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❷ 某化学实验小组同学将铁粉投入硫酸铜溶液中,发现生成红色固体物质的同时有较多的气泡放出.生成的是什么
铁粉投入硫酸铜溶液中,反应前含有S、O、H、Cu元素,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得出猜想; 故答案为:质量守恒定律; (1)氧气具有助燃性,可以通过检验气体的助燃效果进行判断; 故答案为: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看木条是否复燃; (2)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钙反应会生成亚硫酸钙和水; 故答案为:SO 2 +Ca(OH) 2 =CaSO 3 ↓+H 2 O; (3)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故装置B中浓硫酸的作用是吸收水蒸气,若去掉B装置,可能导致C装置中的硬质玻璃管受热不均而破裂; 故答案为:C装置中的硬质玻璃管破裂; 实验探究:可燃性的气体和空气混合加热时可能会发生爆炸,因此先将收集到的气体从a通入一段时间后,再点燃C处酒精灯的目的是排出装置内的空气,以防加热时爆炸; 故答案为:排出装置内的空气,以防加热时爆炸; 结论:A装置中溶液不变浑浊,说明没有二氧化硫,H 2 可以使CuO还原成红色的Cu,故产生的气体为氢气; 故答案为:氢气; 思维拓展:因为有氢气生成,铁应该与酸反应产生氢气,故答案为:酸. |
❸ 如何制作安全漂亮的实验装置
安全漂亮化学实验:
1、铁棒与硫酸铜
原理:将除锈处理后的铁棒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铁单质比铜更加活泼,置换出来的铜形成漂亮的松散沉淀。
溶液原本是蓝色的(水合铜离子颜色),随着反应进行,蓝色逐渐变淡。
铜离子本身并没有蓝色,无水硫酸铜是白色粉末。水溶液中蓝色的是六水合铜离子。
2、暗之柱
原理:黑咖啡可不会变成这东西。杯中是对硝基苯胺和浓硫酸的混合物,加热后发生非常复杂的反应——事实上,我们还不完全清楚反应的详细过程。最后得到的黑色泡沫物原子比例为C6H3N1.5S0.15O1.3,几乎肯定是对硝基苯胺交联后的多聚物。整个反应有时被称为“爆炸式聚合”。膨胀成这么大这么长是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功劳。
这个反应是70年代NASA研究者发现的,他们当时考虑过把它用作灭火剂——因为生成的黑色泡沫状物非常稳定,隔热性能也极好。
3、锌火
原理:这种液体是二乙基锌。它是一种极易燃烧的有机锌化合物,接触氧气便自燃。真正的二乙基锌如此图所示是蓝色火焰,但是网上流传最广的视频/动图来自2008年诺丁汉大学,他们拍到了黄色的火焰——照他们自己的说法,这是钠污染所致。
二乙基锌于1848年发现,是第一个有机锌化合物。它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极其广泛,也曾被早期火箭研究者用作液体燃料。
4、滴水生火
过氧化钠和水反应产生氧气并放出大量的热,使白磷着火生成大量的五氧化二磷白烟。
操作:在600毫升烧杯的底部铺一层细砂,砂上放一个蒸发皿。取2克过氧化钠放在蒸发皿内,再用镊子夹取2块黄豆大小的白磷,用滤纸吸去水分后放在过氧化钠上。用滴管向过氧化钠滴1~2滴水,白磷便立即燃烧起来,产生浓浓的白烟.
5、液中星火
高锰酸钾和浓硫酸接触会产生氧化性很强的七氧化二锰,同时放出热量。七氧化二锰分解出氧气,使液中的酒精燃烧。但由于氧气的量较少,只能发出点点火花,而不能使酒精连续燃烧。
操作:取一个大试管,向试管里注入5毫升酒精,再沿着试管壁慢慢地加入5毫升浓硫酸,不要振荡试管。把试管垂直固定在铁架台上。这时,试管里的液体分为两层,上层为酒精,下层为浓硫酸。用药匙取一些高锰酸钾晶体,慢慢撒入试管,晶体渐渐落到两液交界处。不久,在交界处就会发出闪闪的火花。如果在黑暗的地方进行,火花就显得格外明亮。
注意事项:高锰酸钾的用量不可过多,否则,反应太剧烈,试管里的液体会冲出来。
6、冰块着火
水和钾反应剧烈,使生成的氢气燃烧。氢气的燃烧使电石和水反应生成的乙炔着火。燃烧所产生的热进一步使冰融化成水,水和电石作用不断地产生乙炔,因此火焰就越烧越旺,直到电石消耗完,火焰才渐渐熄灭。
操作:取一大块冰放在大瓷盘里,在冰上挖一个浅坑,放入一小块电石和一小块钾。然后向浅坑里滴几滴水,立即冒出一团烈火和浓烟,好像冰块着火似的。
❹ 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装置,(1)实验室利用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可选用的收集
(1)实验室利用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不需加热,属于固液常温型,故选发生装置回H,氧气密度答比空气大且不易溶于水,所以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实验前要检查装置的 气密性,防止装置漏气;反应中二氧化锰能加快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起催化作用,二氧化锰不溶于水,所以从剩余物中回收二氧化锰可采取过滤、洗涤并烘干的方法;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常温反应制取,属于固液常温型,故选发生装置H,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故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要得到干燥的二氧化碳还应将气体通过浓硫酸进行干燥;
(3)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所以生成的另外两种化合物是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常用来检验生成物中是否有水,由于气体从溶液中出来要带来水蒸气,所以要先检验水蒸气,再检验二氧化碳,且气体从长导管进入;
故答案为:
(1)H;A(或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催化;过滤、洗涤、烘干;
(2)H;B;F;
(3)CO2;H2O;E;D;c、d、E.
