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⑵ 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
初中化学复习知识点全集
第一讲走进化学世界
1、什么是化学?
2、怎样学习化学?①学习化学的方法:实验探究;②学习化学的工具是:元素周期表;③化学学习的特点是:三个关注(关注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
3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①药品的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匙或纸槽;块状固体,镊子;少量液体,滴管;一定量液体,量筒或滴管;实验中未说明用量,一般用最少量;液体1-2毫升,固体盖满试管底部。
②物质的加热。常用的加热仪器是酒精灯(灯芯剪平齐,加酒不过肩,加热在外焰,内焰温度低,熄灯用帽盖,嘴吹最最忌)。给固体物质加热(试管固定铁架台,铁夹离口三分一,受热试管口下倾,免使回水管遭裂,固体平铺近管底,移动火焰匀受热,用毕待冷再拆卸,洗净放稳莫着急)。给液体物质加热(盛液不过三分一,外壁试干防烧裂,木夹持管手握柄,45度倾斜来加热,液面液底匀受热,管口对空不对人)。
③仪器的洗涤(玻璃仪器)。标准:内壁附着均匀水膜,不聚滴也不成股流下。方法:使用毛刷,用去污剂和水冲洗。特殊油污:附有难溶于水的碱、金属氧化物、碳酸盐用稀盐酸清洗,附有二氧化锰、高锰酸钾用浓盐酸洗,油污用热碱如碳酸钠清洗。
④气体的收集。排水法,适用于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向上排空气法,适用于气体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适用于气体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第二讲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的组成
按体积计算,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3%,二氧化碳及其它0.03%。
2、空气是宝贵的资源
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用作制硝酸和氮肥,做保护气等;氧气比较活泼,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气焊练钢等;稀有气体,很不活泼,用作保护气,电光源等。
3、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加压、降温后可变成淡蓝色液体或淡蓝色雪花状固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2)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中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是常用的氧化剂。
4、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实验药品:暗紫色的高锰酸钾(固体)或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固体的混合物。
(2)反应原理(化学方程式)
(3)装置:发生装置、收集装置。
(4)操作步骤:查、装、定、点、收、移、熄。
(5)验证: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瓶内是氧气。
(6)注意事项:①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要塞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进入导管。②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实验结束时,应将导管从水中取出,后熄灭酒精灯,以防水的倒流。
5、物质的分类(混合物、纯净物)
6、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颜色、气味、导电性、导热性、密度、硬度等
(2)化学性质:氧化性、可燃性、毒性、稳定性等
7、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或化学反应)
(1)本质区别:宏观,是否生成新的物质。微观,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变化时,分子是否变化。
(2)化学变化的基本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化合反应:A+B+……=C
分解反应:D=A+B+……
第三讲自然界的水
1、水的组成
(1)电解水实验:正极得到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它是氧气;负极得到的气体能够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它是氢气,它们的体积比为1:2,质量比为8:1。
(2)化学方程式
(3)由电解水实验可知: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2、水的净化
(1)自然界的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天然水都不是纯水,都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都属于混合物。
(2)天然水通过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不同途径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
(3)水有硬水、软水之分。
①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硬水;不含或少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软水。
②可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产生泡沫较多的水是软水,产生泡沫较少易起浮渣的水是硬水。
③使用硬水会给生活和生产带来许多麻烦。洗衣服不净、变硬,锅炉浪费燃料、损坏过热爆炸。
④硬水可软化。蒸馏,煮沸。
3、爱护水资源
(1)地球上的水储量是丰富的,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
(2)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从工业、农业、生活三方面考虑)
4、物质的组成与构成
(1)物质组成。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
(2)物质构成(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等)
①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②分子的质量、体积很小,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分子间存在着一定的间隔;③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④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以再分。(如,在电解水实验中,水分子可以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而氢原子和氧原子不可以再分,只是重新组合成氢分子、氧分子。)
第四讲物质构成的奥秘
1、原子的构成
