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图是探究物质吸热性质的实验装置图,在两容器内分别装入质量和初温相同的水和食用盐,用两个相等的电加
(1)由图知,抄升高相同的温度袭,a加热时间较长,吸收热量较多,说明a的比热容较大,吸热能力较强,可知a是水,b物质吸热能力较弱,食用油;
(2)①1、2的实验数据,物质的种类和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不同,且升高的温度越大,加热时间越长,说明吸收热量越多,可知质量相同的同种物质,升高的温度不同,液体吸收的热量不同;
②1、4的实验数据,物质的质量和吸收的热量相同,物质的种类不同,升高的温度不同;
③2、4的实验数据,物质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相同,物质的种类不同,加热时间不同,说明吸收热量不同,可知,液体吸收的热量多少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3)①在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搅动的目的是使液体受热均匀;
实验中通过加热时间来反映水和食用油吸热的多少;
②实验中要注意使液体受热情况、液体的质量相同,B选项中使烧杯中分别装入相同体积的水和食用油,这样水和食用油的质量会不相等.
故答案为:(1)a;(2)①越多;②不同;③质量相同的不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3)使液体受热均匀;加热时间;②B.
㈡ 如图所示,是探究实验“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装置.两图中,除杯内分别装的是质量相等的食用油
(1)因为在探究“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实验中,应保证水和油的质量相同、吸收的热量相同.所以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加入初温相同、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选用相同电加热器的目的是:使水和食用油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相同的热量.
(2)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物理学上用比热容反应物质的这种性质.
故答案为:使水和食用油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相同的热量;物质种类(比热容).
㈢ 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水和食用油的吸热本领.实验探究记录数据如表: 加热时间t/min
(1)在该实验中,用加热时间长短,反应水吸收的热量的多少;
(2)由于物质吸热的多少与物体的质量和物体升高的温度有关,在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时,应控制水和食用油的质量相等;
(3)由表中数据可知,加热相同时间即吸收相同的热量时,食用油的温度变化大、水的温度变化小,则水的吸热本领大;
(4)吸收相同的热量时,水的温度变化小,则水适合做冷却剂;
(5)A.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探究过程中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B.探究慧型大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探究过程采用了等效替代法;
C.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是什么样的,采用的是模型法.
故答案为:
(1)比较吸收热量的多少;
(2)水和食用油的质量相等;
(前竖3)食租皮用油;水;
(4)水;
(5)C.
㈣ 如图是探究物质吸热性质的实验装置图.在两容器内分别装入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用两个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
(来1)实验中用同样的加热器,自放出的热量才相同,物质吸收的热量才会相同,故用同样的加热器的目的是在相同的时间里供给的热量相同;
(2)加热时,用玻璃棒不断的搅拌,可以使水和煤油受热均匀;相同的酒精灯加热相同的时间,酒精灯放出的热量就是相等的,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也就是相等的,水和煤油吸热的多少是通过加热时间来反映的;
(3)探究物质吸热性质的实验就要采用控制变量法,控制热源(酒精灯火焰的大小、与烧杯底的距离)、盛装液体的容器相同和液体质量一定,故A、C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
(1)使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的热量;
(2)使水和煤油受热均匀;加热时间;
(3)AC.
㈤ 如图(甲)所示是探究物质吸热本领大小的实验装置,除烧杯中液体外其他完全相同. (1)本实验采用的主
(1)控制变量(2)质量相等(3)99小于(4)丙
㈥ 如图所示是“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装置.(1)为了得到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应选用的器材是___
(1)要得到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需要使用天平测量它们的质量,用烧杯专盛放; 故答案为:天平、属烧杯. (2)为了比较水和煤油的温度变化情况,应选用的器材是温度计; 故答案为:温度计. (3)要研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需要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相同,所以使用相同的酒精灯给水和煤油加热相同的时间; 故答案为:吸收相等的热量. (4)实验中,可以观察到煤油的温度升高得较快,这说明了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是不同的; 故答案为:质量相等,热量. (5)为继续验证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不同,应该停止对煤油加热,而继续对水加热,直到水和煤油的温度变化相同; 故答案为:温度变化. (6)为了比较不同物质在吸热或放热能力方面的差异,物理上引入了比热容这一概念; 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故答案为:比热容;控制变量法.
