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013上海模拟)某同学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测定果蝇幼虫的呼吸速率.实验所用毛细管横截面积为1mm2,实
A、图中X为NaOH溶液,NaOH的作用是吸收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软管夹关闭后液滴将向左移动回.所以A描述错误.答
B、20min~30min内毛细管中液滴移动的距离变化是130-65=65mm,体积变化是65mm×1mm2=65mm3,平均吸收速率为6.5mm3/min.所以B描述正确.
C、若将试管充入N2,将X换为清水试管中积累了大量二氧化碳和N2,抑制了果蝇的无氧呼吸.所以C描述错误.
D、增设的对照实验应是不加果蝇,并将该装置置于相同的环境中.所以D描述错误.
故应选B.
B. 难溶气体吸收采用什么设备
气体吸收
8.1概述
(1)吸收的目的:在化学工业种,将气体混合物种的各组分加以分离,
其目的是:
① 回收或捕获气体混合物中的有用物质,以制取产品;
② 除去工艺气体中的有害成分,使气体净化,以便进一步加工处理,如有害气体会使催化剂中毒,必须除去;或除去工业放空尾气中的有害物,以免污染大气.
(2)吸收的依据
为达到吸收分离气体混合物的目的,要用什么物质(溶剂,吸收剂),其分离的依据使什么 (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若各组分在吸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越大,吸收
的选择性越好)例如欲分离氨气+空气的混合物,可选择水做溶剂,因为氨水在水中的溶解度最大,而空气几乎不溶于水.
(3)工业吸收设备及气,液两相接触方式
我们已经了解了吸收的依据,下面再思考一个问题,上述密闭容器能否用作工业吸收设备 (可以,但吸收效果不好,原因在于气,液两相接触情况不好)对工业吸收设备有什么要求 (尽可能提供气,液两相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尽可能使气,液两相接触充分,尽可能使气,液两相的传质推动力大(逆流))为达到上述要求,目前工业上常用的吸收设备使塔设备,按气,液两相在塔中的接触方式不同分为级式接触和微分接触两大类.
在工业上,上述两种不同接触方式的传质设备不仅用于气体吸收,同样也可用于液体精馏,萃取等其他传质单元操作.两类设备可采用完全不同的计算方法,本章吸收主要讨论填料塔的计算方法,下章精馏主要讨论板式塔的计算方法,而两种方法之间的关系及具体的塔结构及其设计计算在塔设备一章中介绍.
在工业上,两种形式的塔设备大多情况均为连续操作,即设备内的参数都不随时间变化,称为定态连续过程.当然也可以式间歇操作的非定态过程,很少见,故后面除特殊说明外,均指连续定态操作.
(4)工业吸收流程
由流程图可见,采用吸收操作实现气体混合物的分离必须解决下列问题:
① 选择合适的溶剂,使能选择性比溶解某个(或某些)被分离组风;
② 提供适当的传质设备(多位填料塔,也有板式塔)以实现气液两相的接触,使被分离组分得以从气相转移到液相(吸收)或相反(解吸);
③ 溶剂的再生,即脱除溶解于其中的被分离组分以便循环使用.除了制取溶液产品只需单独吸收外,一般都要进行解吸操作,使溶剂再生循环使用.
总之,一个完整的吸收分离过程一般包括吸收和解吸两个组成部分.
(5)溶剂的选择
吸收操作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溶剂的性质,特别是溶剂与气体混合物之间的相平衡关系.根据物理化学中有关相平衡的知识可知,评价溶剂优劣的主要依据应包括以下几点:
① 溶剂应对被分离组分(溶质)有较大的溶解度,或者说在一定的温度与浓度下,溶质的平衡分压要低.这样,从平衡角度来说,处理一定量混合气体所需溶剂量较少,气体中溶质的极限残余浓度亦可降低;就过程数率而言,溶质平衡分压↓,过程推动力大,传质数率快,所需设备尺寸小.
② 溶剂对混合气体中其他组分的溶解度要小,即溶剂应具备较高的选择性.若溶剂的选择性不高,将同时吸收混合物中的其他组分,只能实现组分间某种程度的增浓而不能实现较为完全的分离.
③ 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应对温度的变化比较敏感,即不仅在低温下溶解度要大,平衡分压要小,而且随着温度升高,溶解度应迅速下降,平衡分压应迅速上升.这样,被吸收的气体容易解吸,溶剂再生方便.
④ 溶剂的蒸汽压要低,不易挥发.一方面是为了减少溶剂在吸收和再生过程的损失,另一方面也是避免在气体中引入新的杂质.
⑤ 溶剂应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以免使用过程中发生变质;
⑥ 溶剂应有较低的粘度,不易产生泡沫,以实现吸收塔内良好的气液接触和塔顶的气液分离.
⑦ 溶剂应尽可能满足价廉,易得,无毒,不易燃烧等经济和安全条件.
实际上很难找到一个理想得溶剂能够满足上述所有要求,应对可供选择得溶剂做全面得评价,以便作出经济,合理得选择.
(6)吸收操作得经济性
吸收总费用=设备(塔,换热器等)折旧费+操作费(占比重大)
操作费用主要包括:
① 气,液两相流经吸收设备得能量消耗;
② 溶剂得挥发度损失和变质损失;
③ 溶剂得再生费用,即解吸操作费用.(在三者中占比例最大)
常用得解吸方法有升温,吹气,减压,其中升温与吹气特别是升温与吹气同时使用最为常见.减压有利解吸,加压有利吸收,溶剂在吸收与解吸设备之间循环,其间得加热和冷却,泄压与加压必消耗较多得能量,故采用减压解吸不常见.若溶剂得溶解能力差,离开吸收塔得吸收液中溶质浓度低,则所需得溶剂循环量大,再生能耗也大.若溶剂得溶解能力对温度变化不敏感,所需解吸温度较高,溶剂再生得能耗也将增大.
若吸收了溶质以后得溶液是产品,此时不再需要溶剂的再生,这种吸收过程自然是最经济的.
提高吸收操作经济性的一种措施是对吸收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使系统的总费用最低),单塔吸收优化设计较容易,解题指南中有介绍(课程优化设计要做),吸收—解吸系统优化设计较难,许多问题有待研究解决(感兴趣的同学可去解决)
(7)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
① 物理吸收:吸收时溶质与溶剂不发生明显的化学反应,如上述洗油吸收苯,水吸收CO2,SO2等.
② 化学吸收:吸收时溶质与溶剂或溶液中的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如CO2在水中的溶解度甚低,但若用K2CO3水溶液吸收CO2,则在液相中发生下列反应:
K2CO3+CO2+H2O=2KHCO3
从而使K2CO3水溶液具有较高的吸收CO2的能力,作为化学吸收可被利用的化学反应一般都满足以下条件:
可逆性.若该反应不可逆,溶剂将难以再生和循环使用
较高的反应数率.若反应速率较慢,应研究加入适当的催化剂以加快反应速率.
(8)本章所作的基本假定
① 单组分吸收.其余组分可视为一个惰性组分
② 溶剂的蒸汽压很低,因此气相中不含溶剂蒸汽
8.2气液相平衡
吸收(传质)与传热两个过程的相似处:
传热与吸收过程均由三步构成(解释三步相似),但两个过程也有不同处:传热的推动力是两流体的温度差,过程的极限是两流体的温度相等;吸收的推动力不是两相的浓度差,过程的极限也不是两相的浓度相等.这是由于气液之间的相平衡不同于冷热流体之间的热平衡,气液相平衡关系是吸收过程的重要基础,我们将详细讨论它.
