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代打仗怎么制造兵器,怎么运输,怎么发到士兵手上
矿工开山挖矿。伐木工人伐木。
铁矿送至国有冶铁场冶铁成钢。
国有工厂或者私人锻造屋制造所需部件(如枪杆,弓弦)。并最终合成制式装备。
战时紧急状况或许直接收购民间锻造屋产品,然质量无法保证,成本很高。
兵器制作完成后统一由后悄做芹勤部门清点之后存放于军械库。
士兵训练或者开战时,由军队后勤部门从军械库领取发放。用后交还。
除了箭矢之外,并不存在运输问题。基本由士兵携带。大型攻城设备一般是就地取材当场建造的。
箭胡扒矢一般作为辎重,由运粮食,草料,帐启毕篷布,战鼓,旌旗,战利品的车队统一运送。一般数量不会太多。野战弓箭手作用有限。
最厉害的部队是对需要运输队依赖最小的。例如铁木真的骑射手。可以在马背上行军月余而不需要下马休息。
B. 攻若雷霆—古代打击类兵器杂谈
你知道吗?原来隐形刀也分很多种?
隐形刀,不是说刀真的隐形,而是使其不被发现,或者难以探测。属于为了深入敌后执行任务的特工,以及对工作环境磁性敏感的人员的武器或者工具。
隐形刀主要分两类,外表伪装和材料反探测。
外表伪装比较好理解,就是把刀伪装成无害的随身用品,如腰带,口红,签字笔等,以及其他不像是刀的东西。二战和冷战时期这种刀为各方的特勤人员服务,以至于其已经成为间谍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随着安检系统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经验教训的不断积累,这种隐形刀的实用性已经大打折扣。因为所伪装的物品本身的限制,伪装刀的尺寸都很小,很难起到理想的工具或者武器作用。于是,伪装刀逐渐退出了军事舞台,更多的成为个人收藏玩物以及电影小说里的新奇玩意,很偶尔很偶尔还会被人尝试混过现代安检,多以失败收场。
现代隐形刀,大部分是为了EOD(排爆)环境考虑的。现代爆炸装置,甚至一部分IED(路边炸弹)带有磁力传感系统,本是为了当装甲目标考得足够近时触动引信的,但是同时也给排除造成了很大的风险。于是出现了很多不具备磁性的EOD专用刀。
常见的材料,目前有特种塑料,特种陶瓷,碳纤维,玻璃刀以及钛合金。
一:特种塑料刀
目前比较常见的是ZYTEL,属于一种玻璃纤维。冷钢的FGX以及其他有机合成材料刀都是以此为基础发展出来的。
这种材料的特性是,完全没有磁性和金属特质,金属探测器完全无法探测,没有磁化的可能性。弹性好,质轻,无锈蚀可能。最重要的是成本低廉。
缺点是硬度非常低,基本上无法磨出像样的刀刃,用作武器只能捅刺,划割非常勉强。
二:陶瓷刀
陶瓷制刀目前已经趋近成熟,陶瓷菜刀正在涌入市场。陶瓷除了相对质轻,不锈,绝缘以为,最大的优点就是超高硬度。其硬度比玻璃要高,接近钻石的硬度等级。这使其可以更长久的保持锋利,如果打磨正确也可以得到超高的锋利度。
缺点是几乎没有弹性,无法横向受力,一旦钝化基本都是崩口,难以修复。超高的硬度需要专门的打磨设备。
因为陶瓷在隐形刀里对公共安全的威胁最大,所以现在的民用陶瓷刀都掺有金属以防有人携带其通过安检。
陶瓷的原料成本不高,但是加工成本高,所以价格居高不下。根据不同的品质,价格浮动也非常明显。
三:碳纤维刀
新兴材料。轻,不锈,无磁,无金属特性,弹性好,硬度比塑料高很多,可以磨出比较像样的刀刃,捅刺和划割都更有力。目前还没有针对碳纤维刀的安检研究,倒是美国的裸体安检一劳永逸地解决了机场安全的问题。
缺点也是贵。而且碳纤有很多种,越高级的碳纤材料碳纤维越细,单位面积纤维越多,性能越优越,价格也越高。如果碳纤质量不够好,造出的刀质量也会不如人意,但太高级了于价格的平衡又是一个新问题。硬度不及钛合金。
