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某同学在做“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用如图1中甲所示的装置匀速提起重物,并做了如下实验记录:
(1)探究滑轮组机械效率时,要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拉力不变,弹内簧测力计示数不变,方便容读数; (2)根据上表可算出,W 有 =Gh=2N×0.1m=0.2J,W 总 =Fs=0.4N×0.3m=0.12J,有用功大于总功(或机械效率大于100%),实验结果不合理; (3)弹簧测力计每一个大格代表1N,每一个小格代表0.2N,示数为0.8N.弹簧测力计的读数错误; (4)①在表中的空格处填上第三次实验的机械效率: η= = = =40%; ②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 = ,同一物体,重力不变,动滑轮越重,机械效率越低. 故答案为: (1)匀速;0.2;0.12;有用功大于总功(或机械效率大于100%); (2)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读错了; (3)40%; (4)越低. |
2. (1)小明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用如图甲所示的滑轮组进行了三次实验,数据如下表:①表中有
(1)①图甲中的滑轮组由3段绳子承担物重,故n=3,根据s=nh可知第次实验中的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测量错误,应该为s2=3h2=3×5cm=15cm,故18cm错误;
②第1次实验测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η1=
=
=
=
=
=80%;
第2次实验测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η
2=
=
=
=
=80%;
同理第3次实验测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也是80%;
所以3次实验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都是80%.
③分析表中3次实验数据可以看出,虽然3次实验中提升钩码的高度不同,但是其机械效率是相同的,由此得出:同一滑轮组在提升相同的重物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钩码上升的高度无关;
(2)①小红的做法改变了绳子的股数,因此其省力情况就随着改变了,小明实验中拉力F=
G,而小红的拉力F=
G,动滑轮的个数相同,物重相同,所以小红的做法是为了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和拉力大小是否有关.
②当这两位同学使用各自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时,若忽略绳重及摩擦,他们做的有用功相同,额外功也一样,因此总功相同,也就是机械效率相同;
因此得到的结论是:若忽略绳重及摩擦,在动滑轮重和物重相同的情况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拉力大小无关.
故答案为:(1)①18cm;②80%;③同一滑轮组在提升相同的重物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钩码上升的高度无关;
(2)①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和拉力大小是否有关;②相同;若忽略绳重及摩擦,在动滑轮重和物重相同的情况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拉力大小无关.
3. (2014长春)用如图甲的装置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与动滑轮重G动的关系:(1)实验时,应______竖直向
(1)实验中应该匀速竖直向下拉动弹簧测力计,以保证拉力大小恒定.
(2)根据图乙可回知,被提升物体答所受的重力相同时,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低.
(3)根据图象可知,当动滑轮中为1N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75%,根据
=
=
=
可得,G=
=
=3N.
故答案为:(1)匀速;(2)低;(3)3.
4. 小明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用如图甲所示的滑轮组进行了三次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
(1)①17cm;15cm;②80%;③物体上升的高度h。 (2) ①拉力的方向; ②相同;在忽略绳重及内摩擦的情况下容,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只跟物重G物和动滑轮的总重G动有关,而题目中这两个量都相同,所以两次的机械效率相同。 |
5. 以下两个测量实验来自于小钧同学实验报告上的摘录(1)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①
(来1)②匀速 2.6 76.9% (2)② 8 ③ 64 ④ 8×10 3 偏大
6. 小明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用如图甲所示的滑轮组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
(1)由1和2可知,同一滑轮组,提升物体版的重力不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被提升的高度无关.权 由2和3可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的重力有关. (2)第4次实验的机械效率为η= = =80%. (3)乙图动滑轮的个数增多,所以所做额外功更大,有用功不变,因此机械效率降低. (4)若该同学加速拉起测力计,所以所测拉力偏大,总功偏大,所以机械效率偏小. 故答案为:(1)无关;有关;(2)80%;(3)小;(4)偏小. |
7. (6分)小明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用如图甲所示的滑轮组进行了三次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 (
(1)①17;15;②80%;③物体上升的高度;(2)①施力方向;②相同
8. 小明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用如图甲所示的滑轮组进行了三次实验,实验数据如表:实验次数物重
(1)第2次实验抄中所做的有用功:W有=Gh=6N×0..01m=0.06J; 机械效率:η= ×100%= ×100%= ×100%≈83.3%; (2)分析第1、2次实验,两次所用滑轮组相同,但第2次物重大于第1次物重,机械效率也大于第1次的机械效率,所以可得使用同一滑轮组,提高物重可以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分析第1、3次实验,两次提升物体的高度不同,机械效率相同,因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被提升的高度无关. (3)忽略绳重与摩擦,提升重物时,要克服动滑轮做额外功,由两图示滑轮组可知,两滑轮组的动滑轮相同, 当这两位同学使用各自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时,克服动滑轮重力做的额外功相同,做的有用功相等,总功相等,则两滑轮组的效率相同. 故答案为:(1)0.06;83.3%;(2)增大物重;无关;(3)相同.
9. 小雪和小红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一起组装好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他们分别记下了钩码和弹
(1)测量滑轮组的实验中应该竖直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 (2)动滑轮被专5根绳子承担,拉力属移动的距离就是物体和动滑轮移动距离的5倍,因此弹簧测力计提升的高度错了,应为0.5m; (3)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 = ×100%=80%; (4)使用滑轮组时,做的额外功不变,增加钩码的重,增大了有用功,因此机械效率会变大; (5)图乙与动滑轮相连的绳子段数为2段,则改变绕法,即与动滑轮相连的绳子段数为3段时,根据“奇动偶定”的原则绕线,绳子的起始端系在动滑轮的挂钩上.如图: 故答案为:(1)匀速竖直; (2)弹簧测力计提升的高度错了,应为0.5m; (3)80%; (4)变大; (5)如上图.
10. 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1)小明用如图甲所示的滑轮组进行了三次实验,数据如下表:实验次数
(1)①由图甲所示滑轮组可知,滑轮组承重绳子的有效股数n=3,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第2次实验时,钩码上升高度为5cm,测力计移动距离s=nh=3×5cm=15cm,而表中实验数据是测力计移动距离为18cm,则数据18错误,正确的数据为15. ②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第3次实验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η= ×100%= ×100%= ×100%=80%; ③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钩码的重力相同而提升的高度不同,滑轮组效率相同,由此可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上升高度无关; (2)①由甲乙两图可知,其它因素不变,改变了滑轮组的缠绕方式,是探究滑轮组机械效率与缠绕方式之间的关系; ②忽略绳重与摩擦,提升重物时,要克服动滑轮做额外功,由两图示滑轮组可知,两滑轮组的动滑轮相同, 当这两位同学使用各自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时,克服动滑轮重力做的额外功相同,做的有用功相等,总功相等,则两滑轮组的效率相同.即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缠绕方式无关; 故答案为:(1)①18;②80%;③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上升高度无关; (2)①滑轮组机械效率与缠绕方式之间的关系; ②相同;忽略绳重与摩擦,克服动滑轮重力做的额外功相同,做的有用功相等,总功相等,则两滑轮组的效率相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缠绕方式无关.
与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相关的资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