8.2.1平衡溶解度
在一定的温度与总压下,使一定量的溶剂与溶质接触,溶质便由气相向液相转移,随着溶液浓度的逐渐增高,传质速率将逐渐减慢,最后降为零,此时液相中溶质达到饱和,浓度达到一最大限度(为液相中溶质A的摩尔分数,下标e代表平衡),这时称气液两相达到相平衡,称为平衡溶解度,简称为溶解度(溶解度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相平衡关系亦可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如~,~,~,~等).
注意:此时并非没有溶质分子继续进入液相,只是任何瞬间进入液相的溶质分子数与从液相逸出的溶质分子数恰好相等,在宏观上过程就象是停止了.这种状态称为相际动平衡,简称相平衡.
(1)溶解度曲线
对单组分物理吸收的物系,根据相律,自由度数F为F=C-Φ+2=3-2+2=3(C=3,溶质A,惰性组分B,溶剂S,Φ=2,气,液两相),即在温度,总压,气,液相组成共4个变量中,由3个自变量(独立变量),另1个是它们的函数,故可将平衡时溶质在气相中的分压表达为温度,总压和溶解度的函数:
有关气液相平衡关系的理论还不够完善,故上述平衡关系的具体函数形式还不能从理论上推出,一般时针对具体物系进行实验测定.实验表明,当总压不太高(一般<0.5Mpa)时,对平衡的影响可以忽略,而温度对平衡的影响颇大.图8-3为不同温度下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从此图可以看出,↑同一下↓或同一下↑.~图直接反映了相平衡的本质(气相组成用分压表示直观),可直截了当地用以思考与分析.后面在讨论吸收塔的计算问题时所涉及到的许多关系式如物料衡算关系式,填料层高度计算式等其中的气液组成均用摩尔分数(气相),(液相)表示,故以摩尔分数,表示的相平衡关系可以方便地与吸收的上述关系一起对整个吸收过程进行数学描述.图8-4为SO2 在101.3Kpa下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图中气,液组成用摩尔分数,表示.图8-3~关系曲线为何不指定总压 (或吸收)
②解吸(<解吸)
(2)指明过程的极限
(3)计算过程的推动力
8.3 扩散和单相传质
在分析任一化工过程时都需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过程的极限和过程的数率.吸收过程的极限决定于吸收的相平衡常数,在8.2节中作了讨论.本节将讨论吸收的速率问题.吸收过程涉及两相间的物质传递,它包括三个步骤:
溶质由气相主体传递到两相界面,即气相内的物质传递;
溶质在相界面上的溶解,由气相转入液相,即界面上发生的溶解过程
溶质自界面被传递至液相主体,即液相内的物质传递.
通常,第②步即界面上发生的溶解过程很容易进行,其阻力很小()故认为相界面上的溶解推动力亦很小,小至可认为其推动力为零,则相界面上气,液组成满足相平衡关系,这样总过程的速率将由两个单相即①步气相和③步液相内的传质速率所决定.无论是气相还是液相,物质传递的机理包括以下两种.
(1)分子扩散.类似于传热中的热传导,是分子微观运动的宏观统计结果.混合物中存在温度梯度,压强梯度及浓度梯度都会产生分子扩散,本章仅讨论因浓度梯度而造成的分子扩散速率.发生在静止或层流流体里的扩散就是分子扩散.
(2)对流传质.是凭藉流体质点的湍流和漩涡而引起的扩散称为对流传质.发生在湍流流体里的传质除分子扩散外更主要的是对流传质.
将一勺砂糖投于杯水中,片刻后整杯的水都会变甜,这就是分子扩散的结果.若用勺搅动杯中水,则将甜得更快更均匀,那便是对流传质的结果.
以下仅讨论定态条件下双组分物系的分子扩散和对流传质.
8.3.1双组分混合物中的分子扩散
(1)费克定律
只要流体内部有浓度梯度,就会产生分子扩散,在恒温恒压下,一维分子扩散速率可用费克定律表达如下:
浓度梯度指向浓度增加的方向,而扩散向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故式中加-负号.为组分A在双组分混合物A,B中的扩散系数.
对双组分混合物,在总浓度(对气相也可说总压)各处相等及=常数的前提下,也有
(前提为常数,对气压为总压不变)
也就是说费克定律中的""为"分子对称面",A,B两组分的分子扩散速率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否则就不能保证总浓度(或总压)不变.
(2)分子扩散与主体流动
气液相界面只允许溶质A溶解穿过,惰性气体B不能溶解穿过,也不允许溶剂S逆向汽化通过.由于界面处A组分不断被溶解吸收,,A组分存在浓度梯度 ,其方向指向A组分浓度高的方向为正,而A组分的分子扩散方向与其相反,朝界面扩散惰性气体B组分由于不能被液体吸收,故B组分在相界处的浓度高于气相主体,B组分存在浓度梯度,其方向指向B组分浓度高的方向为正,而B组分的分子扩散方向与其相反,朝气相主体扩散.
当液相能以同一速率向界面供应B组分时,界面处保持恒定,则,这种情况属于等分子反向扩散(下一章精馏属于这种情况).吸收过程液相不存在B组分,不可能向截面提供B组分,故吸收过程所发生的是组分A的单向扩散,而不是等分子反向扩散.
由于界面处组分A被液体吸收及组分B反向扩散离开界面,都将导致截面处气体总压降低,使气相主体与界面之间产生微小压差,这一压差必然促使混合气体向界面流动,此流动称为主体流动.
主体流动不同于扩散流(或),扩散流是分子微观运动的宏观结果,它所传递的是纯组分A或纯组分B.主体流动系宏观运动,它同时携带组分A与B流向界面.在定态条件下,主体流动所带组分B的量必恰好等于组分B反向扩散的量,以使保持恒定.
因气相主体与界面间的微小压差便足以造成必要的主体流动,因此气相各处的总压(或)仍可认为基本上是相等的,即的前提依然成立.
(3)分子扩散的速率方程
通过静止或层流气膜中与界面平行的任一静止平面PQ的物流由三个:两个扩散流和,及一个主体流动.设通过静止考擦平面PQ的净物流为N,对平面PQ作总物料衡算可得
式中:N——
——
——
——
上式说明,尽管主体流动与净物流的含义不同,但主体流动的速率与净物流速率N必相等.
为了求出组分A因分子扩散和主体流动而造成的传质速率,可在平面PQ处组分A作物料衡算得:
式中: ——因组分A存在浓度梯度引起的分子扩散速率;
——主体流动中A所占的传递速率.
一般情况下,对双组分物系,净物流速率N即包括组分A也包括组分B,即
故: (8-16)
与有关
(4)分子扩散速率的积分式
上式分子扩散速率微分式中包含和两个未知数,只有已知和之间的关系时,才能积分求解,下面讨论两种常见的情况.
等分子反向扩散(精馏)
等分子反向扩散时没有净物流(因而也无主体流动=0),则,故
令,为扩散距离,积分上式得
此式表明等分子反向扩散时组分A的浓度分布为一直线.如图8-11所示.
对气相
单向扩散(吸收)
前已述及,吸收过程主体流动所带组分B的量必等于组分B反向分子扩散的量,故惰性组分B的净传递速率,可改写为:
令
则
故
此式表面单向扩散时组分A的浓度分布为一对数函数,如图8-12所示.
对气相
与等分子反向扩散速率方程相比,单向扩散时多了一个因子或, ,我们称之为漂流因子(数),它反映了主体流动对传质速率的影响,,主体流动作用,对吸收愈好,这就如顺水推舟,水流使船速加大,故称之为漂流因子.若,,主体流动的影响可略去.