目前还没有量产碳纤维刀,只有手工刀匠开始尝试用碳纤维制造一些简单设计的小刀。所以价格居高不下。
碳纤另一个优点就是加工灵活,可以很容易的作为夹层使用。
FOX碳纤夹钛合金刀刃隐形刀
四:玻璃刀
之前一直在想玻璃就各种来说都比陶瓷便宜应该有人尝试,结果今天看还真有。但是因为玻说起历史最久远的武器,肯定要说是打击兵器类了,打击兵器源远流长,在人类还是原始人的时候棍棒就已经是最早使用的武器之一。不过那时所使用的棍棒,估计和黑猩猩使用的棍棒有一拼,只是一些不经任何加工处理的原始木头棍棒。后来,才慢慢出现和石头相组合的强化棍棒,例如石斧、石矛,似乎这个东西在所有原始人类遗迹都有发现,估计在石器时代,是作为工具和武器的双重用途被使用的。究其源,斧音从甫,乃是开始之意,盘古开天就是用斧,可见这个开始的意思并不白当的。在各国的神话传说中使用斧的神或者英雄都是很多的,到了野蛮的北欧更是人手一把了。在很多文明之中斧都代表了权利和战争。
不过随着金属冶炼工艺的提高,面对当时无防护的情况,棍棒、斧钺这些打击兵器,其实效性和挥舞的速度实在不能和后来的锋利金属刃或尖的剑、矛这些兵器相比,于是在金属武器发展之后很快就退居次位,更多的担负起工具的作用了,偶尔会有化外的野人挥舞着斧头跳个舞什么的威慑一下。在周代,战场战场上就很少能看到斧钺的身影,只是作为一种权利的象征,用于仪式之中了。类似的还有传承了伊特鲁丽亚斯文明的罗马,斧头也成了一种象征。不过欧洲日耳曼和斯拉夫人的社会发展缓慢,战斧到一直是维京战士和法兰克武士们的主要装备。
图为维京战斧
世道轮回,随着各路人马手里的铁越来越多,可也想自己身上大量挂铁片以后,打击兵器迎来了他的复兴,到南北朝时代,中国的骑兵达到了重装甲化的巅峰,由于打击类兵器对装甲有独特的杀伤能力,钝击效果可以无视装甲的厚度。打击类兵器出了复兴的契机,得到再度重视,被大量使用,使之无论在数量还是种类上,都有了很大发展。自野蛮的重甲女真人兴起后,为了与之对抗打击类兵器在双方都达到了顶峰。
图为斧钺
打击类兵器主要包括棍棒、斧钺、锤杵、连枷、流星、鞭锏。
这类武器为提高命中时的打击效果,多为重量很大的重兵器,利用杠杆效果具有相当大的动量,只要命中目标,假使敌人身披软质的铠甲例如锁子甲和皮甲,基本不能带来丝毫防护,甚至可能由于锁环的崩碎带来更大的伤害,硬质外形的板甲或许能减轻些伤害,但是在重击之下,仍能给敌人带来可怕的内伤。例如考古学家在挪威发现的一具北欧海盗的遗骸上发现,他的脊椎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发生了严重的变形,虽然受伤后他又活了几年,但是苟延的这些岁月一定非常痛苦。
为了形成更有效的“杠杆作用”,一种做法就是加大打击部分的重量,例如锤、狼牙棒、战斧之类就是其典型代表。另一类,则采用了离心力来加大动量和惯性,使用绳索和锁链将握持部分与打击部分连接,代表有连枷、流星锤等。
图为连枷的3D图
打击类兵器通常都是傻大笨粗,但同时也就很耐用很坚固,刀剑类兵器容易折断,和敌人兵器相碰时,常常发生卷刃。矛戟等长兵器,在混战中刺入敌人身体后,常常由于来不及拔出,而不得不放弃。打击类兵器虽然可能会有些弯翘或部分损坏,但并不影响其使用,所以面对血战时武将们常常选择打击类武器作为自己的副武器,例如善用马槊的秦琼、尉迟恭。事实上南北朝后期的武将都会带类似的副武器。如同欧洲的骑士会带手锤和权杖一样。
图为欧洲权杖
不过从这我们也看到,打击类兵器是作为辅助武器出现的,主要就是由于其长度通常较短,在战场上争锋并不占优势,尤其是在对付披甲较少的小兵时。最早的打击类兵器当然是棍棒了,不过真正成功的却是斧、钺,从石斧到印第安战斧的形状都一样,只不过分量和长度有变化,其主要攻击手段仍是以劈、砍为主。
