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装置知识 > 康普顿效应实验装置

康普顿效应实验装置

发布时间:2021-02-08 05:16:25

A. 康普顿效应的发现者

康普顿(Arthur Holly Compton)教授是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康普顿效应”的发现者。 1892年9月10日康普顿出生于俄亥俄州的伍斯特,1962年3月15日于加利福尼亚州的伯克利逝世,终年70岁。
康普顿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其父曾任伍斯特学院哲学教授兼院长。康普顿的大哥卡尔(KarL)是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主任,后来成为麻省理工学院院长,他是康普顿最亲密的和最好的科学带路人。
康普顿中学毕业后,升入伍斯特学院。该院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这对康普顿一生的事业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这里,他所受的基础教育,几乎完全决定了他一生中对生活、科学的态度。在学院以外,康普顿熟悉许多感兴趣的事物,诸如密执安的夏令营、卡尔早期的科学实验等等。所有这些对康普顿以后的科学生涯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1913年,康普顿从伍斯特学院毕业后,进入普林斯顿大学深造,1914年取得硕士学位,1916年取得博士学位。他的博士学位论文起先由里查逊(O·W·Richardson)指导,后来在库克(H·L·Cooke)指导下完成。取得哲学博士学位后,康普顿在明尼苏达大学(1916—1917)担任为期一年的物理学教学工作,随后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东匹兹堡威斯汀豪斯电气和制造公司担任两年研究工程师。在此期间,康普顿为陆军通讯兵发展航空仪器做了大量有独创性的工作;并且还取得钠汽灯设计的专利。后面这一项工作跟他以后在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内拉帕克创办荧光灯工业密切相关;在内拉帕克期间,他跟通用电气公司的技术指导佐利·杰弗里斯(Zay Jeffries)密切配合,促进了荧光灯工业的发展,使荧光灯的研制进入最活跃的年代。
康普顿的科学家生涯是从研究X射线开始的。早在大学学习时期,他在毕业论文中,就提出一个新的理论见解,其大意是:在晶体中X射线衍射的强度是与该晶体所含的原子中的电子分布有关。在威斯汀豪斯期间(1917——1919);康普顿继续从事X射线的研究。从1918年起,他在理论在获得X射线吸收与和实验两方面研究了X射线的散射。散射数据之间的定量吻合之后,根据J·J·汤姆逊的经典理论,康普顿提出了电子有限线度(半径1.85×10-10”cm)的假设,说明密度与散射角的观察关系。这是个简单的开端,却导致了后来形成的电子以及其它基本粒子的“康普顿波长”概念。这个概念后来在他自己的X射线散射的量子理论以及量子电动力学中都充分地得到了发展。
在这一时期他的第二项研究,是1917年在明尼苏达大学跟奥斯瓦德·罗格利(Oswrald Rognley)一起开始的,这就是关于决定磁化效应对磁晶体X射线反射的密度问题。这项研究表明,电子轨道运动对磁化效应不起作用。他认为铁磁性是由于电子本身的固有特性所引起的,这是一个基本磁荷。这一看法的正确性后来由他在芝加哥大学指导的学生斯特思斯(J·C·Stearns)用实验得出的结果作了更有力的证明。
第—次世界大战后,1919至1920年间,康普顿到英国进修,在剑桥卡文迪许实验室从事研究。当时卡文迪许实验室正处于最兴旺发达的年代,许多年轻有为的英国科学工作者从战场转到这里跟随卢瑟福、J·J·汤姆逊进行研究。康普顿认为它是一个最鼓舞人心的年代,在这段时间里他不仅限卢瑟福建立了关系;而且也得以与汤姆逊会面。当时,汤姆逊对他的研究能力给以高度的评价,这极大地鼓舞了康普顿,使他对自己的见解更加充满信心。康普顿跟汤姆逊的友好关系一直保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剑桥期间,由于高压X射线装置不适用,康普顿便改用γ射线进行散射实验。这—实验不仅证实格雷(T·A·Gray)其他科学家早期研究的结果,同时也为康普顿对X射线散射实验作更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之后,康普顿于1920年回到美国,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担任韦曼·克劳(Wayman Crow)讲座教授兼物理系主任。在这里他作出了对他来说是最伟大的一个发现。当时,康普顿把来自钼靶的X射线投射到石墨上以观测被散射后的x射线。他发现其中包含有两种不同频率的成分,一种频率(或波长)和原来人射的X射线的频率相同,而另一种则比原来人射的父射线的频率小。这种频率的改变和散射角有一定的关系。对于第一种不改变频率的成分可用通常的波动理论来说明,因为根据光的波动理论,散射不会改变入射光的频率。而实验中出现的、第二种频率变小的成分却令人费解,它无法用经典的概念来说明。面对这种实验所观测到的事实,康普顿于1923年提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认为这种现象是由光量子和电子的相互碰撞引起的。光量子不仅具有能量,而且具有某些类似力学意义的动量,在碰撞过程中,光子把一部分能量传递给电子,减少了它的能量,因而也就降低了它的频率。另外,根据碰撞粒子的能量和动量守恒,可以导出频率改变和散射角的依赖关系,这也就能很好地说明了康普顿所观测到的事实。这样一来,人们不得不承认:光除了具有早巳熟知的波动性以外,还具有粒子的性质。这就说明了一束光是由互相分离的若干粒子所组成的,这种粒子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和通常物质的粒子具有同样的性质。康普顿的这一科学研究成果,陆陆续续发表在许多期刊上。1926年他又把先后发表的论文综合起来写成《 X射线与电子》一书。
1923年,康普顿接受了芝加哥大学物理学教授职位(R·A·密立根曾经担任过这一职位),同迈克尔逊共事。在这里担,他把自己的第一项研究定名为“康普顿效应”。由于他对“康普顿效应”的一系列实验及其理论解释,因此与英国的A·T·R威尔逊一起分享了192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这时他年仅35岁。同年,他被选为美国国立科学院院士,1929年成为C·H·斯威夫特(C·H·Svift)讲座教授。
1930年,康普顿改变了自己的主要兴趣,从研究X射线转为研究宇宙射线。这是因为宇宙射线中的高能γ射线和电子的相互作用是“康普顿效应”的一个重要方面(今天,高能电子与低能光子相互作用的反康普顿效应是天文物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物理学家都关心“铀的问题”,康普顿更不例外。1941年l1月6日,康普顿作为国立科学院铀委员会主席,发表了一篇关于原子能的军事潜力的报告,这篇报告促进了核反应堆和原子弹的发展。劳伦斯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发现钚,不久,曼哈顿工区冶金实验室负责生产钚,这些方面的工作主要也是由康普顿和劳伦斯领导的。费米设计的第一个原子核链式反应堆,也曾受到康普顿的支持和鼓励。
战争末期,康普顿接受了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校长的职位。二五年前,他正是在该校做出了最大的物理发现——“康普顿效应”。1954年,康普顿到了应从大学行政领导岗位上退休的年龄了。退休后,他继续讲学、教书并撰写著作。在此期间他发表了《原子探索》一书。这是一部名著,它完整而系统地汇集了战争期间曼哈顿计划中所有同事的研究成果。
康普顿是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所发现的“康普顿效应”是发展量子物理学的核心。他的这一发现为自己在伟大科学家的行列中取得了无可争辩的地位。

