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中,老师采用下列两个实验装置进行演示:(1)如图(1)所示的装置.用小锤打击
(1)在打击金属片时,两小球同时做平抛运动与自由落体运动.结果同时落地,则说明平抛回运动竖直方向是自由答落体运动;
(2)让两小球从相同的弧形轨道上相同高度滚下,从而使两小球同时滚离轨道并具有相同的速度.小球P做平抛运动,小球Q做匀速直线运动,当两小球相遇时则说明小球平抛运动水平方向是匀速直线运动.当同时改变两小球滚下的高度时,仍能相碰,则说明平抛运动水平方向总是匀速直线运动.
故答案为:(1)平抛运动竖直方向是自由落体运动;(2)平抛运动水平方向总是匀速直线运动.
Ⅱ 如图所示是演示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实验装置,求详细
B.F点
也就是最低点,这时是重力势能最小的时候,有最多的重力势能转化成了动能,所以动能最大
Ⅲ 如图所示是演示动能和重力势能互相转化的实验装置,
ABD
A.由于忽略外在因素,所以整个系统机械能守恒,即重力势能与动专能之和保持不属变,而E点高度最高,即重力势能最大,所以动能最小。所以A对
B。由于忽略外在因素,所以整个系统机械能守恒,所以小球机械能始终不变,所以B对
C。F点高度最低,所以重力势能最小,因为机械能守恒,所以动能最大,所以C错。
D。因为小球在H点的重力势能小于在E点的重力势能,而在H和E点的机械能相同,所以小球在H点的动能大于在E点的动能
望采纳
Ⅳ 如图所示是演示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实验装置,小球从轨道上的E点滚落下来,在圆形轨道上运动了一周
A.正确,在E点小来球开始滚源落,此时小球速度为初速度=0,所以动能最小。因为机械能守恒,所以重力势能最大。
B.正确,因为题干已经强调,忽略空气阻力和摩擦。所以整个运动过程中无其他里做功,所以机械能守恒。所以G点与H点机械能相等。
C.错误,F点位于轨道最下端,此时重力势能最小,又因为机械能守恒,所以动能最大。
D.正确,因为机械能守恒,E点动能为零,重力势能最大,而H点的重力势能小于E点的重力势能,所以H点的动能大于E点的动能。
综上,答案:ABD
这道题直接看图,一木板为零势面,小球位置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那么动能就越小,这样判断起来更简便了。
很高兴为你解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有疑问追加提问可共同交流。
望采纳^_^,谢谢
Ⅳ 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1)每次都让小车从同一个斜面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是
(1)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思想;让小车从同一个斜面的同一高度位置专由静止开始滑下,是属为了使小车滑到斜面底端时具有相同速度;
(2)观察图中三次实验,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不同,这说明小车受到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对比三幅图,不难看出: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减小的越慢,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4)在此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可以得出:运动物体不受外力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故答案为:(1)速度;(2)粗糙程度;(3)小;远;(4)匀速直线运动;牛顿第一定律.
Ⅵ 用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1)每次都让小车从同一斜面的______位置由静止开始滑下,是为
(1)每次都让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滑下,是为了使小车在回滑到底端时具有答相同的速度.
(2)在实验中,小车分别在毛巾、棉布、木板上滑行直到静止,小车做的功等于小车动能的变化量,由于三次实验中,小车动能的变化量相等,因此这三次实验小车所做的功相等.
(3)在此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可以得到:运动物体不受外力时,小车处于平衡状态,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故答案为:(1)同一;(2)相等;(3)做匀速直线运动.
Ⅶ 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1)让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后沿水平面运动,是为了使小车在
(1)小车复在水平面运动时制,竖直方向上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相互抵消,相当于小车只受水平方向的摩擦力.
(2)同一小车从同一高度,具有的重力势能相同,下滑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的动能相等,质量不变,故获得的初速度相等.
(3)比较图中小车在不同表面上运动的距离,可以判断小车在水平面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4)由实验可知,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小车滑行距离越远,速度改变越慢,如果小车不受阻力作用,则小车速度保持不变,运动状态不变,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5)由(4)分析可知,力改变了小车的运动状态,故B正确.
故答案为:(1)支持;(2)初速度;(3)在不同表面上运动的距离;(4)做匀速直线运动;(5)B.