我国大量使用大斧的时代除了商代就是宋朝了,不过商代的恐怕应该称为钺,其圆刃长柄,大刃面,都和斧有所区别,后来作为依仗的用途似乎更多些,不过给中国留下的印象却是颇深的,搞得杀头都叫就斧钺了。宋代的大斧,堪称中国古代最大最有威力的斧。全长约一丈,钢刃斧头部分长二尺,重约十斤,用两手握着使用,女真人铠甲坚实,作战时人马如墙进,号称铁浮屠,寻常兵器难以伤害,宋军对付他们的主要武器就是大斧和马扎刀,不过这大斧的主要攻击目标却是马腿,只要把战马的马脚砍断,掉下马来的士兵战斗力就大打折扣了。提到麻扎刀,我以为可能是斩马刀之误,斩马刀背厚刀沉,攻击效果类似大斧,现在故宫藏有康熙御用斩马刀,相当有威慑力,据说此类武器乃是前锋营宫城拔寨使用的武器,看来也是一种步兵武器。
斧重新被使用应该是在东晋,东晋为了抵御北方骑兵将大斧重新引进了战场,《晋书》石季龙传记就有记载。唐军与坚甲利器的吐蕃作战时似乎并没有用到类似的武器,不过唐军的陌刀比起大斧来也毫不逊色,而且唐军主要以骑兵对骑兵的作战方式似乎也并不需要这种武器,唐初的程知节在隋唐英雄传中是以用斧出名的,但是《旧唐书·程知节列传》中载咬金“少骁勇,善用马槊。”看来他用的应该是枪。
倒是安史之乱中有不少用斧的记载,可是当时恐怕类似于两晋临时应急的情况居多。到了宋代,辽、西夏和后起的金都是拥有重甲骑兵的国家,铁鹞子、铁浮屠一听名字就知道其防护超人,面对披甲戴盔的重甲骑兵,宋军除了使用先进的神臂弓以外,就是用大斧近战来对付了,在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的顺昌和第二年的柘皋这两大战役中,都在正面对抗中打败了金国,金军元帅完颜兀术就曾有过这样的评价:宋军武器之中,最好、最厉害的是神臂弓,其次就是大斧,除此之外,就没有什么可怕的兵器了。在说岳全传中兀术也是用斧的,但是我们观《金史·列传第十五·宗弼》中对兀术的记载“都统杲出青岭,宗望、宗弼率百骑与马和尚逐越卢、孛古、野里斯等,驰击败之。宗弼矢尽,遂夺辽兵士枪,独杀八人,生获五人,遂审得辽主在鸳鸯泺畋猎,尚未去,可袭取者。”这段记载看来宗弼也是用枪的行家。
史书上真正用斧的名人,应该是李显忠。“城东北角敌兵二十余人已上百余步,显忠取军所执斧斫之,敌始退却。”《宋史·李显忠》而他平时的则是用双刀“夏人以铁鹞子军来。显忠以所部拒之,驰挥双刀,所向披靡,夏兵大溃,杀死蹂践无虑万人,获马四万匹。”
除了大斧这样的双手用长兵器外,还有单手用的板斧,柄长约二尺半,斧头约一尺,刃宽约8寸,斧柄木制,斧刃采用包钢法锻造而成,号称雪花镔铁就是了。通常是两手各握一把成对使用的。使用板斧最有名气的要算《水浒传》中的黑旋风李逵了。这位莽撞人手使一对板斧,在战场上,排头杀去,不分敌我,其威力犹如龙卷风,由此得到“黑旋风”的绰号。不过在同时期的欧洲手持两把斧子作战的可不多,人家更喜欢用一把斧子加一把盾牌的方式。但是斧子的杀伤力仍是可怕的,在决斗中选择用斧子的话就等于中国的立生死文书了,肯定是要出人命的。
C. 古代军队打仗时没有先进的通讯设备,他们是如何准确传达军令的
古代传递军令或者是战报一般都是靠烽火台或者是派出的侦察兵,还有发送信号弹,八百里加急人工传递等方法,因为古代没有现代的雷达,互联网等设备,所以在现在看来,这些方法还是很不方便的,而且因为军令一般都是很紧急的,可是放在古代,军令要到达将领的手中还是要费许多功夫的,加上路上容易出现变故,军令的真实性也令人堪忧。
还有的将领喜欢用飞鸽传书等方法传递信息,这种方法保密性要比人工护送高一点,但是飞鸽训练起来耗时较长,还有可能会被敌人捕获,古代所有传达军情的方法其实最大的问题就是保密的问题,时间越长,往往变故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