B. 什么是康普顿效应

康普顿(Arthur Holly Compton)教授是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康普顿效应”的发现者。 1892年9月10日康普顿出生干俄亥俄州的伍斯特,1962年3月15日于加利福尼亚州的伯克利逝世,终年70岁。
康普顿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其父曾任伍斯特学院哲学救授兼院长。康普顿的大哥卡尔(KarL)是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主任,后来成为麻省理工学院院长,他是康普顿最亲密的和最好的科学带路人。
康普顿中学毕业后,升入伍斯特学院。该院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这对康普顿一生的事业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这里,他所受的基础教育,几乎完全决定了他一生中对生活、科学的态度。在学院以外,康普顿熟悉许多感兴趣的事物,诸如密执安的夏令营、卡尔早期的科学实验,等等。所有这些对康普顿以后的科学生涯也都超着重要的作用。
1913年,康普顿从伍斯特学院毕业后,进入普林斯顿大学深造,1914年取得硕士学位,1916年取得博士学位。他的博士学位论文起先由里查逊(O·W·Richardson)指导,后来在库克(H·L·Cooke)指导下完成。取得哲学博士学位后,康普顿在明尼苏达大学(1916—1917)担任为期一年的物理学教学工作,随后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东匹兹堡威斯汀豪斯电气和制造公司担任两年研究工程师。在此期间,康普顿为陆军通讯兵发展航空仪器做了大量有独创性的工作;并且还取得钠汽灯设计的专利。后面这一项工作跟他以后在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内拉帕克创办荧光灯工业密切相关;在内拉帕克期间,他跟通用电气公司的技术指导佐利·杰弗里斯(Zay Jeffries)密切配合,促进了荧光灯工业的发展,使荧光灯的研制进入最活跃的年代。
康普顿的科学家生涯是从研究X射线开始的。早在大学学习时期,他在毕业论文中,就提出一个新的理论见解,其大意是:在晶体中X射线衍射的强度是与该晶体所含的原子中的电子分布有关。在威斯汀豪斯期间(1917——1919);康普顿继续从事X射线的研究。从1918年起,他在理论在获得X射线吸收与和实验两方面研究了X射线的散射。散射数据之间的定量吻合之后,根据J·J·汤姆逊的经典理论,康普顿提出了电子有限线度(半径1.85×10-10”cm)的假设,说明密度与散射角的观察关系。这是个简单的开端,却导致了后来形成的电子以及其它基本粒子的“康普顿波长”概念。这个概念后来在他自己的X射线散射的量子理论以及量子电动力学中都充分地得到了发展。
在这一时期他的第二项研究,是1917年在明尼苏达大学跟奥斯瓦德·罗格利(Oswrald Rognley)一起开始的,这就是关于决定磁化效应对磁晶体X射线反射的密度问题。这项研究表明,电子轨道运动对磁化效应不起作用。他认为铁磁性是由于电子本身的固有特性所引起的,这是一个基本磁荷。这一看法的正确性后来由他在芝加哥大学指导的学生斯特思斯(J·C·Stearns)用实验得出的结果作了更有力的证明。
第—次世界大战后,1919至1920年间,康普顿到英国进修,在剑桥卡文迪许实验室从事研究。当时卡文迪许实验室正处于最兴旺发达的年代,许多年青有为的英国科学工作者从战场转到这里跟随卢瑟福、J·J·汤姆逊进行研究。康普顿认为它是一个最鼓舞人心的年代,在这段时间里他不仅限卢瑟福建立了关系;而且也得以与汤姆逊会面。当时,汤姆逊对他的研究能力给以高度的评价,这极大地鼓舞了康普顿,使他对自己的见解更加充满信心。康普顿跟汤姆逊的友好关系二直保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剑桥期间,由于高压X射线装置不适用,康普顿便改用γ射线进行散射实验。这—实验不仅证实格雷(T·A·Gray)其他科学家早期研究的结果,同时也为康普顿对X射线散射实验作更深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之后,康普领于1920年回到美国,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担任韦曼·克劳(Wayman Crow)讲座教授兼物理系主任。在这里他作出了对他来说是最伟大的一个发现。当时,康普顿把来自钼靶的X射线投射到石墨上以观测被散射后的x射线。他发现其中包含有两种不同频率的成分,一种频率(或波长)和原来人射的X射线的频率相同,而另一种则比原来人射的父射线的频率小。这种频率的改变和散射角有一定的关系。对于第一种不改变频率的成分可用通常的波动理论来说明,因为根据光的波动理论,散射不会改变入射光的频率。而实验中出现的、第二种频率变小的成分却令人费解,它无法用经典的概念来说明。面对这种实验所观测到的事实,康普顿于1923年提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认为这种现象是由光量子和电子的相互碰撞引起的。光量子不仅具有能量,而且具有某些类似力学意义的动量,在碰撞过程中,光子把一部分能量传递给电子,减少了它的能量,因而也就降低了它的频率。另外,根据碰撞粒子的能量和动量守恒,可以导出频率改变和散射角的依赖关系,这也就能很好地说明了康普顿所观测到的事实。这样一来,人们不得不承认:光除了具有早巳熟知的波动性以外,还具有粒子的性质。这就说明了一束光是由互相分离的若干粒子所组成的,这种粒子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和通常物质的粒子具有同样的性质。康普顿的这一科学研究成果,陆陆续续发表在许多期刊上。1926年他又把先后发表的论文综合起来写成《 X射线与电子》一书。
1923年,康普顿接受了芝加哥大学物理学教授职位(R·A·密立根曾经担任过这一职位),同迈克尔逊共事。在这里担,他把自己的第一项研究定名为“康普顿效应”。由于他对“康普顿效应”的一系列实验及其理论解释,因此与英国的A·T·R威尔逊一起分享了192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这时他年仅35岁。同年,他被选为美国国立科学院院士,1929年成为C·H·斯威夫特(C·H·Svift)讲座教授。
1930年,康普顿改变了自己的主要兴趣,从研究X射线转为研究宇宙射线。这是因为宇宙射线中的高能γ射线和电子的相互作用是“康普顿效应”的一个重要方面(今天,高能电子与低能光子相互作用的反康普顿效应是天文物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物理学家都关心“铀的问题”,康普顿更不例外。1941年l1月6日,康普顿作为国立科学院铀委员会主席,发表了一篇关于原子能的军事潜力的报告,这篇报告促进了核反应堆和原子弹的发展。劳伦斯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发现钚,不久,曼哈顿工区冶金实验室负责生产钚,这些方面的工作主要也是由康普顿和劳伦斯领导的。费米设计的第一个原于核链式反应堆,也曾受到康普顿的支持和鼓励。
战争末期,康普顿接受了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校长的职位。二五年前,他正是在该校做出了最大的物理发现——“康普顿效应”。1954年,康普顿到了应从大学行政领导岗位上退休的年龄了。退休后,他继续讲学、教书并撰写著作。在此期间他发表了《原子探索》一书。这是一部名著,它完整而系统地汇集了战争期间曼哈顿计划中所有同事的研究成果。
康普顿是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所发现的“康普顿效应”是发展量于物理学的核心。他的这一发现为自己在伟大科学家的行列中取得了无可争辩的地位。

