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張家港市憑「農機智能化」加速農業轉型,會帶來哪些手藝
芒種夏至,水浸禾田。正是夏播搶墒關鍵時期,趁著梅雨暫歇,張家港塘橋鎮金村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吳健抓緊將插秧機開到田間,伴隨著機器「突突突」的聲響,一棵棵青綠的秧苗穩穩扎入水田,在藍天下顯得格外光亮。
作為江蘇省首家率先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示範市,張家港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95.9%,設施農業機械化水平60.4%,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93.95%,列全省第一。今年「三夏」,農機發揮了哪些作用?還將向著什麼方向發展?
政策補貼加快「機器換人」
目前,張家港已引進5台無人駕駛收割機、13台無人駕駛插秧機、5台無人駕駛拖拉機、30多台(架)無人植保機,涵蓋了耕、種、收、植保等主要環節,為今後打造「無人農場」奠定了基礎。
在農業勞動力缺乏、對農機作業效率要求越來越高的今天,無人駕駛農業機械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張家港市農業農村局黨委書記、副局長湯衛華說:「無人農機具的推廣應用,將進一步加快我市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步伐,從而解決農業生產人口老齡化、作業標准差異化等問題,創新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新模式。」
為此,張家港全面落實智能化農機購機補貼政策,加快「機器換人」步伐,讓農業生產更加生態、高效、高質。今年,對購買智能化農機具給予50%的補貼,以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農業生產,助力鄉村振興。
張家港在全省首家建成農機信息化管理平台。該市農機推廣站站長蔡東林說,目前,該市各鎮(區)已有600台中拖、收割機和插秧機接入北斗農機管家,實現了相關基礎數據、實時照片的動態採集,初步建成「互聯網+」農機作業平台,為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提供定位監控、指揮調度、面積統計、質量核查、安全監管等基礎性管理服務。
農機「物聯」驅動高效協同。張家港基於物聯網構建起全市農機維修遠程診斷系統,在農忙期間縮短了機具維修時間,同時,在錦豐、鳳凰等8個烘乾中心安裝了糧食烘乾監測系統,實時監測相關數據,有效提高了烘乾中心的分析決策能力,保障糧食「顆粒歸倉」。
從「會」種地到「慧」種地,科技為農業播撒著綠色希望。省農業農村廳農機裝備處處長張耀春表示,我省鼓勵有條件的縣市規劃建設無人農場,推動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裝備和作業水平提檔升級,持續發揮示範帶動作用。
土地也許離得開人,人卻離不開土地。機器換人後,人與土地的相處變得更加輕松,人得以在技術的幫助下,擁抱更廣闊的天地,從田間收獲更多幸福感。
B. 農業機械化技術在推廣工作中存在著哪些問題
1.鄉鎮農機工作重管理、輕服務
鄉鎮農機管理部門需要協助縣農機管理門,做好對拖拉機、收割機等農業機械牌證的核發、換證及駕駛操作人員的技術培訓等工作,還擔負著農業機械的安全技術檢測、農機產品質量檢測、農機銷售維修市場監管,以及新機具、新技術的試驗、示範、推廣、服務工作,因財政沒有專項經費,農機管理部門目前只能保證每年一次的駕駛操作人員檢審和農機安全檢測以及其他日常工作,新機具、新技術推廣及專業技術培訓等服務性工作因經費問題開展困難,形成重管理輕服務的現象。
5.推廣人員專業技術水平較低
鄉鎮推廣人員的素質水平比較低,也是影響農機化推廣進程的重要因素。鄉鎮農機推廣人員大部分專業素質較低,僅僅能夠了解機械設備的日常操作要求及維修方式,在實際農機推廣時存在力不從心的情況,無法靈活地應對機械出現的各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