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恐龍簡介(150字以內)
2位粉絲
恐龍
(英文:adinosaur)是群中生代的多樣化優勢脊椎動物,支配全球陸地生態系超過1億6千萬年之久。恐龍最早出現在2億3千萬年前的三疊紀,滅亡於約6千5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所發生的白堊紀末滅絕事件。在2005年日本考古學家觀鈴發現新證據,恐龍有可能是在蛋里孵化出來的。
在1862年發現的始祖鳥化石,與美頜龍化石極度相似,差別在於始祖鳥化石有著羽毛痕跡,這顯示恐龍與鳥類可能是近親。自從1970年代以來,許多研究指出現代鳥類極可能是獸腳亞目恐龍的直系後代。大部分科學家視鳥類為唯一倖存發展至今的恐龍,而少數科學家甚至認為它們應該分類於同一綱之內。鱷魚則是另一群恐龍的現代近親,但兩者關系較恐龍與鳥類遠。恐龍、鳥類、鱷魚都屬於爬行動物的初龍類演化支,該演化支首次出現於晚二疊紀,並在中三疊紀成為優勢動物群。
在20世紀前半期,科學家與大眾媒體都視恐龍為行動緩慢、慵懶的冷血動物。但是1970年代開始的恐龍文藝復興,提出恐龍也許是群活躍的溫血動物,並可能有社會行為。近期發現的眾多恐龍與鳥類之間關系的證據,支持了恐龍溫血動物的假設。
恐龍分類恐龍與其它爬行動物的最大區別在於它們的站立姿態和行進方式,恐龍具有全然直立的姿態,其四肢構建在其體軀的正下方位置。這樣的架構要比其他種類的爬行動物(如鱷類其四肢向外伸展),在走路和奔跑上更為有利。根據恐龍腰帶的構造特徵不同,可以劃分為兩大類:蜥臀目(Saurischia)和鳥臀目(Ornithischia)。
二者區別在於其腰帶結構: 蜥臀目的腰帶從側面看是三射型,恥骨在腸骨下方向前延伸,坐骨則向後延伸,這樣的結構與蜥蜴相似;鳥臀目的腰帶,腸骨前後都大大擴張,恥骨前側有一個大的前恥骨突,伸在腸骨的下方,後側更是大大延伸與坐骨平行伸向腸骨前下方。因此,骨盆從側面看是四射型。不論是蜥臀目還是鳥臀目,它們的腰帶在腸骨、坐骨、恥骨之間留下了一個小孔,這個孔在其它各個目的爬行動物中是沒有的。正是這個孔表明,與所有其它各個目的爬行動物相比,被稱為恐龍的這兩個目之間有著最近的親緣關系。
蜥臀目分為蜥腳類(Sauropoda)和獸腳類(Theropoda)。
蜥腳類有分為原蜥腳類和蜥腳形類。原蜥腳類主要生活在晚三疊紀到早侏羅紀,是一類雜食--素食性的中等大小恐龍。蜥腳形類主要生活在侏羅紀和白堊紀。它們絕大多數都是巨型的素食恐龍。頭小,脖子長,尾巴長,牙齒成小匙狀。蜥腳亞目的著名代表有產於我國四川、甘肅晚侏羅紀的馬門溪龍,由19節頸椎組成的脖子長度約等於體長的一半。
獸腳類生活在晚三疊紀至白堊紀。它們都是肉食龍,兩足行走,趾端長有銳利的爪子,嘴裡長著匕首或小刀一樣的利齒。霸王龍是著名代表。
鳥臀目分為5大類:鳥腳類(Ornthopoda)、劍龍類(Stegosauria)、甲龍類(Ankylosauria),角龍類(Ceratopsia)和腫頭龍類(Pachycephalosauria)。
鳥腳類是鳥臀類中乃至整個恐龍大類中化石最多的一個類群。它們兩足或四足行走,下頜骨有單獨的前齒骨,牙齒僅生長在頰部,上頜牙齒齒冠向內彎曲,下頜牙齒齒冠向外彎曲。它門生活在晚三疊紀至白堊紀,全都是素食恐龍。
劍龍類,四足行走背部具有直立的骨板,尾部有骨質刺棒兩對,劍龍類主要生活在侏羅紀到早白堊紀,是恐龍類最先滅亡的一個大類。
甲龍類的恐龍體形低矮粗壯,全身披有骨質甲板,以植物為食,主要出現於白堊紀。
角龍類,是四足行走的素食恐龍。頭骨後部擴大成頸盾,多數生活在白堊紀晚期,我國北方發現的鸚鵡嘴龍即屬角龍類的祖先類型。
腫頭龍類主要特點是頭骨腫厚,顬孔封閉,骨盤中恥骨被坐骨排擠,不參與組成腰帶,主要生活在白堊紀。
編輯於 2021-02-22
TA的回答是否幫助到你了?
能夠幫助到你是知道答主們最快樂的事啦!
有幫助,為TA點贊
無幫助,看其他答案
查看全部4個回答
恐龍恐龍活動價_拼多多官方下載_暢享底價1元搶!
根據文中提到的霸王龍為您推薦
恐龍恐龍,正品低價_品質保障_極速發貨_輕松購物。拼多多精選好貨,1件也是批發價,省薪省時放肆購!
lp.pinoo.com廣告
介紹恐龍-阿里巴巴,品種齊全,低價格,高利潤
介紹恐龍-阿里巴巴,網羅時下新款玩具,廠家直供,成本低,現貨供應,助你輕松找貨源!-
1688.com廣告
更多專家
恐龍簡介(150字以內)
專家1對1在線解答問題
5分鍾內響應 | 萬名專業答主
馬上提問
最美的花火 咨詢一個寵物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lanqiuwangzi 咨詢一個寵物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garlic 咨詢一個寵物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188****8493 咨詢一個寵物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籃球大圖 咨詢一個寵物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動物樂園 咨詢一個寵物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AKA 咨詢一個寵物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介紹恐龍的短文(100字)
恐龍是出現於二億四千五百萬年前,並繁榮於六千五百萬年前結束的中生代爬行動物。或為恐龍和與它同一時代的蛇頸龍、翼龍等的模糊總稱。恐龍在650萬年前白堊紀結束的時候突然全部消失,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個謎,這個謎至今仍無人能解。地球過去的生物,均被記錄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層中,即曾發現許多恐龍的化石其中可以見到大量或呈現各式各樣形狀的骨骼。自貢偉博恐龍製作展示有限公司是自貢市偉博文化藝術有限公司下屬的全資子公司。是專門從事模擬、仿生、恐龍、動物、燈展、製作、展出、銷售於一體的專業型企業,經營項目模擬恐龍、玻璃鋼模型骨架恐龍、電動模型恐龍、恐龍化石、機械恐龍、高科技外星人、外星獸、史前動物、電動彩燈、花燈、燈會、彩車、花車。
廣告2021-05-17
介紹一種恐龍的作文150字至200字數限制
霸王龍 霸王龍又名暴龍,身長十三米,體重大約十四公斤。化石分部在北美洲美國和加拿大西部!霸王龍可以說是肉食恐龍最兇猛的動物了,霸王龍體重是世界上第二的肉食恐龍。但身體長卻是第五。霸王龍主要食物是三角龍,因為有科學家發現一隻三角龍骨骼上有牙印。而且是霸王龍的牙齒咬的,現在人們也認同霸王龍的食物是三角龍了。霸王龍腦袋大,霸王龍前肢小,後腳大而有力,而且每小時的速度是18‑19公里。我想霸王龍進食的時候一定非常血腥!