C. 关于光子和康普顿效应的问题

自由电子可以由阴极射线管产生啊,电视机成像不就是自由电子的原因么;内
因为原子外围有电子容啊,电子高速运动,形成了电子云,光子穿不过去啊!
光子和费米子撞上,跟泡利不相容没有必然联系吧??
光子是没有质量的啊,它本身就是能量啊,可以被认为是一团能量吧,肯定是光子的能量被吸收了啊!
光电效应是电子吸收了光子的能量,变得活跃了,跃迁出来啦!(孩子能量大了,要离家出走啦)光子是一团能量,打到锌板上就被电子吸收啦!

D. 相对论效应验证实验的关于闪烁探测器

归结起来,闪烁探测器的工作可分为五个相互联系的过程:
1)射线进入闪烁体,与闪烁体发生相互作用,闪烁体吸收带电粒子能量而使原子、分子电离和激发;
2)受激原子、分子退激时发射荧光光子;
3)利用反射物和光导将闪烁光子尽可能多地收集到光电倍增管的光阴极上,由于光电效应,光子在光阴极上击出光电子;
4) 光电子在光电倍增管中倍增,数量从一个增加到104~109个,电子流在阳极负载上产生电信号;
5) 此信号由电子仪器记录和分析。
通常NaI(Tl)单晶γ闪烁谱仪的能量分辨率以137CS的0.661MeV单能γ射线为标准,它的值一般是10%左右,最好可达6~7%。 能量的线性就是指输出的脉冲幅度与带电粒子的能量是否有线性关系,以及线性范围的大小。
NaI(Tl)单晶的荧光输出在150KeV<EΥ<6MeV的范围内和射线能量是成正比的。但是NaI(Tl)单晶γ闪烁谱仪的线性好坏还取决于闪烁谱仪的工作状况。
单道是逐点改变甄别电压进行计数,测量不太方便而且费时,因而在本实验装置中采用了多道脉冲分析器。多道脉冲分析器的作用相当于数百个单道分析器与定标器,它主要由0~10V的A/D转换器和存储器组成,脉冲经过A/D转换器后即按高度大小转换成与脉高成正比的数字输出,因此可以同时对不同幅度的脉冲进行计数,一次测量可得到整个能谱曲线,既可靠方便又省时。
由于单能γ射线所产生的这三种次级电子能量各不相同,甚至对康普顿效应是连续的,因此相应一种单能γ射线,闪烁探头输出的脉冲幅度谱也是连续的。
NaI(Tl)谱仪测得的137Cs的γ能谱
如下页图所示,测得的γ能谱有三个峰和一个平台。最右边的峰A称为全能峰,这一脉冲幅度直接反映γ射线的能量即0.661MeV;上面已经分析过,这个峰中包含光电效应及多次效应的贡献,本实验装置的闪烁探测器对0.661MeV的γ射线能量分辨率为7.5%。
平台状曲线B是康普顿效应的贡献,其特征是散射光子逃逸后留下一个能量从0到 的连续的电子谱。
峰C是反散射峰。由γ射线透过闪烁体射在光电倍增管的光阴极上发生康普顿反散射或γ射线在源及周围物质上发生康普顿反散射,而反散射光子进入闪烁体通过光电效应而被记录所致。这就构成反散射峰。
峰D是X射线峰,它是由137Ba的K层特征X射线贡献的。137Cs的衰变体137Ba的0.661MeV激发态在放出内转换电子后造成K空位,外层电子跃迁后产生此X光子。