Ⅷ 有关运动与力的有趣小实验
材料:长玻璃一块(10*30CM)木板一块(10*30CM)火柴盒大的方盒一个,一块砖头!
看方盒在玻璃上和板上滑行速度谁快,目的摩擦力与运动的关系!
Ⅸ 牛顿管实验演示器是什么
牛顿第一运动定来律,又源称惯性定律,它科学地阐明了力和惯性这两个物理概念,正确地解释了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并提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其运动状态不变的属性——惯性,它是物理学中一条基本定律。试验基础是伽利略斜面实验。
Ⅹ 分析演示实验和模拟实验的优缺点有何不同,如何扬长避短
一、演示实验(一)演示实验的优缺点 演示实验在生物学试验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演示实验,能够紧扣课堂的教学环节,以它形象生动的教学效果、灵活多变的试验方式有效地配合生物学的课堂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相对于其他实验教学方法,演示实验具备以下明显的优势:1、能够紧扣教学主题,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在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之处,有效地利用演示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很形象直观的理解这部分教学内容。2、现象明显、生动直观。这样便于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讲授,便于学生进行理解。3便于教师操作示范,能够培养学生实验规范化的习惯,特别是教师能够边操作边进行讲解,更能强化实验操作的规范化。4、实验材料易于准备,在进行实验操作的时候,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案例我设计的《心脏的结构》探究实验片段(展示模型)揭开人体模型的胸腔,慢慢取出心脏,留给学生观察的时间。教师在展示过程中,注意提醒学生观察心脏的位置、形状、大小等(学生认真观察后,会轻松地回答出来)。(学生总结)人的心脏位于胸腔中部偏左,在左、右两肺之间,形状像桃子,大小与本人拳头差不多。师:心脏有发达的肌肉,心脏分四个腔,心房壁和心室壁的厚薄不一样,心脏内有瓣膜,心脏连接血管。分组观察新鲜猪心脏,分组讨论问题:如何分清心脏的前后左右?如何分清心房和心室的位置?(学生体验)取一个新鲜的猪心脏,让学生用手摸一摸,感受心房壁与心室壁的薄厚,左、右心室壁的薄厚,想一想这与心脏的功能有何关系。观察连接心房和心室的血管,联系所学动脉、静脉的知识,了解其特点。观察血管时,可对学生适当提示,以巩固动脉、静脉概念。(交流总结)心脏有四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同侧的心房与心室相通。左右心室的壁薄厚不同,左心室的壁心肌发达,壁厚;右心室心肌不如左心室发达,壁较薄。心室与心房比较,心室壁厚,心房壁薄(解释:左、右是以人体的生理结构为依据的)。心脏四腔分别连接不同的血管,左心室连接主动脉,左心房连接肺静脉,右心室连接肺动脉,右心房连接上、下腔静脉。演示实验——用不带针头的注射器依次向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和肺静脉内注水,观察水从何处流出来,显示出对瓣膜的作用。(课堂分析)根据以上演示,结合图示进行分析,如果我们把水从心脏的肺静脉注入,水可能会从哪里流出?分别从连接心脏的不同血管注入水,水将从哪里流出?学生们将展开激烈的讨论:“会从主动脉流出”“我看不会,因为心脏只是同侧的心房和心室相通”……(演示活动)由于新鲜心脏数量有限,只供课堂演示,在操作时,首先识别出相连的血管,预测活动结果,然后依次分别注水,观察是否和预想的结果一致,并分析其原因。有的学生向主动脉、肺动脉注水时,出现异常,就会问老师,可不直接回答,促其思考。师:为什么会有上述现象产生?(动动手)下面我们来解剖一个猪的新鲜心脏,看一看心脏的详细结构。首先观察心脏的外形,辨认出心房和心室的界限是房室沟,心室之间的界限是室间沟。然后解剖心脏,复习心脏的结构,仔细观察房室瓣、动脉瓣。辨认房室瓣和动脉瓣的位置、形状、开口方向等。注意:辅导学生正确进行解剖。师:我们把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瓣膜叫房室瓣,心室和动脉之间的瓣膜叫动脉瓣。房室瓣开口向心室方向。动脉瓣开口向动脉方向。这样的结构,保证了血液按一定方向流动。心脏是由心肌组成的,心肌的特点是能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心肌收缩时,推动血液进入动脉,并流向全身。心肌舒张时,血液由静脉回流到心脏。所以才有了上面的血液流动现象。(动画出示)放映动画,展示心脏收缩和舒张时的血液流动情况。提醒学生观察,当心脏舒缩时,各腔的体积如何变化,瓣膜如何开、关,进一步熟悉血液流动的方向,使学生领悟心脏结构是如何与它的功能相适应的。是心脏的搏动推动着血液在全身循环,心脏是血液运动的动力器官。 