590贊·3,137瀏覽
恐龍的資料150字
恐龍[1](學名:Dinosauria)是中生代多樣化優勢陸棲脊椎動物,曾支配全球陸地生態系統超過1億6千萬年之久。恐龍最早出現在2億3千萬年前的三疊紀,滅亡於約6千5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所發生的白堊紀末滅絕事件。在1861年發現的始祖鳥化石,與美頜龍化石極度相似,差別在於始祖鳥化石有著羽毛痕跡,這顯示恐龍與鳥類可能是近親。自從1970年代以來,許多研究指出現代鳥類極可能是獸腳亞目恐龍的直系後代。大部分科學家視鳥類為惟一倖存發展至今的恐龍,而少數科學家甚至主張它們應該分類於同一綱之內。恐龍、鳥類、鱷魚都屬於爬行動物的主龍類演化支,該演化支首次出現於二疊紀晚期,並在三疊紀中期成為優勢陸棲動物群。
89贊·534瀏覽
關於恐龍的資料一百字以內
恐龍(英文名:Dinosaur),是出現在中生代時期(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的一類爬行動物的統稱,矯健的四肢、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是大多數恐龍的寫照。它們主要棲息於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開闊地帶。 1841年,英國科學家理查德·歐文在研究幾塊樣子像蜥蜴骨頭化石時,認為它們是某種史前動物留下來的,並命名為恐龍,意思是「恐怖的蜥蜴」。 恐龍在6500萬年前白堊紀結束的時候突然全部消失,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個謎,這個謎至今仍無人能解。地球過去的生物,均被記錄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層中,即曾發現許多恐龍的化石。 恐龍種類多,體形和習性相差也大,其中最大的易碎雙腔龍可能超過50米,而最小的蜂鳥可能還不到10厘米。就食性來說,有溫順的草食者和凶暴的肉食者,還有葷素都吃的雜食性恐龍。 (1)遠古機械恐龍怎麼畫擴展閱讀: 恐龍的主要外形特徵: 1、骨骼特徵 恐龍的骨骼具有一些衍化適應,可使它們與原始的主龍類祖先辨別出來。在後期的恐龍中,這些特徵經過更多的演化改變。 大部分恐龍還有一些共同特徵,但是因為出現在其他主龍類,或者不存在於早期的恐龍身上,因此不列為恐龍的共有衍征。恐龍具有直立的步態,類似大部分的現代哺乳類,而大部分其他爬行動物則是四肢往兩側延展的步態。 2、體型特徵 恐龍整體而言的體型很大。以恐龍作為標准來看,蜥腳下目是其中的巨無霸。在漫長的恐龍時代,即使是體型最小的蜥腳類恐龍也要比它們棲息地內的其他動物要大,而最大的蜥腳類則比任何出現在地表的動物都要大出幾個等級。 3、主要區別 恐龍與其它爬行動物的最大區別在於它們的站立姿態和行進方式,恐龍具有全然直立的姿態,其四肢構建在其軀體的正下方位置。這樣的架構比其他各類的爬行動物(如鱷類,其四肢向外伸展)在走路和奔跑上更為有利。 根據恐龍腰帶的構造特徵不同,可以劃分為兩大類:蜥臀目(Saurischia)、鳥臀目(Ornithischia)。二者間的區別主要在於其腰帶結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恐龍
95贊·6,144瀏覽2019-01-23
恐龍簡介(150字以內) — 找答案,就來「問一問」
27位專家解答
5分鍾內響應 | 萬名專業答主
怎麼寫介紹恐龍作文150字左右??? 急!急!急!急!急!十萬火急!
恐龍 大家知道侏羅紀的霸主是誰嗎?讓我告訴你吧,那就是霸王龍。下面是它的資料: 霸王龍又名暴龍,模式種與目前唯一的有效種是雷克斯暴龍(Tyrannosaurusrex),或稱雷克斯龍,是一種大型的肉食霸王龍性恐龍,身長約13米,體重約7公噸,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馬斯垂克階最後300萬年,距今約6850萬年到6550萬年,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後的恐龍種群之一。化石分布於北美洲的美國與加拿大西部,分布范圍較其他暴龍科更廣。 它是我最喜歡的恐龍。 下面是鴨嘴龍,鴨嘴龍(hadrosaurs),生存於1億年前白堊紀晚期,這是正是恐龍發展的頂峰時期,所以它們的數量很多,在吃植物的恐龍中約佔75%。它們是一類較大型的鳥臀類恐龍。目前(2008年)發現最大型的身長超過21米。鴨嘴龍的吻部由於前上頜骨和前齒骨的延伸和橫向擴展,構成了寬闊的鴨嘴狀吻端,故名。 我認為它十分可愛。 雜食類恐龍,我比較喜歡地震龍。地震龍(seismosaurus)的含義是「地震的蜥蜴」。它最早是1979年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發現的,時代為侏羅紀紀晚期。已經發現的身體有尾巴;背部;臀部和後肢。初看起來它很像梁龍,但地震龍具有更長的尾巴和粗壯的骨盆。據初步估計,它的長度至少有35米,甚至可達到40多米。不過現在已縮水至32米長,22-27噸重。地震龍長著長脖子,小腦袋,以及一條細長的尾巴。鼻孔長在頭頂上。它的頭和嘴都很小,嘴的前部有扁平的圓形牙齒,後部沒有牙齒。地震龍的前腿比後腿短些。每隻腳有5個腳趾,其中的一個腳趾長著爪子。地震龍用四隻腳走路,走得很慢。它們成群生活。地震龍是草食動物,吃東西時,地震龍將樹葉整個咽下去,一口也不嚼。地震龍是最大的恐龍之一,但部分科學家認為已發現的地震龍化石屬於一隻長得過大的梁龍。曾經是公認的最長的恐龍是地震龍。 下一個是生活在海里的長頸龍了。長頸龍(屬名Tanystropheus)是種生存於中三疊紀的爬行動物,身長約6米(20尺)。主要的特徵是極長的頸部,頸部長3米(10尺),比身體與尾巴相加還長。盡管頸部如此長,但頸部只有12個脊椎骨,每個脊椎骨都相當長。長頸龍的化石發現於歐洲與中東。 在義大利的Besano地層,發現許多長頸龍的完整幼年標本,地質年代為三疊紀中期的拉丁尼階,約2億3200萬年前[1]。長頸龍的屬名意為「長的脊椎」。 介紹完畢,再見。
13贊·241瀏覽2016-12-29
恐龍簡介
