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开一个秸秆造纸厂的前景怎么样
以前的钱好赚,钱也值钱。如今,钱不好赚,钱也越来越不值钱了。
虽然,做生意,是一年不如一年。但是。还是很多人在做生意,有赚自然也有亏的。
至于,开一个秸秆造纸厂的前景怎么样?我们今天,来畅所欲言一翻。
第一:质量不行!
首先,秸秆就是指水稻、小麦、玉米等禾本科农作物成熟脱粒后剩余的茎叶部分。
虽然,不管怎么现在网络发现的多普遍,不可否认的,人们对纸的需求一样很大。可是,人们如今的生活水平也都提高,对生活的品质也是要求越来越高了。
你用秸秆造出来的纸,是有些发黄,你要是没有高科技的加工机器,纸质也是比较粗糙的。这点,就不太受现在的人的欢迎了。不受欢迎,就很难买出好价格咯!
第二,有钱是第一,可程序复杂。
接着,做任何生意,不仅仅要光你有钱,有头脑,还有你有过硬的关系!有过硬的关系之后,你还要有实力去争取到!
要办一个秸秆的造纸厂,并不那么容易的。因为,涉及到空气污染问题,火灾,生产量等问题。
你说办一个小型的秸秆造纸厂,第一就不被扶持和支持了,现在都是统一规定,秸秆给一些大型的并且规范合规的厂做!
第三:成本不菲!
然后呢,小型的秸秆造纸厂,办了也不被扶持支持,你就很难办下去。那么,要办大型的秸秆造纸厂,你要有足够的启动资金和运转资金。
厂房要很大,房租就贵了。机器要买高科技的,并且不是一台机器,要好多台是吧,不然怎么能生产出,政府要求的达标产量呢?再者,做这么多,你也就得请很多员工等等开销都是不少的!
第四:投资有风险,入行需谨慎!
最后,任何投资,都要理智去做决定,不要感性的随便去跟风。好像听到谁家买股票一夜暴富了,自己内心就躁动起来!
要是你真的都能解决以上三点的问题,那么你办秸秆造纸厂,是有百分之50以上的概率是会赚钱的,还有百分之五十,有可能会亏钱!
生意就是这样,要么赚,一路赚翻或是稳稳的赚些。要么亏,一路亏到底或是亏些成本钱!做生意,有可能致富,打工,这辈子是不可能的!哈哈!
在此,祝愿,新的一年,想做生意的你们,都能顺顺利利,财源滚滚来!
感谢大家来围观,期待大家去扩散和关注一下我哦!
问:开一个秸秆造纸厂可以么?
答案:不可以!而且是绝对不可以!最好打消这个念头,这是一个管控最严重的行业。
造纸行业的确是暴利,一张A4的纸要4分钱,一斤秸秆几分钱,要造多少张纸,至少是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暴利,消费渠道就不用说了,用纸的地方多了去了。
记得曾经宗元家乡县城里曾经有一个造纸厂,风靡一时,谁要是到造纸厂上班,比机关单位工资都高。可是好景不长,进入2000年代以后,由于高污染,被强行关闭,至此整个县里没有一家造纸厂,可看造纸厂的污染程度之严重。所以没有高污染处理设备是不能开造纸厂的。
别说什么理论黑水能做有机肥,那纯粹是强碱溶液,怎么能变成有机肥?必须用强酸中和成中性溶液才能做有机肥,这只是理论上行得通,事实上成本代价太高,赔本的买卖。
总之,开一个秸秆造纸厂不是随便开的,审批手续都很难办下来,国家早已经取消年5万吨以下生产能力的造纸厂。建议开个秸秆收集打包厂,然后把秸秆卖给哪些合格的大型造纸厂。
开一个秸秆造纸厂的前景怎么样?
我只能说您是真有一颗不怕死的心啊,环保大前提这么严峻的情况下,您还敢这么逆风前行、进军高污染行业。
1、秸秆造纸用途太单一。秸秆造纸厂,造的是什么纸啊?只能造那种我们年节时候烧的那种黄纸。现在很多地方不准烧纸、不准燃放鞭炮,您造出来的烧纸能有销路吗?能批准您生产吗?