在这节课当中,主要是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同时也进行了观察实验,学生由于没有经验,在心脏被解剖之后,仍然不能识别和分辨出各个结构,教师出示了心脏模型,由于新鲜心脏数量有限,只供课堂演示,在操作时,教师演示让学生首先识别出相连的血管,预测活动结果,然后依次分别注水,观察是否和预想的结果一致,并分析其原因。其实这也是模拟实验了。最后放映动画,展示心脏收缩和舒张时的血液流动情况。提醒学生观察,当心脏舒缩时,各腔的体积如何变化,瓣膜如何开、关,进一步熟悉血液流动的方向,使学生领悟心脏结构是如何与它的功能相适应的。是心脏的搏动推动着血液在全身循环,心脏是血液运动的动力器官。经过演示,就使得微观变成了宏观,并且突出了各个部分的结构特点和位置关系。 (二)教师演示实验时如何扬长避短 1.要在演示前认真备课。要明确这个演示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设要求,并且围绕目的和要求处理好实验和讲课的关系,设计好演示的程序,选择好材料,并且选择好实验装置和试验方法,确定实验的时机,以及对学生提出的观察要求和思考的问题。这些准备工作做好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选择一个什么样的时机来进行演示。 2.在演示的时候,要注意实验操作的精确性和规范化。指导学生正确的试验方法,同时还要注意实验的科学性,要通过实验突出教学重点。教师还要交代清楚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这就要求在演示的过程当中,教师通过正确的语言表述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3.注意发挥演示教学的示范作用。演示实验的现象必须要明显,以体现“示”的作用。而“范”则主要是针对教师而言的,是指教师的操作一定要规范,这对培养学生规范化的实验操作能够起到示范、指导的作用。为此,教师的备课要充分准备、仔细操作,掌握好演示的实验条件,要熟悉仪器的性能,做好演示实验前的预习工作,通过预习,我们要确保演示实验的成功,一次不成功,我们要实验多次,以确保实验成功。 4.演示实验必须要目的明确,能够说明问题。教师安排的任何一个演示实验,都应该对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的目标达成具有直接的作用,要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并且有助于突出教学难点。所以,不仅教师要明确演示实验的目的,也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演示实验的目的和演示实验的必要性,并且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达到实验的目的,充分发挥演示教学的作用。2.演示实验必须要现象明显,可见度要高。演示实验我们要让课堂上所有的学生都能看的清楚,不仅包括颜色区分要明显,还包括很微小的物体,我们要把它放大到学生都能可见。因此,教师在设计演示实验的时候,就应该注意实验现象是否显著,并且要合理地使用投影设备,采取多种方法使观察的主体对比强烈,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如果演示实验的材料太小,就应该借助语言的解说,并借助实物投影把它放大,想办法让学生看清楚。另外,我们还要注意演示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的问题,而不是为了追求课堂的表面热闹、表面繁荣;不单单是为了让学生高兴,而是应该让学生的思维真正的活动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真正地达到本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 二、模拟实验(一)模拟实验的优缺点 模拟实验在生物课程标准和各个版本的生物教材当中涉及了不少,例如:模拟血型鉴定、模拟练习人工呼吸或止血包扎、模拟练习老年突发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的急救)、模拟自然选择、模拟碱基DNA的配对。 1.由于种种原因,直接用于研究对象,也就是原型是非常困难的,或者简直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模型来代替研究对象进行实验,模型必须和原型有某种相似性,这样才有可能把模型的研究结果外推到研究客体。因此,模拟实验的第一个作用和特点就是模型可以将宏观或微观、抽象或复杂的事物直观化、形象化。模型通常是把某一大事物缩小的复制品,比如说:某一地区绿化的模型,或者是把小的事物放大的复制品,比如说:细胞模型,还有我们在讲课的时候经常用到的花的模型、草履虫的结构模型等等。模型可以是物质形式的,也可以是思维形式的。物质形式的,如在物质学和医学当中常常用动物模型代替人体试验。另外,人们为了研究生命的起源,由于生命的起源是在时间上极为遥远的事情,地球上的物质和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不可能再现当时的情形。