E. 什么是康普顿效应

中文名称:康普顿效应 英文名称:Compton effect 其他名称:康普顿散射(Compton scattering) 定义:短波电磁辐射(如X射线,伽玛射线)射入物质而被散射后,除了出现与入射波同样波长的散射外,还出现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的散射现象。 应用学科: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大气物理学(二级学科)
编辑本段康普顿效应 compton effect介绍
对康普顿散射现象的研究经历了一、二十年才得出正确结果。 康普顿效应第一次从实验上证实了爱因斯坦提出的关于光子具有动量的假设。这在物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光子在介质中和物质微粒相互作用时,可能使得光向任何方向传播,这种现象叫光的散射. 康普顿效应
1922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石墨中的电子对X射线的散射时发现,有些散射波的波长比入射波的波长略大,他认为这是光子和电子碰撞时,光子的一些能量转移给了电子,康普顿假设光子和电子、质子这样的实物粒子一样,不仅具有能量,也具有动量,碰撞过程中能量守恒,动量也守恒。短波长电磁辐射射入物质而被散射后,在散射波中,除了原波长的波以外,还出现波长增大的波,散射物的原子序数愈大,散射波中波长增大部分的强度和原波长部分的强度之比就愈小。按照这个思想列出方程后求出了散射前后的波长差,结果跟实验数据完全符合,这样就证实了他的假设。这种现象叫康普顿效应。
编辑本段发现
1922~1923年康普顿研究了X射线被较轻物质(石墨、石蜡等)散射后光的成分,发现散射谱线中除了有波长与原波长相同的成分外,还有波长较长的成分。这种散射现象称为康普顿散射或康普顿效应。康普顿将0.71埃的X光投射到石墨上,然后在不同的角度测量被石墨分子散射的X光强度。当θ=0时,只有等于入射频率的单一频率光。当θ≠0(如45°、90°、135°)时,发现存在两种频率的散射光。一种频率与入射光相同,另一种则频率比入射光低。后者随角度增加偏离增大。 康普顿效应发现过程 在1923年5月的《物理评论》上,A.H.康普顿以《X射线受轻元素散射的量子理论》为题,发表了他所发现的效应,并用光量子假说作出解释。他写道(A.H.Compton,Phys.Rev.,21(1923)p.): “从量子论的观点看,可以假设:任一特殊的X射线量子不是被辐射器中所有电子散射,而是把它的全部能量耗于某个特殊的电子,这电子转过来又将射线向某一特殊的方向散射,这个方向与入射束成某个角度。辐射量子路径的弯折引起动量发生变化。结果,散射电子以一等于X射线动量变化的动量反冲。散射射线的能量等于入射射线的能量减去散射电子反冲的动能。由于散射射线应是一完整的量子,其频率也将和能量同比例地减小。因此,根据量子理论,我们可以期待散射射线的波长比入射射线大”,而“散射辐射的强度在原始X射线的前进方向要比反方向大,正如实验测得的那样。” 康普顿用图(见右) 解释射线方向和强度的分布,根据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考虑到相对论效应,得散射波长为: 即Δλ=λ-λ0=(2h/mc)sin^2(θ/2) △λ为入射波长λ0与散射波长λθ之差,h为普朗克常数,c为光速m为电子的静止质量,θ为散射角。 这一简单的推理对于现代物理学家来说早已成为普通常识,可是,康普顿却是得来不易的。这类现象的研究历经了一、二十年、才在1923年由康普顿得出正确结果,而康普顿自己也走了5年的弯路,这段历史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现代物理学产生和发展的不平坦历程。 从上式可知,波长的改变决定于θ,与λ0无关,即对于某一角度,波长改变的绝对值是一定的。入射射线的波长越小,波长变化的相对值就越大。所以,康普顿效应对γ射线要比X射线显著。历史正是这样,早在1904年,英国物理学家伊夫(A.S.Eve)就在研究γ射线的吸收和散射性质时,首先发现了康普顿效应的迹象。镭管发出γ射线,经散射物散射后投向静电计。在入射射线或散射射线的途中插一吸收物以检验其穿透力。伊夫发现,散射后的射线往往比入射射线要“软”些。( A.S.Eve,Phil.Mag.8(1904)p.669.) 后来,γ射线的散射问题经过多人研究,英国的弗罗兰斯(D.C.H.Florance)在1910年获得了明确结论, 康普顿效应
证明散射后的二次射线决定于散射角度,与散射物的材料无关,而且散射角越大,吸收系数也越大。 所谓射线变软,实际上就是射线的波长变长,当时尚未判明γ射线的本质,只好根据实验现象来表示。 1913年,麦克基尔大学的格雷(J.A.Gray)又重做γ射线实验,证实了弗罗兰斯的结论并进一步精确测量了射线强度。他发现:“单色的γ射线被散射后,性质会有所变化。散射角越大,散射射线就越软。”(J.A.Gray,Phil.Mag.,26(1913)p.611.) 实验事实明确地摆在物理学家面前,可就是找不到正确的解释。1919年康普顿也接触到γ散射问题。他以精确的手段测定了γ射线的波长,确定了散射后波长变长的事实。后来,他又从γ射线散射转移到X射线散射。钼的Kα线经石墨晶体散射后,用游离室进行测量不同方位的散射强度。通过康谱顿发表的部分曲线可以看出,X射线散射曲线明显地有两个峰值,其中一个波长等于原始射线的波长(不变线),另一个波长变长(变线),变线对不变线的偏离随散射角变化,散射角越大,偏离也越大。 康普顿的学生,从中国赴美留学的吴有训对康普顿效应的进一步研究和检验有很大贡献,除了针对杜安的否定作了许多有说服力的实验外,还证实了康普顿效应的普遍性。他测试了多种元素对X射线的散射曲线,结果都满足康普顿的量子散射公式。康普顿和吴有训1924年发表的论文题目是:《被轻元素散射时钼Kα线的波长》。( A.H.Comptonand Y.H.Woo,Proc.Nat.Acad.Sei,10(1924)p.27.)他们写道:“这张图的重要点在于:从各种材料所得之谱在性质上几乎完全一致。每种情况,不变线P都出现在与荧光MoKa线(钼的Kα谱线)相同之处,而变线的峰值,则在允许的实验误差范围内,出现在上述的波长变化量子公式所预计的位置M上。” 吴有训对康普顿效应最突出的贡献在于测定了X射线散射中变线、不变线的强度比率R随散射物原子序数变化的曲线,证实并发展了康普顿的量子散射理论。 爱因斯坦在肯定康普顿效应中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前面已经提到,1916年爱因斯坦进一步发展了光量子理论。根据他的建议,玻特和盖革(Geiger)也曾试图用实验检验经典理论和光量子理论谁对谁非,但没有成功。当1923年爱因斯坦获知康普顿实验的结果之后,他热忱地宣传和赞扬康普顿的实验,多次在会议和报刊上谈到它的重要意义。 爱因斯坦还提醒物理学者注意:不要仅仅看到光的粒子性,康普顿在实验中正是依靠了X射线的波动性测量其波长。他在1924年4月20日的《柏林日报》副刊上发表题为《康普顿实验》的短文,有这样一句话:“……最最重要的问题,是要考虑把投射体的性质赋予光的粒子或光量子,究竟还应当走多远。”(R.S.Shankland(ed.),Scientific Papers of A.H. Compton,Univ.of Chicago Press,(1973)) 正是由于爱因斯坦等人的努力,光的波粒二象性迅速获得了广泛的承认。 实验结果: (1)散射光中除了和原波长λ0相同的谱线外还有λ>λ0的谱线。 (2)波长的改变量Δλ=λ-λ0随散射角φ(散射方向和入射方向之间的夹角)的增大而增加. (3)对于不同元素的散射物质,在同一散射角下,波长的改变量Δλ相同。波长为λ的散射光强度随散射物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减小。 康普顿利用光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这些实验结果。X射线的散射是单个电子和单个光子发生弹性碰撞的结果。碰撞前后动量和能量守恒,化简后得到 Δλ=λ-λ0=(2h/m0c)sin^2(/θ2) 称为康普顿散射公式。 λ=h/(m0c) 称为电子的康普顿波长。 为什么散射光中还有与入射光波长相同的谱线?内层电子不能当成自由电子。如果光子和这种电子碰撞, 康普顿效应
相当于和整个原子相碰,碰撞中光子传给原子的能量很小,几乎保持自己的能量不变。这样散射光中就保留了原波长。的谱线.由于内层电子的数目随散射物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加,所以波长为λ0的强度随之增强,而波长为λ的强度随之减弱。 康普顿散射只有在入射光的波长与电子的康普顿波长相比拟时,散射才显著,这就是选用X射线观察康普顿效应的原因。而在光电效应中,入射光是可见光或紫外光,所以康普顿效应不明显。
编辑本段解释