恐龍簡介 恐龍源自數十億年前生活在海洋裏的微生物.漸漸微生物演化成魚類.由於海洋裏的生物漸多,魚類又演化出在陸地上行走的兩生類,接著並演變出爬行類. 恐龍有陸地王者之稱,他們生存於大約2億2500萬年前至6500萬年前的中生代,其間歷時約1億6000萬年.在這段漫長的歲月里,陸地上的植物也隨著時代的變遷發生變化. 恐龍時期 三疊紀—(約2億4千8百萬到2億8百萬年前)是中生代的第一個時期.當時所有的陸地形成了一個超級大陸,叫做盤古大陸,北半部稱勞拉西亞古陸,南半部則是岡瓦納古陸. ___ 當時各地的氣候都限暖和或者炎熱.極地沒有冰層覆蓋,沙漠在內陸地區擴展.顯花植物尚未演化出來. 侏羅紀—(約2億1千萬—1億4千萬年前)是中生代的第二個時期.在亞洲針葉樹和銀杏繁茂.盤古大陸繼續分離. 白堊紀— (約1億4000萬—6500萬年前)是中生代的第三個時期.雖然恐龍不斷繁盛,但是在這個時代末期就都滅絕了. 在三疊紀開始分裂的盤古大陸到了白堊紀即很快地形成了大西洋.從6500萬年前到現在為止. 恐龍時期 恐龍類別 主龍亞綱大致上可分為兩個目:「蜥盤目」和「鳥盤目」. 蜥盤目: 蜥盤目具類似蜥蜴的三角狀腰帶,原始類型為後足行走,而進步代表又有四足行走者,分肉食恐龍和素食恐龍.根據「肢骨結構」,結合「生活方式」,蜥盤目又分為兩個亞目:獸腳亞目和蜥腳形亞目. 鳥盤目: 腰帶為四射型結構,與鳥類者相似.,除鳥腳亞目外,其餘是四足行走動物,大部份屬素食恐龍,少數是雜食.鳥盤目共有五個亞目:鳥腳亞目,劍龍亞目,甲龍亞目,角龍亞目和腫頭龍亞目. 恐龍滅絕 恐龍滅絕的可能性很多,其中較真實的有下列幾種理論: 1)行星撞擊理論: 銥在地球上含量很少, 但在白堊紀的沉積物中發現了豐富份量, 使人猜想乃行星撞擊所留下證據.估計當時因撞擊而引起地表上濃密而蔽日的塵埃, 擋住了陽光而使大量植物枯死, 地球氣候寒冷, 素食恐龍因食物鏈中斷而滅亡; 肉食恐龍最後亦步其後塵, 當時即使能有絕少數小型的恐龍, 但不久亦難以倖免.這個是最可能令恐龍滅絕的原因. 2)哺乳類動物的出現: 到了白堊紀未期, 素食恐龍被肉食恐龍吃盡之後,只好相互殘殺, 同時小型哺乳類動物亦因為過度飢荒,冒險盜取恐龍的卵,並藉此為生.恐龍的後代受到嚴重威脅,更有人猜測當時恐龍種族中發生了流行瘟疫,有毒氣體漫延; 植物受污染而毒化,最後完全滅亡. 3)火山爆發理論: 白堊紀未期火山頻密活動帶來慢性災害,大量的火山灰噴發出來, 經常把成群的古生物淹沒,(孔子鳥的形成可能其中之一),大氣層逐漸昏暗,植物枯萎,動物亦相互獵殺而同歸滅亡. 恐龍滅絕 恐龍之最 ●最大的恐龍:『地震龍』,走路時驚天動地有如地 震,故而得名. 1986年8月,在新墨西哥州中部出 土,體長約50公尺,是世界最大最長的恐龍紀錄. ●腦袋最堅硬的恐龍:『厚頭龍』,白堊紀後期,全 長約8公尺. ●數量最多的恐龍:『慈母龍』,白堊紀後期,全長 約9公尺. ●體型最小的恐龍:『細顎龍』,侏羅紀後期,全長 約60公分,只有雞一般大,但速度很快. ●速度最快的恐龍:『恐爪龍』,白堊紀中期,全長 約3公尺,成群進行狩獵. 恐龍之最 ●最殘暴的恐龍:『暴龍』,身體高達約14公尺,體 重大約10公噸,白堊紀後期美洲大陸的最後一類肉 食性恐龍,聽說還會吃死恐龍的腐肉. ●牙齒數目最多的恐龍:『鴨嘴龍』,白堊紀後期, 全長8~10公尺,齒數在2000顆以上. ●背飾最多的恐龍:『劍龍』,侏羅紀後期,全長約 8公尺,背上的盾板甚至可達80公分. ●視力最佳的恐龍:『似鳥龍』,白堊紀後期,全長 約3.5公尺,眼睛甚至有10公分大. ●頭最大的恐龍:『三角龍』,白堊紀後期,全長約 8公尺,頭卻有約2.6公尺. 恐龍化石 恐龍的屍體經過億萬年變成化石,由於地質的侵蝕作用,才又露出地面,被人發現.這些化石經過專家研究,將它復原成形,最後展示出來,讓大家看到這種恐龍的形象.恐龍的復原工作十分不容易.專家除了必須對現存生物有充份了解之外,在挖掘化石的時候,也要仔細觀察;再加上豐富的想像力以及藝術家的表現手法,才能把一個恐龍的骨架復原.復原的骨架再加上肌膚,就能畫出一幅恐龍的復原圖.復原的恐龍必須合乎生物生活的法則,不然的話就會產生錯誤. 在英國南部的蘇塞克斯郡有一個叫做劉易斯的小地方.180年前,這里曾經住著一位名叫曼特爾的鄉村醫生.這位曼特爾先生對大自然充滿了好奇心,特別喜愛收集和研究化石.行醫治病之餘,他常常帶著妻子一起爬山涉水去尋找和採集化石,足跡踏遍了周圍有岩層出露的溝溝坎坎.久而久之,曼特爾夫人也成了一位"自然之友"和化石採集高手. 1822年3月的一天,天氣非常的寒冷,可是曼特爾先生還是照常出門去給病人看病.夫人在家裡等著丈夫回來,心理總是惦記著他會不會著涼.後來,曼特爾夫人實在坐不住了,就帶上一件丈夫的衣服出門向著他出診的方向去迎接他.她走在一條正修建的公路上,公路兩旁新開鑿出的陡壁暴露出一層層的岩石.她習慣性地邊走邊觀察兩邊新裸露出來的岩層,忽然,一些亮晶晶的東西引起了她的注意."這是什麼東西呢 "她一面自言自語,一面走上前去仔細觀看.哇!原來是一些樣子奇特的動物牙齒化石.這些化石牙齒太大了,曼特爾夫人從來沒有見到過這么大的牙齒.發現的興奮使得曼特爾夫人忘記了給丈夫送衣服這件事.她小心翼翼地把這些化石從岩層中取出來帶回了家裡. 最早發現了恐龍 兩年後的一天,他偶然結識了一位在倫敦皇家學院博物館工作的博物學家,此人當時正在研究一種生活在中美洲的現代蜥蜴——鬣蜥.於是,曼特爾先生就帶著那些化石來到倫敦皇家學院博物館,與博物學家收集的鬣蜥的牙齒相對比,結果發現兩者非常地相似.喜出望外的曼特爾先生就此得出結論,認為這些化石屬於一種與鬣蜥同類,但是已經絕滅了的古代爬行動物,並把它命名為"鬣蜥的牙齒". 後來,隨著發現的化石材料越來越多,人類對這些遠古動物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入,我們知道所謂的"鬣蜥的牙齒"這種動物實際上是種類繁多的恐龍家族的一員;它確實與鬣蜥一樣屬於爬行動物,但是它與真正的鬣蜥的親緣關系比起與其它種的恐龍的關系還要遠呢!但是,按照生物命名法則,這種最早被科學地記錄下來的恐龍的種名的拉丁文字並沒有變,依然是"鬣蜥的牙齒"的意思.不過,它的中文名稱則被譯成為禽龍. 因此請記住:禽龍是科學史上最早記載的恐龍.同時,別忘了曼特爾這個名字以及他那位熱愛大自然的妻子. "恐龍"之名的由來 實際上,人類發現恐龍化石的歷史肯定是由來已久.早在曼特爾夫婦發現禽龍之前,歐洲人早就知道地下埋藏有許多奇形怪狀的巨大骨骼化石.但是,當時人們並不知道它們的確切歸屬,因此一直誤認為是"巨人的遺骸".至於我們中國人,早在2000多年前就開始採集地下出土的大型古動物化石入葯,並把這些化石叫做"龍骨".誰能肯定,這"龍骨"之名與恐龍化石的發現就沒有聯系嗎 但是,直到曼特爾夫婦發現了禽龍並與鬣蜥進行了對比,科學界才初步確定了這是一種類似於蜥蜴的,早已滅絕的爬行動物.因此,隨後發現的新類型的恐龍以及其它一些古老的爬行動物,名稱全都和蜥蜴有關,例如"像鯨魚的蜥蜴","森林的蜥蜴"等等.