2、污染严重,有违环保政策。造纸厂的废液的污染是非常严重的。我记得小时候我家的市里有一个新建的造纸厂,那个味道别提了,从市东头能飘到市西头,污染这么厉害的行业现在还可能进行审批吗?一旦您正常设置废液处理设备,那么您的收益可能都被这套设备吃了,您的投资整不好就是打水漂了。
3、废液生产有机肥。的确,造纸废液可以提取黄腐酸和腐殖酸,的确是一种非常好的有机肥料,大田作物、蔬菜、果树都可以施用。但是,这个过程的成本是相当的高昂的,您能有多么雄厚的成本去投资啊?
4、秸秆。在一个,收集秸秆的问题。秸秆的收集和运输也是需要时间成本的,您感觉一冬天、一秋天收集的秸秆能够一个造纸厂的消耗吗?而且秸秆的储存也是个问题。消防风险太高,一个烟头可能就会引起秸秆燃烧,造成重大消防事故。
所以,对于您想投资建一个利用秸秆造纸的工厂我是持反对意见的。无论是从环保还是政策方面都是不合适的。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请海涵。
选纸、印染和皮革加工制造是三大污染行业。各地环保部门对这三个行业是紧盯不放。只要能够把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渣与污水处理好,当然前景还是不错的。国内目前用秸秆造纸的企业一般都是规模比较大的企业从事生产,有资金、有技术,有能力在环保方面的投入,才能使企业得到良性发展。
秸秆造纸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也就是说技术含量并不高。原料成本微不足道,关键就是在环保方面的巨大投入,这方面花掉的钱可都是真金白银。
本博原供职的单位,每年近亿元的环保投入,消耗了企业将近一半的利润,大量使用工业硫酸、盐酸来冲洗原材料,所产生的废水必须用碱来中和,使得企业的环保措施才能够达到标准。
造纸过程离不开使用大量化工酸碱等化工原料和副料,在人们的环保意识日益强化的情况下,没有处理污水更先进的技术和办法,没有规模化生产,想获得不错的效益恐怕难上加难。高投入低产出,难以持久。如果有更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不妨一试。
现在还有一种经营管理造纸厂的模式,就是与大的造纸企业建立上下游的合作关系。具体操作就是从大企业直接采购回纸浆,然后加工成产成品进行销售。这便省去了大量的污水处理环节,成本的降低至关重要,省一道工序就可以减少很多投资。
究竟采取哪种方式来投资造纸工业,还须先到该行业中若干家企业进行调研。摸清楚投资风险与获利的平衡点在哪个位置,再作抉择也不迟。
如果采取最开始用秸秆来造纸,规模小可以说风险大,规模大一次性投资大。权衡利弊,还是应该先从购买纸浆做起,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后逐渐过渡到用秸秆造纸不失为明智之举。
开办一家企业,无论规模的大小,巨无巨细都要事先进行必要的精心谋划,人、财、物首当其冲。军事上有一句至理名言叫作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办工厂发展经济也是如此,招慕懂技术的人才,设备的遴选采购安装,原材料的购进,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接恰,如此等等,少了或遗忘任何一个环节都很麻烦。想法很不错,实践起来才是挑战的开始。
秸秆造纸是一个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难于处理的一个好的方式,但由于造纸对环境和水资源污染严重,立项很困难,相对投资也较大。
我就是造纸专业的、而且纸企工作八年。明确告诉你、不行。理由一、污染大户、环保不过关,目前的技术能够真正上得起环保设备的企业都是国家大一型企业行列,而且回收的碱也能产生利润,至于小打小闹的、别让那些小广告蒙蔽了双眼、理由二,用水大户,一吨纸从浆到纸七八七吨水,你考虑一下,理由三资金、不是说投资几十万上个设备而已、草浆是造纸原料中最便宜、但质量也最差,根据现在人们生活的需求、就卫生纸都是竹浆、木浆什么的,至少你要配上一定的商品木浆等,这种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理由四、锅炉是必需品,还是环保,你能批下来吗、还有很多理由、每一个都置你于死地.所以,趁早打消这个念头!不过、我觉的搞搞相关的纸品加工倒靠谱些,比如、卫生纸加工、烧纸加工等!这是我个人的拙见、不知道对你有用否。
你想开一个秸杆造纸厂,并认为非常环保,我虽然不是行家,但我劝你还是要三思而行。
第一,环保审批很难过。造纸行业,是环保治理的重点对象,想办厂最难的就是环保评估。环保评估通不过,要想办厂没门。
据我所知,现在的环保审批非常严格,很多以前办下来的造纸厂都纷纷关闭倒闭。其中一大部分原因,就是因为环保过不了关。
以前能批下来,是因为以前没有那么严格,现在国家对环保抓得那么严格,就连办个规模大一点的养鸡场养猪场都要搞环保审批,何况一个纸厂?