8.3.2扩散系数
扩散系数是物质的一种传递性质.它在传质中的作用与导热系数在传热中的作用相类似,但比导热系数更为复杂:一种物质的扩散总是相对于其他物质而言的,所以它至少要涉及两种物质,同一组分在不同混合物中的扩散系数是不一样的;扩散系数还与体系体系的温度,总压(气相)或浓度(液相有关).目前,扩散系数可由以下3种途径获得:
试验测得.试验测定是求物质扩散系数的根本途径,后面通过例8-2说明试验测定扩散系数的方法,当然还有其他的试验测定法.
有的手册中查得.
借助某些经验的或半经验的公式进行估算(查不到D又缺乏进行试验测定的条件时).
组分在气体中的扩散系数
表8-1列出总压在101.3kpa下某些气体在空气中的扩散系数数值,由表可见气体扩散系数的值约为.
经分子运动论的理论推导与试验修正,可以得到估算气体扩散系数的半经验式,如式(8-23)所示.该式形式复杂不须记住,只要能正确使用即可.由该式可知气体扩散系数D与A,B两组分的性质,体系和温度,压强有关.对一定物系气体D与绝对温度T的1.81次方成正比,与压强p成反比,式(8-24)须记住.
例8-2,解:
通过静止气体层的扩散为单向扩散,且为一非定态过程,但因扩散距离z的变化缓慢,故可作为拟定态处理.扩散速率可用式(8-22)表示
为求D必须知道,设汽化时间为,则的汽化速率也可用液面高度变化的速率表示,即
所以
=
=9.12×10-6m2/s
注意:①本题的难点在何处 ()②本解法与书本解法的区别在何处
组分在液体中的扩散系数
表8-3列出了某些物质在液体中的扩散系数,由于液体中的分子要比气体中的分子密集的多,可以预计其扩散系数要比气体中的扩散系数小的多,由表8-3知,液体中的扩散系数的数量级约为10-5cm2/s,为气相中的万分之一(气相约10-1~1cm2/s).
由于液体中的扩散在理论上还不成熟,用半经验式估算流体扩散系数不如气体可靠.此外,液体中组分的浓度对扩散系数由很大的影响.对很稀的非电解溶液可按(8-25)估算.此式亦不须记住,但须记住式(8-26),D与T成正比,与成反比.
8.3.3对流传质
(1)对流传质的贡献
通常传质设备中的流体都是流动的,流动流体与相界面之间的物质传递称为对流传质(如前述溶质由气相主体传到相界面及由相界面传到液相主体).流体的流动加快了相内的物质传递,层流及湍流两种流动加快传质的原因如下:
层流流动
此时溶质A组分再垂直于流动方向上的传质机理仍为分子扩散,但流动改变了横截面MN上的浓度分布,以气相于相界面的传质为例,组分A的浓度分布由静止气体的直线1变为曲线2,根据分子扩散速率方程式
由于相界面出浓度梯度变大,强化了传质.
湍流流动
大多数传质设备中流体的流动都属于湍流.湍流主体中流体产生大量的漩涡,引起流体质点间的剧烈混合,促进了横向(传质方向)的物质传递,流体主体的浓度分布被均化,浓度分布如曲线3所示.界面处的浓度梯度进一步变大,在主体浓度与界面浓度差相等的情况下,传质速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对流传质速率
对流传质现象极为复杂,以湍流流动为例:在湍流主体中存在大量漩涡,传质只要靠涡流扩散;靠近界面附近有一层很薄的层流底层,传质主要靠分子扩散;在湍流主体和层流底层之间的过渡区漩涡扩散和分子扩散都存在.对流扩散速率可仿照分子扩散的速率写成:
不像D那样是物性参数,它与流体的湍动程度有关,也与流体质点的位置有关,难于用试验的方法测定,故的表达式形式好看但不好用,因而不能将代入的表达式中积分求出对流传质速率,怎么办 目前一般是仿照对流给热,将对流传质速率方程写成类似于牛顿冷却定律或的形式,即认为正比于流体主体浓度与界面浓度之差,但与对流传热不同的是气液两相的浓度都可用不同的单位表示,所以可写成多种形式:
气相与界面间的
式中: 以分压差表示推动力的气相传质系数或
式中: 以摩尔分数差表示推动力的气相传质系数
界面与液相间的
式中: 以浓度差表示推动力的液相传质系数
或
式中: 以摩尔分数差表示推动力的液相传质系数
注意:各有与相应的推动力一一对应,他们的单位是什么
比较以上各式可得出:
上述处理方法实际上是将一组流体主体浓度和界面浓度之差作为对流传质的推动力,而将影响对流传质的众多因素包括到气相(或液相)传质系数中.现在问题归结到如何得到各种具体条件下的传质系数(用试验测定的方法),对这么复杂的问题,具体用何种试验研究方法比较适宜 (因次分析法)
(3)传质系数的无因次关联式
找出影响传质系数的因素,式中d为定性尺寸,D为扩散系数
对各变量的因次进行分析,得出无因次数群的函数表达式:
式中:准数定义见p19
由试验测定函数的定量关系
对降膜式吸收器 ,
然而,实际使用的传质设备形式各样(各种填料塔和板式塔),塔内流动情况十分复杂,两相的接触面液往往难以确定,这使对流传质分系数(气相或液相)的一般准数关联式远不及传热那样完善和可靠.同学们以后设计塔设备时要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找出自己的设计条件相近的传质系数关联式,有条件应通过试验测定.
8.3.4三传(质量,动量,热量传递)类比
三传之间彼此有些类似的规律可进行类比研究(自学).
8.3.5对流传质理论
上述关于对流传质问题的处理方法时基于因次分析的试验法,并未对对流传质过程做理论上的探讨.为了揭示对流传质系数的物理本质,从理论上说明各因素对它的影响,不少研究者采用数学模型法加以研究,提出了多种传质模型.我们先简要回顾上学期学过的数学模型法的主要研究步骤:
将复杂的真实过程本省简化成易于用数学方程式描述的物理模型;
对所得到的物理模型进行数学描述即建立数学模型;
通过试验对数学模型的合理性进行检验并测定模型参数.
不同的研究者对过程的理解不同从而导出不同的模型,下面简要介绍三个重要的产值模型.
有效膜理论(惠特曼 Whitman,1923年)
物理模型惠特曼对复杂的对流传质过程作如下简述:a,气液相界面两侧各存在一层静止的或作层流流动的气膜和液膜,其厚度分别为和,气相或液相主体内由于流体高度团动混合均匀故不存在浓度差,所有浓度差集中于有效气膜和液膜内,故气相和液相的传质阻力也全部集中于该两层有效膜内;b,静止或层流有效 膜中的传质是定态的分子扩散.
数学模型.
根据上述有效膜物理模型,通过膜的扩散为分子扩散,且吸收为单向扩散,故分别可用式(8-22)和式(8-20)描述气膜和液膜的传质情况:
气膜
式中:
液膜
式中
③ 试验测定模型参数
中分别包含了待定的参数与,既有效膜的厚度,称之为数学模型参数,需由试验测定.如果该模型能有效地反映过程的实质,那么,应主要取决于流体的流动状况(流体湍动越剧烈,膜厚度越薄,反之亦然)而与溶质组分A的扩散系数D无关,然而以上两式预示均正比于D,而试验结果表面,两者不符合.若为了与试验结果相吻合,有效膜厚度不仅与流动状况有关,而且与扩散系数D有关.这样,,不是实际存在的有效膜厚度,而是一种虚拟的或当量的膜厚,从而失去了该膜型应具有的理论含义.