同時,由於最初引起人們注意的這些遠古動物化石,往往個體巨大,奇形怪狀,著實令人恐怖. 隨著這些令人恐怖而類似於蜥蜴的遠古動物的化石不斷被發現和發掘,它們的種類積累得越來越多,許多博物學家已經開始意識到它們在動物分類學上應該自成一體.到了1842年,英國古生物學家歐文爵士用拉丁文給它們創造了一個名稱,這個拉丁文由兩個詞根組成,前面的詞根意思就是"恐怖的",後面的詞根意思就是"蜥蜴".從此,"恐怖的蜥蜴"就成了這一大類彼此有一定的親緣關系,但是卻表現得形形色色的爬行動物的統稱.我們中國人則既有想像力又有概括力,把這個拉丁名翻譯成了"恐龍". 現在我們知道,恐龍家族中確實有許多令人恐怖的龐然大物,但是也有一些小巧可愛的"小東西".如果你到北京動物園西邊不遠的中國古動物館去看一看,從身長不足1米的鸚鵡嘴龍到身長達22米的馬門溪龍,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各種恐龍一定會使你對恐龍世界有一個更為全面的了解. 現在我們還知道,恐龍根本就不是蜥蜴.它們雖然都屬於爬行動物,但是在門類繁雜的爬行動物大家族中,恐龍與蜥蜴的親緣關系相差得還相當遠呢 最大的恐龍 到目前為止,我們所發現的身材最大的恐龍是震龍,它的身長有39至52米!身高可以達到18米!!體重達到130 噸!!!也就是說,2到3條震龍頭尾相接地站在一起,就可以從足球場的這個大門排到另一個大門.而如此沉重的龐然大物如果在原野上行走的話,它那碩大的巨腳每一次踩到地面都會使大地發生顫抖,就像地震一樣.這就是"震龍"一名的含義. 震龍生活的時代是大約1億6千2百萬年到1億3千6百萬年前的侏羅紀晚期.在動物分類學上,它屬於蜥臀目,蜥腳亞目,梁龍科.除了震龍之外,當時生活在地球上的身體巨大的蜥腳亞目(一般稱為蜥腳類)恐龍還包括梁龍科的梁龍(身長26米),雷龍(身長21米,體重25噸),超龍(身長42米,肩部高5.19米,臀部高4.58米),馬門溪龍(身長22米)以及腕龍科的腕龍(身長25米,體重30~50噸)等等. 這些巨大的恐龍都是吃植物的,高大的身軀和長長的脖子使得它們可以吃到高樹上的葉子.如此巨大的身材肯定需要特別大的食量,但是這些恐龍卻全都長了一個相對來說很小的腦袋和不大的嘴,怎麼來滿足那麼大的食量呢 大概它們只能不停地吃了.科學家推測,馬門溪龍一天要用23個小時的時間來進食!這恐怕也是世界之最了. 想一想,一頭馬門溪龍23個小時要吃下多少樹葉呀,還有成千上萬其它的馬門溪龍呢,還有更多的其他巨型蜥腳類恐龍呢.看來,那時侯地球上肯定是植物茂密,森林遍野,自然環境非常地優越,才使得這么多的龐然大物能夠悠閑地生活在地球上. 現在,我們在陸地上再也見不到如此龐大的動物,能夠與它們相比的大概只有生活在海洋里的藍鯨了.雌性藍鯨可以長到30多米,體重可以達到200噸重. 世界上最長的恐龍足跡 20世紀90年代,一個由美國丹佛科羅拉多大學恐龍足跡專家馬丁-洛克萊教授率領的古生物考察隊在位於土庫曼和烏茲別克邊境上的一片泥灘上,發現了迄今為止所發現的世界上最長的恐龍足跡化石.其中,有5串足跡都比過去在葡萄牙發現的延伸了147米的世界最長恐龍足跡還要長,其長度分別為184米,195米,226米,262米和311米._ 這些足跡是由20多條巨齒龍留下的.巨齒龍是一種與霸王龍相似的食肉恐龍,但是它們生活在距今1億5千5百萬年前的侏羅紀晚期,那個時候霸王龍還沒有出現呢._ 新發現的足跡與過去在北美洲和歐洲發現的巨齒龍的足跡非常相似,說明在侏羅紀晚期的時候巨齒龍的分布范圍很廣._ 每個足印的大小與霸王龍的足印差不多,有60多厘米長.足印還顯示其足後跟比較長.足跡顯示的跨步長度表明,這些巨齒龍的身體只比一般身長在12.2米左右的霸王龍略微小一點.像所有的肉食恐龍一樣,巨齒龍的足跡顯示它的一隻腳的足印並不落在另一隻腳的前面,而是在左右足印之間有90多厘米寬的間距.科學家據此推測,巨齒龍很可能像鴨子那樣搖搖擺擺地走路. 恐龍家譜 早期的古生物學家認為恐龍是自成一類的爬行動物,因此將其統一分類在"恐龍目"當中.後來,當科學家對這些動物的知識增多以後,才發現它們實際上包括了兩個不同的爬行動物目,即蜥臀目(一般稱為蜥臀類)和鳥臀目(一般稱為鳥臀類).二者的區別在於其腰臀部的骨骼(解剖學上稱為腰帶)結構:蜥臀類的腰帶從側面看是三叉形,恥骨在腸骨下方向前延伸,坐骨則向後伸,這樣的結構與蜥蜴類相似;鳥臀類的腰帶,腸骨前後都大大擴張,恥骨則有一個大的前突起,伸出在腸骨的下方,因此,骨盆從側面看是四射形,四個突出部分(四支)由腸骨的前部,後部,恥骨前支(也稱前突或前恥骨)和緊擠在一起的坐骨和恥骨體及恥骨後支(也稱後突)構成. 不論是蜥臀目還是鳥臀目,它們的腰帶在腸骨,坐骨和恥骨之間留下了一個孔.這個孔,在其它各個目的爬行動物中是沒有的.科學家由此推測,正是這個孔表明,與所有其它各個目的爬行動物相比,被稱為恐龍的這兩個目之間有著最近的親緣關系. 兩個目的恐龍分別在三疊紀晚期起源於槽齒類. 不論是蜥臀目還是鳥臀目,它們的腰帶在腸骨,坐骨和恥骨之間留下了一下
Ⅱ 十大最神秘的史前古物
【大千世界】 十大最神秘的史前古物
○南非金屬凹槽球十幾年前,南非的礦工挖出一些神秘的金屬球。其起源無從得知,這些球直徑大小約為1英寸,其中的一些球的「赤道」附近刻著三條平行凹槽。這種球分為兩種:一種是實心的藍色金屬夾帶白色斑點;另一種是空心的,內部填充柔軟的白色物質。據說這些金屬球是在前寒武層中被發現的,距今已有28億年之久!金屬球來自南非德蘭士瓦省Ottosdal附近的葉蠟石礦中。它們是天然形成的,共有兩種:埋藏較淺的球暴露在葉蠟石中,是針鐵礦結核;埋藏較深的球沒有碰到葉蠟石,是黃鐵礦結核。地質學家認為葉蠟石的來源是史前沉積的黏土或火山灰,那些沉積物在埋藏的過程中遇到了一定的壓力和溫度,慢慢變成了葉蠟石,地質上叫「變質作用」;黃鐵礦結核是黃鐵礦的一種常見的存在形式,也是由變質作用形成的;針鐵礦結核(FeO(OH))則是黃鐵礦結核(FeS2)遇到葉蠟石(Al2Si4O10(OH)2)後產生化學反應形成的。在以上這些物質中,只有黏土或火山灰是28億年前的,葉蠟石和黃鐵礦結核的年代都要晚一些,針鐵礦結核比黃鐵礦結核的年代更晚。據說其中一些金屬球上有環行的凹槽,但天然形成的結核上沒有凹槽,因此有人認為它們代表了一個史前文明。當然我們還可以假設,有人事先在一些鐵結核上雕刻好凹槽再埋入地下,但是經過億萬年的變質作用,那些凹槽都會被抹平。實際上,在強大變質所用下,沒什麼東西能保持原樣。所以當現代的你看到了這些凹槽,便可以說:它們確實是人造的,但時間在鐵結核被挖出來以後。誰,為了什麼,做了這些球,現在還不能得知
【大千世界】 十大最神秘的史前古物 中國朱洛巴石