因此,在1953年的时候,有叫做米勒的科学家,在实验室里模拟40多亿年前的自然条件,证明了生物化学进化过程在40多亿年前是可能存在的。这些都是物质形式的模型。当然,模型也可以是思维形式的,像现在我们在自然科学当中常常用到的语言、符号、数学方程、化学方程以及图表等等手段,可以表示一个实体的内部功能或者是特性,因此像这种符号,还有数学方程、图表等等也可以称为模型。像这种模型就是思维形式的模型。例如,我们在学习光合作用的时候,运用的光合作用的公式,这就是思维形式的模型。 2.模型强化和突出了生物体某部位的主要结构特点。我们可以用模型进行实验,探究简化了的系统中的一般原理;或者是施加一些条件进行操作,研究小的看不见的或者是在活体上很难研究的过程。构建模型,这是科学研究当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手段。模型能够帮助人们研究和理解那些需要搞清楚,而又没有办法直接观察到的事物。运用巧妙的构思、简单易得的素材构建模型是自然科学教学当中常用的教学设计方法,利用模型,常常会收到出乎意料的教学效果。(二)教师设计模拟实验时如何扬长避短 对于模拟实验我们要关注它的原理,还要关注它的组织策略,同时也要关注它的实施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讨论,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模拟实验第一个环节是实验情境的创设,这个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这个实验怎么开始的。在实验前根据事实产生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就是探究的动机,使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欲望。在组织学生活动的时候,教师采取有效地组织策略。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并且以口令来统一指挥学生的操作,这样的组织保证各组学生操作的准确性,教师使学生有明确的分工,能够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得出的结论,结合这个结论来建构概念。第二个环节,是教师根据实验数据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进行讨论的问题。比如:这个实验的结果是什么,根据这个结果又得到了什么结论?第三个环节,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模拟实验可以将生物大与小、动与静、虚与实、远与近、深与浅、快与慢、局部与整体、外表与内里、无形与有形、理论与实践等之间相互转化。利用模拟实验,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看到动植物生长发育、生物进化发展、生命的起源等的连续过程;看到只有通过显微镜摄影和动画技术才能表现出来的用肉眼看不到的生物体内生理生化的变化过程;看到动物的取食、洄游、迁徙、生殖等各种行为的连续过程;看到各种生物实验的连续操作过程及其结果等。模拟实验可以实用于宏观的内容如: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人与“生物圈”的关系等,我们无法亲自体验,但可以通过模拟一一领略;也有微观的知识如:细胞的微细结构、细菌、病毒、基因、DNA等。模拟实验还可以解决那些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不易演示、演示观察不清的内容。如当地没有的动植物(南极的企鹅、澳洲的袋鼠、珍惜的大熊猫、珙桐、远古的恐龙……),就可以通过模拟实验展现出来,DNA的复制我们无法看到,但可以轻松地通过模拟实验进行过程再现;或解决课堂上用常规手段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如短暂的动植物受精作用过程可通过慢细镜头模拟细致呈现;也可以用来解决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如:《血液循环》一节中,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书上的插图无法体现血液的流动与成分的变化。这就有必要运用模拟实验来解决这个难题。制作一个课件①先出现空白血液循环模式图,②出现体循环血液流动方向及颜色,每经过一个地方闪烁几下,让学生说出其名称。③出现肺循环血液流动方向及颜色,仿照步骤二进行。④同时出现体循环和肺循环血液流动情况,让学生识别二者分别经过的途径。⑤归纳出血液循环的途径及血液成分的变化,字幕显示。这种课件设计既形象又实用,解决了学生的难题,效果好。 总之,演示实验也好,模拟实验也罢,这两个实验不是孤立的,更不是对立的,它们各具有优缺点,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将二者有机结合,相互整合,扬长避短,把二者的作用发挥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