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机械制造要解决机械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哪些问题
有效的设备管理对于减少企业的设备投资、提高设备生产使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全文首先介绍了当代设备管理发展特征及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然后从设备前、中、后三期管理方式探讨了如何对设备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
对制造企业而言,设备的有效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产品质量、生产成本、市场竞争力等,它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基础工作,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成败兴衰有重要影响。因此做好制造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意义重大。
1 当代设备管理发展特征及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当前设备管理具有一下几个特征:1)设备管理智能化、自动化。目前计算机管理决策系统广泛应用于自动控制系统,还具有数据处理,如数据报表统计、分析及计划编制,对各种维护记录、故障状况、停机占时、修机工时修理费用,备件库存等进行收集、分析的能力;2)设备检测和诊断技术飞速发展。设备本身的现代化越来越要求对其的检测手段现代化,如污染、噪声、腐蚀、漏气、温度、粒度、数量、声音、重量、震动等进行检测,不仅如此,当设备出现问题时候还需要采取现代的手段快速定位设备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方案,提高设备使用率,降低生产成本;3)安全周期管理,它是指对管理对象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实行一体化动态管理的行为,对于制造企业的设备而言,“全生命周期管理”就是对产品从调研、招标、采购、使用、维修、再使用直至淘汰的整个生命过程进行的一体化管理。这种过程融合了设备管理的智能化、现代化,同时也是设备管理现代化的必然结果。
2 设备各阶段的管理
2.1 设备前期管理
设备的前期管理又叫做设备规划工程,指的是从设备规划开始,一直到设备投产这一阶段的设备管理,也即使对投产前期,对制造设备所涉及的各个环节进行的管理。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设备规划,设备的规划制定,必须在生产(使用)部门、设备管理部门、工艺部门等相关部门,全面执行了生产目标的前提下,由各个部门自行提出岁新增设备或技术改造实施意见草案,将草案报送企业的规划(或计划)部门,由其汇总并形成企业总得设备规划草案,经相关运行部门,如财务、原料、生产、经营、劳资等智能部门讨论、修改并执行;2)招标、采购、安装,准备生产以及相关制度的制定。在设备规划完成达成采购可行性后,一般就进入设备采购程序,如果在规划阶段确定了购买方,则可以直接跳过招标阶段,进行采购安装。此阶段对设备的管理,主要关注在产品价格、质量、售后服务以及相关的协议上。由于设备本身的自动化程度以及与其他设备的关联程度越来越高,这对设备本身的自动化程度以及与其他设备的关联程度越来越高,这堆设备本身的兼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相关制度上,则需要拟定好维护制度、管理制度、检查制度等。
2.2 设备运行维护管理
从设备的生命周期上来讲,设备的运行和维护过程,体现了购置设备的目的,以及设备完成生产任务、创造产值的过程。它包括两方面:1)设备使用管理。首先要明确一般性的管理制度规定,如在设备刚刚投入使用前后,操作人员要详细研究和学习设备自带的说明书以及其他各种相关技术资料,明晰设备的各种技术问题,由此制定出适合企业的设备使用操作规范,并对设备的实际使用或操作者进行的技术培训。其次,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不同设备的操作规范执行,严禁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违章操作不仅可能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更可能造成重大的人生伤害。再次,设备使用部门要根据设备情况,建立相应的岗位责任制、操作规程、干部上岗查岗制度,对于各种设备的隐患和人员的违章现象,必须及时责成有关人员进行处理。再次,不断强化设备使用的基本功,如要求设备使用单位及操作作者达到“三好”,即管好、用好、修好;操作者的基本功要做到“四会”,会使用、会维护、会检查、会排除故障;明确设备的维护使用中的“四项要求”,即整齐、整洁、润滑、安全,以及设备操作的五项纪律,凭操作证使用设备、经常保持设备整洁及润滑、遵守交接班制度、管好工具、附件、发现异常立即通知有关检查处理等;2)设备维护。三级保养制是我国设备管理坚持预防为主的维修管理方针。首先,做好润滑记录,规范设备的润滑工作,这是重要的减少设备磨损,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的手段。其次,实行设备点检的程序化管理。所谓点检定修,就是通过人对设备的动态的或按周期、按标准的跟踪检查,实现设备的部件或整体的技术状况进行倾向分析,及时发现故障。隐患,进而确定堆设备或设备上某一部件的检修时间、方法,从而使用设备能够连续、稳定地运行,避免突发性的事故、故障修理。