你有没有过硬的关系?有没有一定的实力?能不能办下环保手续?请你再三考虑。
第二,环保处理很麻烦。造纸厂的工艺比较复杂,产生的废水废液废渣处理更复杂。
我作为局外人认为,只有大型的造纸厂才有条件有实力投资治污搞环保,那些中小型的造纸厂根本没有这样的实力。或者说,利润本来不大,再去花大笔资金搞环保就更没钱赚了。
第三,市场越来越狭小。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沟通,大量地通过QQ、微信、邮件、手机短信等进行,不再需要纸。
同时,各种行政机关企业逐步实现了无纸化办公,整个社会对纸张的消耗使用将越来越少,而对纸张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就是说造纸产品只能往高端方向走。
如果你只是搞一个中小型的造纸厂,而且原材料用的是农作物秸杆,生产出来的纸我估计不可能太高档,市场的空间更为有限。
最后一点,就是造纸的技术要求比较高。你不要拿以前四大发明那种造纸技术来和我说事,那种纸只能是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用纸,或者根本不算真正意义上的纸,登不了大雅之堂。所谓技术要求高,实质上也是指造纸的设备要求高,投资必然会比较大。
综上所述,我个人还是建议你再三考虑。特别是对于现在环保盯的比较紧的行业,千万要慎之又慎。
以上建议供您参考。欢迎各位关注、支持【桂农通】。
我是一个干造纸15年的人,秸秆做纸,做出来的叫草浆纸,草浆纸的好处是起包好,比其他种类的纸膨胀,而且是原生浆,不好的地方是纹路大,粗糙。
草浆纸的白度,拉力,吸水度比木浆纸差,比再生纸好,同样都是5斤的纸,草浆纸明显要比木浆纸和再生纸多的多,
在我们河南,草浆纸的需求还是很大的,各个市县区都有需求,草浆纸的客户群体一般农村人,在卷纸还没有特别普及到农村的时候,他们老习惯都是用捆纸,现在也有很多很多地方用草浆捆纸,所以说市场还是很大的,要是一条生产线,只要杠纸生产出来,我一个人都能给销售出去。
现在的环保治理很厉害,造纸厂是个高污染项目,草浆纸牵扯到需要制浆,制浆洗浆就要产生废水,各种的化工原料,各种的废水处理,国家也不支持小型企业,环保局不让你生产,各种村民举报,各种罚款,到头来,还是赔钱赔精力,
开个秸秆造纸厂?难!环保放不过你的,单凭秸秆,不用化学品处理怎么成纸?用化学品,就产生污水,污染物怎么处理?想过了吗?这种污水能做肥料,庄稼能长吗?不一想天开了,用稻草做纸的厂家,几乎都没有了!