(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以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原子的质量、体积很小,原子在不断地运动,原子间存在一定的间隔。
(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等到的比。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2、元素
(1)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或核内电子数。)
(2)元素可以组成物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纯净物叫化合物。
(3)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4)元素符号
①每种元素都用一个国际通用的符号来表示,这种符号叫做元素符号。
②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金属元素符号、稀有气体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一种物质。)
(5)元素周期表
①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把它们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就得到了元素周期表。
②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行,18个纵行,7个周期,16个簇。
3、离子
(1)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离子团,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核外电子的排布。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化学反应中很容易失去电子,从而带正电形成阳离子;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多于4个,化学反应中很容易得到电子,从而带正电形成阴离子;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具有8个(He为2个电子)的相对稳定结构。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4、化学式与化合价
(1)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化学式表示的意义:①表示一种物质;②表示这种物质的元素组成;③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④表示该物质一个分子的组成。
(2)化学上用化合价表示元素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3)应用化合价推求物质化学式的根据是:①这种化合物确实存在;②化合物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第五讲化学方程式
1、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关键词语:参加、化学反应、质量总和。
(2)质量守恒的原因。一切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分子种类一定改变,数目可能改变。)
(3)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解释现象,推断化学式,相关计算等。
(4)研究质量守恒定律的方法:定量实验分析法。
2、化学方程式是重要的化学用语
(1)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如:4P+5O2点燃2P2O5其质的方面的信息:磷和氧气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量的方面信息:微观上,4个磷原子和5个氧分子反应生成2个五氧化二磷分子,宏观上,每124份质量的磷和160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284份质量的五氧化二磷。
(2)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配平,条件,箭号。)
3、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审题仔细,格式规范,计算准确。设、写、找、列、解、答。
第六讲碳和碳的氧化物
1、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及主要用途。
2、碳的几种单质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是由于它们内部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3、由于碳的不同单质参加化学反应的最小粒子是相同的碳原子,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是相似的。
4、从分子结构的不同来认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
5、氧气、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的比较
(1)实验室里制取气体要注意:①选择适当的反应,包括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即确定反应原理。②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③验证所制得的气体就是所要制取的气体,即检验气体。
(2)氧气、二氧化硫制法的比较:
6、温室效应是一大环境问题,它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它会带来哪些危害?为了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人类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你力所能及地可做些什么?
7、掌握物质间的转化。见右图。
第七讲燃料及其利用
1、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空气或氧气;③达到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①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它物品隔离;②隔绝空气或氧气;③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第八讲金属和金属材料
1、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
2、金属的物理特征:常温下都是固体(汞除外)有金属光泽,大多为电和热的良导体,有延展性,密度较大,熔点较高等。
3、钢的硬度和强度比纯铁更高,搞腐蚀性能更好,日常使用的金属材料大多属于合金。
4、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物质的性质,但要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便利,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
5、金属与氧气和与酸的化学反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说明金属的活泼程度不同。
实验室常以锌粒和稀盐酸反应制氧气,而不常用镁和铁,因为镁活泼,反应速度快难控制,铁相对稳定,速度慢。
6、铁生锈的条件与空气和水直接接触,防止铁锈蚀的原理隔绝空气和水,采取的主要措施有涂油、刷漆、镀金等。