1938年,中國考古學家紀蒲泰等人到青海南部的巴顏喀拉山地區考察時,在一個不太顯眼的山洞裡共挖出716塊花崗石圓形體,中間稍四無孔,每塊厚度約2厘米,從中間向四周輻射出許多十分規則的水波紋線條,極似現代的鐳射唱片,上面還刻有許多現代人無法解讀的各種符號。經過測定,這些石盤大約是正萬多年以前的東西。後來,石盤幾經輾轉到達蘇聯,在莫斯科所作的各項科學分析表明,這些石盤含有大量的鑽金屬和其他金屬元素,而且石盤的振盪頻率特別高,這說明它長期用於高電壓之中,彷彿石盤曾經帶電,或者是某種電路的組成部分。
1962年,一位中國學者徐鴻儒教授根據當地的古老傳說,經過長時間的研究,最終破譯了石盤上的表意符號,譯文是:特羅巴人來自雲端,他們乘坐的是古老的飛船,後來飛船在著陸時損壞,這些特羅巴人只好藏身山洞。在巴顏喀拉山地區一直流傳著有關特羅巴人的各種傳說。實際上在西藏地區確實曾經生活過兩個十分特殊的部落,一個叫朱洛巴,一個叫康巴,這兩個部落的人種與世界其他地區的人種都不一樣,他們就生活在巴顏喀拉山一帶,平均身高1.2米,瘦小柔弱,骨骼纖細,眼眶奇大,腦顱容量比一般人平均大100毫升,而且血型獨一無二。這兩個部落1935年被首次發現,1950年曾有一支考察隊前往考察,但結果不得而知。有報道說,最近考古學家在這一帶地區曾出上過身材矮小的人種化石,與傳說中的特羅巴人和發現的朱洛巴、康巴人十分相似。這些特羅巴人是地球人嗎?人類在1萬多年以前能造出宇宙飛船嗎?
【大千世界】 十大最神秘的史前古物 秘魯伊卡石刻
在秘魯納斯卡平原北部有一座名為伊卡(ICA)的小村莊有一座石頭博物館。館中陳列著一萬多塊刻有圖案的神秘石頭,上面雕刻著許多令人難以置信的圖畫,記錄的是一個業已消失的極其先進人類遠古文明,這些石頭畫被稱為ICA石刻。博物館里這批雕刻著圖案的石頭是在伊卡河決堤時開始大量被人發現。刻石依照圖案的類別,被劃分為太空星系,遠古動物,史前大陸,遠古大災難等幾類。這種分類與現代科學完全脫節,似乎在談論一個完全嶄新的課題。這些珍藏的石頭根據推測可能有上千年的歷史。專家將刻石進行了化驗,結果表明,這些石頭是產於當地河流之中的一種安第斯山石,表面覆有一層氧化物。經德國科學家的鑒定,石頭上的刻痕歷史極為久遠,而發現刻石的山洞附近,遍布著幾百萬年前的生物化石。
最不可思議的是,那些刻石頭的遠古人類被科學家稱為「格里托里西克人」,從刻石的圖案上看,他們具有極為先進的文明。刻石上描繪著器官移植手術,輸血,望遠鏡,醫療器械,追逐恐龍的人……什麼?器官移植手術?遠古的人類就能移植器官?這讓死背書本當上科學家的名人們情何以堪?現在烏鴉擁門中南海,科學家可以硬生生的給你一套理論,但連猴子都不是的年代,居然會有人存在,還有極為先進的文明?在這些石頭圖畫里,人們可以清楚看到人與恐龍生活在一起的情況,以圖上的比例來看,所畫的人類與恐龍身材比例並不懸殊,約略是現代人類與家畜的身材比例,恐龍象是一種家畜,或是當時人們馴養的動物,幾乎比較著名的恐龍類型都在這些石頭雕刻里有出現。那些被科學家認為早在一億多年前就消失了的龐然大物恐龍,怎麼會和人生活在一起呢?是不是我們的腦袋被現代科學的漿糊糊住了,到了該清洗一下的時候了?!
【大千世界】 十大最神秘的史前古物 希臘機器裝置
AntikytheraMechani**是已知最早的包含有復雜的齒輪系統的裝置,它是於1901年在一艘失事的般上被發現的,但直到現在,它的用途也還是個迷。盡管被發現的AntikytheraMechani**已經只剩下了82個黃銅碎片,但來自英國、希臘、美國的科學家利用高清晰的X線斷層掃描技術復制了它的一個模型。他們相信,這個研究將使得人們重新考慮古希臘的科技水平。
卡地夫大學的天體物理學教授愛德蒙茲表示,它可以被稱作是已知的第一台計算器。我們近來的研究使用了非常現代化的技術,我們相信已經揭示了它的真實用途。AntikytheraMechani**能夠進行加、減、乘、除運算,能夠制定日歷,顯示太陽和月亮的位置。
愛德蒙茲和他的同事發現,AntikytheraMechani**有一個刻度盤,能夠預測何時可能會發生日食或月食。AntikytheraMechani**還考慮了月亮的橢圓形軌道。它的特別之處在於,古希臘人已經能夠製造如此精巧的技術裝置,而且是用金屬製造的。模型顯示,AntikytheraMechani**在一個木製容器中安裝有37個齒輪,外部刻有與天體運動相關的文字。德國Ludwig-Maximilians大學的佛朗哥斯在《自然》雜志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說,這一模型為未來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資料。
他表示,新破譯的與天體運動相關的文字似乎表明,AntikytheraMechani**能夠預測行星的運動。愛德蒙茲將AntikytheraMechani**稱作是獨一無二的,在天文學歷史是沒有其它技術可以與它媲美。直到中世紀教堂用的大鍾出現前,我們沒有發現類似的復雜的機械裝置。
【大千世界】 十大最神秘的史前古物 伊拉克巴格達電池
1936年6月的一天,一群築路工人正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城外修築鐵路,忽然發現了一塊巨大的石板,上面刻有許多古代波斯文字。工人們感到非常驚奇。他們繼續深挖,結果發現是一個巨大的百板砌成的古代墳墓。古墓驚動了伊位克博物館的考古工作人員。他們立即趕到現場進行發掘。
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苦工作,考古學家們找到了許多文物。尤其是打開石棺以後,發現了大量從公元前248年到公元前226年波斯王朝時代的器物。在這些古物中,發現了一些奇特的陶制器皿、銹蝕的銅管和鐵棒。當時擔任伊拉克博物館館長的德國考古學家威廉•卡維尼格這樣描述:「陶制器皿類似花瓶,高15厘米,白色中夾雜一點淡黃色,邊沿已經破碎。上端為口狀,瓶里裝滿了瀝青。瀝青之中有一個銅管,直徑2.6厘米,高9厘米,銅管頂端有一層瀝青絕緣體。在銅管中又有一層瀝青,並有一根銹跡斑斑的鐵棒。鐵棒高出瀝青絕緣體一厘米,由一層灰色偏黃的物質覆蓋著,看上去好象是一層鉛。鐵庫的下端長出銅管的底座3厘米,使鐵棒與銅管隔開。看上去好像是一組化學儀器。」經過鑒定,卡維尼格宣布了一個驚人的消息:「在巴格達出土的陶制器皿,是一個古代化學電池。只要加上酸溶液或鹼溶液,就可以發出電來。」