只要环保处理好,只有不用纸了,造纸才会不被政府认同。麦秸秆是很好的造纸材料,只是随着秸秆还田的推进,恐怕今后秸秆的收购会有困难。估计十年内农村秸秆处理不会成行,因为处理的农机都是大型,要花很多钱。
② 黄河断流的现状
黄河频繁的季节性断流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有关资料显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入海年径流量逐渐变小:20世纪60年代为575亿立方米,70年代为313亿立方米,80年代为284亿立方米,90年代中期为187亿立方米。在短短的几十年里,黄河入海径流总量锐减了一多半。与此同时,黄河下游多次断流。特别是进入90年代之后,断流现象更为严重。
黄河利津断流情况统计
年份 断流天数
1991 16
1992 83
1993 60
1994 74
1995 122
1996 136
1997 226
1998 142
1999 42
这种情况在2000年得到了改变,2000年没有断流。反而,到2003年9月,黄河中上游连连降雨,水势上涨,河南兰考段蔡集控导工程28号坝被撕裂,出现决堤现象,造成重大财产经济损失。但是,黄河断流这一影响重大而广泛的现象依然值得我们分析探究。
二、黄河断流成因浅析
1.黄河断流的自然原因
黄河流域近年来降水量减少是黄河断流的最主要的自然原因,而降水又直接受气侯变化的影响。综合各种情况来看,致使黄河断流的自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太阳辐射的改变。太阳辐射是地球气候的能源,所以太阳辐射输出量的改变势必导致地球气候的变化。根据观测,20世纪70年代开始,太阳辐射量在不断增强,地球气温不断升高,蒸发加强,使我国黄河流域乃至华北、西北地区更加干旱。
②太阳黑子。根据观测分析发现,亚洲东南部的季风气候与太阳黑子的11年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一般情况下,在太阳黑子极值年附近,我国地面大气环流中的季风成分大于行星风成分。20世纪90年代中期,处于太阳黑子两个极值年之间,所以,我国的季风势力较往年减弱,尤其表现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地区,使季风降水雨带多徘徊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造成我国华北干旱显著(如1997年黄河断流最严重)。
③间冰期。根据考古分析,地球上的气候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的周期长短不一。在大冰期之间是比较温暖的大间冰期。在第四纪大冰期中,又分为几个亚冰期和亚间冰期,而当今世界处在第四纪的亚间冰期,气温逐年上升,降水量逐年下降,尤其在黄河流域,出现干旱气候。黄河河南花园口以上流域1990年~1995年间平均降水量减少12%。
④大气透明度的变化。地表气候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太阳辐射除受太阳本身变化影响外,到达地球的部分也受大气透明度的影响。火山活动对大气透明度的影响最大,火山爆发喷出的灰尘能强烈地反射和散射太阳辐射,而对地面发出的长波辐射却没有显著影响。据计算,火山尘埃散射太阳辐射的能力比散射地面长波辐射大30倍,尘埃反射太阳辐射的作用比大气分子强得多。根据实测结果,火山活动较多的年份,相应地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也较少。1912年以后至20世纪90年代,北半球火山活动相对较少,大气混浊程度减少,可以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因此气温增高,形成一个温暖期,蒸发加强,气候变得干燥。
⑤流域状况。黄河流域大部分属于干旱、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476毫米,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大约60%的降水量集中在6月~9月。径流的补给主要靠降水,因此年内分配不均匀,且年际变化大,天然河川径流量658亿立方米,实测年径流量431亿立方米。干流最大年径流量与最小年径流量的比值为2~3。降水量本来就不充沛,水资源不足,进入温暖期后蒸发加强,降水减少,旱情加重,水资源供求关系更加吃紧。最终导致黄河断流现象出现。
⑥下游补给。黄河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河,使该段黄河不仅得不到两岸地下含水层的水源补给,反而要用河水下渗补给地下含水层,越是干旱越是下渗严重。
⑦上中游补给。黄河径流主要来自于上中游以降水补给为主的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流域内降水量的下降直接减少了径流的水源补给量。
2.黄河断流的人为原因
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对环境的破坏也是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之一。