7、炼铁的主要原理在高温下,用CO把铁从铁矿石中还原出来。
第九讲溶液
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特征。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密度、浓度、性质都相同。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改变,溶液久置不出现沉淀,不分层。
3、溶液和浊液的比较。不同点: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浊液是不均一、不稳定的,久置后会出现下沉或分层。相同点:都是混合物。
4、物质溶解时,往往会引起温度的改变。溶解的过程发生两个变化,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的过程,要吸收热量;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离子过程,要放出热量。当吸热小于放热时,溶液温度降低,反之升高。
5、饱和溶液的概念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一定量的溶剂里;③不能再溶解某种物质。上述条件下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6、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转化。一般情况下,饱和溶液,升温或加入溶剂,转化成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降温或加入溶质或蒸发溶剂,转化为饱和溶液。
7、溶解度概念要素:①一定温度;②100g溶剂;③饱和状态;④单位:g。
8、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溶解度曲线。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熟石灰。
9、气体溶解度概念要点:①压强101KP3,一定温度下;②1体积水;③饱和状态;④单位:体积。
10、影响气体溶解度因素: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增大;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
11、溶质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12、配制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步骤:①计算;②称量或量取;③溶解;④装瓶(标签注明名称,化学式,质量分数。)
第十讲酸和碱
1、盐酸和硫酸的比较(见右图)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H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浓硫酸、硝酸不能制取氢气。
3、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比较
4、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溶液的酸碱性用酸碱指示剂区别,酸碱度常用pH来表示。pH值越小酸性越强,pH值越大碱性越强。pH的测定测定方法是使用pH试纸。
第十一讲盐和化肥
1、有些盐的水溶液具有特殊颜色。①含有Cu2+的稀盐溶液呈现出蓝色,如蓝色的硫酸铜溶液;②含有Fe2+的稀盐溶液呈现出浅绿色,如浅绿色的硫酸亚铁溶液;③含有Fe3+的稀盐溶液呈现黄色,如黄色的氯化铁溶液等。
2、生活中几种常见盐的作用及主要用途。
3、粗盐,是从海水、盐井水、盐湖水通过晾晒或煮,可蒸发水分而得到含杂质较多的氯化钠晶体。粗盐的提纯过程:粗盐→溶解→过滤→蒸发结晶→食盐。过滤是物质提纯的方法之一,它把不溶性的固体与液体分开。
4、组成里含有碳酸根离子(CO32-)或碳酸氢根离子的盐,都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碳酸盐遇酸沉不住气。)利用这一原理,可以检验物质组成中是否有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实验室也是用此原理,选用易得、价廉的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5、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物中有水或气体或沉淀生成。
6、部分碱和盐在水中的溶解性,见右表。
7、常用化肥的简单区别方法:“看、溶、烧、嗅”。看外观:氮肥、钾肥大都是白色晶体,磷肥是灰白色粉末。加水:氮肥、钾肥大都溶于水。灼烧:钾肥不能燃烧,在燃烧时可跳动或有爆裂声。加熟石灰搅拌:铵盐加熟石灰能放出具有刺激性的氨气。
⑶ 总结氧气的实验制法(包括反应原理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仪器、装置图、步骤、检验方法、注意事项)
过氧化氢制氧气
⑷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结构总结详细点的拍过来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拉瓦锡。
一、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实验原理】4P+5O22P2O5
【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②放热;③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空气总体积的1/5。
【实验结论】①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②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 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 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二、空气的成分
气体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
78%
21%
0.94%
0.03%
0.03%
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情况下不能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动植物呼吸。
【用途】用作保护气(焊接金属时作保护气、灯泡充氮延长使用寿命、食物充氮防腐);
2.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的总称)【化学性质】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3.【用途】①用作保护气(焊接金属时作保护气、灯泡中充入稀有气体使灯泡耐用);
4.空气污染和防治
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等。
5、纯净物和混合物
常见实例
空气、溶液、合金、铁锈、加碘盐、天然气、自来水、矿泉水等
能用化学式表示的所有物质
冰水混合物、水蒸气、铜锈也是纯净物
课题2 氧气
一、氧气的性质
【物理性质】密度略大于空气的密度。不易溶于水。气态的氧是无色无味的,液态氧和固态氧是淡蓝色的。
【化学性质】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氧气具有助燃性和氧化性。
二、氧气的检验方法:把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三、氧气与常见物质发生的反应
物质
反应现象
文字表达式
磷
产生大量白烟、放热
木炭
