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火箭导弹发射装置研究任务和内容是什么
因为是火箭导弹发射时,要启动老么多的程序,航天局把火箭的发射分为几个部门,需要版固定权、方向、燃料、机械、电子……等等等等各个方面做全面的检查,这就需要时间,另一个就是倒记时还可以提高人们的注意力,所以才倒记时的!纯属个人见解!举例说明:天地大冲撞 的大片上,发射飞船去彗星上打眼,钻洞,准备了那么多的程序,去看看就知道了!
而007上面的倒数,确实是剧情需要才设定5分钟,其实不用那么长时间!主要是用于自动发射!
那犯罪祖师爷的胖子,说:“只要一按钮,北京就消失了!”
所以他没用了,就被杀了!而张将军需要时间飞回北京开会,卡佛设定的时间是正好在他赶到前轰炸!闲着没事,倒记时!让卡佛心里更爽些!
不过我感觉一颗妄译号导弹不可能毁了整个北京吧!
还有前面片头上,海上舰艇向白俄恐怖分子的交易中心发射导弹时按钮就是直接发射的!而倒记时是给人记的!人工发射!
② 有自己制造的垂直导弹发射系统驱逐舰的都有哪几个国家啊
还真不抄少,单纯的垂直发射系统不难,苏联80年就有了垂直发射的SAN6,后来还有SAN9,SSN19反舰导弹也有垂直发射的。但是要开发成MK41这样集成通用的还只有美国,英国有自己的海狼垂直发射系统,法国,英国,意大利有MBDA联合研制的席尔瓦垂直发射系统,以色列有自己的垂直发射的巴拉克导弹,南非也有自己垂直发射的长矛防空导弹,还有美国专门出口的MK48垂直发射系统只能发射海麻雀导弹。中国现在也有垂直发射系统。韩国也有自己山寨的简化版本MK41垂直发射系统。
③ 中国有没有火箭发射、导弹试射失败的事例
从1970年到2008年的38年间,我国发射长征系列火箭共计107次,成功100次,7次失败或部分失败,发射成功率为93%。在1994~1996年间曾一度几次发射失败,使我国在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的声誉处于低谷。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经过一系列质量整顿后终于打了个翻身仗。自1996年10月到目前已连续65次发射成功。但我们不要忘记我们曾经有过的失败,它们是深刻的教训。
1.1974年11月5日长征二号在酒泉发射中心进行了第一次发射返回式卫星一号。由于火箭上控制系统中的一根导线暗伤断裂,导致姿态失去控制,飞行试验失败。
2.1984年1月29日长征三号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一颗试验卫星时取得部分成功,然而对于航天发射这种不能丝毫马虎的事情来说也就意味着失败!
3.1991年12月28日 长征三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东方红二号甲通信卫星时失败.
4.1992年12月21日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E进行发射澳普图斯B2卫星,当火箭起飞后约48秒澳普图斯B2卫星爆炸。
5.1995年01月26日长征二号捆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亚太二号通信卫星时失败。
6.1996年2月15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国际通信卫星708。由于一个电子元器件的失效,使得惯性基准倾斜,火箭按错误的姿态信号进行姿态矫正,导致火箭在飞行22秒以后,触地爆炸,星箭俱毁,发射失败,造成了中国航天史上一次重大事故。
7.1996年8月18日,“长征三号”火箭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未能将“中星七号”送入预定轨道。
但是,在中国航天火箭发射的历史上,还有11次风暴一号火箭的发射却鲜为人知,未被记录到长征系列火箭的发射中。那11次发射都是在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期间进行的,火箭都是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那时叫上海机电二局)抓总研制的。 1972年8月10日,风暴一号火箭进行了首次发射,并获得了基本成功,验证了火箭总体设计方案的基本正确,各系统工作协调,为正式发射卫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但是,由于当时处在"文革"中,左的一套十分流行,好大喜功。