①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历史上植被状况的恶化对黄河断流影响很大,在黄土高原,原有的茂密森林在唐代、宋代之后遭到人为的毁灭性破坏,直到今天,黄河流域的森林覆盖率仍然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生态破坏的趋势远未能得到根本性的遏制,甚至于有所发展。水土流失量惊人,使得土地蓄水、保水性能很差。生态环境的恶化、森林的消失是造成黄河洪灾与断流并存的历史原因。
②人口、经济迅速发展,耗水量剧增。20世纪50年代以来,黄河流域人口猛增,人类生产与生活规模无节制扩大,耗水量呈现急剧上升态势。50年代时,黄河下游灌区灌溉140万公顷农田,90年代灌溉面积上升到500万公顷,工业生产用水也数十倍地增长。在50年代初期,黄河供水地区年均耗水量122亿立方米,90年代初达到300亿立方米,而同时年均降水量反而有所下降。与50年代相比,90年代黄河下游非汛期来水减少24.5亿立方米,同期耗水量反而增加81.5亿立方米,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黄河水资源供远小于求,断流在所难免。
③水资源管理不协调。 在枯水年份或者枯水季节,黄河沿岸各地只从自身利益考虑,纷纷引水、蓄水、争水、抢水,水资源管理混乱,水量分配不合理,水荒矛盾更加突出。加重了下游水资源匮乏的程度。
④水费偏低,农业灌溉方式原始,水资源浪费惊人。黄河流经了我国北方重要的农业产区,农业灌溉用水即占全河流用水总量的90%以上,而引黄渠每立方米水费仅为3.6厘钱,远远低于供水的生产成本,如此低廉的水价自然难以唤起人们的节约用水意识。目前,黄河流域共有水浇地500万公顷,农业灌溉仍然主要采用大畦漫灌、串灌等原始灌溉方式,一些灌区每公顷地年均毛用水量竟然高达60立方米,粗放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使黄河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不及40%,水资源浪费程度令人触目惊心。
⑤水体污染严重,水体质量不佳。随着人口的剧增、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水污染程度逐年加重,水体质量的明显下降既影响了人体的健康,也降低了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水荒"矛盾更加尖锐。
⑥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产生的温室效应,加速了气温的升高,蒸发量增大,降水减少,干旱加剧。
⑦海洋沙漠化。目前每年大约有18亿吨的石油通过海上运往消费地。由于运输不当或油轮失事等原因,每年约有180万吨石油流入海洋。另外,还有工业过程中产生的废油排入海洋。有人估计,每年倾注到海洋中的石油量达200万吨~1500万吨,其中一部分形成油膜浮在海面上,抑制海水的蒸发。使参与水汽输送的水量减少。同时又减少了海面的潜热的转化,使海洋减小了调节气候的作用,产生"海洋沙漠化效应"。尤其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我国近海越来越显著,直接影响我国的气候、降水,使我国降水量有所减少。
⑧人为热释放。随着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世界能量的消耗迅速增长。仅2000年全世界消耗的能量就相当于燃烧了380亿吨煤所放出的能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大气的干燥度,使陆地降水量减少。
⑨沿海城市气候的截流。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造成市区与郊区之间的温度差,因而形成局部的热力环流,其在大范围气压梯度小时,表现比较明显。在白天市区中心有强烈的上升气流。这样,市区因凝结核特别多,又有上升气流,所以,降水量比郊区多,一般可增加5%~10%。近年来,我国东部城市化进程特别快,城市发展规模大,数量多,众多的城市群对进入大陆空气中的水分有明显的"截流"作用,使之在当地产生降水,减少了进入内陆(如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水量,使黄河主要补给区降水减少。
三、黄河断流的影响
1.黄河断流对沿岸自然生态环境的危害
黄河断流能够引起河道萎缩,原来输入海洋的大量泥沙只能在沿岸地区沉积,由此抬高河床,不利于汛期洪水下泄,容易诱发更大的洪涝灾害。干涸河道中泥沙的骤然增多使河道潜在地有演变成一条巨大沙带的可能,久而久之,昔日黄河故道风沙弥漫的悲剧就可能会重现,沿岸土地缺乏水源保护,土地沙化、荒漠化的可能性增大。黄河季节性断流后,黄河三角洲地区缺乏足够的泥沙沉积与水量输入,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入浸,土壤盐碱化速度加快,生物种群多样化的优势将丧失殆尽。总之,黄河断流使黄河下游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趋向恶化,生态平衡失调,土壤肥力下降,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黄河断流对沿岸人类活动的影响
