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帅康燃气热水器有自动熄火保护装置吗
当然有了燃气热水器,国家有规定肯定是必须要配备自动熄火保护装置的,这是国家的硬性规定,哪一款热燃气热水器都有这个装置?
B. 什么是熄火保护
熄火保护是当燃烧室火焰熄灭时,立即切断燃料并停机。
熄火保护常见应用:熄火保护装置,燃用煤粉、油或可燃气体的锅炉在熄火时按一定的程序逐次进行,以保证锅炉安全的装置。熄火保护装置是指意外熄火时能够自动关闭燃气通路的装置,国家标准中要求必须设置熄火保护装置。
常见的家用燃气灶具产品燃气管路上均有两道阀门,一道是开关燃气灶具的旋塞阀,另一道是内置在灶具面板下面的电磁阀,当出现意外熄火状况,如煲汤、煮稀饭时汤水溢出浇灭火焰时,此时旋塞阀处于打开状态,只有一道阀门(电磁阀)能自动关闭,起到安全保护的作用,故该装置就尤为重要,其闭阀时间越短漏气量就越少。
标准规定熄火保护装置闭阀时间应≤60s,本次抽查中该项目均合格,闭阀时间最短的为8s,最长的为17s。
(2)自动熄火保护装置扩展阅读:
另外,消费者在选购燃气灶具时,也可通过外观进行简单地判断。一般假冒伪劣的燃气灶具做工粗糙,且偷工减料,如果提起燃气灶感觉较轻,材料较薄并能轻易扭曲,一般都是劣质产品。
还需要提醒的是,燃气灶具必须装有熄火保护装置,在靠近火盖侧向,除能看到电点火器的点火针外,还应有熄火保护装置探测火焰的热电偶,比点火针粗,直径大约2-4mm。
消费者也可通过简单的方式自行进行检测:将炉具点燃,燃烧一分钟后,将火力调小并吹熄,离子感应式保护装置待熄火5秒后,热电式保护装置待熄火20秒后,用明火试点而点不着,就说明熄火保护装置是有效的。
C. 热电偶熄火保护装置是什么意思
热电偶式也称“热电式”,它的特点是受热时会产生电势,利用这个电势可做成多种保护装专置属。热电偶熄火保护装置就是一种防止热电偶烧坏自动熄火的装置。
其主要由热电偶、电磁阀两大部分组成。将热电偶热敏元件,置于燃烧器的火焰范围内,而把热电偶另一端接入电磁阀的线圈上,就会产生电势,起到保护作用。
这是目前采用得最广泛的熄火保护装置,这种安全装置的特征在于热传感部分采用热电偶。
(3)自动熄火保护装置扩展阅读:
热电偶的结构形式为了保证热电偶可靠、稳定地工作,对它的结构要求如下:
1、组成热电偶的两个热电极的焊接必须牢固;
2、两个热电极彼此之间应很好地绝缘,以防短路;
3、补偿导线与热电偶自由端的连接要方便可靠;
4、保护套管应能保证热电极与有害介质充分隔离。
参考资料:
热电偶_网络
D. 煤气灶自动熄火装置原理是什么
熄火保护装置燃气灶的原理是当火焰意外熄灭时,熄火保护燃气灶上的感应探针感应不到燃烧信号即温度,控制器得不到信号就会自动切断通往安全阀的维持电流,导致安全阀关闭,从而切断燃气通道。
E. 熄火保护装置,是指换开关吗
这个不是指换开关,只是汽车在熄火后会自动断掉点火线圈的电,从而保护汽车的点火系统。
F. 燃气灶自动熄火保护
现在的燃气灶连贴牌的都有熄火保护了。因为国家强制性的。一般有以下两种类型版的权熄火保护。
A、热电偶熄保:利用金属物理属性,属于温差式感应,熄火保护动作靠温度感应控制。当低于特定温度时即刻切断气源,属于即时反应,一般熄保时间约为5到10秒。
B、离子感应熄保:利用火焰的光电属性,当火焰偏离感应针,会立即在0.1秒做出判断,在5到8秒之内切断气源。
热电偶熄保最大的优点就是切断气源成功率高,缺点是时间不够快;离子感应熄保虽然反应虽然敏捷,但是如果是有自然风将火焰暂时吹离了感应针,也会造成电磁阀切断气源,这样还得重新点火,针对这个很多厂家都做出了延时智能判断是否真正熄火。所以离子感应式熄火保护技术更适合应用于燃气热水器(密闭式环境燃烧)。
G. 没有燃气灶自动熄火保护装置合国家标准吗出了事故要找什么单位处理
2008年5月1日灶具新标准实施以来,没有熄保的灶具不可以销售。事故处理上可能得版先花钱权走技术鉴定路子,而结论不一定会指向“熄保”。是“熄火保护”装置,加上“自动”俩字会有画蛇添足之嫌。
先说用户的问题,看看产品是否为新国标实施之后的产品(之前的未作强制要求),有无购物凭证;灶具有无维修或拆除熄保装置的经历与记录;确证自身没有使用与管理错误,确证事故与熄保缺失有直接关系……说白了,就是证据链问题。
理论上可以找的单位很多,实际上可以找的又很少,因为它是个复杂的技术活儿——“对口”的部门不明确,对应的法律也不明确。
H. 没有燃气灶自动熄火保护装置出了事故要找什么单位
估计得先花钱走技术鉴定路子,而结论不一定会指向“熄保”。是“熄火保护”装置,加版上“自动”二字权会有画蛇添足之嫌。
先说用户的事儿,看看产品是否为2008年5月1日之后的产品(之前的未作强制要求),有无购物凭证;灶具有无维修或除过熄保装置的经历与记录;确证自身没有使用与管理错误,确证事故与熄保缺失有直接关系……
理论上可以找的单位很多,实际上可以找的又很少,因为它是个复杂的技术活儿,“对口”的部门并不明确,对应的法律也不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