(1)经典解释(电磁波的解释) 单色电磁波作用于比波长尺寸小的带电粒子上时,引起受迫振动,向各方向辐射同频率的电磁波。经典理论解释频率不变的一般散射可以,但对康普顿效应不能作出合理解释! (2)光子理论解释 X射线为一些e=hν的光子,与自由电子发生完全弹性碰撞,电子获得一部分能量,散射的光子能量减小,频率减小,波长变长。这过程设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仍成立,则由 电子:P=m0V;E=m0V2/2(设电子开始静止,势能忽略) 光子:P=h/λ 其中(h/m0C)=2.34×10-12m称为康普顿波长。
编辑本段注意
1.散射波长改变量lD 的数量级为 10-12m,对于可见光波长 l~10-7m,lD<<l,所以观察不到康普顿效应。 2. 散射光中有与入射光相同的波长的射线,是由于光子与原子碰撞,原子质量很大,光子碰撞后,能量 康普顿效应
不变,散射光频率不变。 康普顿效应的发现,以及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的一致,不仅有力地证实了光子假说的正确性,并且证实了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也严格遵守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定律。
编辑本段发现者
康普顿(Arthur Holly Compton)教授是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康普顿效应”的发现者。 1892年9月10日康普顿出生干俄亥俄州的伍斯特,1962年3月15日于加利福尼亚州的伯克利逝世,终年70岁。 康普顿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其父曾任伍斯特学院哲学教授兼院长。康普顿的大哥卡尔(KarL)是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主任,后来成为麻省理工学院院长,他是康普顿最亲密的和最好的科学带路人。
B康普顿中学毕业后,升入伍斯特学院。该院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这对康普顿一生的事业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这里,他所受的基础教育,几乎完全决定了他一生中对生活、科学的态度。在学院以外,康普顿熟悉许多感兴趣的事物,诸如密执安的夏令营、卡尔早期的科学实验,等等。所有这些对康普顿以后的科学生涯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1913年,康普顿从伍斯特学院毕业后,进入普林斯顿大学深造,1914年取得硕士学位,1916年取得博士学位。他的博士学位论文起先由里查逊(O·W·Richardson)指导,后来在库克(H·L·Cooke)指导下完成。取得哲学博士学位后,康普顿在明尼苏达大学(1916—1917)担任为期一年的物理学教学工作,随后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东匹兹堡威斯汀豪斯电气和制造公司担任两年研究工程师。在此期间,康普顿为陆军通讯兵发展航空仪器做了大量有独创性的工作;并且还取得钠汽灯设计的专利。后面这一项工作跟他以后在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内拉帕克创办荧光灯工业密切相关;在内拉帕克期间,他跟通用电气公司的技术指导佐利·杰弗里斯(Zay Jeffries)密切配合,促进了荧光灯工业的发展,使荧光灯的研制进入最活跃的年代。 康普顿的科学家生涯是从研究X射线开始的。早在大学学习时期,他在毕业论文中,就提出一个新的理论见解,其大意是:在晶体中X射线衍射的强度是与该晶体所含的原子中的电子分布有关。在威斯汀豪斯期间(1917——1919);康普顿继续从事X射线的研究。从1918年起,他在理论在获得X射线吸收与和实验两方面研究了X射线的散射。散射数据之间的定量吻合之后,根据J·J·汤姆逊的经典理论,康普顿提出了电子有限线度(半径1.85×10-10”cm)的假设,说明密度与散射角的观察关系。这是个简单的开端,却导致了后来形成的电子以及其它基本粒子的“康普顿波长”概念。这个概念后来在他自己的X射线散射的量子理论以及量子电动 康普顿
力学中都充分地得到了发展。 在这一时期他的第二项研究,是1917年在明尼苏达大学跟奥斯瓦德·罗格利(Oswrald Rognley)一起开始的,这就是关于决定磁化效应对磁晶体X射线反射的密度问题。这项研究表明,电子轨道运动对磁化效应不起作用。他认为铁磁性是由于电子本身的固有特性所引起的,这是一个基本磁荷。这一看法的正确性后来由他在芝加哥大学指导的学生斯特思斯(J·C·Stearns)用实验得出的结果作了更有力的证明。 第—次世界大战后,1919至1920年间,康普顿到英国进修,在剑桥卡文迪许实验室从事研究。当时卡文迪许实验室正处于最兴旺发达的年代,许多年青有为的英国科学工作者从战场转到这里跟随卢瑟福、J·J·汤姆逊进行研究。康普顿认为它是一个最鼓舞人心的年代,在这段时间里他不仅限卢瑟福建立了关系;而且也得以与汤姆逊会面。当时,汤姆逊对他的研究能力给以高度的评价,这极大地鼓舞了康普顿,使他对自己的见解更加充满信心。康普顿跟汤姆逊的友好关系二直保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剑桥期间,由于高压X射线装置不适用,康普顿便改用γ射线进行散射实验。这—实验不仅证实格雷(T·A·Gray)其他科学家早期研究的结果,同时也为康普顿对X射线散射实验作更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之后,康普顿于1920年回到美国,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担任韦曼·克劳(Wayman Crow)讲座教授兼物理系主任。在这里他作出了对他来说是最伟大的一个发现。当时,康普顿把来自钼靶的X射线投射到石墨上以观测被散射后的x射线。他发现其中包含有两种不同频率的成分,一种频率(或波长)和原来人射的X射线的频率相同,而另一种则比原来人射的父射线的频率小。这种频率的改变和散射角有一定的关系。对于第一种不改变频率的成分可用通常的波动理论来说明,因为根据光的波动理论,散射不会改变入射光的频率。而实验中出现的、第二种频率变小的成分却令人费解,它无法用经典的概念来说明。面对这种实验所观测到的事实,康普顿于1923年提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认为这种现象是由光量子和电子的相互碰撞引起的。光量子不仅具有能量,而且具有某些类似力学意义的动量,在碰撞过程中,光子把一部分能量传递给电子,减少了它的能量,因而也就降低了它的频率。另外,根据碰撞粒子的能量和动量守恒,可以导出频率改变和散射角的依赖关系,这也就能很好地说明了康普顿所观测到的事实。这样一来,人们不得不承认:光除了具有早巳熟知的波动性以外,还具有粒子的性质。这就说明了一束光是由互相分离的若干粒子所组成的,这种粒子在许多方 康普顿效应
面表现出和通常物质的粒子具有同样的性质。康普顿的这一科学研究成果,陆陆续续发表在许多期刊上。1926年他又把先后发表的论文综合起来写成《 X射线与电子》一书。 1923年,康普顿接受了芝加哥大学物理学教授职位(R·A·密立根曾经担任过这一职位),同迈克尔逊共事。在这里担,他把自己的第一项研究定名为“康普顿效应”。由于他对“康普顿效应”的一系列实验及其理论解释,因此与英国的A·T·R威尔逊一起分享了192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这时他年仅35岁。同年,他被选为美国国立科学院院士,1929年成为C·H·斯威夫特(C·H·Svift)讲座教授。 1930年,康普顿改变了自己的主要兴趣,从研究X射线转为研究宇宙射线。这是因为宇宙射线中的高能γ射线和电子的相互作用是“康普顿效应”的一个重要方面(今天,高能电子与低能光子相互作用的反康普顿效应是天文物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物理学家都关心“铀的问题”,康普顿更不例外。1941年l1月6日,康普顿作为国立科学院铀委员会主席,发表了一篇关于原子能的军事潜力的报告,这篇报告促进了核反应堆和原子弹的发展。劳伦斯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发现钚,不久,曼哈顿工区冶金实验室负责生产钚,这些方面的工作主要也是由康普顿和劳伦斯领导的。费米设计的第一个原子核链式反应堆,也曾受到康普顿的支持和鼓励。 战争末期,康普顿接受了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校长的职位。二五年前,他正是在该校做出了最大的物理发现——“康普顿效应”。1954年,康普顿到了应从大学行政领导岗位上退休的年龄了。退休后,他继续讲学、教书并撰写著作。在此期间他发表了《原子探索》一书。这是一部名著,它完整而系统地汇集了战争期间曼哈顿计划中所有同事的研究成果。 康普顿是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所发现的“康普顿效应”是发展量子物理学的核心。他的这一发现为自己在伟大科学家的行列中取得了无可争辩的地位。

