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做好企业的设备维护和保养
保养设备的重点是:保持设备的清洁、整齐、润滑良好及正确使用设备。
设备的维护保养方法:
通过擦拭、清扫、润滑、调整等一般方法对设备进行护理,以维持和保护设备的性能和技术状况,称为设备维护保养。设备维护保养的要求主要有四项:
(1)清洁设备内外整洁,各滑动面、丝杠、齿条、齿轮箱、油孔等处无油污,各部位不漏油、不漏气,设备周围的切屑、杂物、脏物要清扫干净;
(2)整齐工具、附件、工件(产品)要放置整齐,管道、线路要有条理;
(3)润滑良好按时加油或换油,不断油,无干摩现象,油压正常,油标明亮,油路畅通,油质符合要求,油枪、油杯、油毡清洁;
(4)安全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不超负荷使用设备,设备的安全防护装置齐全可靠,及时消除不安全因素。
设备的维护保养内容一般包括日常维护、定期维护、定期检查和精度检查,设备润滑和冷却系统维护也是设备维护保养的一个重要内容。
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是设备维护的基础工作,必须做到制度化和规范化。对设备的定期维护保养工作要制定工作定额和物资消耗定额,并按定额进行考核,设备定期维护保养工作应纳入车间承包责任制的考核内容。设备定期检查是一种有计划的预防性检查,检查的手段除人的感官以外,还要有一定的检查工具和仪器,按定期检查卡执行,定期检查有人又称为定期点检。对机械设备还应进行精度检查,以确定设备实际精度的优劣程度。
设备维护应按维护规程进行。设备维护规程是对设备日常维护方面的要求和规定,坚持执行设备维护规程,可以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保证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其主要内容应包括:
(1)设备要达到整齐、清洁、坚固、润滑、防腐、安全等的作业内容、作业方法、使用的工器具及材料、达到的标准及注意事项;
(2)日常检查维护及定期检查的部位、方法和标准;
(3)检查和评定操作工人维护设备程度的内容和方法等。
❷ 设备抢修需加班 员工能拒绝吗
设备抢修加班符合法律规定,没有正当理由拒绝。但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加班专费。
《劳动法》第四属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延长工作时间不受本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的限制:
(一)发生自然灾害、事故或者因其他原因,威胁劳动者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需要紧急处理的;
(二)生产设备、交通运输线路、公共设施发生故障,影响生产和公众利益,必须及时抢修的;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❸ 公司以设备抢修需加班为理由员工能拒绝加班吗
那到底是不是真的需要抢修设备呢?如果是真的,当然不该拒绝。如果没什么紧要事,可以拒绝。
❹ 如何当好企业设备维修主管
如何当好企业设备维修主管
各类设备是企业进行产品加工和装配或运营和服务的主要物质手段。按照设备工程的理论,企业应对设备规划、可行性分析和配置等前期管理予以足够重视。但也应认识到,真正发挥设备性能作用的还是在运行阶段,这也是设备寿命周期的主要时期。在设备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对设备操作、检测、维修进行管理。通常把这些环节的安排,即设备维护(保养)、检查、诊断、修理以及改造等工作统称为设备维修活动。
在企业中,设备维修不论实行什么管理机制,采用什么维修模式与手段,都应设置统管设备维修的负责人。例如大型企业负责主要设备维修工作的维修车间(分厂)及相应的主任(厂长);中小企业兼管设备维修的生产部门的主任或高级技师;一些利用社会力量维修设备的企业,其负责计划或协调工作的主任工程师等。可以统称这些负责人为企业设备维修主管。他们负责企业设备维修的各项工作,保证着设备正常运转,亦即企业的生产与运营,可谓责任重大。那么,如何完成这些任务,承担起这个职责,做好企业设备维修主管的工作呢?笔者认为起码要在以下这些方面有所认识与实践。
一、了解设备工程基本原理,明确设备维修在设备工程中的地位
在上世纪70年代,设备工程基本原理——设备综合管理学说就已形成。一般认为,设备工程是由设备规划工程和设备维修工程以及公用工程与安全、环境保护工程等组成,并且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设备规划工程(亦称设备前期管理)在全过程管理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这是因为设备选型、购置的成败决定着设备一生使用的好坏。但从企业设备管理工作量分析,设备投资与购置毕竟不是经常发生的,而摆在设备管理者面前的经常性大量工作则是设备维修工程,即设备使用期中的使用、维护、检测、修理以及改造。所以,应当把维修工程当成工作重点,这不仅反映在年度工作计划中,更要投人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实施。作为企业设备管理者要清醒地认识到,设备前期管理是重要的,而维修工作则是要随时关注的。作为企业设备维修主管当然要用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研究和处理它。