❺ 某化学课外兴趣小组为探究铜跟浓硫酸的反应情况,用图甲装置进行有关实验,请回答:(1)装置D中试管口放
(1)二氧化硫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污染环境,所以装置D中试管口放置的棉花中应浸一种液体能与二氧化硫反应,可以浸氢氧化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等碱性溶液,作用是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硫气体,防止污染空气,故答案为:氢氧化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等碱性溶液;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故答案为:防止SO2扩散而造成污染体;
(2)置B的作用是贮存多余的气体,关闭旋塞K,移去酒精灯,但由于余热的作用,A处仍有气体产生,在密闭容器中随着气体的生成,广口瓶内压强增大,会使瓶内液面下降,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最终达到内外大气压相同,二氧化硫气体是酸性氧化物,易溶于水,B中的试剂不能和二氧化硫发生反应,不能溶解二氧化硫,
a.水能溶解二氧化硫不能储存气体,故a错误;
b.酸性KMnO4 溶液能氧化二氧化硫为硫酸,不能储存气体,故b错误;
c.NaOH溶液吸收二氧化硫不能储存气体,故c错误;
d.二氧化硫通入饱和NaHSO3溶液中,降低了二氧化硫的溶解度,不反应,可以用来储存气体,故d正确;
故答案为:d,长颈漏斗导管中液柱升高;
(3)①加入硝酸的目的因为稀硫酸不与铜反应,而硝酸可以把铜氧化成铜离子,生成硫酸铜,浓硝酸分多次目的转移电子数更多即生成一氧化氮,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Cu+8H++2NO3-=3Cu2++2NO↑+4H2O;
故答案为:3Cu+8H++2NO3-=3Cu2++2NO↑+4H2O;
②因二氧化氮易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要防止倒吸,
故答案为:使NOX充分被吸收.
(3)HNO3的还原产物全为NO,3Cu+8H++2NO3-=3Cu2++2NO↑+4H2O;则用1molCu来制取1molCuSO4,需要的硝酸物质的量为
mol,则所需12mol/L的硝酸体积=
=0.0556L=55.6ml;
HNO
3的还原产物全为NO,依据上述计算得到一氧化氮气体物质的量为
mol,一氧化氮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全部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有以下几种吸收情况:
①NO+NO
2+2NaOH=2NaNO
2+H
2O;
②2NO
2+2NaOH=NaNO
3+NaNO
2+H
2O,
完全吸收气体一氧化氮,按照①反应,一氧化氮只有
mol被氧化,需要氧气
mol,标准状况下空气的体积=
mol×5×22.4L/mol=18.7L;
故答案为:55.6mL,18.7L;
❻ 在氢气还原氧化铁实验中,在试管后有无水硫酸铜为什么后边还要有一个碱石灰的装置呢有什么作用
无水硫酸铜,检验该反应生成的水,增重即生成的水的质量
后面的碱石灰,防止空气中的水分的影响
❼ 电流有哪些效应
谁都没有直接看见过电流,但是谁都知道日常生活中许多东西离开了电不行,都知道电的威力强大无比,这就涉及到电流的各种效应,有些效应还奇特得令人难以想象。现在,我们就简单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我们先谈谈电流的热效应。1800年,伏打电池发明以后,人们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会发热,这就是电流的热效应。它和哪些因素有关呢?第一个用实验揭开这个秘密,并且做出精确的定量计算的,是英国青年物理学家焦耳。1840年,22岁的焦耳做了通电导体发热的实验,他巧妙地设计了实验装置,把通电的电阻丝放在纯净的水中,用电阻丝产生的热量使水升高温度,温度升多少由温度计测出。焦耳废寝忘食地进行实验,终于发现了一个重要的规律:电流通过导体放出的热量,跟电流强度(指单位时间流过导体截面积的电量)的平方、导体的电阻、通电时间三者成正比。1842年,俄国物理学家楞次也独立地发现了这一定律,这就是焦耳—楞次定律的由来。