F. 问一个证明光的粒子性或者动量的物理实验的名字。

和太阳帆的原理一样,请参阅以内下等资料:容
http://ke..com/view/350657.htm

G. (选修模块3-5)(1)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石墨对X射线的散射时,发现光子除了有能量之外还有动量,

(1)在康普顿效应中,当入射光子与晶体中的电子碰撞时,把一部分动量转移给版电子,则动量减小,根据权λ=
h
P
,知波长增大,频率减小,能量减小
故选BD.
(2)β衰变,电荷数增加1,质量数不变,铀
23992
U 衰变后变成钚
23994
Pu ,电荷数增2,质量数不变,知发生了2次β衰变.
处于激发态的钚239放出γ射线后,其原子序数将不变
(3)碰撞过程动量守恒,设甲速度方向为正方向,碰后乙的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有:
m v -m v =m v′ +m v′ 代入数据解得:
v′ =0.05m/s,方向与原来方向相同.
故答案为:(1)BD(2)2不变
(3)0.05,相同

H. 康普顿效应与拉曼散射的区别

拉曼散射(Raman scattering),光通过介质时由于入射光与分子运动相互作用而引起的频率发生变化的散射。又称拉曼效应。1923年A.G.S.斯梅卡尔从理论上预言了频率发生改变的散射。1928年,印度物理学家C.V.拉曼在气体和液体中观察到散射光频率发生改变的现象。拉曼散射遵守如下规律:散射光中在每条原始入射谱线(频率为v0)两侧对称地伴有频率为v0±vi(i=1,2,3,…)的谱线,长波一侧的谱线称红伴线或斯托克斯线,短波一侧的谱线称紫伴线或反斯托克斯线;频率差vi与入射光频率v0无关,由散射物质的性质决定,每种散射物质都有自己特定的频率差,其中有些与介质的红外吸收频率相一致。拉曼散射的强度比瑞利散射(见光的散射)要弱得多。

以经典理论解释拉曼散射时,认为分子以固有频率vi振动,极化率(见电极化率)也以vi为频率作周期性变化,在频率为v0的入射光作用下,v0与vi两种频率的耦合产生了v0、v0+vi和v0-vi3种频率。频率为v0的光即瑞利散射光,后两种频率对应拉曼散射谱线。拉曼散射的完善解释需用量子力学理论,不仅可解释散射光的频率差,还可解决强度和偏振等一类问题。

拉曼散射为研究晶体或分子的结构提供了重要手段,在光谱学中形成了拉曼光谱学的一分支。用拉曼散射的方法可迅速定出分子振动的固有频率,并可决定分子的对称性、分子内部的作用力等。自激光问世以后,关于激光的拉曼散射的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强激光引起的非线性效应导致了新的拉曼散射现象。

1923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x射线通过实物物质发生散射的实验时,发现了一个新的现象,即散射光中除了有原波长l0的x光外,还产生了波长l>l0 的x光,其波长的增量随散射角的不同而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康普顿效应(compton effect)。

用经典电磁理论来解释康普顿效应遇到了困难。康普顿借助于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从光子与电子碰撞的角度对此实验现象进行了圆满地解释.我国物理学家吴有训也曾对康普顿散射实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对康普顿散射现象的研究经历了一、二十年才得出正确结果。

康普顿效应第一次从实验上证实了爱因斯坦提出的关于光子具有动量的假设。这在物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光子在介质中和物质微粒相互作用时,可能使得光向任何方向传播,这种现象叫光的散射.1922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石墨中的电子对X射线的散射时发现,有些散射波的波长比入射波的波长略大,他认为这是光子和电子碰撞时,光子的一些能量转移给了电子,康普顿假设光子和电子、质子这样的实物粒子一样,不仅具有能量,也具有动量,碰撞过程中能量守恒,动量也守恒.按照这个思想列出方程后求出了散射前后的波长差,结果跟实验数据完全符合,这样就证实了他的假设。这种现象叫康普顿效应。