由于有效膜理论与实际情况有些不符,促使许多研究者对对流传质理论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提出的理论,下面介绍两种)
溶质渗透理论(希格比 Higbie,1935年)
希格比认为液体在流动过程中每隔一定时间发生一次完全的混合,使液体的浓度均匀化,在时间内,液相中发生的不再是定态的扩散过程,而是非定态的扩散过程.根据上述假设经数学描述得到:
与试验结果较吻合,但难以测定.
表面更新理论(丹克沃茨 Danckwerts,1951年)
丹克沃茨认为液体在流动过程中表面不断更新,即不断地有液体从主体转为界面而暴露于气相中,这种界面不断更新使传质过程大大强化,其原因在于原来需要通过缓慢的扩散过程才能将溶质传至液体深处,现通过表面更新,深处的液体就有机会直接与气体接触以接受传质.定义S为表面更新频率,经过数学描述并求解得到:
与试验结果较吻合,但S难求.
综上所述,溶质渗透理论和表面更新理论比有效膜理论更接近实际情况,但或S难以测定,将它们用于传质过程的设计仍有一段距离,故目前用于传质设备设计主要还是有效膜理论.
8.4 相际传质
溶质从一个相转移到另一个相称为相际传质或两相间的传质.吸收过程的相际传质是由气相与界面间的对流传质,界面上溶质组分的溶解,液相与界面间的对流传质三个过程串联而成.解决吸收过程相际传质速率问题目前是用双膜模型.
双膜模型
双膜模型的要点如下:
在相互接触的气液两相间存在着稳定的相界面,界面两侧分别存在着一个很薄的有效层流气膜和液膜,被吸收的溶质组分只能分子扩散的方式通过这两层膜,气相和液相的浓度变化(即推动力)及阻力均分别几种在这两层膜中,故
气相与界相=气相传质推动力/气相传质阻力
界面与液相=液相传质推动力/液相传质阻力
在相界面上不存在传质阻力,所需传质推动力等零,即在界面上气,液两相浓度成平衡,.
对稀溶液:(通过原点的直线)
或在计算范围内平衡线近似为直线:(图8-19)
相际传质速率方程
以上求的两个式子中可通过试验测定求得,但两式中的界面组成难求,实际使用时须设法从式中消去.如何消去呢 既然我们讨论的是定态传质问题,气相与界面间的传质速率应等于界面与液相的传质速率,即
为消去界面浓度,上式最右端分子分母均乘以m,并将串联过程的推动力加和以及阻力加即得:
对稀溶液,则,故上式成为:
吸收总推动力/吸收总阻力
令 (总阻力=气膜阻力+液膜阻力,符合双膜模型 )
以气相摩尔分数差为总推动力的总传质系数,.
思考题:①若平衡关系为,上式成立否 为什么:
②为得到以为总推动力的总传质(相对传质)速率方程,该如何处理
=吸收总推动力/吸收总阻力
比较的表达式可知
③ 你能导出解吸时的总传质(相际传质)速率方程吗 若能请导出其表达式,并与吸收的方程比较.
解吸时总推动力与吸收相反,但总传质系数与吸收相同.
(3)传质速率方程的各种表达形式
由于传质速率方程中的传质系数可用总传质系数或某一相的分传质系数两种方法表示,相应的推动力也有总推动力或某一相的推动力两种,而气液相的浓度又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表示,相平衡方程亦有不同的表达形式,故传质速率方程也有多种形式.表8-4列出了几种常用的速率方程,使用时应特别注意不同的推动力应对应于不同的传质系数.在解题指南p267表15-2中列出了相平衡方程为所对应的传质速率方程.上标*代表平衡相当于教材下标e,Y,X为摩尔比,它们于y,x的关系为,,今后若题目给定的时该形式的相平衡方程,就要使用与之相应的传质速率方程.另外表15-2中的H与本教材表8-4中的H为倒数关系.
8.4.2传质阻力的控制步骤
从前面根据双膜模型导出的结果可知总传质阻力为气膜传质阻力与液膜传质阻力之和,即
,
(1) 气膜阻力控制
当时,,即,此时的传质阻力主要集中于气膜,称这种情况为"气膜阻力控制".显然,对于气膜阻力控制的吸收过程,欲提高传质速率,在选择设备形式及确定操作条件时需设法提高以减小气膜阻力,如气体流率,.这与对流传热时为提高传热传热速率需设法提高小的以减小传热阻力类似.易溶气体溶解度大,平衡线斜率m小,其吸收过程往往是气膜阻力控制,如用水吸收,用弄硫酸吸收水蒸汽等均为气膜控制.
(2)液膜阻力控制
当时,,即,此时的传质阻力只要集中于液膜,称这种情况为"液膜阻力控制".显然,对于液膜阻力控制的吸收过程,欲提高传质速率,在选择设备形式及确定操作条件时需设法提高以减小气膜阻力,如液体流率,.难溶气体溶解度小,平衡线斜率m大,其吸收过程多为液膜控制,如用水吸收等均为液膜控制.
用水吸收及丙酮蒸汽,气膜阻力和液膜阻力各占一定比例,此时应同时设法减小气膜阻力和液膜阻力,传质速率才会有明显提高,我们称这种情况为"双膜控制".
例8-4
8.5低含量气体吸收
8.5.1吸收过程的数学描述
以逆流填料吸收塔为例,如右图所示
(1)底含量气体吸收底特点
① G,L可视为常量
② 吸收过程时等温底(不必进行热衡)
③ 传质系数为常量
底含量气体吸收底上述特点将使计算过程大为简化.
(2)全塔物料衡算
(3)料衡算和传递速率的微分表达式
沿塔高(的正方向)气液浓度是连续变化的,传质推动力和传质速率也是沿塔高变化的,必须先列出无聊衡算和传质速率的微分表达式,然后沿塔高积分得到积分式才能用于吸收过程计算.取微元塔段作物料衡算得
对气相 ()
式中:G——,为塔截面积;
——,为传质面积;
——,为传质面积,为填料体积;
——,高度.
对液相
(4)传质速率积分式
(5)传质单元数欲传质单元高度
令
C. 如图中的实验装置用于测量大麦种子的呼吸速率.实验开始时,用夹子夹紧橡皮管并使图中U形管内两侧有色液
(1)分析图示及题干可知,该实验通过测定吸收O2的速率来衡量呼吸速率,故在两个装置中都加入了NaOH溶液,其目是吸收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从而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
(2)装置A中的种子是活的,可进行呼吸作用;消耗O2,而产生CO2,由于装置中的NaOH溶液能与CO2反应,故装置A中有色液体的变化量表示大麦种子呼吸作用消耗氧的体积.
(3)在实验的两个装置中,设置B装置的目的是排除由物理因素引起的气体热膨胀对实验结果的干扰,起对照作用.故应对装置B中对大麦种子进行灭菌处理,防止种子表面的细菌等微生物的呼吸作用产生或吸收的气体影响实验结果;环境温度上升会引起装置中的气体膨胀,从而导致装置B中有色液体的变化.
(4)用装置A的结果加上装置B(校正值)的结果是80mm3/g,这是10克大麦种子的,再除以10就是所要的结果(O2吸收速率:80mm3/10g=8mm3g-1h-1).
