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装置知识 > 化学反应速率实验装置改进

化学反应速率实验装置改进

发布时间:2024-10-22 11:16:09

① 九年级化学怎样区别反应速率和反应的发生与停止的实验装置

图二锌和稀盐酸制取氢气液体为盐酸,上面是有孔塑料板,有孔塑料板上是锌,要反应的话把塑料板放下去,停止反应就把塑料板放到液面以上图是自己画的,有点丑,囧

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在参考资料上,如图,分液漏斗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

现在明白了吧困!!

② 如图为苯和溴的取代反应的改进实验装置图,其中A为具有支管的试管改制成的反应容器,在其下端开了一个小

(1)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苯环上的氢原子被溴原子所取代,生成回溴苯,同时答有溴化氢生成:C 6 H 6 +Br 2
FeB r 3

③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1)如图装置中使用注射器的

(1)如图装置中使用注射器的可以随时控制过氧化氢的使用量.给量筒中的液体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2)从表中分析可知:①②是过氧化氢浓度不同而其他的反应时各种量均相同,可知这一过程是考查反应物的浓度与反应速度的关系.;③④则是温度不同其他条件相同,明显是对温度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探究.
(3)反应物浓度大时溶液中的离子数量较多,反应的接触面较大反应速度自然变快;
(4)由于反应后,溶液的温度升高了,所以该反应方程热量;
(5)可能影响该反应的速率的因素:二氧化锰颗粒大小、是否振荡等;
故答案是:(1)能控制产生氧气的速率(或能控制过氧化氢溶液的使用量);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2)反应物浓度(或溶质的质量分数);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3)反应物浓度越大,单位体积内微观粒子数目就越多,相互接触发生反应的几率就越大.
(4)放出.
(5)二氧化锰颗粒大小、是否振荡等.

④ 为了研究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反应速率,某同学通过如图1实验装置测定反应中生成的CO2气体体积,并绘制出如

解答:解(1)曲线的斜率为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斜率越大其反应速率内越大,容根据图象知,斜率最大的是t1~t2,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最快,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放出的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收集到的气体最多的是体积之差最大的,即产生气体体积最大的是t1~t2时间段,
故答案为:t1~t2;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的温度升高,使得反应速率加快;t1~t2
(2)降低反应速率,可以通过减小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实现,加水稀释或加入氯化钠溶液都能使氢离子浓度降低,从而降低反应速率,通入氯化氢使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故选AC;
(3)该反应为不可逆反应,在t4后,收集到的气体体积不再增加,说明反应物中有一种已经消耗完.
故答案为:反应物中有一种已经消耗完.

⑤ 初中化学碳酸钠和盐酸反应实验改进:小名改进实验如下图,最后称量时的现象

要回答的最关键的现象是:气球胀大了,天平向右偏

这显然是与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有关的题目,
气球胀大了后,会受空气浮力的影响,所以天平向右偏,

“白色固体消失”,“溶液中有气泡产生”这不是本题的最关键东西,可以不回答

原创性回答,如果认可我的回答,请尽早点击下面的“选为满意回答”按钮
如果还没解决您的疑难,请追问
[知识黑洞]和[夕阳无限好]团队的老队员“qaz2231a”祝您学习进步
如还有其他需要帮助的问题,可向我们两个团队求助,我们尽力为您解答

⑥ (1)某化学活动小组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进行探究.下图是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图:(ⅰ)检查装置(

(1)(ⅰ)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原理确定检查方法为:关闭a,向长颈漏斗加水至液斗内形成一段水柱,观察水柱变化,若液面不下降,则装置不漏气.
(ⅱ)块状大理石可放在有空的塑料板上,酸要用盐酸,因为硫酸和碳酸钙生成硫酸钙是微溶的,附着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反应进一步进行,反应进行过程中,碳酸钠与酸反应速度太快来不及收集,故选择大理石和稀盐酸.
(ⅲ)装置(Ⅲ)橡皮管的作用是 使分液漏斗和试管内外压强相等,便于液体顺畅流下.
(2)(ⅰ)要验证一氧化碳和氢气必须先除去原来的二氧化碳和水,要先通过氢氧化钠除去二氧化碳,再通过浓硫酸除去水,否则再通过氢氧化钠时,又会带上水,除去二氧化碳和水,再通过氧化铜,在验证生成物时要先验证有没有水,通过无水硫酸铜,看是否变蓝,变蓝说明有水生成,再通过石灰水看是否变浑浊,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即原气体中有一氧化碳;故连接顺序为:D→C→A→E→B
(ⅱ)由于氢气能还原氧化铜,使黑色粉末变成红色,并能生成水,能使白色的无水硫酸铜变成蓝色;由于一氧化碳能还原氧化铜,使黑色粉末变成红色,并能生成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ⅲ)由于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时尾气中会混有大量一氧化碳,而一氧化碳有毒,能污染空气,所以缺点是缺少尾气处理装置,应该将尾气点燃或用气袋收集.
故答案为:(ⅰ)关闭a,向长颈漏斗加水至液斗内形成一段水柱,观察水柱变化,若液面不下降,则装置不漏气;
(ⅱ) ②③.
(ⅲ) 使分液漏斗和试管内外压强相等,便于液体顺畅流下.
(2)(ⅰ) D→C→A→E→B;
(ⅱ):A中有红色物质生成,E中有无水硫酸铜变蓝; A中有红色物质成,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ⅲ) 将尾气作点燃燃烧处理,或用气袋收集.