发现

1922~1923年康普顿研究了X射线被较轻物质(石墨、石蜡等)散射后光的成分,发现散射谱线中除了有波长与原波长相同的成分外,还有波长较长的成分。这种散射现象称为康普顿散射或康普顿效应。康普顿将0.71埃的X光投射到石墨上,然后在不同的角度测量被石墨分子散射的X光强度。当θ=0时,只有等于入射频率的单一频率光。当θ≠0(如45°、90°、135°)时,发现存在两种频率的散射光。一种频率与入射光相同,另一种则频率比入射光低。后者随角度增加偏离增大。

实验结果:
(1)散射光中除了和原波长λ0相同的谱线外还有λ>λ0的谱线。
(2)波长的改变量Δλ=λ-λ0随散射角φ(散射方向和入射方向之间的夹角)的增大而增加.
(3)对于不同元素的散射物质,在同一散射角下,波长的改变量Δλ相同。波长为λ的散射光强度随散射物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减小。
康普顿利用光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这些实验结果。X射线的散射是单个电子和单个光子发生弹性碰撞的结果。碰撞前后动量和能量守恒,化简后得到
Δλ=λ-λ0=(2h/m0c)sin^2(φ/2)
称为康普顿散射公式。
λ=h/(m0c)
称为电子的康普顿波长。
为什么散射光中还有与入射光波长相同的谱线?内层电子不能当成自由电子。如果光子和这种电子碰撞,相当于和整个原子相碰,碰撞中光子传给原子的能量很小,几乎保持自己的能量不变。这样散射光中就保留了原波长。的谱线.由于内层电子的数目随散射物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加,所以波长为λ0的强度随之增强,而波长为λ的强度随之减弱。
康普顿散射只有在入射光的波长与电子的康普顿波长相比拟时,散射才显著,这就是选用X射线观察康普顿效应的原因。而在光电效应中,入射光是可见光或紫外光,所以康普顿效应不明显。

解释

(1)经典解释(电磁波的解释)

单色电磁波作用于比波长尺寸小的带电粒子上时,引起受迫振动,向各方向辐射同频率的电磁波。经典理论解释频率不变的一般散射可以,但对康普顿效应不能作出合理解释!

(2)光子理论解释

X射线为一些e=hν的光子,与自由电子发生完全弹性碰撞,电子获得一部分能量,散射的光子能量减小,频率减小,波长变长。这过程设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仍成立,则由

电子:P=m0V;E=m0V2/2(设电子开始静止,势能忽略)

光子:P=h/λ

其中(h/m0C)=2.34×10-12m称为康普顿波长。

注意

1.散射波长改变量lD 的数量级为 10-12m,对于可见光波长 l~10-7m,lD<<l,所以观察不到康普顿效应。

2. 散射光中有与入射光相同的波长的射线,是由于光子与原子碰撞,原子质量很大,光子碰撞后,能量不变,散射光频率不变。

康普顿效应的发现,以及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的一致,不仅有力地证实了光子假说的正确性,并且证实了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也严格遵守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定律。

发现者

康普顿(Arthur Holly Compton)教授是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康普顿效应”的发现者。 1892年9月10日康普顿出生干俄亥俄州的伍斯特,1962年3月15日于加利福尼亚州的伯克利逝世,终年70岁。

康普顿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其父曾任伍斯特学院哲学教授兼院长。康普顿的大哥卡尔(KarL)是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主任,后来成为麻省理工学院院长,他是康普顿最亲密的和最好的科学带路人。

康普顿中学毕业后,升入伍斯特学院。该院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这对康普顿一生的事业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这里,他所受的基础教育,几乎完全决定了他一生中对生活、科学的态度。在学院以外,康普顿熟悉许多感兴趣的事物,诸如密执安的夏令营、卡尔早期的科学实验,等等。所有这些对康普顿以后的科学生涯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1913年,康普顿从伍斯特学院毕业后,进入普林斯顿大学深造,1914年取得硕士学位,1916年取得博士学位。他的博士学位论文起先由里查逊(O·W·Richardson)指导,后来在库克(H·L·Cooke)指导下完成。取得哲学博士学位后,康普顿在明尼苏达大学(1916—1917)担任为期一年的物理学教学工作,随后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东匹兹堡威斯汀豪斯电气和制造公司担任两年研究工程师。在此期间,康普顿为陆军通讯兵发展航空仪器做了大量有独创性的工作;并且还取得钠汽灯设计的专利。后面这一项工作跟他以后在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内拉帕克创办荧光灯工业密切相关;在内拉帕克期间,他跟通用电气公司的技术指导佐利·杰弗里斯(Zay Jeffries)密切配合,促进了荧光灯工业的发展,使荧光灯的研制进入最活跃的年代。

康普顿的科学家生涯是从研究X射线开始的。早在大学学习时期,他在毕业论文中,就提出一个新的理论见解,其大意是:在晶体中X射线衍射的强度是与该晶体所含的原子中的电子分布有关。在威斯汀豪斯期间(1917——1919);康普顿继续从事X射线的研究。从1918年起,他在理论在获得X射线吸收与和实验两方面研究了X射线的散射。散射数据之间的定量吻合之后,根据J·J·汤姆逊的经典理论,康普顿提出了电子有限线度(半径1.85×10-10”cm)的假设,说明密度与散射角的观察关系。这是个简单的开端,却导致了后来形成的电子以及其它基本粒子的“康普顿波长”概念。这个概念后来在他自己的X射线散射的量子理论以及量子电动力学中都充分地得到了发展。

在这一时期他的第二项研究,是1917年在明尼苏达大学跟奥斯瓦德·罗格利(Oswrald Rognley)一起开始的,这就是关于决定磁化效应对磁晶体X射线反射的密度问题。这项研究表明,电子轨道运动对磁化效应不起作用。他认为铁磁性是由于电子本身的固有特性所引起的,这是一个基本磁荷。这一看法的正确性后来由他在芝加哥大学指导的学生斯特思斯(J·C·Stearns)用实验得出的结果作了更有力的证明。