卡維尼洛的論斷震驚了考古學界。如果承認這是一個古代電池,那就意味著,早在公元前3世紀居住在這一地區的波斯人就已經開始使用電池了。這比公元1800年由世界著名物理學家伏特發明的第一個電池早了2000多年。於是,許多考古學家紛紛從世界各地趕來,希望對這個古代電地進行仔細研究。但就在這時,卡維尼格和古代電池都不見了。人們四處尋覓,毫無結果。原來卡維尼治帶著巴格達電池悄悄地返回到了德國。
他用帶來的陶制器皿、鐵棒、瀝青絕緣體和銅管組合成了10個電池。幾個月後,卡維尼格在柏林公布了更為驚人的消息。他說:「古代人很可能是把這些電池串聯起來,用以加強電力,製造這種電池的目的在於用電解法給塑像和飾物鍍金。」有人指責卡維尼格是騙子、神經病。考古學界爭論更是激烈。時至今日,此事仍是個懸案。
【大千世界】 十大最神秘的史前古物 美國科索人造物品
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奧蘭察(Olancha),華萊士•萊恩(WallaceLane)、邁克•麥克塞爾(MikeMikesell)和弗吉尼亞•馬克塞(VirginiaMaxey)3人共同經營著一家出售紀念品與寶石的商店。1961年2月13日,3人前往科索(Coso)山採集晶石。晶石是一種球形、中空且有水晶條紋的石頭。在接近科索山頂峰的地方,麥克塞爾第一個發現了一塊極其堅硬的奇特晶石,此處海拔約1300米,高出乾涸的歐文斯(Owens)河床110米。
在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幾乎弄斷了一把新的金剛石鋸條後,麥克塞爾並沒有看到大多數晶石都有的特徵,切口處的情形似乎更像是某種機械裝置的殘骸:最外層是黏土、卵石和化石的混合物,接下來是質地非常接近於被腐蝕的銅的六面體,包著一層類似瓷質的白色物質,最中心部分是一個2毫米的亮銅色磁性金屬軸。這個結構讓人覺得它是一種非常復雜的人造物品,可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科索的晶石可以追溯到距今50萬年前。
現在,石頭中包含的這種神秘物質已經廣為人知:它是一種內燃機上用的老式火花塞。它也被美國人正式定名為「科索的人造物品」(CosoArtifact)。不過仍有許多人認為,科索晶石是一種「歐帕茲」(OOPARTS,OutofPlaceArtifacts的縮寫),意即在不該出現的地方出土的加工物。這個詞是美國博物學家伊萬•桑德森(IvanSanderson)創造的,主要針對近些年來從古老地層中掘出的、已如動植物化石般的人造物品。
桑德森盲目地認為這些物體非同尋常,並指責科學家們對事實的隱瞞,即地球上生命的出現要遠遠早於人們的想像,更異於書中的描繪。因此,也不排除有外星人的造訪。這種石頭可謂第一個「正式的」歐帕茲。不過,隨著研究的開展,它的神秘面紗日漸褪色。一位地質學家在分析了它的化石狀外殼之後,斷定它已經有50萬年的歷史。這位科學家的身份始終不為人知,而且他的評論也從未見諸於正式的出版物中。但可以肯定,這塊石頭不是真正的晶石。石頭里另藏兩件堅硬的物品,像是一隻釘子和一個墊圈,這些無疑是比較現代的東西。石頭的發現者們將其送到了專業協會,拍攝了很多照片並作了X光測定。測定的結果證實它的確是機械裝置的一部分,但奇怪的是X光片顯示出中心金屬軸的一端已被腐蝕,另一端卻有類似彈簧或者螺旋紋似的結構。歐帕茲假設的支持者認為它不可能是一個火花塞:因為現代的火花塞根本不會有像彈簧或螺旋終端的結構。
西北太平洋懷疑論派(PacificNorthwestSkeptics)的皮埃爾•斯特龍伯格(PierreStromberg)和保羅•海因里希(PaulHeinrich)的努力終於使這件事有了柳暗花明的轉機:他們把這些照片和X光片寄給了美國火花塞收藏者協會(SparkPlugCollectorsofAmerica)。協會的主席查德•溫德姆(ChadWindham)為此進行了長時間的研究,在經過認真的分析和比對之後,於1999年11月得出結論:毫無疑問這是一個火花塞。他還找出了它的模型:1920年的一件樣品。他的解釋同時澄清了類似彈簧或螺旋終端的那一部分的功用:這些螺旋起一種「平衡套」的作用,被用來均衡陶瓷和金屬軸之間的熱膨脹系數之差。溫德姆的解釋還與另外一個細節相吻合,那就是據文件記載,發現神秘晶石的地區在20世紀初是采礦區,可能就是當時使用了配備有老式內燃機的機械,火花塞落入較深的地方,與礦石共同融合而形成了這塊令人費解的石頭。
【大千世界】 十大最神秘的史前古物 哥斯大黎加巨型石球
中美洲南部的哥斯大黎加,在古代,曾有3萬多名印第安人生活在這里。20世紀30年代末,美國人喬治•奇坦在該國人跡罕至的三角洲熱帶叢林以及山谷和山坡上,發現了約200個好似人工雕飾的石球。這些石球大小不等,大的直徑有幾十米,最小的直徑也在兩米以上,製作技藝精湛,堪稱一絕。加拉卡有一處石球群多達45枚,另兩處分別有15枚和17枚,有的排列成直線,有的略成弧線,無一定規則。據怪異現象專家米切爾•舒馬克研究,有些石球顯然是從山上滾落下來,碰巧排成直線的。這些石球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
科學家對它們進行了認真的測量,發現這些石球表面各點的曲率幾乎完全一樣,簡直是一些非常理想的圓球。這些石球有什麼用?有人推測,擺放在墓地東西兩側的石球可能代表太陽和月亮,或圖騰標志,有人把它們戲稱為「巨人玩的石球」。對大石球做過周密調查的考古學家們都確認,這些石球的直徑誤差小於1/100,准確度接近於球體的真圓度。從大石球精確的曲率可以知道,製作這些石球的人員必須具備相當豐富的幾何學知識和高超的雕鑿加工技術,還要有堅硬無比的加工工具及精密的測量裝置。否則,便無法想像他們能夠完成這些傑作。誠然,遠古時期,生活在這里的印第安人不乏雕鑿石頭的能工巧匠。
然而,打磨如此碩大的石球必須付出艱巨的勞動,從採石、切割到打磨,每一道工序都要求不斷地轉動石塊,要知道這些石球重達幾十噸,這無論如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僅憑一些簡陋的原始工具能完成嗎?據考查,這些謎一樣的石球,差不多都是用堅固美觀的花崗岩製成。令科學家和考古工作者迷惑不解的是,這些石球所在地的附近並沒有花崗岩石料,在其他地方也找不到任何原始製作者留下的痕跡。面對這樣奇特的現象,人們提出了一連串問題:是什麼人製作了這些了不起的巨大石球?所必需的巨大石料如何運到這里?究竟用什麼工具加以製作?有人根據當地印第安人中流傳的傳說:宇宙人曾經乘坐球形太空船降臨這里,認為這些大石球是宇宙人製作的,並按照一定的位置和距離進行了排列,布置成模擬某種空間天象的「星球模型」。但是,今天有誰能理解這個「星球模型」的真正涵義呢?又有誰能知曉在這些大石球中,哪一個代表這些天外來客生活的故鄉呢?