只管工程快马加鞭求进度,而不求在技术上吃透,在质量上严格把关。这就导致了科学试验不尊重客观规律,不切实际,必定要遇到挫折。期间,1973年9月和1974年7月进行过两次飞行试验,均未成功。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对质量控制不严,特别是对进行充分的地面试验不够重视,出了故障找客观原因和外部原因多,听不得不同意见。技术吃不透,原因找不准,故障不能准确定位,采取的措施针对性不强。所以在1975年连续两次成功后,又产生了骄傲和轻敌情绪,导致1976年、1978年又有新的故障发生,造成了飞行试验的失败,其中的教训非常深刻。 1979年7月28日清晨,风暴一号火箭托举着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实践二号乙3颗空间物理探测卫星从酒泉卫星发射基地起飞。火箭一级、二级主机工作正常,但在滑行段飞行中游动发动机推力下降,直至起飞后297秒自行关机。火箭终因飞行姿态失稳在空中自毁。直到1981年9月20日5时28分,火箭点火起飞,经过7分20秒,3颗卫星按照设定的程序逐一与火箭分离,进入各自预定的轨道。一箭三星发射终于获得了成功。在风暴一号的11次发射中,共成功了7次,失败了4次。
开拓者一号运载火箭同样经历过两次失败: 2002年9月15日,开拓者一号升空不久就掉下来。 2003年9月16日,开拓者一号没有把卫星送入轨道。最近的一次:2006年10月29日发射的首颗直播卫星“鑫诺2号”失效,卫星无法为地面提供通信广播传输服务。故障原因是卫星上的太阳帆板和通信天线未能展开,但是卫星还能收到地面的指令。这颗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制造,经历了十年研制周期,成本据估算在2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卫星,被修复的机会渺茫,将可能坠入大气层烧毁。 看到这么多令国人心痛的发射失败记录,我想航天人更能感到刻骨铭心的疼痛。航天人要加油,今年还有十几次发射任务,神舟7号将实现中国人的首次太空行走,我们不希望看到上述的失败重演为奥运绽放“礼花”,希望你们严谨刻苦工作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贡献,使中国真正跨入航天强国行列。我们会一如既往的支持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中国航天,任重而道远! 但我们相信...
④ 导弹垂直发射系统是那个国家发明的
1980年,前苏联在“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上安装了-N-6舰空导弹和SS-N-19反舰导弹的垂直发射系统,这是世界上最早实现舰装的导弹垂直发射系统。该系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在“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前甲板下分别设置了两种阵列、不同形式的发射装置,位于前方的是4×4阵列的垂直发射装置,专供储存和发射SA-N-6导弹使用,用于舰艇防空;位于后方的是4×5阵列的斜置发射装置,全部为前倾45度至50度的SS-N-19远程超声速反舰导弹发射箱。“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共载20枚SS-N-19反舰导弹,16枚SA-N-6舰空导弹,不再设弹库供再次装填用。尽管这种安排仍是垂直发射与倾斜发射混用,但这是军事上将垂直发射方式应用到海军舰艇上的首次尝试。
此后,垂直发射的优点很快显露出来,与倾斜发射相比,垂直发射有以下优点:一是发射井布置紧凑,载弹量大;二是攻击目标时舰艇不用再转向,可进行全方位打击;三是导弹发射装置位于甲板以下,可降低舰艇重心,也有利于隐身。很快,美军也展开了对舰艇的导弹垂直发射的研究,并于1986年将这一命名为“MK-41”的导弹垂直发射系统首先安装在“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上,以后又安装在“阿利·伯克”级与“斯普鲁恩斯”级导弹驱逐舰等水面舰艇上。
