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装置知识 > 二氧化碳实验装置设计

二氧化碳实验装置设计

发布时间:2021-01-22 02:04:01

⑴ 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如图实验装置,验证“二氧化碳与水接触时才能和过氧化钠反应”.(1)过氧化钠与二氧

(1)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方程式为:2Na 2 O 2 +2CO 2 =2Na 2 CO 3 +O 2 ,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故答案为:2Na 2 O 2 +2CO 2 =2Na 2 CO 3 +O 2 ;大于;
(2)盐酸和碳酸钙反应时可能会带出一部分氯化氢,为了使实验更准确应该可用稀硫酸和小苏打反应制二氧化碳,故答案为:bc;
(3)根据实验目的可以知道,先通入干燥的二氧化碳,来判断干燥的二氧化碳是否能够和过氧化钠反应,所以打开的止水夹为K 2 ,故答案为:K 2
(4)(3)①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当二氧化碳通过过氧化钠时,不可能全部反应,所以应该除去二氧化碳,再用带火星的木条来检验是否产生了氧气,
故答案为:除去未充分反应的CO 2
②根据查阅资料部分可以知道,水也能够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所以不能判断是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发生了反应,故答案为:水与Na 2 O 2 反应生成氧气;
(5)Ⅲ中固体若有碳酸钠,盐酸可以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故答案为:加入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⑵ 某同学想要用绿色植物来探究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放在阳光下.请

(1)光合作用的探究实验通常包括暗处理、对照实验、脱色、漂洗、滴碘、观察几个内步骤,以免影响实验容效果.进行实验之前需要把植株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其目的是使植物叶片中所含的淀粉运走耗尽.
(2)二氧化碳能被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特性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在实验中使用石灰水的目的是检测二氧化碳是否存在.故最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A瓶内装入石灰水;(3)叶绿素能够溶解在酒精中,使叶片由绿色变为黄白色,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再向叶片上滴加碘液,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再向叶片上滴加碘液,叶片会不会变蓝,因为没有淀粉生成,原因是缺少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故答案为:(1)黑暗(2)石灰水(3)叶绿素;黄白;不会

⑶ 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的实验装置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A装置中发生的化

(1)大理石(主要成分是CaCO3)和稀盐酸(主要成分HCl),二者接触即可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故答案为:CaCO3+2HCl═CaCl2+H2O+CO2↑;
(2)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所以用E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时,应从a管导入,当集气瓶内充满二氧化碳时,多余的二氧化碳就从b导管冒出,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答案为:将燃着的木条放在b处,如果熄灭,证明已满;
(3)A处产生的二氧化碳和紫色石蕊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碳酸,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O+CO2═H2CO3;二氧化碳可以和石灰水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碳酸钙;由于盐酸能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后形成盐酸,碳酸钙能溶于盐酸;故答案为:H2O+CO2═H2CO3 氯化氢气体;
(4)由于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隔绝了氧气,所以底部蜡烛先熄灭;故答案为: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隔绝了氧气;
(5)A装置的特点是固体和液体反应且不需加热,所以是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反应生成水和氧气,故化学方程式为:2H2O2

MnO2
.

⑷ 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利用塑料瓶(质软)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CO2和NaOH确实发生了反应.请你根

(1)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塑料瓶变瘪,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原因是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版了瓶中的二氧化碳气权体,使瓶内气压减小,塑料瓶就变瘪了;
(2)二氧化碳不仅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二氧化碳还能溶于水后,也能使瓶内压强减少,外界大气压作用把塑料瓶压瘪.要验证二氧化碳肯定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要检验瓶内的生成物是否是碳酸盐,可用盐酸检验;
故答案为:(1)塑料瓶变瘪,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原因是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了瓶中的二氧化碳气体,使瓶内气压减小,塑料瓶就变瘪了;
(2)依据:CO2能溶于水;设计实验:向滴加过氢氧化钠溶液的塑料瓶中加入适量稀盐酸,若有气泡生成,则说明二者肯定发生了反应.