【大千世界】 十大最神秘的史前古物 不可能的足跡化石
1817年,考古學家HenryR.Schoolcraft和ThomasH.Benton在美國密西西比河西岸附近的一塊石灰岩石板上,發現了兩個人類的腳印,長約10.5英寸,腳趾較分散,腳掌平展,與長期習慣於不穿鞋走路的腳印相近。腳步強健有力,腳印自然,各種跡象均表明:其壓痕是在岩石很軟時踩上去的。據鑒定,這塊石灰岩石板有2億7000萬年的歷史。1938年美國肯塔基州柏里學院地質系主任柏洛茲博士宣布,他在石炭紀砂岩中發現10個與人類完全相同的腳印。顯微照片和紅外線照片證明,這些腳印是人足壓力自然造成,而非人工雕刻。
據估計,有人足痕跡的這些岩石約有二點五億年歷史。更早一些時候,有人在美國聖路易市密西西比河西岸一塊岩石上,曾發現過一對人類腳印。據地質學家判斷,這塊岩石約有二點七億年歷史。三葉蟲是5.4至2.5億年前的生物,早已絕跡。最為奇特的是業余化石愛好者麥斯特(WilliamJ.Meister,)於1968年6月在猶他州羚羊泉(AntelopeSprings)的寒武紀沉積岩中發現了幾塊三葉蟲化石。就在一隻三葉蟲的化石上面竟然發現一隻成人的穿著便鞋踩上去的的腳印和一個小孩的腳印,長約10.25英寸,寬約0.5英寸,嵌在岩層中。經猶他(Utah)大學著名的化學家MelvinA.Cook鑒定這的確是人的腳印。
他敘述說,「當我用地質錘輕輕敲開一塊石片時,石片「像書本一樣打開,我吃驚地發現,一片上面有一個人的腳印,中央處踩著三葉蟲,另一片上也顯出幾乎完整無缺的腳印形狀。更令人奇怪的是,那幾個人穿著便鞋!」之後,1968年7月,地質學名家伯狄克博士親往羚羊泉考察,又發現了一個小孩的腳印。1968年8月,鹽湖城公立學校的一位教育工作者華特,又在含有三葉蟲化石的同一塊岩石中發現了兩個穿鞋子的人類足跡。所有這些發現,經有關學者鑒定,均認為令人無法懷疑,是對傳統地質學的嚴重挑戰。
猶他州大學地球科學博物館館長馬迪生,在記者招待會上說,那時候「地球上沒有人類,也沒有可以造成近似人類腳印的猴子、熊或大懶獸,那麼,在連脊椎動物也未演化出來之前,有什麼似人的動物會在這個星球上行走呢?」三葉蟲是細小的海洋無脊椎動物,與蝦蟹同類。在地球上存在時間從6億年前開始,至2.8億年前滅絕。而人類出現的歷史與之相比,很短,至於穿上象樣的鞋子不過三千多年。這一切,又該作何解釋?
【大千世界】 十大最神秘的史前古物 神奇的金屬製品
塊煤里的鐵罐人類不可能生活在6500萬年前。然而1885年,有人竟然在法國一個擁有6500萬年歷史的白堊紀地層挖出了一個半卵形的金屬管,它顯然是「手工製造」的。1912年,一家電廠雇員砸碎了一大塊煤時,竟然在裡面發現了一隻鐵罐。在蘇格蘭京古迪採石場的石塊中,礦工們發現了一枚鐵釘。據鑒定,這些岩石形成的年代比人類誕生的年代還久遠得多。究竟是誰製造了這些金屬製品,沒人能夠解答?
【大千世界】 十大最神秘的史前古物 飛機模型
(MB的,是不是誰穿越回去了
盡人皆知,直到1903年地球人才製造了第一架飛機。可奇怪的是,考古學家卻發現了4000年前的飛機模型。1879年,英籍考古學家韋斯在埃及東北部荒蕪沙漠中的Abydos古廟(Abydostemple)遺址內的浮雕壁畫中,發現一個奇怪現象,就是看見與現今飛機形狀極之相同的浮雕,以及一系列類似飛行物體。有一圖案狀似今日直升機,有圖案狀似潛艇或飛船,甚至還有「UFO」卻出現於三千年前的古埃及。還有至少三至四個飛行物與今日的飛機形狀極為相同,飛機在十九世紀才開發,但竟然在三千年前的古埃及的壁畫中出現。在世界歷史中,不少遠古民族在發展語言和文字之初,均以壁畫記載歷史。
出現在廟宇中的浮雕,也應該是古埃及人用以記載某一件事或表達某一種意思,但三千年前的人可以預言到今日的文明產物嗎?在三千年前,即使是外星文明曾經降臨過古埃及,當時的人亦未必有直升機和潛艇這些概念。並且,如果壁畫內的「UFO」是外星人的,又為何要與現代文明的飛機畫於同處?1898年,有人在埃及一座4千多年前的古墓里發現了一個與現代飛機極為相似的模型。這個模型是用當時古埃及盛產的小無花果樹木製成的,有31.5克重。因當時人們還沒有飛機這個概念,便把它念為"木鳥模型"。這個模型現在放在開羅古物博物館,編號為"物種登記"第6347號,放在第22室。
直到1969年,考古學家卡里爾•米沙博士獲得特許進入這個博物館的古代遺物倉庫,發現了許多飛鳥一樣的模型。這些飛鳥模型有個共同特點,即都有鳥足,形狀半人半鳥的,而這個模型除了頭有些像鳥外,其他部分都跟現在的單翼飛機差不多;有一對平展展的翅膀,一個平卧的機體,尾部還有垂直的尾翼,下面還有脫落的水平尾翼的痕跡。為了弄清這架飛機模型的本來面目,米沙博士便建議埃及文化部組成特別委員會進行專門調查研究。1971年12月,由考古學家、航空史學家、空氣動力學家和飛行員組成的委員會開始了對這架飛機模型的確良研究。經鑒定,許多專家認為,它具有現代飛機的基本特點和性能:機身長5.6英寸,兩翼是直的,跨度7.2英寸,嘴尖長1.3英寸,機尾像魚翅一樣垂直,尾翼上有像現代飛機尾部平衡器的裝置。
尾翼除外形符合空氣動力要求外,不有反上反角的特點,使機身有巨大的上升力。機內各部件的比例也很精確。只要稍加推動,還能飛行相當一段距離。所以,一些專家們斷定,這決不是古埃及工匠給國王製造的玩具,而是經過反復計算和實驗的最後成品。後來在埃及其他一些地方,又陸續找到了14架這類飛機模型。
更令人奇怪的是,在南美洲的一些地方,也發現了一些與此同時古埃及飛機模型極為相似的飛機模型。在南美的一個國家的地下約780英尺深的地方,挖出了一個用黃金鑄造的古代飛機模型,跟現代的B52型轟炸機十分想像。據科學家們分析,這架飛機的模型不但設計精巧,而且具有飛行性能。美國紐約研究所的專家們在為這架古代飛機模型作過風洞試驗後,繪制了一張技術圖紙,這些圖紙把古代飛機模型的概貌描繪了出來。