美海军装备的MK-41采用热发射方式,它是目前最先进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它有两大特点:一是采用了模块化设计,整个系统由8个或4个模块构成,每个模块又由8个模件组成,每个模件含8个导弹发射箱,由于起重机占去了3个发射箱空间,所以MK-41储存导弹的总数是61枚或29枚,即8的倍数减去3,MK-41一个模块的总高度为7.67米,长为3.16米,宽为2米;二是MK-41的兼容性非常强,除了四联装的改进型“海麻雀”导弹(Seasparrow)外,MK-41还可与下列导弹系统相配用:“标准”SM-2 Block Ⅱ防空导弹、垂直发射的“阿斯洛克”反潜导弹、“战斧”巡航导弹以及“北约海麻雀”导弹。另外,它还可以与下列系统兼容:宙斯盾MK8型作战系统、加拿大“部落”级驱逐舰的MK-14武器指挥系统、荷兰的“卡雷尔多尔曼”级护卫舰的水雷作战控制系统以及澳大利亚海军的CT-9LV-3作战系统。
MK-48是美军另一种导弹垂直发射系统,由美国雷声公司研制。该系统也出口到**、韩国及北约组织各国的海军舰艇上,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该系统已装舰40多套,它可用于发射北约的“海麻雀”及改进型“海麻雀”对空点防御导弹。目前,用于发射“海麻雀”导弹的MK-48垂直发射系统有4种配置形式:MK-48-0型适装在不同舰艇的装板上,现已装备在加拿大巡逻护卫舰和**海上自卫队的“村雨”级驱逐舰;MK48-1型发射装置适装于舱壁上(例如舰载直升机机库一侧),已装备在荷兰皇家海军的“卡雷尔多尔曼”级护卫舰;MK48-2型发射装置通常装在舰艇的上层建筑内,已装备在希腊海军“海德拉”级护卫舰和韩国的KDX驱逐舰;MK48-3型发射装置小巧紧凑,主要用于一些小型舰艇,已装备在丹麦的SF-300型多用途巡逻艇。
英国海军在八十年代初的马岛海战结束之后,将其舰载“海狼”防空导弹的6联装倾斜发射装置改造成垂直发射装置。“海狼”导弹的垂直发射系统在设计上最具特色之处的是燃气排导系统,它与储运发射箱是一体的,即它的4个排气道分布在导弹的4个弹翼之间,发射击筒的底部是密封的,上端盖采用玻璃易碎盖,导弹点火后产生的高温、高速燃气流在发射筒底部拐180度弯后从发射筒上端盖排出。这种设计与美国的MK-41系统截然相反。MK-41是在发射筒的下方专门设计燃气排放系统,以排导导弹点火后产生的高温高速气流。该系统已经装备于英国的23型护卫舰上。
而法国的VT-1型“响尾蛇”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则是与俄罗斯联合研制的,采用冷气弹射技术发射。垂直发射的响尾蛇导弹装入四个发射隔舱模块中,每一隔舱可备弹8枚、16枚、24枚。由于导弹的火箭发动机在发射装置之外点火,不需要排导燃气气流,所以该系统的主要优点就是发射架结构简单,重量轻巧且容易安装。该发射装置可搭载8个导弹,其底面积为1.3米×0.9米,高为2.6米,包括导弹在内总重不超过2吨。“响尾蛇”VT-1导弹垂直发射系统既适合在大型舰艇上安装,也适合在500吨级的小型舰艇上安装。
⑤ 中国舰载导弹实现共架发射的方法是什么
舰载导弹垂直发射装置是当前各国海军装备中最重要的武器系统之一,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国的MK-41、法国的A-50/A-70、英国的“海狼”等等。我国在这方面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在舰载导弹垂直发射技术上取得了一些重大的进展,最明显的标志是;最新的052C型导弹驱逐舰和054A型导弹护卫舰上已经装备了国产的第一代导弹垂直发射装置。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舰载导弹垂直发射技术和国外先进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通用化程度不高,导弹研制过程缺乏统一规划,各型号导弹尺寸、重量、电缆结插头形式等差异较大等等。
目前,我国装备的第一代舰载导弹垂直发射装置有自动力发射和外动力弹射两种;贮运发射箱的结构形状分别为箱形和筒形,且长度和横截面尺寸也各不相同;而且每种发射装置只能发射单一种类的导弹,不能实现不同类型导弹的共架发射。
具体地说,052C型驱逐舰上装备的是6单元一组的圆筒形外动力(准)垂直发射装置,用于发射HHQ-9远程防空导弹;054A型护卫舰上装备的则是8单元一组的箱型自动力垂直发射装置,用于发射HHQ-16中程防空导弹。如果再加上051C型驱逐舰上的RIF-M垂直发射装置,那么现在中国已经拥有多达3种不同的导弹垂直发射装置了。
而目前,共架垂直发射技术已成为各国舰载导弹系统发射装置的主要研究方向。采用共架发射装置发射不同类型的舰载导弹,可以提高武器系统的作战效能和灵活性。
