷售收入超過3萬億元的歷史記錄。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52.51%,比2003年的143.16%提高9.35個百分點。機械製造業一直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國際上普遍認為,一個產業增加值超過GDP的5%,就是支柱產業。 2004年,我國機械製造業工業增加值占同期國內生產總值136515億元的比重約為6.3%。
拓展資料:
1、機械製造業在許多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的國民經濟中也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美田68%的財富來自製造業,日本總產值的49%是由製造業創造的。中國製造業也占工業總產值的40%。就就業人口比例而言,大約 1 / 4 的人口來自在製造業和非製造業中,大約一半人員的工作性質與製造業密切相關。可以說,沒有發達的製造業收入,就沒有真正的國家繁榮富強。
2、1999年在第46屆國際生產工程學會CIRP年會上,大會主席日本吉川教授在總結中指出,世界發達國家的經濟競爭主要是製造業的競爭。技術。在各國企業生產力構成中,製造技術一般佔55%~65%。日本和亞洲是「四小龍」,它們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製造技術的重視。這些國家非常重視從世界各地購買高新技術開發專利,通過製造技術形成獨特、特、高、大、精、尖、質、價廉的產品,滿足廣大用戶的需求。不同層次,佔領市場。這就是他們崛起 飛翔的秘訣。
3、大多數人只看到機械製造行業必須依靠信息科學和材料科學來改造自己。這只是問題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信息科學和材料科學也必須依託鼎產線設備的製造技術才能取得新的進步。因為科學的基本任務是認識世界,所採用的基本方法是分析最終結果的基本表現形式是各種發現和啟示;技術的基本任務是改造世界,基木方法是綜合的,最終結果的表現形式是發明、創造和改進。眾所周知,計算機的發展日新月異,但計算機發展的關鍵問題是高密度大規模集成電路和存儲器件的生產,這取決於製造技術的發展。
4、美國、日本、歐洲等工業發達國家的專家教授將製造科學、信息科學、材料科學和生物科學列為時代四大支柱科學之一。有數據顯示,近幾十年來,美國曾(約1970年代和1980年代)對製造科學缺乏重視,認為製造業是夕陽產業,主張經濟重心應從製造業轉向高科技產業,第三產業。結果,美國的生產線沒落,很快跌至歷史最低點。其結果是,美國在國際舞台上的競爭力被嚴重削弱,並導致美國在 1990 年代初經濟衰退。為了改變這種狀況,美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戰略措施,制定並實施先進製造技術計劃和製造技術中心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