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某些气体的制备、性质等实验(图中夹持装置有省略)。请按要
(1)Dad(2)饱和食盐水、浓硫酸 (3)氯气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浓NaOH溶液并加热,在管口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产生的气体,若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或用蘸有浓盐酸(或浓硝酸)的玻璃棒放在试管口,若有白烟生成],证明固体中有NH 4 + (4)装置E中的NaBr溶液变橙红色 (5)CH 2 ==CH 2 +Br 2 ―→Br—CH 2 —CH 2 —Br (6)SO 2 +2H 2 S===3S↓+2H 2 O吸收尾气
②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某些气体的制备、性质等实验(图中夹持装置有省略).请按
(1)C装置是不需要加热制备氨气的装置,利用浓氨水滴入生石灰产生氨气,制取干内燥氨气可以用容碱石灰干燥氨气;为制取干燥氨气,可将装置C连接D点的干燥的氨气,装置C中的烧瓶内固体宜选用浓氨水和生石灰; 故答案为:D; a、d; (2)依据制备氯气装置是利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加热反应,生成的氯气中含有氯化氢和水蒸气,通过饱和食盐水除去氯化氢,通过浓硫酸除去水蒸气; 故答案为:饱和食盐水、浓硫酸; (3)将装置B、C分别与F相连后,进行H2S与SO2反应的实验,B是制备硫化氢气体的发生装置,C是二氧化硫气体制备的装置,通入F中二氧化硫氧化硫化氢生成硫单质,2H2S+SO2=3S+2H2O;F烧杯是吸收剩余气体二氧化硫或硫化氢有毒气体的作用; 故答案为:2H2S+SO2=3S+2H2O;吸收尾气.
③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某些气体的制备、物质性质的探究等实验(图中夹持装置省略
(1)实验室用亚硫酸钠固体与硫酸反应制取SO2气体,反应方程式为:Na2SO3+H2SO4═Na2SO4+SO2↑+H2O; a.10%的H2SO4溶液,SO2是一种没有颜色而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易溶于水,由于SO2气体是易溶于水的气体,所以不能选择10%的H2SO4溶液,故a错误; b.80%的H2SO4溶液,由于SO2气体是易溶于水的气体,用浓硫酸可以降低二氧化硫在水中的溶解度,故b正确; c.Na2SO3固体,Na2SO3固体易溶于水,保证反应均匀进行,故C正确; d.CaSO3固体,由于CaSO3固体与硫酸反应生成的CaSO4固体微溶,容易在CaSO3固体表面形成一层薄膜阻止反应的进行,故d错误; 故答案为:bc; (2)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溶解性和反应的条件有关;实验室用亚硫酸钠固体与硫酸反应制取SO2气体,反应方程式为:Na2SO3+H2SO4═Na2SO4+SO2↑+H2O,该制取所需装置为固体和液体反应不需加热制取气体,因Na2SO3固体易溶于水,选①无法控制反应的开始和停止和反应的速率,故选⑥, 故答案为:⑥; (3)装置①的特点,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要加热,且固体难溶于水,便于控制反应,a.Na2S固体b.NaHS固体都是易溶于水的固体,故不正确,FeS2颗粒虽难溶于水但与酸发生:FeS2+H2SO4=H2S2+FeSO4,H2S2类似于H2O2,易分解,发生H2S2=H2S↑+S↓,显然不及用FeS固体与稀H2SO4反应制取H2S气体副产物少,反应快,因此实验室用FeS固体和稀硫酸反应制取H2S气体,FeS+H2SO4═FeSO4+H2S↑,用FeS固体与稀H2SO4反应制取H2S气体,是固液常温型反应,所以c正确, 故答案为:c; (4)装置①为简易的制取气体装置,对于该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主要是通过气体受热后体积膨胀、压强增大或压强增大看体积变化来进行检验.如夹紧止水夹,向长颈漏斗中加水至其液面高于试管中的液面,一段时间后,看液面高度差有无变化,说明变化装置漏气,反之不漏气, 故答案为:夹紧止水夹,向长颈漏斗中加水至其液面高于试管中的液面,一段时间后,液面高度差无变化,说明装置不漏气; (5)证明SO2具有氧化性,利用二氧化硫与硫化氢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单质S和水,该反应为SO2+2H2S═3S↓+2H2O,二氧化硫中+4价的S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为产物中的0价,二氧化硫表现氧化性,实验现象为瓶壁上有淡黄色粉末为S和无色小液滴H2O, 故答案为:瓶壁上有淡黄色粉末和无色小液滴; (6)实验室制取乙烯的原理是CH3CH2OH 浓硫酸 |
④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某些气体的制备、性质等实验(图中夹持装置有省略)。请按
(1)D;ad (2)饱和食盐水;浓硫酸 (3)氯气;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入适量回浓NaOH溶液,并且加热,在管答口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所产生的气体,如果试纸变蓝,则证明该固体是铵盐,含有NH 4 + 。 (4)装置E中的NaBr溶液变成橙红色 (5)CH 2 =CH 2 +Br 2 =CH 2 Br—CH 2 Br (6)SO 2 +2H 2 S=3S↓+2H 2 O;吸收尾气
⑤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图中a、b、c表示止水夹). 请按要求填空 : (1)