2.3 设备后期管理
设备后期管理,主要从设备磨损程度较为严重或不符合企业生产发展需要时期的管理。1)设备技术改造。设备技术改造是在不引进新设备的前提下,克服现有的陈旧设备,更换磨损部件的方法之一;也是扩大设备生产能力,并应用新技术的重要途径。在很多情况下,通过设备现代化改装,与引进新设备相比,所需要的资金往往比较少。因此,在很多情况下,设备技术改造对于企业来说,在经济上更具合理性;2)设备更新。这种更新,解决了设备的耗损问题,有解决了设备技术落后、浪费能源和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在技术进步较快的行业,应采取该形式进行设备的更新。但另一方面,这种更新方式在本质上是另外一次设备采购,这几是要求企业重复设备采购论证、采购、安装使用以及维护这一过程;3)报废管理。已提满折旧率,或者说使用价值已经消失并退出使用状态的设备,和国家强制规定必须淘汰报废的设备,需要进行报废处理。此时遵循一定的报废程度即可,即由设备使用者向主管部门提出申请,主管部门组织有关生产、设备。技术。财务等有关部门组成的报废审查小组,对拟定报废的设备进行技术鉴定、办理实物盘点及账务处理手续。对所报废的设备进行清理,对运输车辆送交给国家指定的回收部门等。
B. 如何高效地管理数据中心全生命周期
你知道吗?IT产品的平均生命周期大约为五年。如何在这短短的时间内让它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确保在数据中心高效可靠地运行,这是IT生命周期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同时,随着云计算与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很多大中型企业数据中心的空间密度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高效管理已经成为了数据中心突出的需求。但是,随着数据中心运维对象的成倍增长,这很有可能使得企业的资产管理变得一团糟,这属于数据中心生命周期内管理的范畴。
实际上,数据中心的构建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也并非是一堆没有生命力的硬件设备以及支撑管理和控制的软件。数据中心的建设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从配电、电源,到服务、装修、建设以及数据中心的监控和管理。
因此,数据中心的建设是一门真正的学问:不仅仅涉及到IT产品与设备,而且在其全生命周期中需要科学、系统的理念,专业、系统的设计,以及严
谨、细致的运维、管理和服务。涵盖项目的前期咨询、方案设计,到工程实施,再到最终的验证以及最后交付后的能效升级,以及评估整个机房生命周期内的各个环
节。
数据中心管理者与运营者应该站在高屋建瓴的角度,全方位地管理数据中心,从而提升数据中心运维效率,为企业业务带来价值。
数据中心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法论
凭借在数据中心物理基础设施领域的多年经验,施耐德电气成为业界唯一一家能够提供数据中心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的系统提供商。
从最早的设计咨询开始,施耐德电气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会充分考虑地理环境和节能要求,提供最适合企业业务开展的方案,然后再到数据中心的建设施
工,以及最后的外包式服务。数据显示,施耐德的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还可以帮助客户仅在物理设施方面的投入上就节约30%以上,可帮助客户使其数据中心全
生命周期成本降低高达30%以上。
不仅如此,施耐德电气还针对如何最大化数据中心在使用期限内的性能,提出了涵盖规划、设计、建设、运行、评估五大阶段的数据中心生命周期管理指南,作为数据中心全生命周期管理实施和部署提供指导的方法论。
数据中心全生命周期五步走
第一步,规划要明智。
规划阶段决定着整个数据中心项目成败与否。选址前先确定重要的项目参数(容量、关键程度、功率密度、效率、发展规划与预算)。及早邀请专家参与其中,避免过程中问题的发生。妥善管理该阶段将对成本和性能产生最大影响。
例如在中国,在距离主要河流水力发电所附近或者在靠近风力发电厂的平原地带构建数据中心,能以更好的价格获取到能源。
第二步,设计抓重点。
将规划阶段的种种概念准确转化为详细的设计和施工文件,确保合适的人选在合适的时间加入到整个项目中。设计团队应包含IT和设计工程师,甚至还
可能包括建筑师以及机械、电气、给排水工程师。建筑团队由电气、网络、机械、低电压的总包商和分包商组成。数据中心所有者或管理者需负责选择这些团队,并
审查所有的设计成果。
第三步,建设有技巧。
当专家团队全部就位,建设工作全面启动之时,数据中心所有者及管理者在项目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关注项目进度、质量性能并进行风险调度,这其中还包括一系列施工文件、建筑许可和项目订单变更的审查与批准。
