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超声波测距传感器盲区问题
你介绍的内容不多,从字面上看,除了“2小时”以外,没什么特别之处。
那就从这2小时说起吧,2小时后盲区增大,有这几个可能:
1、电路或器件的热稳定性差,温度变化以后导致参数变化,引起盲区增大;
2、电路设计有问题,一些电能无法释放引起累积;
3、电路或原件的选型或工作状态不对,导致器件快速老化变性(虽然这个可能性不大);
4、探头内部或探头的结构件的物理变化,俗话说就是震松了(实际上这个可能性更小);
5、还有个可能,就是环境温度的变化;
为了缩小范围,你得进一步提供一些细节:
1、当工作2小时盲区增大后,电路板上的原件都有哪些摸上去能感觉到发热的?(电源部分不算)
2、这时关闭电源,十几秒后再上电,盲区是什么状态?
3、关闭电源等15分钟后再上电,又是什么状态?
4、把探头从外壳或结构件上取下来,工作几小时,是否还有这个问题?
最后,如果方便,能否把驱动部分的电路和前置放大部分(仅第一级放大即可)的电路贴上,我们给你参谋一下。
『贰』 超声波盲区屏蔽方法
既然以学习为主,我们就尽量简化这个机制:
首先,你得确定多高的电平算是有效回波,我们假设以放大后的信号以1V为门限吧;
然后,把探头指向远处,这时,目标的反馈信号晚,示波器里看起来很靠右,我们不去管它。通过示波器,我们只看左边的余震部分,从发射开始,巨大的信号逐渐变小,直到淹没在噪声中。我们要留意这个过程,在它慢慢变小的过程中,有一个时刻恰好是1V门限电压,理论上说,在这个时刻之前(示波器看向左),应全部划分为盲区。但你还要留一些余地,这个盲区的长短在很多情况下会变化,所以最好在此基础上延长30%~50%左右。
至于这段盲区如何屏蔽,软件上把MCU的IO脚关闭或屏蔽即可,这个不难。当然如果你想通过硬件电路实现也未尝不可,但那可能属于工业级的高端应用,学校里做实验没这必要。
『叁』 超声波的盲区的概念,它是怎么形成的,请详细解释一下~
我们都知道,超声波是由压电陶瓷材料的机械振前让动产生的,而机械振动都避免不了余震,盲区实际上就是由传感器的余震而产生的。所以,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只能是在满足射程的前提下尽量降低盲慧拿局区,但不可能降低为零。
在超声波系统电路中盲区是如何产生的呢,处理器输出发射控制信号到传感器,计时器开始计时,延时1mS左右打开接收I/O口,在这里延时时间决定着实际盲区了,至于延时多少时间,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了。
另外盲区还受这些因素影响,首先是选择的陶瓷材料(高频的盲区小一些精度高一些),在设计发射电路时还要考虑其阻抗匹配,这个不具体讲了。
其次,发射能量也决定着盲区的大小,发敏则射能量愈大余震时间相应的也愈长,盲区自然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肆』 你好,崔老师,想问下您一个超声波测距模块能够测量多远是由那些因素决定的
这是好几个问题,我得分开回答。
1、为什么倒车雷达有较大的盲区,而淘宝十几块钱的测距模块盲区却很小:a、淘宝的测距模块是双探头,如果你不介意在车上多开几个孔的话,采用双探头倒也能大幅减少盲区;b、淘宝的测距模块使用的是开放式探头,那东西适合做玩具,不适合在室外用,淋一次雨就报废了。c、至于为什么双探头会比单探头有更小的盲区,这要从余震的问题说起,篇幅有限这里不多说了,你可以搜一下。至于开放式探头为什么性能比全封闭防水探头更好,其实形容起来也很简单,就拿人体来说,如果没有表皮的保护,把神经直接裸露在外也会更敏感的。
2、倒车雷达的测距范围有很多因素决定:a、影响最大的启宽是目标因素:目标的大小、种类、反射面的角度等对测距范围影响是巨大的;b、设备因素:这个不太好表达,严谨的说埋衫,除了测距范围以外的任何指标都能影响到测距范围,这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影响。比如成本和价格的限制、能耗的限制、体积大小的限制、可靠性的限制、寿命的限制等等,都会影响到测距范围。我觉得这么回答你虽然比较严谨但是等于没说,那么再给你一个简单的回答吧:发射功率和接收灵敏度的关系,你愿意接受哪个就接受哪个吧。c、环境因素,例如粉尘环境、大雨、泥巴堵住探头之类的,当然这些情况比较少见所以排悄液亮在最后。
3、为什么供电电压是12V而驱动电压是20-40V:其实我觉得20-40V也有点低,为什么要提高电压,其实就是个阻抗匹配的问题。目前的超声波换能器基本都是压电陶瓷材料的,阻抗都比较大,如果驱动电压低了,将达不到需要的发射功率,所以需要提高电压。
『伍』 如何减小超声波测距的盲区
首先选盲区小的探头,其次,近距离的时候,可以减小脉冲发射数量或者减小放大倍数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