①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持续红热,无烟无焰;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并发出白光
②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硫
①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②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铁
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
四、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1.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2.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3.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
五、氧化反应
1.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它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2.氧化反应包括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
剧烈氧化会发光、放热,如燃烧、爆炸;缓慢氧化放热较少,但不会发光,如动植物呼吸、食物的腐败、酒和醋的酿造、农家肥料的腐熟等。
课题3 制取氧气
一、实验室制取氧气
1.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反应原理:
发生装置:由于反应物是固体,反应需要加热,所以选择加热固体制备气体的装置。
收集装置: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可以选择排水法收集气体的装置。
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可以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
步骤:
①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 装:将高锰酸钾装入干燥的试管,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并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
③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④ 点:点燃酒精灯,试管均匀受热后,就使酒精灯固定在试管底部加热。
⑤ 收:根据所选的收集装置来确定气体的收集方法。
⑥ 移:把导管移出水槽。
⑦ 熄:熄灭酒精灯。
验满:(用排水法收集)如果集气瓶口有气泡出现,说明气体收集满了。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收集满了。
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集气瓶内,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l 注意事项:
◆ 停止反应时,应先把导管从水槽中移出,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被倒吸入热的试管中,使试管炸裂。
◆ 加热高锰酸钾时,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2.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反应原理: (催化剂可换成硫酸铜溶液)
发生装置:由于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不需要加热,所以选择固液混合在常温下制取气体的装置。
3.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
l 反应原理:
l 催化剂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⑸ 求人教版初三上册第二单元水和溶液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四单元燃烧与燃料的知识点总结 要详细,重点
第二单元水和溶液
知识点一:水
(1)认识水的组成。
(2)知道纯水与矿泉水、硬水与软水等的区别。
(3)知道吸附、沉淀、过滤、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4)认识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有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知识点二:溶液
(1)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涵义。
溶液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是混合物。溶质可以是固、液、气体,液液互溶,有水,水是溶剂;无水,量多的是溶剂。溶液不一定是液体,也不一定是无色的,有些溶液可以导电。
(2)知道物质的溶解伴随有热量的变化。
(3)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4)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5)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意义。
知识点三:饱和溶液、溶解度
(1)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溶液是否饱和只有指明“一定温度”、“一定剂量”、“对某种溶质而言”才有意义。
(2)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一般规律:(适用于绝大多数固体物质)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特殊规律:(适用于氢氧化钙)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3)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依据:
a.看一定温度下,有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余溶质存在。有,则是饱和溶液,反之是不饱和溶液。
b.在一定温度下,有溶质析出的剩余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在一定温度下的溶液中,若既没有未溶解的固体也没有析出的固体,可向溶液中再加入少量溶质,若溶解表明溶液不饱和,反之溶液饱和。
(4)了解溶解度的涵义。
①初中阶段一般是指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固体溶解度概念的三个前提是:a.一定温度;b.100g溶剂;c.达到饱和状态。其实质是溶质的质量单位是g(克)。即溶解度指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最多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②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固体溶解度的大小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与溶质和溶剂量的多少无关。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外因只有温度,与是否搅拌、振荡无关。
③气体溶解度
