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某实验小组采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来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中,小车碰到制动装置时,钩码尚未到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瞬时速度,故
vB==m/s=0.40m/s
(2)根据功的内定义,有
W0=mgh1
W=mgh2
解得
W=w0
(3)图象为过原点的曲线容,故W与v一定不是正比关系,也一定不是反比关系.故选AC
(4)本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要使钩码的重力等于小车的合外力,就必须先平衡摩擦力,保证钩码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总质量,所以AB都正确,调节滑轮高度,使拉小车的细线和长木板平行,让力的方向和位移方向在同一直线上,可以减小误差,故C正确,应该先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所以D错误,故选C.
故答案为:(1)0.40;(2)w0;(3)AC;(4)ABC.
Ⅱ 某实验小组采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动能定理”.图中小车内可放置砝码;实验中,小车碰到制动装置时,
(1)在使用打点计时器的时候,固定的次序是先接通电源,然后释放小车,这是在任何内用到计时器容的实验中的固定步骤.故应填:接通电源 释放小车
(2)由图可读取数据,根据图中D点对应的刻度在8.10~8.20大约中间的位置,可估读为:8.15(8.12~8.16都算对)
D点的瞬时速度等于CE的平均速度,由图可得,CE的距离为:4.30cm(4.29~4.32可以)解得:vD==cm/s=53.75cm/s=0.54m/s,故应填:0.54(0.53~0.55)
(3)从实验步骤中可知,还有一个重要步骤没有进,就是没有平衡摩擦力,故造成误差的原因还有:没有平衡摩擦力
故答案为:(1)接通电源 释放小车;(2)8.15(8.12~8.16都算对)0.54(0.53~0.55)
(3)没有平衡摩擦力
Ⅲ 某实验小组采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动能定理”.实验的主要操作步骤如下: (1)未挂钩码前,将长木
(2)设绳子的拉力大小为F.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对小车:F=ma 对钩码:mg-F=ma 解得:F= mg ,= g B点的速度等于AC间的平均速度,为 v B = 从0到B小车动能增量为△E kB = m -0= m( ) 2 ; 从O到B绳子拉力对小车做的功为 W=Fx 2 = mg x 2 . (3)作出图象所示. (4)根据运动学公式得:v 2 =2ax=2× gx=gx 根据数学知识可知图象的斜率等于重力加速度g,为 g= m/s 2 =9.75m/s 2 ; 故答案为:(2) mg ; m( ) 2 ;(3)如图所示;(4)9.75(9.65~9.85之间均可) |
Ⅳ 某实验小组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回答下列问题:(1)为了消除小车与水平
(1)将不带滑轮的木板一端适当垫高,在不挂钩码的情况下使小车恰好做匀速运版动,以权使小车的重力沿斜面分力和摩擦力抵消,那么小车的合力大小等于绳子的拉力,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x=aT2,有:
x6-x3=3a1T2…①
x5-x2=3a2T2…②
x4-x1=3a3T2…③
a=
…④
联立①②③④解得:a=
=
0.0485+0.0447+0.0408?0.0370?0.0331?0.0292 |
0.09 |
=0.386m/s
2.
实验中使用的电火花计时器使用220V交流电源,
(3)以整体为研究对象有:mg=(m+M)a
解得:a=
,
以M为研究对象有绳子的拉力为:F=Ma=
mg
显然要有F=mg必有m+M≈M,故有M>>m,即只有M>>m时才可以认为绳对小车的拉力大小等于盘和盘中砝码的重力.
故答案为:(1)C;(2)0.386;交流;(3)m<<M.
Ⅳ (8分)某实验小组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测量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提供的器材有:带定滑轮的长木板、
(1)细线与木板表面平行(2分) (2)0.29~0.31(4分)木块的质量(2分)
Ⅵ 某实验小组采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动能定理”.实验的主要操作步骤如下:(1)未挂钩码前,将长木板
2
Ⅶ (7分)某实验小组应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的关系”,已知小车的质量为M,砝码及砝码盘
(1)C(2)0.16(3)A
Ⅷ 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已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g =9.80m/s 2 (1)
BCD;1.98m;1.96m。
Ⅸ 某实验小组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测量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提供的器材有:带定滑轮的长木板,打点计
图线如下;0.31;木块的质量。
与某实验小组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相关的资料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