1954年,哥倫比亞共和國在美國的博物館展出過古代金質飛機的模型。後來在南美其他國家也陸續發現過這類飛機埃及與南美之間的飛機模型之間有什麼內在聯系嗎?是埃及人架機曾經飛到過南美洲嗎?既然4千年前的人已經發明了飛機,可為什麼直到1903年才有了世界上的第一架飛機叱?古代人是憑借什麼手段製造了飛機的呢?如果這些謎都解不開,人們就只好把這件事歸結為外星人了。西方有些人就認為:幾千年前的人根本不可能製造出飛機,這些飛機模型,都是外星人在地球上留下的製品。
【大千世界】 百慕大三角 靈異事件
本世紀以來所發生的各種奇異事件,最讓人費解的大概就要算發生在百慕大三角的一連串飛機與輪船的失案蹤了。
所謂百慕大三角,即指北起百慕大,西到美國佛羅里達洲的邁阿密,南至波多黎各的一個三角形海域。在這片面積達400O00平方英里的海面上,從1945年開始數以百計的飛機和船隻,在這里神秘地失蹤。當然,這些失蹤事件不包括那些機械故障、政治綁架和海匪打劫等,因為這些本不屬於那種神秘失蹤的范疇。
由於事件疊出,人們賦予這片海域以「魔鬼三角」、「惡運海」、「魔海」、「海輪的墓地」等渾號。這些渾號反過來又烘託了這里特有的神秘而怖恐的氣氛。
現在,百慕大三角已經成為那些神秘的、不可理解的各種失蹤事件的代名詞。
【大千世界】 百慕大三角 海底金字塔
(l)磁場說。在百慕大三角出現的各種奇異事件中,羅盤失靈是最常發生的。這使人把它和地磁異常聯系在一起。人們還注意到在百慕大三角海域失事的時間多在陰歷月初和月中,這是月球對地球潮汐作用最強的時候。
(2)黑洞說。黑洞是指天體中那些晚期恆星所具有的高磁場超密度的聚吸現象。它雖看不見,卻能吞噬一切物質。不少學者指出,出現在百慕大三角區機船不留痕跡的失蹤事件,頗似宇宙黑洞的現象,舍此便難以解釋它何以剎那間消失得無影無蹤。
(3)次聲說。聲音產生於物體的振盪。人所能聽到的聲音之所以有低渾、尖脆之分,這是由於物體不同的振盪頻率所致。頻率低於20次/秒的聲音是人的耳朵聽不見的次聲。歡聲雖聽不見,卻有極強的破壞力。
(4)水橋說。據認為百慕大三角區的海底有一般不同於海面潮水涌動流向的潛流。因為,有人在太平洋東南部的聖大杜島沿海,發現了在百慕大失蹤船隻的殘骸。當然只有這股潛流才能把這船的殘骸推到聖大杜島來;當上下兩股潮流發生沖突時,就是海難產生的時候。而海難發生之後,那些船的殘骸又被那股潛流拖到遠處,這就是為什麼在失事現場找不到失事船隻的原因了。
(5)晴空湍流說。晴空湍流是一種極特殊的風。這種風產生於高空,當風速達到一定強度時,便會產生風向的角度改變的現象。這種突如其來的風速方向改變,常常又伴隨著次聲的出現,這又稱」氣穴」。航行的飛機碰上它便會激烈震顫。當然嚴重的時候,飛機就會被它撕得粉碎。
Ⅲ 90後童年記憶最深的恐龍,《我的恐龍》重塑經典
不知從何時起, 恐龍 這一形象便一直存在於所有小朋友的童年之中。就連曾經的我們也不例外,幾乎所有人曾經都有著對於這些巨型蜥蜴的嚮往。而經過各種藝術加工,我們的記憶中還記得多少恐龍的形象呢?
90後記憶最深刻獎—數碼寶貝 暴龍獸
暴龍獸(Greymon)是日本萬代株式會社開發的游戲數碼寶貝系列和根據它改編的動畫「數碼寶貝」中登場的虛構角色怪獸中的一種。TV動畫「數碼獸大冒險」、「數碼獸大冒險02」「數碼獸大冒險tri」」中八神太一搭檔亞古獸的成熟期形態。
這是很多90後當年記憶最為深刻的恐龍形象,作為第一代數碼寶貝中主角的數碼獸夥伴,暴龍獸及其進化前幼體亞古獸一直是童年裡恐龍形象的代表之一。
暴龍獸很好的還原了霸王龍的外形——巨大的頭顱彰顯著食肉恐龍的本性,嬌小的前爪、巨大而強健的後肢,噴出火焰的戰斗方式仍然讓人記憶猶新。
90後影響最久遠獎—恐龍戰隊
說到恐龍戰隊,童年經常看少兒節目的小夥伴們一定不會陌生。作為日本特攝大廠東映旗下被國內引進的戰隊系列中最為特殊的一部作品,雖然恐龍戰隊在引進時便已經不是原版了,大陸當時能夠看到的恐龍戰隊是1992年美國翻拍的作品。故事講述了五位美國高中生變身為超能戰隊成員駕駛恐龍機器人合體,戰勝邪惡的宇宙女王及其爪牙的故事。
當年此部作品紅極一時,當時也在國內爆發了一股恐龍熱,很多恐龍迷很大程度上都是收到這部作品的影響。霸王龍、三角龍、乳齒象、翼手龍、劍齒虎,五隻古代生物為原型的機器人,還可以進一步合體成為大獸神。該作品的周邊玩具銷量在國內當時也是首屈一指的,角色的可動人偶、武器、機器人等等,擁有一套恐龍戰隊的玩具在當時的小朋友中間可是相當有排面的!
90後情懷延續獎—藍貓淘氣三千問(恐龍篇)
90後的小夥伴們對於恐龍的知識可能大部分都來自《藍貓淘氣三千問》這部作品。恐龍篇更是系列中相當出色的一作。而之後,藍貓龍騎團的面世更是延續了「藍貓」這一經典形象。霸王龍在藍貓系列作品中存在感一直很強,從恐龍篇貫徹始終的一隻霸王龍,到藍貓龍騎團中主角團所駕駛的機械暴龍嘯天,霸氣四射的霸王龍一直是作品的核心主角。
當然,除了以上三種恐龍形象以外,90後小夥伴們記憶中的恐龍還有很多,比如《星際恐龍》中的主角們,《奧特曼》系列中的哥莫拉及一眾恐龍怪獸,《哥斯拉》系列中包括哥斯拉在內的所有恐龍型怪獸等等。恐龍作為一種已經滅絕的古代生物,一直是青少年們或多或少曾經追捧過的形象。而最近一款名叫《 我的恐龍 》的游戲以AR技術,通過手機攝像頭捕捉現實中恐龍作為賣點,在登陸各大手機平台後收獲了大量粉絲。
《我的恐龍》的成功,標志著恐龍這一經典形象並未在大部分童心未泯的玩家心目中沒落,對於形形色色的恐龍,粉絲們的收集興趣也是相當高漲。可以說恐龍元素是亘古不變的經典了,畢竟誰會不喜歡這些充滿神秘色彩的遠古生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