二、掌握设备维修不同模式的不同特点,在实践中合理选用
已为学术界公认的设备维修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两类三种。
1.基于设备故障的维修,即事后维修。它具有原始、简单、被动性和成本低等特点。随着设备结构越来越复杂和对设备连续运转要求的提高,这种模式适用范围缩小,较适合停产对生产影响不大和非重要的设备。
2.基于设备运转时间的维修,是预防维修的方式之一,通常称为计划维修。它是根据设备零件失效的主要表现之一——磨损的形成机理分析提出的。认为设备故障由零件磨损造成,而零件磨损是与设备运行时间成正比的,进而推理控制设备运行时间即可预知设备可能发生故障,所以应按计划进行各种维修活动以保证设备正常运转。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简单易行,但有误区,即可能产生修理过剩与维修不足。然而对运行规律性强的设备,此方式仍有应用价值。
3.基于设备技术状态的维修,是另一种预防维修方式,亦称预知维修。它是用先进的技术手段随时对设备运行状况进行检查与诊断,一旦出现不良迹象,立即安排相应的处理措施,防止造成故障停机。这种方式固然科学、准确,但需购置各种监测仪器和配置专业技术人员,维修成本较高。针对上述情况,需扬长避短,对不同使用条件下的设备采用不同维修方式,以求得最佳效果。
三、分析企业设备构成,掌握其运行规律和检修特点
在了解设备工程基本原理与设备维修模式特点之后,就应以其指导企业的实际工作。首先应该清楚企业设备资产的组成情况,即通用设备(包括金属加工设备、起重运输设备、动能设备等)和生产线或行业专用设备的拥有量和组成比;其次还应熟悉主要设备(包括精大稀设备、关键设备和特种设备等)的工作原理、运行规律、维护要求、故障周期以及检修特点(例如检修时间、手段、耗用材料等)。当然,对一般设备的运行与检修也应适当关注。
四、熟悉设备维修各项工作的主要功能和工作程序
设备维修工作有着丰富的内容,包括—设备维护、检测、故障分析、修理的各项计划、技术和经济以及组织管理工作。作为企业主管设备维修的负责人要清楚每项活动的功能与效果,以及技术分析和经济性评估。例如对设备修理与设备原型更换、对设备技术改造与设备新型更新的经济技术比较。同时,还应了解各项活动的主要工作流程。例如设备修理的主要工序包括: (1)修前准备,包括对设备精度、性能的全面检测和对设备操作工与维修工的调查、访问。这些都是为了掌握设备功能劣化情况,以便在修理时着重解决。此外还有修理人员、工具以及图纸资料的准备。 (2)由承担修理工作的钳工、电工对设备进行断电和全面拆卸、解体,并对零部件进行彻底清洗。 (3)按照相关标准和制造厂技术资料的要求,检查所有构成零部件的损坏程度,确定其可否继续使用或修后再用或换新备件。 (4)进行损坏零件的修复和新备件的准备(自制加工或外购)。 (5)按照相关标准和制造厂的图纸资料进行设备重新装配。 (6)对修好的设备进行精度、性能和负荷试验,以及必要的复调或返修。 (7)进行设备外观处理(喷涂与清理等)。 (8)设备复位调整、接电和试车。
五、对设备维修涉及的关键技术应有较深了解,并跟踪其发展与应用
对多数行业来讲,设备维修活动普遍应用的技术包括四个方面,即润滑技术、诊断技术、修理技术和改造技术。应对其技术内涵、技术特点和应用范围以及注意事项有详细的了解。例如对润滑技术,除应掌握润滑油品的主要参数及其影响外,还应熟悉已经推广应用的各种新技术、新材料。如合成油的特点与用途、添加剂的种类与作用、精密过滤技术的应用条件与效果,以及用油滴润滑替代油雾润滑的节约、环保功能等。
六、结合设备结构与运行特点和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合理制定设备维修计划
设备的维护与检测要按规程经常开展,而设备修理要根据故障发生情况,实施抢修或安排计划检修。这些都是根据设备运动本身的规律决定的。但不要忘记设备运行是为生产经营服务的。所以,除特殊情况外,设备维修活动的安排应与企业生产运营计划相适应。例如在大型流程工业企业,其生产装置检修一般l至3年,甚至更长时间进行一次,集中停产,统一作业。而且要保证在检修周期中不出意外情况。又如许多企业的维修工作是利用所谓“维修窗口”进行的,即在各种生产间歇时间安排维修工作。如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检修设备,或趁生产工人吃饭时开展生产线的检查与保养。
七、配置必备的设备维修物质资源和硬实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企业要及时、高效地组织安排各项维修活动,没有适用的物质手段是不行的。所以,维修主管负责人应根据企业生产设备构成情况,合理配置维修设备所需的物质资源,包括维护、检测、修理设备的各种辅助设备、设施、工具、仪器与仪表、备件、润滑材料、辅料以及所需的场地、能源、资金等。
八、配置必备的设备维修人力资源和软实力
维修设备除需要物质条件外,对人力资源也有更强依赖。现有设备越来越具有大型、精密、高速、高压、高温以及机电一体化等特点。技术含量的提高,无疑对参与设备维修的各类人员素质有了更高要求。例如许多企业要求修理技术人员要懂机械、电气、液压、气动等综合知识与技能,既是操作者也应具备操纵数控设备的能力,如编程、检查和维护的本领。
掌握较高技能的维修人员应具备一定的学历,而且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实际锻炼,积累经验。这样就要求企业设备维修主管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做到远近结合、实践为主,做到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并重。此外,还应给维修人员提供各种技术资料和学习进修的机会。