定义:气体在1.01×105Pa、一定温度时溶解在一定体积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数。
影响因素:除与气体本身因素有关外,还受温度、压强的影响。一般气体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5)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
知识点四: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溶解度+100)×100%(适用于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1)下列变化对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影响(判断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关键是看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变化)
①增加溶质:溶质不再溶解,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②增加溶剂: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③降温:晶体析出,对大多数固体物质而言溶质质量减少,溶剂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④升温: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均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⑤恒温蒸发水:溶剂减少,晶体析出,溶液仍为饱和,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2)溶质质量分数计算时应注意:
①溶质质量是指已溶解的质量,不一定等于加入溶剂的物质质量。
②当溶剂中所溶解的溶质不止一种时,其中某溶质的质量分数,应是这种溶质质量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分比。
③溶质质量分数只有在溶解度的范围内才有意义。如: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则该温度时,将40g氯化钠加入100g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36/136×100%=26.5%而不是40/140×100%=28.6%。
④溶液混合时,质量可以相加,体积不能相加。
1.对溶液的概念、组成、特征这一考点知识的理解,比较困难,是难点,也是中考的热点。
(1)以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溶液的概念与特性,掌握这一考点最根本的是掌握溶液的均一性、稳定性这两个基本特征。中考试题围绕这一主题,往往给定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判断其是否属于溶液;根据溶液的组成,判断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种类,以及分析溶质和溶剂的量的变化。
(2)运用理化综合知识,分析、判断某些物质溶于水后造成的温度、压强、体积等的变化,能简要叙述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
2.根据外界条件的变化分析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是中考的考试热点。
(1)以选择、填空等形式考查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的条件和方法。中考命题往往根据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判断溶液的饱和性;根据温度、溶质的量、溶剂的量的改变,选择相互转化的条件;将化学反应引入饱和溶液中的各种量(溶质、溶剂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密度等)的分析。
(2)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程度的考查,对影响溶解度因素的分析和认识的考查。
(3)对于溶解度曲线的认识与利用能力以及看图、识图能力的考查。
(4)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的分析及以此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3.正确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上点的意义,并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是中考必考试题。
中考命题往往围绕这一主题,设计试题:给出物质的溶解度,判断物质的溶解性(难溶、微溶、可溶、易溶);或正确描述物质溶解度的含义;给出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比较同一温度下溶解度的大小;或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确定从混合物中提纯物质的方法(蒸发溶剂、冷却热饱和溶液);或给出一组数据,分析分离物质的最佳温度。
4.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是中考必考知识点。
(1)以选择、填空等形式来考查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联系生活实际,分析、判断不同“溶质”溶于水时所引起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情况。
(3)以计算题的形式考查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和化学方程式联系起来。
(4)依据公式进行溶液配制实验误差的分析。
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知识点一:空气成分的发现史
17世纪中叶以前,人们对空气和气体的认识还是模糊的,到了18世纪,通过对燃烧现象和呼吸作用的深入研究,人们才开始认识到气体的多样性和空气的复杂性。其中研究空气成分有代表性的科学家有瑞典的舍勒和英国的普利斯特里,不过他们都没有最终确定空气的成分。
一直到18世纪70年代,法国化学家拉瓦锡以其娴熟的实验技术、缜密的实验设计方案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才破解了“零七”组成之谜。下面是拉瓦锡的实验装置图:
这个著名实验是∶把少量的水银放在一个密闭的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结果发现有一部分银白色的液态汞变成了红色粉末,同时容器里空气的体积减少了约1/5,他研究了剩余的那部分气体,发现它既不能供动物呼吸,也不支持燃烧,这正是氮气。 他把汞表面生成的红色粉末收集起来,放在另一个容器里加热,除了得到汞以外,还得到了氧气,而且氧气的体积恰好等于密闭容器里减少的气体体积。他把得到的氧气加到前一个容器里剩下的约4/5体积的气体里,结果得到的气体与空气的性质完全一样。
拉瓦锡是最早通过实验得出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的。
后来英国物理学家雷利、法国天文学家严森、拉姆塞、德国物理学教授道恩等又陆续发现了稀有气体。
知识点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实验原理——燃烧法:
利用可燃物——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消耗氧气,生成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而无气体生成,因而容器内气体压强减小,进而通过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来确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实验装置:如图2-1所示。
根据实验原理还可以设计出其他的装置,如后面的图2-5、图2-6B、图2-9所示。
3.实验步骤: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在集气瓶中装入少量的水,再把剩余的容积分成五等份并用橡皮筋做上记号;
(3)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4)红磷燃烧停止,慢慢白烟消失,等瓶内恢复到常温后,打开弹簧夹。
4.实验现象及结论:
现象:
(1)红磷燃烧时发黄白光,放热并产生大量的白烟。
(2)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进水的体积约等于集气瓶中原空气体积的1/5。
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瓶中剩余气体具有不燃烧不支持燃烧;难溶于水的性质。
讨论: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它能支持燃烧吗?它能溶于水吗?
【要点诠释】
①药品不能选用碳、硫等,因为碳、硫燃烧后有气体生成,容器内压强变化不大,水不能进入容器内;
②红磷要足量,要使容器内氧气消耗完,避免容器内有剩余氧气而造成实验误差大;
③装置气密性要良好,以免因装置漏气而影响测量结果;
④红磷燃烧停止后,要等集气瓶内温度降至室温,白烟消失后,方可打开弹簧夹
⑤止水夹要夹紧,如果不加紧,红磷燃烧放出的热量会使一部分空气由导管进入烧杯中,最后造成水进入集气瓶的体积大于1/5。
讨论答案:氮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溶于水。
知识点三: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分别约占空气体积的4/5和1/5。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要点诠释】
空气中各气体的含量是体积分数,不能说质量分数。空气是一种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空气的主要成分一般在近地层是比较固定的,这是因为动植物的呼吸、物质的燃烧、动植物的腐烂、钢铁的锈蚀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但是绿色植物在日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会放出大量的氧气;这样氧气量可以保持相对平衡。高原地区空气稀薄,但氧气的体积分数仍然为21%。
知识点四: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1>
1.氮气:
在通常情况下,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其用途有作保护气、制硝酸和化肥的原料、医疗上作麻醉剂、超导材料在液氮环境下能显示出超导性能等。如图2-2所示。
2.氧气:
重要用途有呼吸、医疗、潜水、气焊、炼钢、宇航等。如图2-3所示。
3.稀有气体:
氦、氖、氩、氪、氙等气体的总称。在通常情况下,无色、无味的气体;化学性质稳定,一般情况下不与其他物质反应。通常作保护气、制成多种电光源、用于激光技术。氦用于制造低温环境;氙用于医疗麻醉。
4.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1)空气的污染源:有害气体(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和烟尘。
(2)危害:①严重损害人体的健康;②影响作物的生长;
③破坏生态平衡;④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3)防治措施:①加强大气质量监测;②改善环境状况;
③使用清洁能源;④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4)空气日报质量:空气日报质量包括“空气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 首要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等)、“空气质量级别”、“空气质量状况”等;人们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发布的《空气日报质量》及时了解各地的环境信息,增强环保意识,提高生活质量。
【要点诠释】
氮气和稀有气体作为保护气,是利用它们的稳定性,但是稳定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氮气也能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有些稀有气体也能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其他物质。
知识点五:纯净物和混合物
比较纯净物与混合物:
物质 纯净物 混合物
概念 由一种物质组成 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
特性 具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如熔点、沸点等;
可以用化学式表示 没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如熔点、沸点等;
不能用化学式表示
举例 氧气(O2)、氮气(N2)、二氧化碳(CO2) 空气、盐水、糖水
联系
【要点诠释】
混合物是由纯净物混合而成。可记为“纯单混杂”既纯净物成分单一,混合物成分复杂。研究任何一种物质的性质,都必须取用纯净物,因为杂质可能掩盖物质的本质属性。物质的纯净与否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纯净物。
知识点六: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
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河水、海水中的鱼虾等能生存,可以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
在降温,加压的条件下,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工业生产的氧气通常以液态形式贮存在蓝色钢瓶中(如右图所示)。
2.化学性质:
比较活泼,在一定条件下,可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同时放出热量。氧气具有氧化性,在反应中提供氧,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
氧气的化学性质和实验现象如下表:
反应物 条
件 反应现象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空气 氧气 反应后
木炭和
氧气 点
燃 持续红热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的气体 碳+氧气二氧化碳
CO2 CO2
硫磺和
氧气 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明亮的蓝
紫色火焰 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硫+氧气二氧化硫
S O2 SO2
红磷 发黄白光 发出耀眼
的白光 产生大量
的白烟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P O2 P2O5
铁和
氧气 灼烧至红热,离火后迅速变凉 剧烈燃烧,