(1)装置气密性检查的原理一般是通过压强差产生的明显现象来判断,所以用止水夹夹住橡皮管,向长颈漏斗中加水,若试管中液面不再改变,则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故答案为:用止水夹夹住橡皮管,向长颈漏斗中加水,若试管中液面不再改变,则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2)①浓盐酸有挥发性,所以制取的氯气中含有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极易溶于水生成盐酸,盐酸和品红溶液不反应,但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氯气和水反应也生成盐酸,所以实验Ⅱ无法判断是哪部分的盐酸,所以不合理. 故答案为:实验Ⅰ结论合理,实验Ⅱ结论不合理,因为制取的氯气中含有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溶于水后能与碳酸氢钠粉末反应产生气泡; ②实验室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分液漏斗只能盛装液体,所以甲装浓盐酸,乙盛装二氧化锰;丙是用来检验氯气的性质,所以盛装溴化钠溶液;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反应生成黄绿色的氯气,所以会看到烧瓶中有黄绿色的气体生成;氯气和溴属于同一主族的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所以氯气能置换出溴化钠中的溴,试管内溶液由无色变为橙色,由此证明氯气的氧化性强于溴,则证明Br - 的还原性强于Cl - . 故答案为:在甲、乙、丙中分别装入浓盐酸、二氧化锰、溴化钠溶液,烧瓶中有黄绿色气体生成,试管中溶液由无色变为橙色,证明氯气的氧化性强于溴,则证明Br - 的还原性强于Cl - . (3)①铜和浓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二氧化氮和水,方程式为:Cu+4HNO 3 (浓)=Cu(NO 3 ) 2 +2NO 2 ↑+2H 2 O. 故答案为:Cu+4HNO 3 (浓)=Cu(NO 3 ) 2 +2NO 2 ↑+2H 2 O. ②若二氧化氮能和水反应,则烧杯内气体的压强会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烧杯中的溶液会倒流于试管丁,所以先关闭止水夹 ab再打开止水夹 c,使烧杯中的水进入试管丁. 故答案为:ab;c;双手紧握试管丁使试管中气体逸出,二氧化氮与水接触后即可引发烧杯中的水倒流于试管丁. ③设容器的体积为VL,所以二氧化氮气体的物质的量为n= ,二氧化氮和氧气、水反应生成硝酸,所以溶质是硝酸. 设生成硝酸的物质的量为xmol; 4NO 2 +O 2 +2H 2 O=4HNO 3 4mol 4mol xmol x=
C= = =0.045mol/L 故答案为:0.045mol/L. |
⑥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实验研究(图中a、b、c表示止水夹).请对其方案进行完善或
(1)B、C、E相连后,应选择固体和液体不加热的方法制取氯气,如可以用次氯酸钙和浓盐酸,故答案为:次氯酸钙、浓盐酸(或其它合理的答案); (2)实验室制得的氯气中有杂质气体水蒸气和氯化氢气体,要进行干燥的氯气不具备漂白性的验证试验,再进行实验Ⅰ才能得到结论;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也能和碳酸氢钠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不一定是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的酸性,故答案为:不合理;没有事先证明干燥的氯气无漂白性;不合理;制取的氯气中含有HCl气体,HCl溶于水后能与碳酸氢钠粉末反应产生气泡;(3)氯气的制取原理方程式为:MnO2+4H++2Cl- 加热 | .
⑦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图中a、b、c表示止水夹) 请按要求填空
(1)H 2 、CO 2 、NO 2 、NO、C 2 H 2 、H 2 S 等(答两个即可) (2)①实验I结论合理,实验II结论不合专理; 制取的氯气中属含有HCl气体,HCl溶于水后能与碳酸氢钠粉末反应产生气泡 ②在甲、乙、丙中分别装入浓盐酸、二氧化锰、溴化钠溶液;烧瓶中有黄绿色气体生成,试管中溶液由无色变为橙色,可证明氯气的氧化性强于溴,则Br - 的还原性强于Cl - (3)①Cu+4HNO 3 (浓)==Cu(NO 3 ) 2 +2NO 2 ↑+2H 2 O ②ab;c;双手紧握(或微热)试管丁,使试管中气体逸出,NO 2 与水接触后即可引发烧杯中的水倒流入试管丁中 |
⑧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图中a、b、c表示止水夹).请按要求填空:(1)利
(1)该装置的最大特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药品一般是固体和液体在常温下能反应,实验室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Zn+H2SO4=ZnSO4+H2↑,锌难溶于水,氢气难溶于水,当将装置中的导气管关闭后,生成的H2使装置中的气压增大,从而使固体和液体分离,使反应停止,所以能用图中的装置制取氢气;金属铜能稀硝酸在常温下发生反应生成硝酸铜、一氧化氮和水,即3Cu+8HNO3=3Cu(NO3)2+2NO↑+4H2O,属于固体和液体混合反应不需要加热的反应,所以能用图中的装置制备, 故答案为:H2、NO; (2)浓盐酸有挥发性,所以制取的氯气中含有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极易溶于水生成盐酸,盐酸和品红溶液不反应,但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将氯气滴入品红溶液中溶液褪色,实验Ⅰ结论合理;氯气中含有氯化氢气体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氯气和水反应也生成盐酸,所以实验Ⅱ无法判断是哪部分的盐酸,所以不合理, 故答案为:实验Ⅰ结论合理,实验Ⅱ结论不合理,因为制取的氯气中含有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溶于水后能与碳酸氢钠粉末反应产生气泡,不能说明酸性是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的产物造成的; (3)①铜和浓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二氧化氮和水,方程式为: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故答案为: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②二氧化氮能和水反应,则烧杯内气体的压强会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烧杯中的溶液会倒流于试管丁,所以先关闭止水夹 ab,再打开止水夹 c,使烧杯中的水进入试管丁, 故答案为:ab;c;双手紧握(或微热)试管丁使试管中气体逸出,二氧化氮与水接触后即可引发烧杯中的水倒流到试管丁中.