在参考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加快研制适合我国国情的高可靠性舰载导弹共架发射装置,对提高海军舰艇部队的综合作战能力,简化部队装备,以及提高装备的通用化、模块化、标准化和系列化程度,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发达国家共架发射技术的研发经验,并结合海军武器装备的现状和发展规划,我国舰载导弹实现共架发射可采取以下方法和步骤:
首先,以054A型装备的自动力(热)垂直发射方式装置为基础,实现HHQ-16舰空导弹和火箭助飞鱼雷的共架发射,提高平台的战术灵活性。例如054A现有的32单元垂直发射箱可以选择装载24枚HHQ-16舰空导弹和8枚火箭助飞鱼雷或其他不同的组合。同时将其作为我国舰载导弹发射装置的标准型号,后续新研或改型舰载导弹均要求能够使用该发射装置。
其次,以上述通用自动力垂直发射方式装置的基础,在不改变原有发射装置的结构及占用甲板尺寸的情况下,通过加大或减小支撑架的高度,来满足贮存、发射较大尺寸的远程巡航导弹和较小尺寸的点防空导弹(可以由新型主动雷达制导中距空空导弹改进而来)的要求。这样在其他大小各异的舰艇平台上(例如较大的驱逐舰或较小的导弹艇)也可以按需要装备导弹垂直发射装置。
另外,还可以借鉴美国MK-41发射系统装载ESSM“增强型海麻雀”舰空导弹的经验,设计一种可贮存4枚点防空导弹的发射筒,且发射筒的横截面尺寸与HHQ-16型舰空导弹相同,实现共架发射。这样054A型护卫舰现有的32单元垂直发射装置将可以同时容纳24枚HHQ-16中程防空导弹和32枚点防空导弹,或是16枚HHQ-16中程防空导弹、32枚点防空导弹、和8枚巡航导弹/火箭助飞鱼雷,或是其他的组合,大大增强了平台的战斗力和战术灵活性。
第三,进行冷热共架的垂直发射技术研究,使自动力垂直发射的导弹可以与外动力垂直发射的HHQ-9实现共架发射。笔者认为可以集中精力发展同心圆筒式垂直发射技术(CCL),该系统的每个发射筒均由内外两个同心筒组成,内筒起支撑、导向作用,内外筒之间的环形空间为燃气通道。
导弹正常发射或意外点火时,发动机的燃气流经由位于导弹下方的导流器转向180度,再经环形燃气通道穿过发射筒上端口排到大气中。而采用不同的内筒直径,就可以适配不同的导弹,如火箭助飞鱼雷及巡航导弹等。同样,也可以设计一种内筒可容纳4枚点防御舰空导弹、外筒的横截面尺寸与HHQ-9型舰空导弹发射筒相同的发射装置,以提高其防空火力。
这样,通过在原有HHQ-9发射装置中配备不同的CCL导弹发射筒,052C型驱逐舰就可以实现由单一功能的防空型驱逐舰向多用途驱逐舰的转换,其现有的48单元垂直发射装置将可以同时容纳24枚HHQ-9舰空导弹、32枚点防空导弹、和16枚巡航导弹/火箭助飞鱼雷,实现较为均衡的火力搭载。
第四,以CCL和冷热共架发射技术为基础,并参考美国MK-57垂直发射系统,发展新型的通用导弹垂直发射装置。该装置应具有开放式结构和模块化电子设备设计,并可以实现舷侧布置,更加灵活安全,既不会占用过多宝贵的舰内空间,又可以作为舰艇的附加装甲增强生存力。当布置在舷侧的时候,还可以很方便地为外动力发射方式提供所需的外倾角度。必要时可以采用不同倾角(甚至水平)的布置方式,以兼容鱼雷、弹道导弹、或其他灵巧弹药的发射需要。
⑥ MK-41垂直发射系统的燃气排导装置结构
MK41系统的标准模块采用8隔舱模件,总体尺寸为3.17m×2.08m×7.67m,在结构上有一定的独立性,版可作为独立的权发射单元,一个或多个模块与发控设备相联就能构成一个完整系统。MK41系统有MKl3、MKl4、MK15三型贮运箱,它们外形结构基本相同,截面均为63.5cm ,长度有5.79m和6.71m两种,箱体用波纹钢制成,内部结构按照2.82kg/cm 的内压要求设计。
⑦ 北京理工大学的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主要研究哪一个方向火箭导弹还是飞机
首先,更改下上位回答者的错误据我了解“1952年春,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指定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前身)国防院校,北京理工大学成为我国第一所国防院校,归属国防科委领导。主要以导弹、坦克为核心发展国防科技,同年十月抽调部分教员参与北航的组建”也就说北航没成立的时候,北理工已经开始研究飞行器了,并非起步阶段,请这位六级的朋友搞清楚再来回答!另外飞行器设计不仅仅在航空方面也在航天方面!还有飞行器设计强悍的学校前五排名位西工大、北航、哈工大、南航、北理工!
