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制作时间更久的滚珠缓降
:科学兴趣选修课上,我给学生的项目任务是只用卡纸和胶带来制作完成一个具有一定高度的缓降装置。在这个纸质结构的顶端释放玻璃珠,让其下滚。在保证珠子能最终落地的前提下,比一比,哪个小组能让玻璃珠在自己的装置上停留的时间最长。在完成这个小工程的过程中,学生在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等方面有所发展,教师的角色也发生着变化。
教学过程:这个活动来源于“兴华国际青少年科技运动会”中的一个项目,原本是对纸张数量和装置的空间大小等有一定要求的。但在学生开始制作活动后,我就不再对这些进行限制了。
第一次课上,我对这项活动进行了介绍。最初,我的想法是先让学生对照着PPT中的几个样本仿做。有了初步的技能之后再创新样式。然而,四个小组都坚持说要设计属于自己的风格。好吧,现在的小孩儿都是有想法的一代,那就给他们的一次自主权。剩下的三十分钟的时间里,他们就开始了头脑风暴,讨论起自己小组的设计。
第二次兴趣课上,各小组长领了材料与工具后,大家就热火朝天地行动起来。这时,我就不再干涉他们的活动,而更多地像是一个服务者的角色。比如,给各个小组调配一下剪刀、胶带、尺子、双面胶的使用;应他们的要求,将PPT翻到他们需要看的图片或视频;偶尔也会讲“可能会选拔表现好的同学参加北京的比赛”之类的话来激励一下,提升小组成员的参与度。除了巡视和提醒安全事项之外,我没有任何指导,只是默默观察。
每个组的设计重点显然是有差别的。有的设计是螺旋楼梯式,有的是锥形漏斗加路障,有的是在支柱上下功夫,做成有点像高架桥,且桥墩可以伸缩调整……只有一个小组是在一开始就试图完成整体结构,其余小组似乎都是在制作零部件。
第三次课,我依然不对学生进行直接指导。巡视中,我会不厌其烦地在各个组中纠正工具或材料的错误使用,提醒学生要考虑他们小组作品的整体性结构设计。
Ⅱ 高楼火灾救援逃生手段
1.逃生缓降器
逃生缓降器主要针对普通家庭和个人使用,其构造由调速器、安全带、安全钩、钢丝绳等组成,如图片所示。每次可以承载约100公斤重的单人个体自由滑下,其下滑速度约为每秒1.5米,从二十层楼上降到地面约需40多秒/每人,根据人体重量的不同,略有差异。据悉,目前该装置的销售价格约为2600元。
目前这种逃生缓降器的使用状况不甚理想,北京市西城消防支队辖区推广半年多来,只有不到10户的家庭购买。其原因除家庭消防意识、经济因素之外,主要是难以适用老幼病残者,多户同时使用可能发生相互缠绕,以及安装问题、定期保养等,难以走进百姓家门。
2.救生气垫
救生气垫是一种利用充气产生缓冲效果的高空救生设备。一般采用高强度纤维材料,经缝纫、粘合制成,其气源一般采用高压气瓶。
救生气垫仅限于高度为3-4层的楼房使用,随着高度的增加,其缓冲效果、作用面积也将大打折扣,因此应用范围非常有限。
3.楼顶缓降装置
一种安装于大楼楼顶的缓降装置,其顶端包括一个圆球、一个支架和滑动平台,圆球内垂下一根带着挂钩的钢索,作为危险时刻逃生者的“救命稻草”。
工作时,滑动平台需要向外推出约1.2米,这样平台一侧的一个直径约1米的圆洞就被推出了楼顶,被救人员由此园洞下跳逃生。圆球核心有一个螺旋桨,逃生者在下降的过程中,钢索带动滑轮组,同时就会拉动圆球内的螺旋桨旋转。旋转的螺旋桨会产生一定的空气阻力,给向下运动的钢索一个反作用力,从而使逃生的人能够缓速下降。
据了解,这种每次运送一人的高空缓降逃生装置,批发价约4.5万元。装置的各个部件采用不锈钢制成,后期维护需要每半年让装置运行一次,做常规的润滑保养,三年更换一次钢索。该装置的发明者介绍,虽然成本较低,但一个人仅靠一根钢索从几十米的高空逃生,确实需要一定的勇气;而且这个装置一次只能运送一个人,这些都是该装置的缺陷。
4.柔性救生滑道
柔性救生滑道是一种能使多人顺序地从高处在其内部缓慢滑降的逃生用具,采用摩擦限速原理,达到缓降的目的。其内层的导套具有抗静电性能,可使人体在其内部下滑时,不致由于摩擦生热而灼伤人体,其外罩材料具有防火性能、抗渗水性能和抗辐射性能,最高耐温600°C。人体平均下滑速度不大于3米/秒,并能通过肢体形态的变化调整其下滑速度。据悉,该装置目前已经应用于航天领域、磁悬浮列车。
该装置特点是适用范围可以包括老幼病残者,但多层入口容易造成人员碰撞和踩踏,这种滑道安装在高层建筑的外墙,长年累月经受风吹日晒雨淋,其材料寿命尚需进一步证实。此外,逃生者衣服上的装饰物、金属物,也可能划伤滑道的内衬。
5.组合式升降装置
一种组合式升降装置,主要由导轨和升降装置两部分组成,其中导轨事先安装于高层建筑疏散通道窗口的外墙一侧,升降装置由消防部门日常配备和维护,可以在所有安装导轨的高层建筑上公用。当高楼发生火警时,消防人员赶赴现场将升降装置与导轨组合,这时的导轨、升降装置及各个楼层的疏散通道窗口,就可构成一个与地面沟通的临时应急通道,消防人员可由此通道进入楼内实施消防灭火,楼内被困人员也可由此通道及时疏散。
组合式升降装置
据悉,这种组合式升降装置不受高层建筑的高度限制,一次升降可以承载三至五人, 适用于包括老幼病残在内的各类人群,有能力的物业部门也可配备升降装置,在消防人员到达现场之前先行组织疏散楼内被困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