⑦ 初中化学实验什么装置可以控制反应速率

分液漏斗抄——可以一滴滴地滴加液体

胶头滴灌——插在橡皮塞里,效果应等同于分液漏斗

止水夹——在有压强变化时可以控制液体、气体的流通,从而达到控制反应物的量的多少以控制速度

总之,反应速率是靠反应物浓度的大小来控制的,只要找到能够控制反应物量的仪器就可以啦

那个带眼的是靠控制液面高低从而控制反应的发生于停止

左下角是放液体的,加药从上面加,右边的是气阀,调节中间球形容器的气压的。球形容器与底部用带孔的稳定介质链接(玻璃毛、玻璃珠)使得液体能都与介质上部的反应物反应。通过调节气阀、药品的量来控制下面液面的高低,从而控制反应。

⑧ 初中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Ⅰ.这些装置都有其优点,其中发生装置的图1,可以控制反应速率

Ⅰ、可根据装置的特点分析解答,如:发生装置操作是否简单,能否控制反应速率,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节约药品等;
(1)图2可通过分液漏斗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从而控制反应速率;
(2)图3中打开活塞,固液接触生成气体,关闭活塞,容器内压强增大,将液体压入漏斗,反应停止;
(3)图4的优点是通过弹簧夹的开闭控制试管内压强,从而使反应随时发生和停止,且可以节约药品,操作方便;
(4)图5的优点是可通过将试管拿出和放入液体里,使反应发生和停止;
(5)图6的优点是打开活塞,固液接触生成气体,关闭活塞,U型管内压强增大,U型管左侧液面上升,右边的下降,与固体分离,从而使反应随时发生和停止;
Ⅱ、尾气处理处置可从是否吸收充分和是否防倒吸进行分析;
(6)图7中气体通入液体,可与液体充分接触,从而使气体被充分吸收;
(7)图8有漏斗,气体溶于液体后液面不会上升太多,从而可防止液体倒吸;
(8)图9气体可充分与液体接触被充分吸收,尾气被吸收,引起装置压强减小,液体最多进入小球,压强变化,又会流回烧杯,不会引起倒吸;
(9)图10气体可充分与液体接触被充分吸收,尾气被吸收,引起装置压强减小,液体最多进入长颈漏斗,压强变化,又会流回烧杯,不会引起倒吸;
故答案为:Ⅰ、(1)可以控制反应速率;通过控制液滴滴加速度,从而控制反应速率;
(2)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通过活塞的开闭控制容器内压强,从而使反应随时发生和停止;
(3)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合理均可);通过弹簧夹的开闭控制试管内压强,从而使反应随时发生和停止;
(4)操作简单,可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通过将试管拿出和放入液体里,随时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
(5)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通过活塞的开闭控制U型管内压强,从而使反应随时发生和停止;
Ⅱ、(6)使气体充分吸收;气体与液体充分接触,从而使气体充分吸收;
(7)防止液体倒吸;有漏斗,气体溶于液体后压强减小,液面不会上升太多,从而可防止液体倒吸;
(8)既能使气体充分吸收,又能防止倒吸;气体与液体充分接触,从而使气体充分吸收,且液体最多进入小球,压强变化,又会流回烧杯,从而可防止液体倒吸;
(9)既能使气体充分吸收,又能防止倒吸;气体与液体充分接触,从而使气体充分吸收,且液体最多进入长颈漏斗,压强变化,又会流回烧杯,从而可防止液体倒吸.

⑨ 木炭作为还原剂用于金属冶炼已有几千年历史.教材用如图I实验介绍这一知识.(1)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化学

(1)直接写世并培出化学方程式为:C+2CuO

高温
.

与化学反应速率实验装置改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5306轴承做什么用 浏览:216
锋利工具箱 浏览:761
汽车工具箱什么牌子好 浏览:151
厨房设施设备检查什么 浏览:574
给富士康做设备怎么样 浏览:16
天然气阀门关了后打开没气 浏览:50
机械租赁公司资质包括哪些 浏览:246
长沙盛达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81
铸造高炉是什么意思 浏览:121
浴室冷热水阀门间距18公分怎么办 浏览:139
知乎电动工具 浏览:548
差热分析实验装置 浏览:725
安全防范系统前端设备都有什么 浏览:680
机械传动装置diy 浏览:927
怎么改苹果设备名称 浏览:931
轴承608z表示什么意思 浏览:84
斯沃琪机械表换机芯多少钱 浏览:902
华丽电动工具现在咋样 浏览:949
楚雄交通器材哪里有卖 浏览:178
煤气阀门调大火 浏览:168
© Arrange www.fbslhl.com 2009-2021
温馨提示: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