北京理工大学飞行器设计专业,在理工是一院(宇航学院)一系(飞行器设计系),前身是导弹设计系,本科含飞行器设计和航天运输与控制两个专业,研究生属于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下,该专业分为 1 飞行器总体设计2 飞行动力学与控制3 航天器系统与自主技术4 宇航推进技术四个方向。博士阶段分为:1飞行器设计2飞行器强度与结构设计3飞行器制导与控制4飞行器总体
下面是详细内容
1、本科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在航天航空领域中从事飞行器总体设计的理论研究与试验、设计与开发以及技术管理等工作。
专业内容:本专业以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力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为主干学科,学习飞行器总体设计、飞行器结构设计、飞行器飞行力学与控制等学科方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主要课程(群):工程力学、结构力学、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机械设计与制造基础、电工和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应用、自动控制原理、制导与控制技术、结构设计、飞行器系统设计、测试技术等。
就业与深造:本专业有相应的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攻读研究生的比例达65%以上。毕业生面向航天、航空及兵器科学技术等国防科技领域,主要从事飞行器,特别是制导飞行器设计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总体论证、方案设计及技术管理等工作。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100%。
学制与授予学位: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2、研究生飞行器设计学科点,1981年获得导弹设计硕士学位授予权,1983年获得导弹设计博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点以飞行器系统总体、制导总体、飞行器设计、飞行器制导与控制、飞行器结构、飞行力学为主,对象覆盖航空、航天及兵器领域。
本学科研究方向覆盖了飞行器设计的各个领域,工作涉及了飞行器总体、结构、制导、控制系统、气动布局、飞行力学、推进装置、发射等各个方面,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强大的飞行器设计总体技术研究力量。
本学科点教学科研实力雄厚,目前承担着大量国防预研及型号项目及教学改革任务,在武器装备现代化及制导化的研究中独树一帜,并获得多项省、部级奖项。
本学科拥有一批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有一支老、中、青结合的教师梯队,有一批年轻有为的博士、博士后接班人。多年来的科研投资及211工程一期的大量投资建设使本学科点具有很好的教学及科研实验基地,这包括总体技术实验室、仿真实验室、结构强度实验室、推进技术实验室、气动实验室及发射技术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将为今后的教学和科研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⑧ SS-N-19反舰导弹的技术特点
在SS-N-19巡航导弹的资料搞到之前,西方的猜测:导弹采用常规气动布局,弹头成锥体,中段至尾段为圆柱形。弹体中部设有一对后掠式梯形弹翼,尾部设一对水平翼和一部垂直尾翼,这些弹翼都可以折叠。弹体下部设有涡扇发动机进气道,靠近尾部两侧各设1台固体火箭助推器。
而从公布的SS-N-19的图片中,可以看到该型巡航反舰导弹的布局并不是这样,与其它导弹的最大差别是发动机进气道设在导弹锥形头部,与苏联早期米格飞机的机头布局十分相似。弹体中段到尾部有弧形变化,而并非直径相同。弹翼和尾翼不是后掠式梯形,其中弹翼有两处折叠,更能贴近弹体形状。尾翼因弹体下不设进气道而设计成“十”字型操纵面。导弹的助推器只有一个,设在尾部之后,呈圆柱形,带有梯形可折叠弹翼。 SS-N-19型反舰巡航导弹研制成功后,先后装备在基洛夫级巡洋舰、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奥斯卡级核潜艇和奥斯卡级II型巡航式导弹核潜艇上。
“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飞行甲板前部中央设有12单元导弹垂直发射装置,分2排,用于发射SS-N-19导弹。因为导弹发射装置两侧是飞机起飞跑道,发射井盖设计与飞行甲板齐平。
“基洛夫”级上的SS-N-19导弹发射装置位于上层甲板前,也是采用垂直发射方式。发射井位于舰体纵中心线两侧,每侧2排,每排5个发射单元,共计20个单元,呈一个60°仰角。
O级上的SS-N-19导弹发射装置位于指挥台围壳两舷侧的双层艇壳之间,每侧12个发射井,向前倾斜40°,每两组导弹共用一个发射井盖,因此O级外观舷侧只能看到6个发射井盖。24枚SS-N-19型导弹将O级武装成世界上攻击力最强的巡航导弹核潜艇。 SS-N-19反舰巡航导弹因发射平台不同,可分为舰载攻击方式和水下攻击方式。
舰载攻击方式分为近程攻击和远程攻击两种。
近程攻击前,一般都是由舰载雷达发现攻击目标,然后将目标信息发射诸元和飞行程序传输给导弹制导系统,然后打开发射井盖,用冷气弹射方式将导弹发射出去。导弹升空后,助推器点火,导弹转向飞行,以70米的巡航高度飞向目标,其间导弹采用惯性制导,指令修正,导弹上的主动搜索雷达也可捕获目标,最后以俯冲方式或以10~20米高的掠海飞行方式攻击目标。