⑨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图中a、b、c表示止水夹).请按要求填空:(1)利
(1)B装置为块状不溶于水的固体和液体反应制取气体的装置,并不用加热,中学化学中常见的有:H2、CO2、H2S等,故答案为:H2、CO2、H2S等; (2)实验室制得的氯气中有杂质气体水蒸气和氯化氢气体,要进行干燥的氯气不具备漂白性的验证试验,再进行实验Ⅰ才能得到结论;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也能和碳酸氢钠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不一定是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的酸性,故答案为:不合理,没有事先证明干燥的氯气无漂白性;不合理;制取的氯气中含有HCl气体,HCl溶于水后能与碳酸氢钠粉末反应产生气泡; (3)验证Cl-和Br-的还原性强弱可根据反应Cl2+2Br-=2Cl-+Br2设计实验,在A装置中制备氯气,生成的气体通入到装有溴化钠溶液的C中,如烧瓶中有黄绿色气体生成,试管中溶液由无色变为橙色,可证明氯气的氧化性强于溴, 故答案为:在甲、乙、丙中分别装入浓盐酸、二氧化锰、溴化钠溶液;烧瓶中有黄绿色气体生成,试管中溶液由无色变为橙色,可证明氯气的氧化性强于溴; (4)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与铜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故答案为: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5)浓硝酸与铜反应生成的二氧化氮收集于试管丁中,装置验证NO2与水的反应,要先关闭a、b,然后用微热法使试管中气体逸出,NO2与水接触后即可引发烧杯中的水倒流入试管丁中, 故答案为:a、b;c;双手紧握(或微热)试管丁,使试管中气体逸出,NO2与水接触后即可引发烧杯中的水倒流入试管丁中; (6)NO2和O2混合气体的试管倒立于水中,发生反应:4NO2+O2+2H2O=4HNO3 最后剩余气体可能为氧气,也可能是NO气体,设NO2和O2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10mol, 若剩余气体为氧气,设参加4NO2+O2+2H2O=4HNO3 反应消耗的氧气为x,则有消耗的NO2为4x,即:5x=9mol,x=1.8mol.即氧气为2.8mol,V(NO2)=7.2mol; 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为7.2molNO2与2.8molO2的质量之和为7.2mol×46g/mol+2.8mol×32g/mol=420.8g,平均摩尔质量 =42.08g/mol,平均分子量42.08; 若剩余气体为NO气体,试管9/10充满水,则剩余1molNO,根据3NO 2+H 2O=2HNO 3+NO,说明过量的NO 2为3mol,反应4NO 2+O 2+2H 2O=4HNO 3消耗的气体总体积为7mol,设反应消耗的氧气为y,则有消耗的NO 2为4y则有5y=7mol,y=1.4mol,即此时氧气为1.4mol,V(NO 2)=8.6mol; 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为8.6molNO 2与1.4molO 2的质量之和为8.6mol×46g/mol+1.4mol×32g/mol=440.4g,平均摩尔质量 =44.04g/mol,平均分子量44.04; 故答案为:42.08或44.04.
⑩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所示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图中a、b、c表示止水夹)。 请按要求填空:(1)利用B
(1)H 2 、CO 2 、H 2 S等;(2)不合理;因为制取的氯气中含有的HCl气体,HCl溶于水后也能与NaHCO 3 粉末反应产生气泡;(3)在甲、乙、丙中分别装入浓HCl、MnO 2 、NaBr溶液,烧瓶中有黄绿色气体生成,试管中溶液有无色变为橙色,证明Cl 2 的氧化性强于Br 2 ;(4)Cu+4HNO 3 (浓)=Cu(NO 3 ) 2 +2NO 2 ↑+2H 2 O;双手握热试管丁,使2NO 2 与水接触; 42.08或44.04
与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相关的资料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