因黄河断流,黄河下游地区1972年~1996年累计造成工农业损失约268亿元,每年平均损失14亿元以上,受旱农田累计500万公顷,减少粮食100亿吨,黄河断流严重地扰乱了沿岸人民的生活,山东境内10余万居民长期供水不足。黄河季节性断流使其下游地区水源减少,而排入黄河的工业污水与生活废水却逐年增多,黄河的自净能力减弱,地下水水质恶化,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状况。黄河的季节性断流极大地制约了华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黄河断流的对策探讨
1.植林种草,绿化大地,改善局部气候 植林种草,扩大植被覆盖率,发展生态经济,资源开发与水土保持相结合,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局部气候,减少洪水危害,增加土壤肥力,增加地下径流。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黄河流域应重视对人口增长的有效控制,同时促使公民自觉地保护环境与水资源,合理用水,节约用水。
3.统一规划、协调开发黄河水资源 统一管理、统筹编制黄河水资源利用与调度方案,兼顾各地情况,充分发挥大型水利工程枢纽作用,拦蓄洪水调节径流。
4.加收水资源使用费,促进节约用水 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依法征收水资源使用费,适当提高水价,以刺激人们的水消费观念,唤醒节水意识,避免或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5.调整流域内的农业结构,减少用水量 在流域内大力培育推广耐旱作物,使灌溉用水量减少。
6.科学种田,实施节水灌溉新技术 管灌、喷灌、滴灌、渗灌是国际上一致公认的节水灌溉新技术,节水灌溉每公顷农田用水量仅为传统灌溉用水的1/5。黄河流域耕地面积宽广,传统灌溉方式普遍,节水灌溉新技术有着广阔的市场,其节水潜力相当可观。这不仅要在黄河中下游推广,更应在黄河用水大户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推广。
7.加强污水的净化处理工作,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是工业节水的重要手段,努力搞好污染水体的净化处理工作,尽可能地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节约用水。
8.南水北调,跨流域调水 南水北调,引长江水进入黄河是解决黄河流域水资源紧张状况的重要措施。
9.更新工业和交通设备 设计出吸热存热新器械,使交通和工业中释放出的热能被再利用。减少人为热释放,降低陆地上空气的干燥度。
10.减少洋面浮油 通过有效措施,回收利用废油,合理运油,减少入海石油。设计"洋面吸油器",对洋面定时"清扫"浮油,以减弱海洋沙漠化现象。
11.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普及使用太阳能、地热等清洁能源,减少排放CO2,减缓"温室效应"的作用,降低空气干燥度。
③ 日记黄河内的旅游须知黄河的深度污染有什么建议
近年来,流域废污水排放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据2000年《黄河水资源公报》报导,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为42.22亿t,其中工业废水30.68亿t,生活污水11.54亿t[1],分别占废污水年排放总量的72.7%和27.3%,是20世纪80年代的2倍之多。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主要集中在一些大中城市所在的河段,即部分干流和渭河、汾河、湟水、伊洛河等重要支流。
根据黄河水资源保护的要求,干流水质一般应达到Ⅲ类水质标准。2000年黄河流域的河段水质评价结果表明,Ⅱ、Ⅲ类水质的河长占38.6%,Ⅳ类水质的河长占20.1%,Ⅴ类、劣Ⅴ类水质的河长占41.3%。未达标的河长占2/3之多。
污染较严重的是上游的五佛寺、石嘴山、乌达桥河段和中游的龙门-三门峡河段,其中污染最严重的是潼关河段,水质类别全年为Ⅴ类、劣Ⅴ类[1]。从潼关到高村段,是黄河流经河南省的地段,潼关进入河南省的水质为五类,到三门峡变成了四类,流经小浪底为三类,到花园口则变成了四类,在濮阳段仍为四类,在高村断面为四类。而河南省境内的支流水质几乎都为劣五类。
黄河水体中主要污染物为氨氮、挥发酚等耗氧有机物,而有毒有害有机物如多环芳烃的污染,砷、汞、六价铬、铅、镉等重金属的污染也比较严重。
水利部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最近对黄河水质进行检测分析,发现黄河污染自今年二季度起出现反弹。
今年元月,该局在国家规定的沿黄污染源实现达标排放最后期限到达后,对黄河干支流重点河段进行了达标监督性监测,结果表明,重点河段水质明显好转,达到国家规定三类水标准以上河段比例由38.6%上升到45.5%,四至五类水河段比例由45.5%下降到38.6%。但进入二季度后,黄河水质明显恶化。重点河段达到三类以上水质的比例仅为14%,比达标时减少了31.5%,四至五类水河段比例增加12.5%,而已失去水体功能的劣于五类水的河段达35%。