远程攻击时,先是由海洋监视卫星、飞机和舰载直升机等上的探测装置发现目标,然后将目标信息通过卫星通信线路传到舰上。导弹接受指令发射升空。导弹离舰后展开弹翼,固体助推器将导弹加速至冲压发动机工作速度,爬升至14000~17000米的高度。尔后除领航弹继续维持高度飞行外,其他导弹都将降低高度进入巡航段飞行。领航弹由卫星或图-95РЦ型侦察-中继飞机提供修正指令进行中继制导,弹群中的其他导弹的飞行则由领航弹控制。发现目标后,由导弹上的主动雷达制导,以俯冲方式或掠海飞行方式对目标进行攻击。水下攻击方式由潜艇来完成,也分为近程和远程攻击两种形式。近程攻击时,潜艇搜索雷达或声呐即可发现目标,然后将发射程序输入导弹,导弹发射出水,助推器点火,而后攻击方式与水面舰艇相同。
远程攻击时,指令传输要复杂一些。此时潜艇往往处在水下巡航状态,自身无法发现远处的目标。此时空间卫星、空中飞机、海面舰艇或民用船只发现敌方目标后,将信息通过卫星线路传输给位于俄罗斯本土的地面数据中心,经过分析处理后,将攻击要素通过长波通信传给水下的潜艇,或由卫星线路先传给附近的水面舰艇,再转发给潜艇。以后的攻击方式就和近程攻击和水面舰艇的攻击方式一样了。在当时SS-N-19非常先进,在发射之后不用舰艇控制。在多枚“波纹-发射”饱和攻击模式中,首枚引导导弹依照一条高飞行轨迹率先飞向作战目标,而其它后继导弹则灵活的采用低高度飞行轨迹来增加隐蔽性。如果引导导弹被拦截,那其它的导弹自动地担任引导角色。
⑨ 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中心
长征一号(LM-1)系列运载火箭
1970年4月24日,中国使用长征一号(LM-1)运载火箭发射了第一颗人版造卫星东方权红一号。长征一号是在两级中远程导弹上再加一个第三级固体火箭所组成,火箭全长29.86m,起飞总重81.57t,起飞推力为1040kN。 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隶属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是国家专业从事空空导弹、发射装置、地面检测设备、光电设备及其它派生产品科研设计开发及批量生产的研究发展基地。
⑩ 兵器科学与技术的武器系统
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是研究现代战争条件下各种武器系统及其装备的系统分析、总体设计、技术保障、综合运用以及战术和技术的协同等问题的综合性技术学科。它涉及武器系统的方案论证、系统分析、总体设计与综合技术集成、子系统专门技术、安全工程、维修工程、寿命与可靠性、武器系统的运用方法以及作战效能评估等科学技术内容,是兵器科学与技术中的综合性学科。
现代武器系统是多种子系统及多种技术的综合集成。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的基本目的是通过系统总体和各子系统的优化、协调匹配及有效运用,获得最大的系统效能。
近代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的思想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得到迅速发展,对于武器系统的综合作战效能具有倍增作用。未来战争是交战双方之间体系与体系的对抗,武器系统与应用工程的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它所形成的现代系统分析理论与方法还被推广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其它领域。本学科涵盖了原兵器系统工程、兵器运用工程及水中兵器学科部分内容,并形成了新的学科内涵。本学科与系统科学、军事学、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光学工程等学科有密切联系。 1.博士学位应具有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学科领域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牢固掌握武器系统的分析优化与仿真、系统总体设计与核心子系统设计、系统运用与技术保障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深入了解本学科及主要相关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国内外研究前沿,能熟练运用相关理论、计算机技术和先进的实验测试手段从事本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产品研制,创造性地将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相互渗透与交叉。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备学术带头人或重要研究项目技术负责人的素质。能够独立承担并完成有重大意义的科研课题。能够胜任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及有关军兵种相关部门的教学、科学研究、产品研制或技术管理工作。
2.硕士学位应具有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学科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深入的专门知识。较好掌握武器系统分析、优化与仿真、系统总体设计与核心子系统设计、系统运用与技术保障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熟练运用相关理论、计算机技术和仪器设备等技术手段独立从事本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了解本学科的国内外现状与发展方向。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有在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及有关军兵种相关部门从事工程技术及产品开发、科研、教学、工程运用及技术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1.学科研究范围武器系统的建模、分析、优化与仿真;武器系统总体及核心子系统设计;军用目标特性分析、探测、识别、制导与控制;武器装备综合技术运用与军械技术保障:武器安全工程;武器系统可靠性与维修工程;武器系统的环境效应、毁伤能力与作战效能;武器系统对抗技术研究;武器装备与作战指挥一体化技术。