第—次世界大战后,1919至1920年间,康普顿到英国进修,在剑桥卡文迪许实验室从事研究。当时卡文迪许实验室正处于最兴旺发达的年代,许多年青有为的英国科学工作者从战场转到这里跟随卢瑟福、J·J·汤姆逊进行研究。康普顿认为它是一个最鼓舞人心的年代,在这段时间里他不仅限卢瑟福建立了关系;而且也得以与汤姆逊会面。当时,汤姆逊对他的研究能力给以高度的评价,这极大地鼓舞了康普顿,使他对自己的见解更加充满信心。康普顿跟汤姆逊的友好关系二直保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剑桥期间,由于高压X射线装置不适用,康普顿便改用γ射线进行散射实验。这—实验不仅证实格雷(T·A·Gray)其他科学家早期研究的结果,同时也为康普顿对X射线散射实验作更深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之后,康普顿于1920年回到美国,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担任韦曼·克劳(Wayman Crow)讲座教授兼物理系主任。在这里他作出了对他来说是最伟大的一个发现。当时,康普顿把来自钼靶的X射线投射到石墨上以观测被散射后的x射线。他发现其中包含有两种不同频率的成分,一种频率(或波长)和原来人射的X射线的频率相同,而另一种则比原来人射的父射线的频率小。这种频率的改变和散射角有一定的关系。对于第一种不改变频率的成分可用通常的波动理论来说明,因为根据光的波动理论,散射不会改变入射光的频率。而实验中出现的、第二种频率变小的成分却令人费解,它无法用经典的概念来说明。面对这种实验所观测到的事实,康普顿于1923年提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认为这种现象是由光量子和电子的相互碰撞引起的。光量子不仅具有能量,而且具有某些类似力学意义的动量,在碰撞过程中,光子把一部分能量传递给电子,减少了它的能量,因而也就降低了它的频率。另外,根据碰撞粒子的能量和动量守恒,可以导出频率改变和散射角的依赖关系,这也就能很好地说明了康普顿所观测到的事实。这样一来,人们不得不承认:光除了具有早巳熟知的波动性以外,还具有粒子的性质。这就说明了一束光是由互相分离的若干粒子所组成的,这种粒子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和通常物质的粒子具有同样的性质。康普顿的这一科学研究成果,陆陆续续发表在许多期刊上。1926年他又把先后发表的论文综合起来写成《 X射线与电子》一书。

1923年,康普顿接受了芝加哥大学物理学教授职位(R·A·密立根曾经担任过这一职位),同迈克尔逊共事。在这里担,他把自己的第一项研究定名为“康普顿效应”。由于他对“康普顿效应”的一系列实验及其理论解释,因此与英国的A·T·R威尔逊一起分享了192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这时他年仅35岁。同年,他被选为美国国立科学院院士,1929年成为C·H·斯威夫特(C·H·Svift)讲座教授。

1930年,康普顿改变了自己的主要兴趣,从研究X射线转为研究宇宙射线。这是因为宇宙射线中的高能γ射线和电子的相互作用是“康普顿效应”的一个重要方面(今天,高能电子与低能光子相互作用的反康普顿效应是天文物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物理学家都关心“铀的问题”,康普顿更不例外。1941年l1月6日,康普顿作为国立科学院铀委员会主席,发表了一篇关于原子能的军事潜力的报告,这篇报告促进了核反应堆和原子弹的发展。劳伦斯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发现钚,不久,曼哈顿工区冶金实验室负责生产钚,这些方面的工作主要也是由康普顿和劳伦斯领导的。费米设计的第一个原子核链式反应堆,也曾受到康普顿的支持和鼓励。

战争末期,康普顿接受了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校长的职位。二五年前,他正是在该校做出了最大的物理发现——“康普顿效应”。1954年,康普顿到了应从大学行政领导岗位上退休的年龄了。退休后,他继续讲学、教书并撰写著作。在此期间他发表了《原子探索》一书。这是一部名著,它完整而系统地汇集了战争期间曼哈顿计划中所有同事的研究成果。

康普顿是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所发现的“康普顿效应”是发展量子物理学的核心。他的这一发现为自己在伟大科学家的行列中取得了无可争辩的地位。

I. 证明光具有粒子性的那个实验是什么介绍下。

光的粒子性 1、光电效应 (1)光电效应在光(包括不可见光)的照射下,从物体发射出电子的现象称为光电效应。(右图装置中,用弧光灯照射锌版,有电子从锌版表面飞出,使原 来不带电的验电器带正电。) (2)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装置: ①任何一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这个极限频率才能发生光电效应,低于极限频率的光不能发生光电效应。 ②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光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 ③大于极限频率的光照射金属时,光电流强度(反映单位时间发射出的光电子数的多少),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 ④ 金属受到光照,光电子的发射一般不超过10-9秒。 2、康普顿效应 在研究电子对X射线的散射时发现:有些散射波的波长比入射波的波长略大。康普顿认为这是因为光子不仅有能量,也具有动量。实验结果证明这个设想是正确的。因此康普顿效应也证明了光具有粒子性。 2、波动说在光电效应上遇到的困难 波动说认为:光的能量即光的强度是由光波的振幅决定的与光的频率无关。所以波动说对解释上述实验规律中的①②④条都遇到困难。 3、光子说 (1)量子论: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郎克提出: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电磁波的能量E=hv。 (2)光子论:1905年受因斯坦提出:空间传播的光也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称为一个光子,光子具有的能量与光的频率成正比。 即:E=hv 其中h为普郎克恒量h=6.63×10-34JS。 4、光子论对光电效应的解释 金属中的自由电子,获得光子后其动能增大,当功能大于脱出功时,电子即可脱离金属表面,入射光的频率越大,光子能量越大,电子获得的能量才能越大,飞出时最大初功能也越大。

阅读全文

与康普顿效应实验装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笔记本装机械硬盘有什么好处 浏览:37
仪表盘50f是什么意思 浏览:659
工业管道里一个阀门配几幅法兰 浏览:150
微pe工具箱支持iso 浏览:311
仪表防护等级一般多少 浏览:389
麻辣烫哪些设备多少钱 浏览:890
samp工具箱安装apk不了 浏览:607
湛江烘焙设备哪里有卖 浏览:672
香港红苹果五金件如何 浏览:510
验证氯气是否有漂白性的实验装置 浏览:370
机械应急启动装置生产要求 浏览:780
氨气实验制法的收集装置 浏览:767
社区科普活动器材有哪些 浏览:99
15匹空调不制冷是什么原因 浏览:419
水的沸腾现象实验装置 浏览:936
电脑设备怎么解封 浏览:576
机械需要什么版本cad 浏览:703
纤支镜设备多少钱一套 浏览:970
是双缝干涉实验装置 浏览: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