故答:
(1)吸收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
(2)大麦种子呼吸作用消耗氧的体积
(3)灭菌是防止细菌呼吸作用产生或吸收的气体影响实验结果由于环境温度上升而引起的气体膨胀对照(排除由物理因素引起的气体热膨胀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4)O2吸收速率=80mm3/10g=8mm3g-1h-1
D. 某同学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测定果蝇幼虫的呼吸速率。实验所 用毛细管横截面积为1 mm2,
[答案]B
[解析]图中X为NaOH溶液,用以吸收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软管夹关闭后液滴将向左移回动,A错误;在20~30 min内氧气的平答均吸收速率为(130-65)/10=6.5 mm3/min,B正确;如将X换为清水,并将试管充入N2无法测定果蝇幼虫无氧呼吸速率,因为果蝇幼虫无氧呼吸既不消耗氧气也不产生二氧化碳,液滴不会移动,无法观察,C错误;增设的对照实验应该将果蝇加热变成死果蝇,并将该装置置于相同的环境中,D错误。
E. 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用下图甲所示实验装置测定果蝇幼虫的呼吸速率.实验开始时,打开软管夹,将装置放入25
(1)分析实验装置可知,X的作用是吸收细胞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该物质是NaOH,由于细回胞呼吸消耗氧气答释放二氧化碳,释放的二氧化碳被NaOH吸收,试管中的气压下降,毛细管内的液滴向左移动.
(2)由表格实验数据可知,在20min~30min内,液滴移动的距离是130-65=65mm,毛细管横截面积为1mm2,所以氧气减少的体积是65mm×1mm2=65mm3,在20min~30min时氧气的平均吸收速率为65mm3÷10min=6.5mm3/min.
(3)此实验没有对着实验,应设置一对照实验消除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可以增加一相同的实验装置,将活的果蝇换成死的果蝇作为对照.
故答案应为:
(1)NaOH左
(2)6.5(3)将活的果蝇换成死的果蝇,其他条件保持不变
F. 有没有有关氮气吸附实验的分析资料
实验六 吸收实验
(一)丙酮填料吸收塔的操作及吸收传质系数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填料吸收塔的结构和流程;
2、了解吸收剂进口条件的变化对吸收操作结果的影响;
3、掌握吸收总传质系数Kya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内容
1、测定吸收剂用量与气体进出口浓度y1、y2的关系;
2、测定气体流量与气体进出口浓度y1、y2的关系;
3、测定吸收剂及气体温度与气体进出口浓度y1、y2的关系;
三、实验原理
吸收是分离混合气体时利用混合气体中某组分在吸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而达到分离的一种方法。不同的组分在不同的吸收剂、吸收温度、液气比及吸收剂进口浓度下,其吸收速率是不同的。所选用的吸收剂对某组分具有选择性吸收。
1、吸收总传质系数Kya的测定
传质速率式: NA=Kya·V填·△Ym (1)
物料衡算式: G空(Y1-Y2)=L(X1-X2) (2)
相平衡式: Y=mX (3)
(1)和(2)式联立得: Kya= (4)
由于实验物系是清水吸收丙酮,惰性气体为空气,气体进口中丙酮浓度y1>10%,属于高浓度气体吸收,所以:
Y1= ; Y2= ;
G空—空气的流量(由装有测空气的流量计测定),Kmol/m2·h;
V填—与塔结构和填料层高度有关;
其中: (5)
; ;
L—吸收剂的流量(由装有测吸收剂的流量计测定), Kmol/m2·h;
m---相平衡常数(由吸收剂进塔与出塔处装的温度计所测温度确定),吸收温度:
附:流量计校正公式为:
, L/h (GN为空气转子流量计读数)
单位变换: ,Kmol/m2·h;(其中,A为塔横截面积, )
,Kmol/m2·h;(其中,L0是水流量l/h,M0是水的摩尔质量)
2、吸收塔的操作
吸收操作的目标函数:y2 或 η=
影响y2 有:1).设备因素;2).操作因素。
1).设备因素
a、填料塔的结构
典型的填料塔结构为塔体是一圆形筒体,筒体内分层安放一定高度的填料层,填料层底端由搁栅支撑,液体分布器和液体再分布器将吸收剂均匀地分散至整个塔截面的填料上。液体靠重力自上而下流动,气体靠压差自下而上流动。填料的表面覆盖着一层液膜,气液传质发生在气液接触面上。
最早的填料拉西(1914)由拉西发明,它是一段外径和高度相等的短管,时隔多年,鲍尔环,阶梯环,弹簧填料,θ环填料……不锈钢金属
图1. 填料塔结构示意图
丝网波纹填料,以及种类繁多的规整填料。评价填料特性的三个数字:
i)比表面积 a (m2/m3) 越大越好;
ii)空隙率ε 气体阻力尽可能小,ε越大越好;
iii)单位堆积体积内的填料数目n。
b、 填料的作用
(1) 增加气液接触面积
应满足:i) 80%以上的填料润湿。
ii) 液体为分散相,气体为连续相 (反之为鼓泡塔,失去填料的作用) 。
(2) 增加气液接触面的湍动
应满足:i) 保证气液逆流。
图2. 操作线与平衡线的关系
ii) 要有适宜的液气比,若气速过大,液体下降速度为零,即发生液泛。填料塔的操作满足了上述要求,填料才会起作用。
c、 液体分布器的作用
(1)较高的填料层,需分段安装液体再分布器。
(2)克服液体向壁偏流现象,为此,每隔一定高度的填料层,要装有液体再分布器。
(3)使填料均匀润湿,从而增加气液接触面积。
2)、操作因素
本文所强调对于特定的吸收过程,改变L、t、x2三要素对改善y2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即回答特定的吸收过程,三要素中哪一个是控制因素。
(1)、当L/G >m时,推动力△ym 由操作线某一端靠近平衡线的那一头所决定,见图2所示。若增加吸收剂L的流量导致解吸超负荷,解吸不彻底,所引起的后果是吸收剂进口浓度x2增加,从而使吸收后尾气浓度y2 也增加。针对这种情况,控制操作要素是x2,降低x2,见图2所示。
其方法有二种:
i)改善解吸塔的操作,采用一切能使解吸彻底的方法。
ii)增加新鲜吸收剂的用量。
(
2) 当L/G<m时,若适当增加吸收剂流量,其一改善了操作线的斜率,见图3所示,△ym将增加;其二对液膜传质分系数的提高也有一定的贡献。如果物系属于液膜控制,此时的控制操作要素是适当增加吸收剂的流量L。
但是,L的增加有适度的要求,一般为L/G=(1.1~2)(L/G)min,还应同时考虑再生设备的处理能力。
(3)当吸收系强放热过程时,意味着自塔顶而下,吸收液温度增加很大,甚至达到了解吸温度。此时的平衡线斜率变陡,传质推动力△ym下降,见图4所示。如,用水来吸收SO3制H2SO4,第一步只能先制得93%的硫酸,再用93%硫酸冷却后吸收SO3,经脱去少量水,才制得98%浓硫酸。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控制操作要素是吸收剂温度t,即吸收液需经中间冷却后再吸收。
四、实验装置流程图
1、设备流程图
2、 主要设备仪表
管道加热器,吸收塔,丙酮鼓泡器,压力定值器,空气压缩机,流量计,测温仪表
3、 主要设备参数
玻璃弹簧填料塔参数:塔径:35mm 填料高度:240mm 定值器参考设定压力:0.02-0.08MPa
瓷拉西环填料塔参数:塔径:35mm 填料高度:400mm 定值器参考设定压力:0.02-0.08MPa
4、 用气相色谱测丙酮的操作条件(气相色谱仪GC961T)
进样器温度: 150℃ 热导池温度: 150℃
柱箱初始温度: 150℃ 载气流量A: 刻度5左右
载气流量B: 刻度5左右 电流: 80MA
进样量(六通阀进样): 25ML
五、实验步骤
1、打开吸收剂计量流量计至刻度为2 L/h。
2、打开空气压缩机,调节压力定值器至刻度为0.02Mpa,此压力足够提供气体流动的推动力,因为尾气排放直接放空。
3、调节液封装置中的调节阀使吸收塔塔底液位处于气体进口处以下的某一固定高度。
4、调节空气计量流量计至刻度为400 L/h。
5、待稳定10 min后,分别对气体进、出口y1、y2取样分析,为使实验数据准确起见,先取y2,后取y1;取样针筒应在取样分析前用待测气体洗二次,取样量近30ml。
6、当常温吸收实验数据测定完后,将吸收剂进口温度调节器打开,旋至电流刻度为1.2A,待进、出口温度显示均不变时,取样分析。
注意事项:
1、 室温大于15℃时,空气不需加热,即可达到配料要求。若室温偏低,可预热空气使y1达到要求。
2、 各仪表读数恒定5min以后,即可记录或取样分析有关数据,再按预先设计的实验方案调节有关参数。
3、 用微量针管取样时,应特别仔细,按老师要求操作。
六、实验报告的内容和要求
1、 数据采集完后用计算机进行处理。
2、 取一组数据进行示例计算,计算出ΔYm、η、Kya。
3、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
七、思考题
1、 从传质推动力和传质阻力两方面分析吸收剂流量和吸收剂温度对吸收过程的影响?