2.课程设置
(1)博士学位
基础理论课现代信号处理,专业数学,复杂系统理论,系统、信息与控制等。
专业课武器系统工程专论,武器运用工程专论,武器安全工程专论,武器总体设计及核心子系统设计,武器系统优化仿真,武器体系对抗分析与综合等。
(2)硕士学位
基础理论课高等代数,计算方法,运筹学,最优化方法,数理统计,系统工程,信号处理,现代控制理论,系统仿真与模拟等。
专业课武器系统原理与工程设计,武器系统运用工程,武器系统保障工程,目标探测与识别技术,武器安全工程,武器系统设计概论,现代测试技术,人机环境工程等。 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是研究枪、炮,.火箭、导弹及鱼雷等抛射武器实现有控与无控的发射、飞行及终点效应的理论与技术,是兵器科学与技术的主要学科。涉及抛射体推进过程控制、飞行稳定与准确寻的、对目标的毁伤效应、发射环境效应、发射控制与检测、发射准备与模拟训练、发射系统工程等研究领域,关系到系统总体设计优化及新发射原理、武器的更新等,对武器系统的研制开发与作战效能的提高,具有先导和推动作用。
本学科涵盖了原火箭导弹发射技术、弹道学及水中兵器等学科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学科内涵。本学科与飞行器设计和火炮、自动武器及弹药工程、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技术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1.博士学位具有坚实宽广的数学、力学、工程热物理及机电理论基础,具有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深入了解学科的前沿及发展方向,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和先进的实验测试手段,具有独立从事创造性工作的科研能力。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备学术带头人和项目负责人的素质。能独立承担有重大意义的高新科研课题和尚待解决的理论与工程问题的研究任务。胜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有关军兵种的教学、科研或技术管理工作。
2.硕士学位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进展与动向,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及有关的实验测试仪器。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可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工厂企业及有关军兵种从事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教学、科
研及工程技术工作。 1.学科研究范围内弹道学;发射动力学;空气及水中弹道理论;弹箭散布与增程技术;终点弹道学;创伤弹道学;超高速发射技术;发射系统仿真与自动检测;发射效应及其控制技术;发射安全及可靠性技术;发射系统总体设计与分析;发射系统试验技术;发射系统故障诊断。
2.课程设置
(1)博士学位
基础理论课专业数学,高等振动理论,现代流体力学,现代物理新进展,弹塑性力学,断裂力学。
专业课发射动力学与振动控制,多相反应力学,弹道系统模拟与仿真,系统辩识,系统故障诊断,智能检测与控制,瞬态测试技术,系统可靠性分析。
(2)硕士学位
基础理论课数理方程,非线性常微分方程,高等代数,数理统计。
专业课多相流体力学,燃气射流力学,发射动力学,现代内弹道学,现代外弹道学,水中弹道学,数字信号处理,噪声控制学,现代设计方法,现代控制理论基础,瞬态测试技术,最优处理及应用,系统失效与可靠性评估,仿真技术。 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是兵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由火炮与自动武器和弹药战斗部工程两个二级学科合并而成。本学科覆盖火炮、自动武器、弹药战斗部工程三个专业技术的研究领域。
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研究各类管射武器和各类弹药系统的总体设计与分析、先进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应用、系统测试技术等,是各类管射武器各分系统以及与其相配套的军工类学科的综合应用性学科,对我国兵器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我国军事装备现代化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火炮、自动武器及各类弹药是各国军队主要的火力装备,数量极多,其现代化水平的高低是部队战斗力水平的重要体现。现代化作战武器系统的先进性、复杂性和高性能要求赋予了本学科新的内涵,使本学科由原机械属性向机电一体化、数字化拓展。本学科与机械、力学、电子、控制、材料、计算机和弹道等学科有紧密的联系,是多种技术的综合集成体。本学科研究的领域又与国民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高新技术可直接用于国民经济建设。 1.博士学位具有扎实而宽广的本学科理论基础与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熟悉本学科的研究、开发、试验技术,全面了解本学科现状与发展方向,把握学术前沿,了解相邻学科发展,有很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学位获得者具备科研项目负责人或学术带头人的素质,能胜任本学科科研工程开发、教学、管理等工作,同时也能从事通用机电系统开发研究工作。