㈦ 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产生温室效应
【实验用品】
集气瓶、玻璃片、烧杯、梯形铁片、喷雾瓶、酒精灯、橡皮塞(带导管)。
雪碧、矿泉水瓶(质地较软)、蜡烛枝陪(长短各几支)、石蕊染色的干燥小花、澄清石灰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
(课件演示动画)有人牵着一条狗走进爪哇的毒谷,狗晕倒了,人却安然无恙;当人弯腰欲救狗时,人也晕倒了。这是为什么呢?
[讲述]这是二氧化碳所致。那么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并板书课题。
[板书]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学生观看动画。
学生回忆有关二氧化碳的知识, 并思考动画中提出的问题。
①通过动画这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通过动画提出问题,作为后面探究活动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学生实验探究
教师安排学生实验的内容,同时提醒操作的注意事项并巡查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学生探究完,汇报交流后用大屏幕展示。)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可溶于水(1:1),密度比空气大。
2、化学性质:
①不能燃烧,一般也不支持燃烧。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分组实验:
(学生探究内容详见附件2)
学生实验1 观察一瓶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
学生实验2 教材[实验6-4]
学生实验3 教材[实验6-5]
(学生探究完毕,填好相关《实验报告》并汇报交流,得出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学习科学实验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过渡]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
(指导学生继续探究,探究结束后汇报交流,再用大屏幕展示)
②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不稳定的碳酸
CO2+H2O=H2CO3
H2CO3=H2O+CO2↑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加热时分解更快)
(引导学生分析回答课前动画中的问题)
学生继续进行探究实验活动。
学生实验4:详见附件3
教材[实验6-6]
学生探究结束后,汇报交流。
学生分析课前动画中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会从实验中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与课前所提问题猛消蠢相呼应,让学生兴趣持续保持。 [讲述]生产汽水等碳酸饮料,就是利用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这一性质。(展示一瓶雪碧)你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饮料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呢?
(组织学生讨论并请一位同学上台演示)
[讲述]发生这一反应的原理就是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了白色的碳酸钙沉淀的缘故。(用大屏幕展示)
③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
CO2+Ca(OH)2=CaCO3↓+H2O
常用此反应来检验或鉴定二氧化碳。 ①学生思考,参与班级的讨论与评价。
②积极思维,大胆设想,各抒己见。
③上台演示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及时科学地鼓励评价学生,让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情绪体验。
体会化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 [多媒体播放](详见附件4)
干冰是什么?干冰与二氧化碳是什么关系?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15
二氧化碳还有哪些用途?继续阅读教材P116有关内容,看完后汇报交流。
(大屏幕展示)二氧化碳的用途
[过渡]二氧化碳有如此重要作用,是不是二氧化碳越多越好呢?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有关“温室效应”内容,并思考如何防止“温室效应”。
多媒体播放有关“温室效应”的资料。
(详见附件5)
[讨论]:如何防止温室效应?为了减缓温室效应,作为学生我们该做些什么?
(学生讨论完毕,用大屏幕展示)
学生阅读教材
学生阅读教材
学生观看、聆听,
并思考和参与讨论。 ①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
②培养学生看图说文和阅读教材的习惯。
③使学生感到环境问题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息息相关。强化环保的重要性和学生的环保意识。 [小结]引导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
进行小结(再用大屏幕展示)
(详见附件1) 学生学会归纳,学会学习,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使其条理化。 [课堂练习](详见附件6) 学生猜想、动手验证,
并思考分析原因。 开拓学生视野,促进知识运用,加强学科间的联系。 [布置作业](详见附件7) 课后完成本课练习。 及时巩固,加强理解和记忆。
附件1
【板书设计】:(用大屏幕展示)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一、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桥衫有气味的气体,能溶于水(1:1),密度比空气大。
2.化学性质:①不能燃烧,一般也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②与水反应生成不稳定的碳酸。
CO2+H2O=H2CO3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加热时分解更快。
H2CO3=CO2↑+H2O
③与石灰水的反应
CO2+Ca(OH)2=CaCO3↓+H2O(利用此反应可鉴定二氧化碳气体)
3.用途:①光合作用的原料;②气体肥料;③灭火;④“干冰”用作制冷剂和用于人工降雨;⑤化工原料。
4.温室效应
⑴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有: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氟氯代烷等。
⑵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