充分发挥设备维修人员的作用,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实行以鼓励为主的奖惩考核制。有条件的企业应结合企业文化的发展,在设备维修人员中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创新意识。
九、认真统计和分析企业设备维修费用支出情况,加强效益考核
设备一生所花费的维修费用在设备寿命周期费用中占有很大比重,也可以说是一笔数目不菲的追加投资。企业要考虑投资支出的合理性,而且应尽量节省,做到少花钱多办事。所以,企业应建立设备维护费、检测费和修理费(包括备件费、材料费、外协费等)的统计、分析和考核的制度以及年度支出额指标。有条件的企业还应制定各项维修工作的消耗定额标准,并把设备维修费支出水平纳入企业设备管理经济技术考核指标体系。在国外,企业往往把设备利用率和维修费支出率纳入重点考核项目。这样做就是要不断提高设备维修的经济性,这是企业设备维修主管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
十、掌握企业所在地域的社会化维修资源,并充分利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高。这样的工作模式其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比较高,而成本比较低。在这种形势下,企业设备维修工作也应走社会化协作的道路。作为企业设备维修主管,首先要积极接受这种新观念,要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逐步改变“小而全”、“大而全”的旧模式。其次,就是要认真分析和确定企业设备维修工作中哪些环节可以依靠社会服务,进而与企业附近地区的专业化服务企业建立联系,适时开展业务协作。当然,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时,也应进行风险分析,建立必要的自我保护机制。例如在各种业务往来时认真签定规范的合同或协议。
上述即企业设备维修主管的主要职责,或称应具备的工作能力与条件。要达到上述要求,使企业的设备维修工作水平有所提高,关键是两点: (1)切实转变观念,要学习、掌握设备工程新思路,要探索、推行新事物,突破旧的机制与习惯; (2)勇于实践,坚持科学管理,不断总结经验。
❺ 如何保证电力抢修安全管理
1、加强抢修人员素质,提高抢修人员的抗风险能力。抢修人员在电力抢修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宗旨,只有在办理好抢修相关手续,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才能开展工作。
2、正确理解供电服务承诺抢修时限要求与电力抢修工作安全的关系。供电服务承诺要求“提供24小时电力故障报修服务,供电抢修人员到达抢修现场的时限”,从安全角度来出发,并不是要求抢修人员在规定时限内处理完毕,而是在规定时限内到达抢修现场,兑现服务承诺。只有抢修人员安全、抢修设备安全,才能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因此,到达现场后抢修工作人员必须认真勘查现场,进行危险点分析,制定安全控制措施。
3、正确处理优质服务与电力抢修工作中停电的关系。电力抢修工作原则上不准带电作业,如有特殊情况确实需要带电作业,只允许进行简单作业,但必须做好防护措施,并严格按“安规”相关规定执行。电力抢修工作现场必须满足与邻近带电线路、设备足够的安全距离,不论何时何地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应该停电的工作必须停电,但不得擅自扩大停电范围,并做好停电工作的相关通知、解释等优质服务工作。
4、严格执行工作许可制度,切实把好电力抢修工作的审核关。电话许可的工作,工作负责人和工作许可人必须对许可内容进行记录,并复诵核对无误。对于不办理工作票的普通电力抢修工作,许可人必须严格把关,交代安全注意事项,并在现场安全措施到位的情况下,才能许可现场抢修人员开展工作。
5、制定可行的电力抢修工作安全控制措施卡,有效控制电力抢修安全风险。安全控制措施卡是对现场危险点、危险因素及作业环境的辨识后,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是最直接的安全控制方法。在具体情况中,应充分考虑到抢修现场具体情况的复杂不定,可以列出补充的控制措施或由工作人员视现场情况进行填写。
电力抢修工作中的安全,关系到员工的生命、优质服务的成果、安全生产的基础。因此,只有进一步细化电力抢修工作的安全管理,始终强调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前提,最大限度地控制安全隐患,才能为电力企业安全生产创造良好的氛围。
❻ 设备在运行期间发生故障是 正常的,为了安全生产和使用企业最小损失,在设备发生故障后,你将如何应对
设备在运行期间发生故障,不属于正常。这说明我们对设备的使用与维护及管理还没到位,应该对故障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找出发生故障的原因,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杜绝类似故障的重复发生,确保设备安全运行和安全生产;使企业的经济损失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