2.硕士学位具有扎实的本学科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现状与发展方向,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学位获得者具备承担科学研究课题的能力和素质,能胜任本学科教学、科研、开发和管理等工作,也能担任通用机电系统开发研究工作。 1.学科研究范围武器(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系统分析与总体设计;武器设计理论与方法;武器系统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弹药设计理论;目标毁伤学与终点效应;武器测试及试验技术;武器机电技术;新概念、新原理弹药理论研究;弹药装药与炸药应用技术;弹药推进剂应用技术;炸药与安全技术。
2.课程设置
(1)博士学位
基础理论课 专业数学,现代物理新进展,弹塑性力学,结构动力学,现代流体力学,断裂力学等。
专业课系统模拟与物理仿真,冲击动力学,爆轰理论,湍流理论等。
(2)硕士学位
基础理论课高等线性代数,机械系统动力学,弹塑性力学及应用,数理方程等。
专业课武器系统分析与研究,武器CAD技术,发射动力学,武器动态仿真技术,武器应用力学,武器动态测试技术,现代弹药设计与进展,超高压技术及试验,战斗部机理与终点效应,机电控制技术等。 军事化学是以有机化学、分折化学、药理学、化学工程为基础,研究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侦检、防护、洗消的理论与技术和研究特种军用化学品的一门应用学科,是防化装备器材论证、研制和评价的科学技术基础,直接为国防建设服务。20世纪初,由于化学工业的发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开始大规模使用有毒化学物质于战场杀伤有生力量,化学防护技术应运而生。二次大战期间,随着元素有机化学的发展而出现的高毒性的含磷有机化合物的应用,促进了相应的侦检、防护、洗消技术的发展。6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分析技术、吸附催化技术。生物技术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该学科逐步发展为一门与现代高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化学学科。
烟火技术是以化学物理学、光电物理学为基础,研究烟火药剂和无源干扰材料及其施放技术,以达到光、声、色、烟、热等化学物理效应的理论与技术,以及各种起爆、点火等火工品和火工系统的理论与技术。本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照明弹、发烟弹、燃烧弹等特种弹药,使烟火技术获得全面快速的发展。60年代以来,形成了利用烟火药剂及无源干扰材料干扰红外、激光、微波等观瞄器材及制导武器的技术,从而发展成一门光、电、力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本学科涵盖了原军事化学和火工、烟火技术专业的内容。 1.博士学位应具有坚实而宽广的理论基础及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能深入了解和熟悉我国和国际军事化学与烟火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方向,对本学科的新概念、新技术的前沿领域有较强的科学洞察力和创造力。博士论文成果应具有创造性。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学术带头人或项目负责人的素质。
2.硕士学位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及系统的专门知识,能了解并熟悉我国和国际军事化学与烟火技术的现状及趋势,结合研究方向,对新技术和新方法有较强的分析和应用能力;具有进行科学研究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本学科毕业研究生既适合于担任高等学校的教师,也适合在科研单位、设计部门及大中型企业从事研究、设计、管理等工作。 1.学科研究范困军事有机化学,天然产物化学及分子设计,化学侦检及敏感试剂,军事吸附及催化技术,化学消毒及消毒材料,特种军用化学品,烟火学理论研究,烟火药剂及器材应用技术,无源干扰技术,火工系统理论与应用技术。
2.课程设置
(1)博士学位
基础理论课生物有机化学,催化新材料,燃烧学等。
专业课军事化学专论,蛋白质与多肽化学,现代烟火学,模拟酶化学,防毒材料化学,光电对抗材料与技术,火工药剂学专论等。
(2)硕士学位
基础理论课高等有机化学,高等物理化学,高等分析化学,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化学流体力学,现代仪器分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
专业课军事化学,元素有机化学,化学传感器,催化原理,吸附技术原理,化学与催化反应工程,烟火测试技术,烟火光学,红外物理学,功能材料学,火工系统理论与方法等。 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光学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