①改变能源结构,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②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保护绿地等。
③节约纸张,不使用一次性的筷子等。
附件2:
附件3:学生实验4
附件4:干冰的利用及人工降雨
美国某地质勘探队,有一次在勘探油矿时,他们用钻探机往地下打孔,忽然从地下喷出一大堆像雪花一样的固体。好奇的队员上前滚雪球,结果手上起泡变黑。原来那“白雪”不是雪,而是一种名叫“干冰”的物质。
“干冰”不是冰,不是水凝结而成的,而是由无色气体——二氧化碳通过降温加压变成的,所以,干冰就是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空气温度降低,而且没有液体留下,因此可作制冷剂。如果用飞机从高空撒播干冰,由于干冰升华吸热,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冷凝变成水滴,于是就开始下雨了,这就是干冰用于人工降雨的秘密。
附件5 温室效应
在100多年前,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基本保持在一个不变的值上。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的大量燃烧,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再加上人口骤增,森林的不断被砍伐,就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我们人类的活动一方面大量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另一方面又削弱转化吸收二氧化碳的渠道,则自然界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受到破坏,从而产生温室效应。从1860年到197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由0.028%增加到0.032%,且仍在继续增加。根据电脑模拟预测,今后数十年中,二氧化碳将增加一倍,地球平均气温由原来的2 ℃,将升高3~5 ℃,两极地区有可能升高10 ℃。气温升高将会使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全世界的城市1/3在沿海,或离沿海60公里之内,有被海水吞没的危险。台湾有关部门日前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如果海平面上升1米,台湾将损失272平方公里的土地,台湾将有超过50万人面临威胁。可见“温室效应”带来的灾难是全球性的。
为避免这一灾难,人们动了很多脑筋。当然,对付二氧化碳的最好办法莫过于有效地利用它,我国太原工业大学煤化工研究所近年来一直致力二氧化碳与甲烷重整,二氧化碳合成醇、二氧化碳合成甲酸等课题的研究。显然,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克服能源危机和保护环境两全其美、相得益彰的方法。
附件6 【课堂练习】
1、(猜猜看,做做看)如右上图所示,点燃长短两支蜡烛,再用一个大烧杯扣住,将观察到的现象是:
[猜猜看,你预测的现象是]
①两支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你的依据是]
②两支蜡烛由高到低依次熄灭;[做做看,实验结果看到]
③两支蜡烛同时熄灭。[你的解释是]
2、小明用如右下图所示装置进行“人体呼出的气体中CO2是否比吸入的空气中CO2含量多”的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及观察到的现象如图所示:
(1)根据实验现象,小明得出的结论是 。
(2)写出该实验中澄清石灰水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
(3)小明想进一步了解人体呼出和吸入气体中CO2含量变化的原因,通过查阅资料,知道这是由于在体内肺泡与血液、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发生了 交换。
附件7 【巩固练习】
1、向蔬菜温室大棚里施放适量的二氧化碳,其目的是( )
A、使害虫窒息死亡,有效防治病虫害 B、避免发生火灾
C、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 D、使温室内的温度稳中有升
2、检验某无色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
A、将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 B、将气体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容器中
C、将点燃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D、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3、两支试管中各注入5 mL滴有石蕊试液的蒸馏水,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然后一支加热,另一支撒入少量的活性炭,其颜色变化为:①红—紫—无②紫—红—紫③紫—红—无④无—红—无;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4、下列物质的用途中既利用了物质的物理性质,又利用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
A、二氧化碳用于灭火 B、石墨用作电极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焦炭用于冶金工业
5、为了保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应该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以控制日趋严重的温室效应。
(1)科学家采用“组分转化”技术,将CO2和H2以一定比例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一种重要化工原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6H2 =( )+4H2O,括号内重要化工原料的化学式为 。
(2)为了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以下建议可行的是(填序号)
①大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②禁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③更多地利用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等。
6、17世纪,英国著名科学家普利斯特里为研究空气的成分时,做了下列的实验:用一个玻璃钟罩将一根燃着的蜡烛和一只实验用的小老鼠一同扣上,一段时间后,蜡烛渐渐熄灭,小老鼠也开始抽搐;直至死亡。普利斯特里被这种现象所困扰,老鼠是否死于被污染的空气?于是,他用处理后洁净空气重复了上述实验,用来实验的小老鼠同样未能幸免于难!
与探究物质吸热性质的实验装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哪里收饲料设备
发布:2025-04-15 19:39:54
浏览:8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