⑸ 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的实验装置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1)将A、E装置连

(1)c用燃着的木条靠近E瓶b导管口,木条火焰熄灭
(2)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二氧化碳能与水版反应生成碳酸;权
(3)Ca(OH) 2 +CO 2 ═CaCO 3 ↓+H 2 O
(4)燃着的蜡烛由下至上依次熄灭;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⑹ 某校科学兴趣小组探究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是否有氧气生成,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B中盛有饱和碳酸氢

(1)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故答案为:CaCO3+2HCl=CaCl2+H2O+CO2↑;
(2)从B中出来版的气体含有水蒸权气,水蒸气能够与过氧化钠反应产生氧气,对检验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是否有氧气生成造成干扰,所以C中可装浓硫酸干燥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浓硫酸;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
(3)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
故答案为:2Na2O2+2CO2═2Na2CO3+O2
(4)排水法收集氧气,导气管应短进长出;
故答案为:E中导气管应短进长出.

⑺ 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的实验装置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将A、E装置连接

(1)将A、E装置连接时,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应将A装置的导管a与E装置的导管c相连接;
检验E装置中二氧化碳已收集满的方法是:把燃烧的木条放在b导管口,如果燃烧的木条熄灭,说明已经收集满.
故填:c;把燃烧的木条放在b导管口,如果燃烧的木条熄灭,说明已经收集满.
(2)将A、B装置连接时,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因此观察到的现象是石蕊试液变红色,可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是:水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
给试管加热后,碳酸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现象是石蕊试液由红色变成紫色,化学方程式为:H2CO3

.

⑻ 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的实验装置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将A、B装置连接

(1)将A、B装置抄连接,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因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变红色,故答案为: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2)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可以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存在,故答案为:Ca(OH)2+CO2═CaCO3↓+H2O
(3)将瓶中的气体沿D装置烧杯左侧内壁缓慢倒入,观察到的现象是:燃着的蜡烛由下至上依次熄灭;这些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故答案为:燃着的蜡烛由下至上依次熄灭;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故答案为:(1)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2)Ca(OH)2+CO2═CaCO3↓+H2O.
(3)燃着的蜡烛由下至上依次熄灭,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⑼ 氢氧化钠能和二氧化碳反应,但没有明显的现象.为了验证二者是否反应.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版Na2CO3+H2O
(2)打开分液权漏斗,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烧瓶中,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使烧瓶内气压减小,外界空气进入小气球,使气球胀大.
(3)由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与盐酸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而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无现象,因此可取反应后溶液少量于试管,加入适量稀盐酸,若产生气泡,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故答案为:(1)2NaOH+CO2═Na2CO3+H2O;
(2)气球逐渐胀大;
(3)取少量反应后溶液于试管,加入适量稀盐酸,若产生气泡,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与二氧化碳实验装置设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夏天冷风机制冷效果怎么样 浏览:808
matlab小波工具箱书籍 浏览:309
小吃店用什么制冷 浏览:685
120g机械硬盘是多少t 浏览:842
35的直线导轨用什么滑块轴承 浏览:736
架空乘人装置张紧力下降保护的作用 浏览:561
计算机的输入输出设备分别有哪些 浏览:261
白下南京五金机电商城 浏览:179
成都青白江万贯五金机电城位置 浏览:313
机械传动装置报告 浏览:790
哪些二代健身器材厂家比较好 浏览:432
水星软件阀门怎么套 浏览:915
轴承盖m怎么计算 浏览:275
发酵实验装置制作 浏览:510
信任的设备怎么添加 浏览:928
石家庄消防器材有哪些 浏览:236
万向传动装置的作用在中线 浏览:224
旁承装置的作用 浏览:549
电动车仪表盘有斑点如何清除 浏览:601
华为手机怎么改设备锁 浏览:571
© Arrange www.fbslhl.com 2009-2021
温馨提示: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