2、 从实验数据分析水吸收丙酮是气膜控制还是液膜控制,还是两者兼有之?
3、 填料吸收塔塔底为什么必须有液封装置,液封装置是如何设计的。
4、 将液体丙酮混入空气中。除实验装置中用到的方法外,还可有哪几种?
附表:
原始数据记录表格
No 液相流量L/h 气相流量L/h 液相进口温度℃ 液相出口温度℃ 气相进口浓度mol% 气相出口浓度mol%
1
2
3
4
5
(二)氨填料吸收塔的操作及吸收传质系数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填料吸收塔的结构和流程;
2、了解吸收剂进口条件的变化对吸收操作结果的影响;
3、掌握吸收总传质系数Kya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内容
1、测量某喷淋量下填料层(ΔP/z)--U关系曲线;
2、在一定喷淋量下,计算混合气体中氨组分为O.02靡尔比时的传质系数Kya。
三、实验原理
1、总传质系数Kya的测定
(1)
式中:v--空气的摩尔流量 mol/h;
Kya--传质系数 mol/m3·h;
Ω—塔的横截面积 m2;
HOG--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 m。
由(7--1)可知, (2)
2、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的HOG的测定:
(3)
式中: Z--填料层总高度 m;
NOG--气相总传质单元数;
3、气相总传质单元数NOG的测定,
(4)
式中:y1--塔底气相浓度;
y2--塔顶气相依度;
ΔYm--平均浓度差。
4、气相平均推动力ΔYm的测定:
(5)
5、吸收塔的操作和调节:
吸收操作的结果最终表现在出口气体的组成y2上,或组分的回收率η上。在低浓度气体吸收时,回收率可近似用下式计算:
(6)
吸收塔的气体进口条件是由前一工序决定的,控制和调节吸收操作结果的是吸收剂的进口条件:流率L、温度t、浓度X三个要素。
由吸收分析可知,改变吸收剂用量是对吸收过程进行调节的最常用的方法,当气体流率G不变时,增加吸收剂流率,吸收速率NA增加,溶质吸收量增加,那么出口气体的组成y2减小,回收度η增大。当液相阻力较小时,增加液体的流量,传质总系数变化较小或基本不变,溶质吸收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传质平均推动力Δym的增加而引起的,即此时吸收过程的调节主要靠传质系数大幅度增加,而平均推动力可能减小,但总的结果使传质速度增大,溶质吸收量增大。
吸收剂入口温度对吸收过程影响也甚大,也是控制和调节吸收操作的一个重要因素。降低吸收剂的温度。使气体的溶解度增大,相平衡常数减小。
对于液膜控制的吸收过程,降低操作温度、吸收过程的阻力 将随之减小,结果使吸收效果变好,y2降低,而平均推动力ΔYm或许会减小。对于气相控制的吸收过程,降低操作温度,过程 阻力 不变,但平均推动力增大,吸收效果同样将变好。总之,吸收剂温度的降低,改变了相平衡常数,对过程阻力及过程推动力都产生影响,其总的结果使吸收效果变好,吸收过程的回收度增加。
吸收剂进口浓度x2是控制和调节吸收效果的又一重要因素。吸收剂进口浓度x2降低,液相进口处的推动力增大,全塔平均推动力也将随之增大而有利于吸收过程回收率的提高。
应当注意,当气液两相在塔底接近平衡( )欲降低y2,提高回收率,用增大吸收剂用量的方法更有效,见图(a)。但是,当气液两相在塔顶接近平衡时( )提高吸收剂用量,即增大 并不能使y2明显的降低,只有用降低吸收剂入塔浓度x2才是有效的,见图(b)。
四、实验设备、仪表及流程图
1、设备参数:
(1)鼓风机:XGE型旋涡气泵,型号2,最大压力1176Kpa,最大流量:75m3/h
(2)填料塔:材质为硼酸玻璃管,内装10X10X1.5瓷拉两环,填料层高度Z=0.4m;
填料塔内径D=0.075m
(3)液氨瓶一个
2、流量测量
(1)空气转子流量计:型号:LZB—25 流量范围:2.5—25m3/h 精度:2.5℅
(2)水转子流量计: 型号:LZB--6 流量范围:6—60l/m 精度:2.5℅
3、浓度测量:
(1)塔底吸收液浓度分析:定量化学分析仪一套。
(2)塔顶尾气浓度分析:吸收瓶、量气瓶、水准瓶一套。
4、实验装置及流程图
五、实验方法及步骤
1、测量某喷淋量下填料层(ΔP/Z)一U关系曲线
先打开水的调节阀,使水的喷淋量为40L/h,后启动鼓风机,用空气调节阀调节进塔的空气流量,按空气流量从小到大的顺序读取填料层压降ΔP,转子流量计读数和流量计处空气温度,并注意观察塔内的操作现象,一旦看到液泛现象时记下对应的空气转子流量计读数。在对数坐标纸上标出液体喷淋量为40L/h时(ΔP/Z)一U关系曲线,确定液泛气速与观察的液泛气速相比较。
2、测一定空气流量和水流量下的氨气的吸收效果
选择适宜的空气流量和水流量(建议水流量为30L/h),计算向进塔空气中送入的氨气流量,使混合气体中氨组分为0.02左右摩尔比。待吸收过程基本稳定后,记录各流量计读数和温度,记录塔底排出液的温度,并分析塔顶尾气及塔底吸收液的浓度。
3、尾气分析方法
a、排出两个量气管内空气,使其中水面达到最上端的刻度线零点处,并关闭三通旋塞。
b、用移液管向吸收瓶内装入5ml浓度为0.005M左右的硫酸并加入1一2滴甲基橙指示液。
c、将水准瓶移至下方的实验架上,缓慢地旋转三通旋塞,让塔顶尾气通过吸收瓶,旋塞的开度不宜过大,以能使吸收瓶内液体以适宜的速度不断循环为限。
从尾气开始通入吸收瓶起就必需始终观察瓶内液体的颜色,中和反应达到终点时立即关闭三通旋塞,在量气管内水面与水准瓶内水面齐平的条件下读取量气管内空气的体积。
若某量气管内已充满空气,但吸收瓶内未达到终点,可关闭对应的三通旋塞,读取该量气管内的空气体积,同时启用另一个量气管,继续让尾气通过吸收瓶。
d、用下式计算尾气浓度Y2
因为氨与硫酸中和反应式为:
所以到达化学计量点(滴定终点时),被滴物的摩尔数 和滴定剂的摩尔数 之比为:
式中: , ---分别为NH3和空气的摩尔数
---硫酸溶液体积摩尔浓度,mol溶质/L溶液
---硫酸溶液的体积,mL
---量气管内空气总体积,mL
T0---标态时绝对温度,2.73K
T---操作条件下的空气绝对温度,K。
4、塔底吸收液的分析方法
a、当尾气分析吸收瓶达终点后即用三角瓶接取塔底吸收液样品,约200ml并加盖。
b、用移液管取塔底溶液I0mL置于另一个三角瓶中,加入2滴甲基橙指示剂。
c、将浓度约为0.1N的硫酸置于酸滴定管内,用以滴定三角瓶中的塔底溶液至终点。
5、 水喷淋量保持不变,加大或减小空气流量,相应地改变氨流量,使混合气中的氨浓度与第一次传质实验时相同,重复上述操作,测定有关数据。
注意事项:
1、启动鼓风机前,务必先全开放空阀2。
2、做传质实验时,水流量不以超过40L/h,否则尾气的氨浓度极低,给尾气分析带来麻烦。
3、两次传质实验所用的进气氨浓度必须一样。
六、数据记录与处理
1、干填料时ΔP/z一U关系测定
L=0 填料层高度Z=0.4m 塔径D=0.075m
序号 填料层高度ΔP(mmH2O) 单位高度填料层压降ΔP/Z(mmH2O) 空气转子流量计读数(m3/h) 空气流量计处空气温度t(℃) 对应空气的流量Vh(m3/h) 空塔气速u(m/s)
1
2
3
……
2、喷淋量为40L/h,ΔP/Z---U关系测定
序号 填料层高度ΔP(mmH2O) 单位高度填料层压降ΔP/Z(mmH2O) 空气转子流量计读数(m3/h) 空气流量计处空气温度t(℃) 对应空气的流量Vh(m3/h) 空塔气速u(m/s) 塔内的操作现象
1
2
3
…
Vh=V转 公式计算:
式中:V转一一空气转子流量计读数m3/h,
t一一空气转子流量计处空气温度 ℃
3、传质实验
被吸收的气体混合物:空气+氨混合气;吸收剂:水;填料种类:瓷拉西环;填料尺寸:10XI0XI.5mm;填料层高度:0.4m;塔内径:75mm
实 验 项 目 1 2
空气流量 空气转子流量计读数m3/h转子流量计处空气温度℃流量计处空气的体积流量m3/h
氨流量 氨转子流量计读数m3/h转子流量计处氨温度℃流量计处氨的体积流量m3/h
水流量 水转子流量计读数L/h水流量
塔顶Y2的测定 测定用硫酸的浓度M mol/L测定用硫酸的体积mL量气管内空气总体积mL量气管内空气温度℃
塔底X1测定 滴定用硫酸的浓度mol/L滴定用硫酸的体积mL样品的体积mL
相平衡 塔底液相的温度℃相平衡常数m
实 验 项 目 1 2
塔底气相浓度Y1,kmol氨/kmol空气
塔顶气相浓度Y2,kmol氨/kmol空气
塔底液相浓度X1,kmol氨/kmol水
Y1* kmol氨/kmol空气
平均浓度差ΔYm,kmol氨/kmol空气
气相总传质单元数NOG
气相总传单元高度HOG m
空气的摩尔流量V kmol/h
气相总体积吸收系数Kya kmol氨/m3·h
回收率ηA
物料衡量 气相给出的氨量G气=V(Y1-Y2)液相得到的氨量G液=L(X1-X2)kmol氨/h对于G气的相对误差Er
G. 甲图是植物水培法实验装置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向培养液通入空气的目的是______.(2)如果培养
(1)根部吸收抄矿质元素是一个主动运输的过程,需要ATP提供能量,所以要向培养液中通入空气,以促进根的有氧呼吸,为矿质元素的吸收提供更多的能量.
(2)Mg2+是合成叶绿素的必需元素,培养液中缺少镁离子时,幼苗不能合成叶绿素而失绿.
(3)培养液浓度过高,小麦根不能吸水,反而失水导致幼苗萎蔫,可通过补水补救.
(4)由实验结果可知,培养液中氧气含量在一定范围内,氧气含量越高,呼吸作用越强,K+吸收速率越快,说明K+的吸收方式要消耗能量,属主动运输. bc段氧气含量对K+吸收速率变化影响最大.K+的吸收不仅消耗能量而且需要载体,当钾离子载体数量达到饱和时,增加溶液中氧气含量,K+吸收速率不再加大.
故答案为:
(1)促进根部有氧呼吸,加快矿质离子吸收
(2)绿镁是叶绿素的组分
(3)萎蔫(烧苗、失水)及时补水
(4)主动运输bc细胞膜上钾离子载体数量有限
H. 负一楼的吸收解吸装置有什么塔
负一楼的吸收解吸装置有什么塔吸收塔、解吸塔-道客巴巴
未被吸收的气体由T-101塔顶排出,经吸收塔塔顶冷凝器E-101 被-40C的盐水冷却至20C,进入气液分离罐D-102回收被冷凝下来C6油和C4组分,凝液与吸收塔塔釜富油一起进入解吸塔 不凝气在PIC102控制下...
道客巴巴
吸收与解吸实验装置_手机搜狐网
(1)吸收与解吸实验装置主体:1套(2)体系:CO2(空气)…
搜狐网2021-05-23
动画演示|12种塔设备工作原理(收藏)手机网易网
塔设备是石油化工行业最显著的设备,在塔设备内可进行气液或液液两相间的充分接触,实施相间传质,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常用塔设备进行精馏、吸收、解吸、气体的增湿及冷却等单元操作过程。1.填料...
手机网易网2018-08-31
其他人还搜了
吸收与解吸实训装置
吸收与解吸实验报告
吸收解吸仿真操作
吸收与解吸操作实训装置
吸收解吸
吸收解吸中各装置作用
塔器设备种类及结构图文解析(上)贤集网
2、吸收塔、解吸塔:利用混合气中各组分在溶液中溶解度的不同,通过吸收液体来分离气体的工艺操作称为吸收;将吸收液通过加热等方法使溶解于其中的气体释放出来的过程称为解吸 3、萃取塔:利用...
贤集网2017-01-05
玻璃钢废气塔-玻璃钢除尘脱硫塔-成都凯美特
玻璃钢废气塔、主要分为:玻璃钢喷淋塔、玻璃钢酸雾塔、玻璃钢脱硫塔,玻璃钢除尘塔其中玻璃钢脱硫塔工作原理流程解析:1、玻璃钢脱硫塔解吸:当活性炭吸附有机物达到饱和状态后,停止吸入有机...
成都凯美特
吸收解吸装置实训操作手册大全.doc-淘豆网
(1)装置流程吸收解吸实训流程DCS图:吸收解吸实训流程现场图:吸收质(纯二氧化碳气体)由钢瓶经减压阀、调节阀与空气混合成一定比例进入吸收塔T101塔底,气体由下向上经过填料层与液相逆流接触,到塔...