在建设阶段,施工团队的文件资料与设备供应商的专业技能相互结合,将成为管理团队及员工学习提升的极佳机会。调试过程可带来有价值的文件资料,
助力设备运行状况的改善。尽管调试过程并非完全必要,但通过检测整个系统对于外界输入内容以及外界变化的反应,可帮助整个团队更好地了解数据中心的复杂程
度。
第四步,运维有秘诀。
该阶段历时最长也最费成本。如今可靠高效的运维依然有赖于专业的方法和人才,需要对场地的环境健康与安全、应急准备和响应、资产,
人员、培训、文档、事件, 质量、能源以及财务等各方面进行有效管理, 最小化风险, 充分保障基础设施的可靠性和效率, 并帮助降低总体拥有成本。
第五步,评估勿忽略。
该阶段往往被忽视,因为它与运行阶段同时发生。监控绩效使运营者持续评估物理基础设施的表现,获取有用的可操作信息,应用于运行阶段。使用关键绩效指标(KPI)十分重要。另外,还必须持续坚持恪守对时间和资源的承诺,定期制作报告。
数据中心全生命周期管理:势在必行
作为施耐德电气“Life Is
On”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中心生命周期管理可以为各种规模的数据中心提供规划、设计、建设、远程管理、维护和升级,满足可用性、密度、效率和可扩展
性需求的性能水平,具备覆盖数据中心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已应用专业知识和内部智力资本。同时,拥有针对新建数据中心或延长现有数据中心寿命的标准型或定制型
解决方案和服务,以及用于优化数据中心物理基础设施的设计和交替使用工具。
数据中心要朝着高效、节能、智能的方向发展,需要全生命周期的设计和管理。作为全球能效管理专家,施耐德的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已成为企业和客户间的纽带,确保数据中心设备和系统的可靠运行并追求实现性能的最大化。
C. 怎样进行数据安全工作,实现全生命周期防护
1、结构化及纵深防御保护框架
系统在框架设计时应从一个完整的安全体系结构出发,综合考虑信息网络的各个环节,综合使用不同层次的不同安全手段,为核心业务系统的安全提供全方位的管理和服务。
在信息系统建设初期,考虑系统框架设计的时候要基于结构化保护思想,覆盖整体网络、区域边界、计算环境的关键保护设备和保护部件本身,并在这些保护部件的基础上系统性地建立安全框架。使得计算环境中的应用系统和数据不仅获得外围保护设备的防护,而且其计算环境内的操作系统、数据库自身也具备相应的安全防护能力。同时要明确定义所有访问路径中各关键保护设备及安全部件间接口,以及各个接口的安全协议和参数,这将保证主体访问客体时,经过网络和边界访问应用的路径的关键环节,都受到框架中关键保护部件的有效控制。
在进行框架设计时可依据IATF(信息保护技术框架)深度防护战略的思想进行设计,IATF模型从深度防护战略出发,强调人、技术和操作三个要素,基于纵深防御架构构建安全域及边界保护设施,以实施外层保护内层、各层协同的保护策略。该框架使能够攻破一层或一类保护的攻击行为无法破坏整个信息基础设施。在攻击者成功地破坏了某个保护机制的情况下,其它保护机制仍能够提供附加的保护。
在安全保障体系的设计过程中,必须对核心业务系统的各层边界进行全面分析和纵深防御体系及策略设计,在边界间采用安全强隔离措施,为核心业务系统建立一个在网络层和应用层同时具备较大纵深的防御层次结构,从而有效抵御外部通过网络层和应用层发动的入侵行为。
2、全生命周期的闭环安全设计
在进行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时,除设计完善的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外,还必须设计建立完整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常态化测评体系、集中运维服务体系以及应急和恢复体系,为核心信息系统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服务。
在项目开展的全过程中,还应该遵循SSE-CMM(信息安全工程能力成熟度模型)所确定的评价安全工程实施综合框架,它提供了度量与改善安全工程学科应用情况的方法,也就是说,对合格的安全工程实施者的可信性,是建立在对基于一个工程组的安全实施与过程的成熟性评估之上的。SSE-CMM将安全工程划分为三个基本的过程域:风险、工程、保证。风险过程识别所开发的产品或系统的危险性,并对这些危险性进行优先级排序。针对危险性所面临的问题,工程过程要与其他工程一起来确定和实施解决方案。由安全保证过程来建立对最终实施的解决方案的信任,并向顾客转达这种安全信任。因此,在安全工程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SSE-CMM体系来指导实施流程,将有效地提高安全系统、安全产品和安全工程服务的质量和可用性。
3、信息系统的分域保护机制
对信息系统进行安全保护设计时,并不是对整个系统进行同一级别的保护,应针对业务的关键程度或安全级别进行重点的保护,而安全域划分是进行按等级保护的重要步骤。
控制大型网络的安全的一种方法就是把网络划分成单独的逻辑网络域,如内部服务网络域、外部服务网络域及生产网络域,每一个网络域由所定义的安全边界来保护,这种边界的实施可通过在相连的两个网络之间的安全网关来控制其间访问和信息流。网关要经过配置,以过滤两个区域之间的通信量,并根据访问控制方针来堵塞未授权访问。
