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ldquo 机电一体化 rdquo 专业主要学什么
机电一体化专业主要学习机械技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交叉融合,以及它们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专业涉及的核心内容有机械设计基础、电子技术基础、控制理论及工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等。在机械设计基础方面,学生需要掌握各种机械传动装置、机械连接、机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机械加工工艺。电子技术基础则包括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这些知识是理解和应用电子设备和系统的基石。控制理论及工程则关注如何通过各种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器实现系统的自动调节和优化运行。计算机技术及应用则要求学生掌握编程语言、数据处理、网络通信等技能,以适应工业自动化系统中对信息技术的需求。
除了这些基础知识,机电一体化专业还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环节,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创新实验等活动,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技术进步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机电一体化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的人才,以适应工业自动化领域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这一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实践经验,同时还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工业环境和市场需求。
⑵ 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伺服机构的作用是什么
1,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伺服机构的作用是什么?
伺服控制系统是一种能够跟踪输入的指令信号进行动作,从而获得精确的位置、速度及动力输出的自动控制系统。机械传动是一种把动力机产生的运动和动力传递给执行机构的中间装置,是一种扭矩和转速的变换器,其目的是在动力机与负载之间使扭矩得到合理的匹配,并可通过机构变换实现对输出的速度调节。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伺服电动机的伺服变速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传统机械传动中的变速机构,只有当伺服电机的转速范围满足不了系统要求时,才通过传动装置变速。由于机电一体化系统对快速响应指标要求很高,因此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机械传动装置不仅仅是解决伺服电机与负载间的力矩匹配问题。而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系统的伺服性能。为了提高机械系统的伺服性能,要求机械传动部件转动惯量小、摩擦小、阻尼合理、刚度大、抗振性好、间隙小,并满足小型、轻量、高速、低噪声和高可靠性等要求。
2,如何保证机电一体化系统具有良好的伺服特性?
在系统设计时,应综合考其性能指标,阻尼比一般取的欠阻尼系统,既能保证振荡在一定的范围内,过渡过程较平稳,过渡过程时间较短,又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设计机械系统时,应尽量减少静摩擦和降低动、静摩擦之差值,以提高系统的精度、稳定性和快速响应性。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常常采用摩擦性能良好的塑料——金属滑动导轨、滚动导轨、滚珠丝杠、静、动压导轨;静、动压轴承、磁轴承等新型传动件和支承件,并进行良好的润滑。
转动惯量对伺服系统的精度、稳定性、动态响应都有影响。惯量大,系统的机械常数大,响应慢。惯量大,值将减小,从而使系统的振荡增强,稳定性下降;惯量大,会使系统的固有频率下降,容易产生谐振,因而限制了伺服带宽,影响了伺服精度和响应速度。惯量的适当增大只有在改善低速爬行时有利。因此,机械设计时在不影响系统刚度的条件下,应尽量减小惯量。
应尽量减小或消除间隙,目前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广泛采取各种机械消隙机构来消除齿轮副、螺旋副等传动副的间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