火星四射 生成黑色固体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Fe O2 Fe3O4
【要点诠释】
①做硫、磷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盛有可燃物的燃烧匙等仪器应自上而下慢慢伸入到集气瓶的中下部,如果迅速伸入到瓶底,物质燃烧放出的热量使氧气受热膨胀,瓶中大量的氧气扩散到空气中,可燃物将不能持续燃烧。
②做铁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要必须用细铁丝,铁丝表面要用砂纸打磨光亮;细铁丝要绕成螺旋状,下端要系根火柴;必须待火柴快要烧尽时,才可将铁丝伸入集气瓶中。如果火柴一着火就立即伸入瓶内,火柴燃烧会耗尽瓶内的氧气,而观察不到铁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同时,氧气瓶底要预先放一些细沙或水,防止生成物熔化后溅落下来炸裂瓶底。可燃物不能接触集气瓶壁,否则会引起集气瓶炸裂。
知识点六: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化合反应的类型可以用下面的通式来表示:A+B+……→AB……可以简称为:“多变一”。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这里的“氧”包括氧气和某些含氧物质。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是剧烈的氧化反应,还有些氧化反应进行的很慢、不易被察觉,这种氧化反应叫缓慢氧化。如:铁生锈、动植物呼吸、食物腐烂等。
【要点诠释】
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也不一定是化合反应,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
如:氧化钙+水氢氧化钙(是化合反应但不是氧化反应)
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是氧化反应但不是化合反应)
而铁+氧气四氧化三铁即是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反应,且生成物只有一种,这样的化学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
<2>
知识点一:实验室制取氧气
(1)反应原理: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氯酸钾(白色固体)或加热高锰酸钾(紫黑色固体)的方法制取氧气。使用过氧化氢或者氯酸钾时常常需要加入催化剂——二氧化锰(黑色粉末)。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名称下面符号是该物质的化学式):
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KClO3KCl O2
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KMnO4 K2MnO4MnO2 O2
过氧化氢 水+氧气
H2O2H2OO2
(2)实验装置:如图2-1,2-2a,2-2b所示
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也可以使用如图2-3所示装置,这样就可以通过调节分液漏斗的活塞来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从而可以控制反应速率,得到比较稳定的氧气流。
(3)收集方法:
a.排水法如下图2-4A(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b.向上排空气法如下图2-4B(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验满方法:
排水法:当有气泡从集气瓶口冒出来,说明已满。
向上排空气法:把带火星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已满,否则未满,继续收集。
(4)检验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气体是氧气。
(5)操作步骤:(以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为例)
①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装:把药品装入试管内,使之平铺在试管底部;
③定: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④点:点燃酒精灯加热;
⑤收:收集气体(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⑥离:把导气管撤离水槽;⑦熄:熄灭酒精灯。
可简记为:茶庄定点收利息(每个字代表一个步骤:①查②装③定④点⑤收⑥离⑦熄)。
【要点诠释】
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①药品要平铺在试管底部,使其均匀受热;
②铁夹要在距离试管口1/3处;
③导管不宜伸入试管过长,不利于气体导出;
④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⑤如果实验所用药品为高锰酸钾,通常要在试管口塞上一团棉花,以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随氧气进入导气管;
⑥排水法集气时,当气泡连续且均匀从导管口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混有空气。制备出的氧气收集后,集气瓶应正立放置在桌面上;
⑦实验结束,应先移导气管,后移酒精灯,以防止水倒流造成试管炸裂。
知识点二: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作触媒)。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要点诠释】
(1)催化剂能改变其他化学反应速率,这里“改变”包括加快和减慢,也就是有时用催化剂是加快反应速率,也有时是用它减慢反应速率。
(2)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没有改变(注意:催化剂的物理性质可能改变。)
(3)在化学反应前后化学性质没有改变,但催化剂参与了化学反应。
(4)催化剂具有“选择性”如过氧化氢分解还可以用氧化铁、硫酸铜等,二氧化锰的效果最好;在不同的化学反应中,催化剂也不同,不是一种物质可以催化无数反应。
(5)催化剂是反应条件,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
(6)催化剂只能改变物质的反应速率,不能增加或减少生成物的质量。
知识点三:分解反应
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分解反应的类型可以用下面的通式简明地来表示:AB……→A+B+……可以简称为“一变多”。
【要点诠释】
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都属于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判断反应类型时要抓住其特点:化合反应是多变一,分解反应是一变多。
知识点四:工业制取氧气
工业上多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氧气。具体做法是:在低温条件下加压,使空气转变为液态空气,然后蒸发。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因此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就是液态氧。
近年来膜分离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利用这种技术,在一定压力下,让空气通过具有富集氧气功能的薄膜,可得到含氧较高的富氧空气。利用这种膜进行多级分离,可以得到含氧90%以上的富氧空气。