电流热效应有着广泛的应用。大家所熟悉的电炉、电烙铁、电熨斗、电烤箱、电热器等各种电热设备,都是以焦耳定律作为理论依据设计的。电流热效应还被用来焊接金属,爆破时引发炸药,军事上引爆地雷,现代养鸡场里用来孵化小鸡,科学实验中热恒温箱,电热保暖服等。但也应注意,电流热效应有时也会带来危害,比如烧坏器件,甚至引起火灾和人员伤亡。为了防止这些危害,人们已经能有效地采取冷却措施和保险措施,保证了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我们再来看一看电流的化学效应。电流通过导电溶液时,溶液会发生化学变化,这种现象就叫做电流的化学效应。在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玻璃杯里,直立放人两根碳棒,用导线把它们和直流电源相连接,溶液中就有电流通过。过几分钟以后就会看到,和电源负极相连的碳棒上出现了一层红色的铜,这层铜就是硫酸铜溶液在电流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变化后分解出来的。利用电流的化学效应,可以电镀各种金屑制品,使它们的表面更加光亮,提高耐磨和防锈的能力。利用电流的化学效应,能提炼高纯度的金属,比如电解铜,可以得到纯度为99.999%的铜。还可以通过电解水的方法,制取氢和氧,为寻找新能源提供了条件。
温差电效应。1821年,德国物理学家塞贝克发现了如下一种奇怪的现象:把两根铜丝接在电流表的两个接线柱上,使两根铜丝的另外两端分别与一根铁丝的两端相绕缠在一起。然后,把相绕缠的一端放在盛有冰水混合物的容器里(冷接头),保持低温;另一端放到火焰上加热,使它升到很高的温度(热接头)。这时候就可以发现电流表的指针发生了偏转,这说明电路里有了电流。这种电流当时叫做热电流,后来就叫成了温差电流。温差电流的大小同两种金属的性质有关,还与两个接点上的温度差有关。温差电效应可以用来测量温度,制成灵敏度很高的温差电偶温度计。对于半导体来说,这种效应用处更大,可以制备温差电池,用来发电或作为电源使用。
电致伸缩效应。在自然界中有些物体的性能很特别,像石英、电气石等晶体,在它们的两个表面上施加压力或拉力,两个表面就会分别显示出正、负电性。这种现象就叫做“压电现象”。反过来,把这类晶体的两个表面和电源的正、负极相连,就会发现在电流流过晶体的时候,晶体就会发生机械形变,伸长或收缩。这种现象就叫做“电致伸缩”。利用电致伸缩原理,可以制造超声波发生器、晶体耳机等。
最后,我们再看一看电流的生物效应。自从伽伐尼发现动物电以后,电流的生物效应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各种生物体都有生物电流的存在。大家都知道的心电图、脑电图,就是把人体心脏或脑部产生的电流,经过仪器处理后再显示出来的图像。外界电流对人体的各个部位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也是电流的生物效应。早在18世纪中叶,就有人用电治疗过麻木的手指。现在,电疗已成为常见的一种治疗手段。有的科学家还设想;如果把声音信号变成电信号,然后用它去刺激聋人的适当部位,就有可能使他们的听觉得以恢复,这可能会给成千上万的耳聋病人带来福音。
此外,还有电流的磁效应,这也是本书主要讨论的内容之一,在以后的内容中你还可以看到“电”与“磁”种种奇妙的关系。
❽ 求√各种化学药品在化学实验中的所有作用♡初三化学
1.固体吸收水,溶液的话,吸收二氧化碳
2.检测二氧化碳
3.吸收水和二氧化碳。
你说的两个的话,第一个一般是吸收制取装置制取出的水和二氧化碳,第二个吸收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防止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进入前面的装置,影响实验结果
4.初中的话,吸收水
5.初中的话。。。紫色蓝色石蕊和碳酸变红,澄清石灰水和二氧化碳变浑浊
6.铁粉.双吸剂,碱石灰 ,氢氧化钠固体,硫酸,无水硫酸铜还有。。。
7.碱石灰,氢氧化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