根据信息系统实际情况划分不同的区域边界,重点关注从互联网→外部网络→内部网络→生产网络,以及以应用系统为单元的从终端→服务器→应用→中间件→数据库→存储的纵向各区域的安全边界,综合采用可信安全域设计,从而做到纵深的区域边界安全防护措施。
实现结构化的网络管理控制要求的可行方法就是进行区域边界的划分和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应考虑在网络边界和内部引入控制措施,来隔离信息服务组、用户和信息系统,并对不同安全保护需求的系统实施纵深保护。
一般来说核心业务系统必然要与其它信息系统进行交互。因此,应根据防护的关键保护部件的级别和业务特征,对有相同的安全保护需求、相同的安全访问控制和边界控制策略的业务系统根据管理现状划分成不同的安全域,对不同等级的安全域采用对应级别的防护措施。根据域间的访问关系和信任关系,设计域间访问策略和边界防护策略,对于进入高等级域的信息根据结构化保护要求进行数据规划,对于进入低等级域的信息进行审计和转换。
4、融入可信计算技术
可信计算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基于硬件的计算机安全技术,其通过建立信任链传递机制,使得计算机系统一直在受保护的环境中运行,有效地保护了计算机中存储数据的安全性,并防止了恶意软件对计算机的攻击。在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设计时,可以考虑融入可信计算技术,除重视安全保障设备提供的安全防护能力外,核心业务系统安全保障体系的设计将强调安全保障设备的可靠性和关键保护部件自身安全性,为核心业务系统建立可信赖的运行环境。
以可信安全技术为主线,实现关键业务计算环境关键保护部件自身的安全性。依托纵深防御架构应用可信与可信计算技术(含密码技术)、可信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确保系统本身安全机制和关键防护部件可信赖。在可信计算技术中,密码技术是核心,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密码算法和引擎,通过TCM模块,来构建可信计算的密码支撑技术,最终形成有效的防御恶意攻击手段。通过系统硬件执行相对基础和底层的安全功能,能保证一些软件层的非法访问和恶意操作无法完成,可信计算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建设安全体系提供更加完善的底层基础设施,并为核心业务系统提供更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5、细化安全保护策略与保障措施
在核心业务系统不同区域边界之间基本都以部署防火墙为鲜明特点,强化网络安全策略,根据策略控制进出网络的信息,防止内部信息外泄和抵御外部攻击。
在区域边界处部署防火墙等逻辑隔离设备实施访问控制,设置除因数据访问而允许的规则外,其他全部默认拒绝,并根据会话状态信息(如包括数据包的源地址、目的地址、源端口号、目的端口号、协议、出入的接口、会话序列号、发出信息的主机名等信息,并应支持地址通配符的使用)对数据流进行控制;对进出网络的信息内容进行过滤,实现对应用层HTTP、FTP、TELNET、SMTP、POP3等协议命令级的控制;自动终止非活跃会话连接;限制网络最大流量及网络连接数,防止DOS等攻击行为;使用IP与MAC绑定技术,防范地址欺骗等攻击行为;使用路由器、防火墙、认证网关等边界设备,配置拨号访问控制列表对系统资源实现单个用户的允许或拒绝访问,并限制拨号访问权限的用户数量。
在核心业务系统内网的核心交换边界部署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对网络边界处入侵和攻击行为进行检测,并在最重要的区域和易于发生入侵行为的网络边界进行网络行为监控,在核心交换机上部署双路监听端口IDS系统,IDS监听端口类型需要和核心交换机对端的端口类型保持一致。在网络边界处监视以下攻击行为:端口扫描、强力攻击、木马后门攻击、拒绝服务攻击、缓冲区溢出攻击、IP碎片攻击和网络蠕虫攻击等;当检测到攻击行为时,记录攻击源IP、攻击类型、攻击目的、攻击时间,在发生严重入侵事件时应提供报警。
在区域边界处部署防病毒网关,对进出网络的数据进行扫描,可以把病毒拦截在外部,减少病毒渗入内网造成危害的可能。防病毒网关是软硬件结合的设备,通常部署在防火墙和中心交换机之间,可以在病毒进入网络时对它进行扫描和查杀。防病毒网关可以采用全透明方式,适用于各种复杂的网络环境,通过多层过滤、深度内容分析、关联等技术策略,对网络数据进行高效过滤处理,可以提升网络环境的安全状况。防病毒网关需要具备以下特性:
(1)防病毒、防木马以及针对操作系统、应用程序漏洞进行的攻击。
(2)防蠕虫攻击,防病毒网关根据自有的安全策略可以拦截蠕虫的动态攻击,防止蠕虫爆发后对网络造成的阻塞。
(3)过滤垃圾邮件功能,防病毒过滤网关通过检查邮件服务器的地址来过滤垃圾邮件。防病毒网关通过黑名单数据库以及启发式扫描的数据库,对每封邮件进行判断并且识别,提高了对垃圾邮件的检测力度,实现了垃圾邮件网关的功能。
边界设备等作为区域边界的基础平台,其安全性至关重要。由于边界设备存在安全隐患(如:安装、配置不符合安全需求;参数配置错误;账户/口令问题;权限控制问题;安全漏洞没有及时修补;应用服务和应用程序滥用等)被利用而导致的安全事件往往是最经常出现的安全问题,所以对这些基础设施定期地进行安全评估、安全加固与安全审计,对增强区域边界的安全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6、常态化的安全运维