【要点诠释】
(1)实验室制取氧气发生了化学变化,工业制取氧气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2)实验室制得的氧气纯净但成本高,不易大量制取,工业制得的氧气不纯净,但成本低。
第四单元燃烧与燃料
知识点一:碳的单质(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金刚石 石墨
外观 无色透明正八面体状晶体 深灰色磷片状固体
光泽 加工琢磨后有光泽 略有金属光泽
硬度 最硬 软
导电性 无 良好
导热性 良好 良好
用途 钻探机钻头、刻刀、装饰品等 电极、铅笔芯、润滑剂等
注:由于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导致金刚石和石墨在物理性质上存在较大差异。
知识点二:CO2和CO的比较
CO2 CO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气体,可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干冰易吸热升华。 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密度与空气接近,略小于空气密度。
化学性质 可燃性 一般情况下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有可燃性
2CO+O22CO2
还原性 没有还原性,有较弱的氧化性
C+CO22CO 有还原性
CO+CuOCu+CO2
与水反应 与水反应CO2+H2O===H2CO3 不能与水反应
与石灰水的反应 与石灰水反应
CO2+Ca(OH)2===CaCO3↓+H2O 不能与石灰水反应
毒性 无毒 有剧毒
主要用途 可制汽水,作制冷剂,灭火,气体肥料。 可作气体燃料和冶金工业的还原剂。
注:由于CO和CO2的分子构成不同,决定了二者性质的不同。
知识点三:一氧化碳和单质碳性质的比较
C CO
相似点 都具有可燃性、还原性,常用作燃料和作还原剂冶炼金属
不同点 属于固体单质,常温下具有稳定性 属于气体化合物,具有毒性
知识点四: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正确选择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稀盐酸。不用稀硫酸、浓盐酸代替稀盐酸,不用碳酸钠、纯净碳酸钙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要会分析原因)。
原因:
①用大理石或石灰石跟稀盐酸反应,速度适中,便于收集CO2气体;大理石或石灰石原料价低易得。
②不用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的理由:刚开始二者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覆盖在大理石的表面,阻止了酸与大理石的接触,使反应不能持续进行下去。
③不用浓盐酸的原因:浓盐酸易挥发出HCl气体,会使生成的CO2中混有HCl气体,使制得的CO2不纯。
④不用纯CaCO3或Na2CO3等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是因为它们与稀盐酸反应速度太快,很难控制,且药品价格比石灰石要贵(成本较高)。
(2)掌握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选择的依据
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是:CaCO3+2HCl====CaCl2+CO2↑+H2O,反应物是块状固体和液体,在常温下进行反应,因此制取CO2的装置与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O2的发生装置相同。一般情况下,由于制取CO2时所需反应物的量较大,常用下列仪器代替试管作为反应器(如:大试管、锥形瓶、广口瓶、平底烧瓶、圆底烧瓶、启普发生器)。CO2能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因此一般只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3)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①准确检验该气体是否是CO2气体,可以把该气体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生成的气体是CO2。
②验证CO2气体是否收集满时,可以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利用CO2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可以方便快捷地验满。
⑹ 下图是米勒关于原始地球的模拟实验装置,请 尝试对他的实验过程进行总结。 (1)米勒在图
(1)原始源大气 原始海洋 (2)闪电 (3)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物能形成有机物吗? 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物能形成有机物 通过实验合成了多种氨基酸 原始大气在原始地球条 件下,无机物能形成简单的有机物 |
⑺ 如图是米勒关于原始地球的模拟实验装置,请尝试对他的实验过程进行总结.(1)米勒在图中所示的A装置中泵
解:如图,在米勒的模拟实验,一个盛有水溶液的烧瓶代表原始的海洋,其上部球型空间里含有氢气、氨气、甲烷和水蒸汽等“还原性大气”.米勒先给烧瓶加热,使水蒸汽在管中循环,接着他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以激发密封装置中的不同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而球型空间下部连通的冷凝管让反应后的产物和水蒸汽冷却形成液体,又流回底部的烧瓶,即模拟降雨的过程.经过一周持续不断的实验和循环之后.米勒分析其化学成分时发现,其中含有包括5种氨基酸和不同有机酸在内的各种新的有机化合物,同时还形成了氰氢酸,而氰氢酸可以合成腺嘌呤,腺嘌呤是组成核苷酸的基本单位.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1)、米勒在图中所示的A装置中泵入了甲烷.氨.氢.水蒸气等气体,模拟了原始大气的成分.B模拟原始地球环境,C模拟原始生命诞生环境,就原始海洋.
(2)、B装置内电极的作用是火花放电,模拟雷电,为原始大气相互反应合成有机物提供能量.
(3)、米勒实验的目的是验证无机物可以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小分子物质能合成有机小分子物质么?他做出的假设是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小分子物质能合成有机小分子物质;他得出的结论是在原始地球条件下,由无机小分子物质能合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是可能.
故答案为:(1)原始大气 原始海洋
(2)雷电
(3)米勒提出的问题是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小分子物质能合成有机小分子物质么?
米勒作出的假设是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小分子物质能合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米勒的实验向人们证实了,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⑻ 同学们总结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并利用如图装置进行练习和拓展.知识总结:【反应原理】用氯酸
【反应原理】
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