淘豆网2020-06-29
吸收设备概述、工作原理、应用、分类、选型指南、维护保养、注意事项、故障排除-贤集网选型网络
(1)吸收塔超负荷一降低吸收塔负荷 (2)解吸塔热负荷高一降低解吸塔负荷 (3)溶剂纯度低一增加新鲜吸收剂 (4)过滤器效率低一清洗或更换 (5)吸收或解吸塔被污染一清洗设备管道
贤集网
世界舞台上的中华文明2020年知道智慧树题目答案_小马搜题
()温度与压力升高有利于解吸的进行。()在一单效连续蒸发器中蒸发45%(质量分数)的CaCl2水溶液,已测得二次蒸汽的压力为40kPa,加热管中液面高度为2m,设全集U={1,3,5,6,8},A={1,6},B={...
小马搜题2020-09-26
span>K3[Fe(C2O)3]._芝士回答
要因素如下:净化、吸收气体及熄灭酒精灯时要防止液体倒吸;进行某些易燃易爆实验时要 防爆炸(如H2还原CuO应先通H2,气体点燃前先验纯等);防氧化(如H2还原CuO后要“先灭灯再停氢”,白磷切割宜在...
芝士回答2022-03-24
【湖北SDG干式酸性废气净化器 酸雾吸附塔】价格_批发_厂家_参数_图片_废气吸附装置-搜好货网
比如北方地区碱液吸收就只能在室内,否则结冰无法使用,而 SDG 吸附净化工艺无此顾虑。在南方高温度条件下,活性炭吸附受到影响,而对 SDG 吸附剂则无影响。5.SDG 吸附净化工艺使用。SDG 吸附剂...
搜好货网2019-06-06
相关搜索
吸收塔安装解吸装置目的是什么
吸收解吸实训装置说明书
吸收与解吸在什么情况下发生
吸收与解吸单元的简单流程图
吸收解吸仿真满分视频
吸收解吸操作实训心得体会
吸收与解吸实验报告思考题
催化裂化装置吸收解吸塔裂纹分析及对策
吸收解吸传质系数的测定实验报告
吸收解吸装置操作手册
11-20条
实验六吸收实验_人人文库网
3实验装置3.1装置流程图6.2二氧化碳吸收解吸实验装置流程示意图1-解吸液水箱;2-解吸液液泵;3-吸收液液泵;4-风机;5-空气旁通阀;6-空气流量计;7-吸收液流量计;8-吸收塔;9-吸收塔塔底取样...
人人文库2021-04-17
宝鸡的吸收解吸和萃取塔模型透明化工设备模型文库_湖南永盛科展模型有限公司
本页信息为湖南永盛科展模型有限公司为您提供的“宝鸡的吸收解吸和萃取塔模型透明化工设备模型文库”产品信息,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宝鸡的吸收解吸和萃取塔模型透明化工设备模型文库”价格、...
100招商网
清华大学化工实验基础-圆盘塔吸收实验报告-20221028023510.docx-原创力文档
2、测定氧解吸塔内空塔气速与液体流量对传质系数的影响;3、掌握气液吸收过程液膜传质系数的实验测定方法;4、关联圆盘塔液膜传质系数与液流速率之间的关系。实验原理 图 1 圆盘塔 吸收实验流程...
原创力文档2022-10-28
制氧机用分子筛吸附塔_2017214418271_说明书_专利查询_专利网_钻瓜专利网
所述吸附装置顶部通过输气管道输出尾气,所述解吸装置出口处通过输气管道输出产品气,所述输气管道上均设置有阀门。本发明利用了不同压力下,特定的吸附剂可以对甲烷进行吸收和解吸,通过阀门的...
高智2018-07-17
催化装置
解吸塔 再吸收塔 稳定塔 汽油分馏塔 4800 2400 3000 1800 2400/3000 3600 ADV浮阀塔盘 改造 5 2004 锦州 主分馏塔 吸收塔 解吸塔 再吸收塔 稳定塔 5000 2200 2800 1400 2400/2800 ADV浮阀塔盘 ...
北京泽华化学工程有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_水吸收二氧化碳吸收塔.docx-原创力文档
4-解吸塔 流程和方案的选择说明与论证 塔设备:填料塔。吸收剂:水。装置流程的确定:对于单塔,气体和液体接触的吸收流程有逆流和并流两 种方式。在逆流操作下,两相传质平均推动力最大,可以...
原创力文档2021-04-14
吸收塔主要吸收()组分,解吸塔主要解吸()组分。简答题试题答案
本装置粗汽油在吸收塔将气体吸收后,进入解吸塔,经重沸器加热,脱出凝缩油中()组分。A、C1C2 B、C2C3 C、C3C4 D、C4C5 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第2题 第3题 A.低温水系统 B.轻组分塔再沸...
简答题2022-01-06
达州市特检所完成普光第六联合主吸收塔检验-四川省人民政府
近日,达州市特检所受中原油田普光分公司天然气净化厂的委托,经过周末连续两天加班,完成了对第六联合装置中第二列的第一级主吸收塔的脉冲超声检测。日前,达州市特检所已完成普光第一联合装置...
四川省人民政府2016-06-02
一种油吸收干气回收乙烯、乙烷的三塔装置与方法
[0007]-种油吸收干气回收高纯度乙烯、乙烷的三塔装置:包括压缩机、吸收塔、解吸塔 和精馏塔;其特征是压缩机的出口与原料一级冷却器的入口相连接,原料一级冷却器的出 口与原料二级冷却器的...
X技术
国内第一套溶剂吸收塔落户油田_原材料价格行情-中国泵阀网www.zgbfw.com
针对承揽国内第一套溶剂吸收塔(尾气吸收塔、顺酐多孔吸收塔、再生溶剂气提塔、顺酐真空解吸塔、顺酐吸收/气提塔)的制作任务,油建公司成立了项目部,建立了切实可行的质量保证体系,由公司总...
http://www.zgbfw.c
相关搜索
吸收解吸装置开车操作步骤
吸收解吸
吸收解吸原理
吸收与解吸实验报告
吸收解吸工作原理
吸收解吸工艺流程图
吸收解吸实验报告计算
吸收解吸仿真操作
吸收解吸仿真满分视频
二氧化碳吸收与解吸实验思考题
I. 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用图甲所示实验装置测定果蝇幼虫的呼吸速率.实验开始时,打开软管夹,将装置放入25℃
(1)果蝇有氧呼吸会消耗氧气,同时产生二氧化碳,因此要测定果蝇呼吸速率,需排除内二氧化碳容的干扰,因此X的作用是吸收细胞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应为NaOH;果蝇细胞呼吸消耗氧气并产生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被NaOH吸收,因此容器中气体总量减少,压强减小,毛细管内的液滴向左移动.
(2)由表格中数据可知,在20min~30min内,液滴移动的距离是130-65=65mm,毛细管横截面积为1mm2,则氧气减少的体积是65mm×1mm2=65mm3,因此在20min~30min时氧气的平均吸收速率为65mm3÷10min=6.5mm3/min.
(3)果蝇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不会产生气体,因此无法测定果蝇无氧呼吸速率.
(4)温度等环境因素会影响液滴的移动,因此为校正环境因素引起的影响,应增加一对照实验:将活的果蝇换成死的果蝇,其他条件保持不变.
故答案应为:
(1)NaOH左
(2)6.5
(3)果蝇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不能产生气体
(4)将活的果蝇换成死的果蝇,其他条件保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