信息系统的安全不仅依赖于增加和完善相应的安全措施,而且在安全体系建设完成之后,需要通过相应的安全体系运行保障手段,诸如定期的评估、检查加固、应急响应机制及持续改进措施,以确保安全体系的持续有效性。
(1)定期进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根据国家要求,信息系统建设完成后,运营、使用单位或者其主管部门应当选择具有信息安全测评资质的单位,依据相关标准定期对信息系统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通过测评可以判定信息系统的安全状态是否符合等级保护相应等级的安全要求,是否达到了与其安全等级相适应的安全防护能力。通过对信息系统等级符合性检验,最终使系统达到等级保护的相关要求,降低信息安全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
(2)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及整改。确定安全检查对象,主要包括关键服务器、操作系统、网络设备、安全设备、主要通信线路和客户端等,通过全面的安全检查,对影响系统、业务安全性的关键要素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整改。
(3)对于互联网系统或与互联网连接的系统,定期进行渗透测试。渗透测试是一种信息系统进行安全检测的方法,是从攻击者的角度来对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进行安全检测的手段,在对现有信息系统不造成任何损害的前提下,模拟入侵者对指定系统进行攻击测试。渗透测试通常能以非常明显、直观的结果来反映出系统的安全现状。
(4)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技术培训主要是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使之能够符合相关信息安全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全面提高自身整体的信息安全水平。针对不同层次、不同职责、不同岗位的员工,进行有关信息安全管理的理论培训、安全管理制度教育、安全防范意识宣传和专门安全技术训练,确保信息安全策略、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的顺利执行,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和消除安全风险。
D.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运行维护
1,设备台账管理。设备名称,规格,参数,部门,位置等等信息的管专理。度
2,设备检查管理属。设备有日常的常规管理,有固定周期的中期管理,有一年一次的大检查管理;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设定日期排程,人员任务分配;并记录人员工时,工作完成情知况等等。
3,故障报修。设备发生故障后,要报修;报修后需要指定人员维修;维修过程需要记录规范;维修结束后需要审批是合格还是不合格。
4,备品备件的管理。备品的库存道管理,入库,申领,出库等各个环节管理。
5,数据报表,数据分析。故障的统计分析,人员工时的统计分析,以及其他各内种报表的生产。
6,人员管理。新增账户,权限配置,组织结构等等。
7,设备运行状态监测容。通过物联网技术,监测设备运行过程中的各个参数,比如电流,电压等等。
更多内容欢迎浏览璞华大数据!
E. 如何对投资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
特征:抄1,全寿命周期管理是袭一个系统,科学的管理,才能实现各阶段目标
2,全寿命周期管理贯穿于建设项目全过程,并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和目标
3,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既具有阶段性,又具有整体性,要求各阶段工作具有良好的持续性
4,参与主体多,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5,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复杂性由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系统性,阶段性,多主体性决定。
当然,在项目全寿命周期的项目需求确定,计划,实施,控制,收尾五个阶段中,个人觉得项目需求确定也很重要,呵呵
F. 求教如何理解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全生命周期的概念
固定资产抄的全寿命周期管理就袭是涵盖资产的规划、调研、采购、验收、使用、维修、报废、处理等的全寿命周期管理。
固定资产管理的每个过程都有相关的记录,具体内容推荐你搜索设备人论坛,上面的资产管理板块有详细的介绍,还有记录表格等可以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