为了弄清实情,最近,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组织调查组,赴豫陕晋等省沿河地区进行暗访,发现一些污染企业“达标”之后又偷排。
据检查组负责人李玉洪介绍,在山西芮城县某化工厂入黄排污口,他们看到这里的污水呈黑褐色,取样检验发现污水的COD(化学需氧量)指标达4900毫克/升,超过国家规定标准48倍。他们进入厂区突击检查,发现该公司投入400万元安装的污水处理设备没有运行,污水直排黄河,而当地环保部门颁发的达标排放证书却赫然挂在墙上。在河南省三门峡一家化纤厂排污口,检查人员也发现类似情况。
检查人员还发现,一些被关停的小造纸厂、小化工厂 “关而不死”,一有机会,就偷偷开机生产。在山西汾河沿岸,他们看到,河中已没有天然径流,汾河成了一个大 “排污沟”。在陕西省韩城,检查人员看到一些小焦炭厂正在兴建。据了解,黄河沿岸一些地区趁国家加强对淮河、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大量关停“五小”企业之机,低价买设备,上了许多“五小”工业,接下“污染接力棒”。
据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的同志介绍,随着沿黄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城市污水排放成为黄河又一重要污染源。目前,沿黄的大中城市中,只有西安、太原.包头、兰州、呼和浩特等近十个城市建有污水处理厂,整个黄河流域的城市污水处理率仅为8%。以中等城市三门峡为例,它每天排放的城市生活污水达5万吨,不经任何处理直排黄河。在三门峡市,许多市民感到自来水有异味,只好花钱买邻近地区的井水、泉水吃,从而出现了“守着黄河买水吃” 的怪现象。
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监督管理处处长尚晓成告诉记者,这次污染反弹使本来不好的黄河水水质更差,不但影响了沿河城市的供水安全,还对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影响。
今年年初,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组织专家组,对黄河水污染的状况及危害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黄河干流近40%河段的水质为劣五类,基本丧失水体功能。随着经济发展,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比上个世纪80年代多了一倍,达44亿立方米,污染事件不断发生。黄河上游的绝大部分支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中下游几乎所有支流水质常年处于劣五类状态,支流变成了"排污河"。
乌梁素海总排干是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境内通向黄河的一条主要排污渠道。记者看到在这条总排干的沿线分布着许多造纸、焦化等企业,这些高污染企业规模大小不一,一旦环保设施停运或本身就无处理设施,大量污染物就会直排入黄河,影响下游供水安全。
今年年初,黄河包头段遭遇空前严重的以挥发酚为代表的污染,挥发酚、氨氮等超标几倍到几十倍,由于包头市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来自黄河,120多万市民只能硬着头皮饮"苦水"。记者在包头市环保局上报国家局的信息中看到,造成这次黄河挥发酚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乌梁素海总排干的排放,而氨氮的污染主要来自宁夏和包头。
工业污染一直是黄河水污染的"祸首"。从青海,经甘肃、宁夏,至内蒙古,黄河沿岸能源、重化工、有色金属、造纸等高污染的工业企业林立,产生出了包括COD(化学需氧量)、氨氮、重金属、高锰酸盐指数以及挥发酚等在内的大量污染物。由于环保设施投入大,运转成本高,沿黄重点污染源偷排现象仍比较严重,而一些"十五小"、"新五小"企业点多面广,很难根除。
在甘肃白银市采访时,当地环保部门的干部引导记者查看了横穿城区直入黄河的东大沟,这条天然排洪沟现在成了排污沟。人还未下车,沟里的污水散发出的恶臭扑面刺鼻,河道里的红色酸性废水缓缓流淌着,旁边的支岔小沟还不时注入小股绿色的水流,河沟滩上的土壤被污水侵蚀,呈现出了金属铜色。
白银市环保局的干部介绍说,东大沟的沿线有8、9家污染企业,包括生活污水在内,每天有近5万立方米废水排入黄河,其中最大的污染源来自于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冶炼厂,这家运转了40多年铜冶炼老企业,设备严重老化,虽经国家、甘肃省有关部门多次限期治理,至今没有效果,现在每天还有8000多立方米的酸性废水直排黄河,废水中铜、铅、锌、砷等重金属含量超出国家标准几十倍到上千倍。"白银区原来最主要的居民饮用水水源地位于东大沟下游,距离入黄口仅有200多米,现在这里的水因为净化后水质难以达标,已经停止向城市供水。"环保干部忧郁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