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装置知识 > 某化学小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某化学小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发布时间:2025-02-19 12:28:02

1.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某些气体的制备、性质等实验(图中夹持装置有省略).请按

(1)C装置是不需要加热制备氨气的装置,利用浓氨水滴入生石灰产生氨气,制取干燥氨气可以用碱石灰干燥氨气;为制取干燥氨气,可将装置C连接D点的干燥的氨气,装置C中的烧瓶内固体宜选用浓氨水和生石灰;
故答案为:D; A、D;
(2)依据制备氯气装置是利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加热反应,生成的氯气中含有氯化氢和水蒸气,通过饱和食盐水除去氯化氢,通过浓硫酸除去水蒸气;
故答案为:饱和食盐水、浓硫酸;
(3)实验时打开开关1、3,关闭2向烧瓶中通入氯气,然后关闭1、3,打开2,向烧瓶中缓慢通入一定量的氨气,实验一段时间后烧瓶内出现浓厚的白烟并在容器内壁凝结,已知氯气与氨气可发生反应:3Cl2+2NH3→N2+6HCl,依据反应化学方程式判断是生成的氯化氢和过量氨气反应生成的氯化铵;铵根离子的检验方法是,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入适量NaOH溶液并加热,在管口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产生的气体,若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证明固体中有NH4+
故答案为:氯气;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入适量NaOH溶液并加热,在管口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产生的气体,若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证明固体中有NH4+
Ⅱ、(4)利用装置A、E,可设计实验比较Cl-和Br-的还原性强弱,氯气通入溴化钠溶液中,氯气氧化溴离子为溴单质,反应为:Cl2+2NaBr=Br2+2NaCl,溴单质溶于水溶液呈橙红色;故答案为:装置E中的NaBr溶液变橙红色;
(5)将装置B、C分别与F相连后,进行H2S与SO2反应的实验,B是制备硫化氢气体的发生装置,C是二氧化硫气体制备的装置,通入F中二氧化硫氧化硫化氢生成硫单质,2H2S+SO2=3S↓+2H2O;F烧杯是吸收剩余气体二氧化硫或硫化氢有毒气体的作用;
故答案为:2H2S+SO2=3S↓+2H2O;吸收尾气.

2.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图中a、b、c表示止水夹).请按要求填空:(1)利

(1)B装置为块状不溶于水的固体和液体反应制取气体的装置,并不用加热,中学化学中常见的有:H2、CO2、H2S等,故答案为:H2、CO2、H2S等;
(2)实验室制得的氯气中有杂质气体水蒸气和氯化氢气体,要进行干燥的氯气不具备漂白性的验证试验,再进行实验Ⅰ才能得到结论;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也能和碳酸氢钠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不一定是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的酸性,故答案为:不合理,没有事先证明干燥的氯气无漂白性;不合理;制取的氯气中含有HCl气体,HCl溶于水后能与碳酸氢钠粉末反应产生气泡;
(3)验证Cl-和Br-的还原性强弱可根据反应Cl2+2Br-=2Cl-+Br2设计实验,在A装置中制备氯气,生成的气体通入到装有溴化钠溶液的C中,如烧瓶中有黄绿色气体生成,试管中溶液由无色变为橙色,可证明氯气的氧化性强于溴,
故答案为:在甲、乙、丙中分别装入浓盐酸、二氧化锰、溴化钠溶液;烧瓶中有黄绿色气体生成,试管中溶液由无色变为橙色,可证明氯气的氧化性强于溴;
(4)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与铜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故答案为: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5)浓硝酸与铜反应生成的二氧化氮收集于试管丁中,装置验证NO2与水的反应,要先关闭a、b,然后用微热法使试管中气体逸出,NO2与水接触后即可引发烧杯中的水倒流入试管丁中,
故答案为:a、b;c;双手紧握(或微热)试管丁,使试管中气体逸出,NO2与水接触后即可引发烧杯中的水倒流入试管丁中;
(6)NO2和O2混合气体的试管倒立于水中,发生反应:4NO2+O2+2H2O=4HNO3 最后剩余气体可能为氧气,也可能是NO气体,设NO2和O2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10mol,
若剩余气体为氧气,设参加4NO2+O2+2H2O=4HNO3 反应消耗的氧气为x,则有消耗的NO2为4x,即:5x=9mol,x=1.8mol.即氧气为2.8mol,V(NO2)=7.2mol;
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为7.2molNO2与2.8molO2的质量之和为7.2mol×46g/mol+2.8mol×32g/mol=420.8g,平均摩尔质量

420.8g
10mol
=42.08g/mol,平均分子量42.08;
若剩余气体为NO气体,试管9/10充满水,则剩余1molNO,根据3NO2+H2O=2HNO3+NO,说明过量的NO2为3mol,反应4NO2+O2+2H2O=4HNO3消耗的气体总体积为7mol,设反应消耗的氧气为y,则有消耗的NO2为4y则有5y=7mol,y=1.4mol,即此时氧气为1.4mol,V(NO2)=8.6mol;
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为8.6molNO2与1.4molO2的质量之和为8.6mol×46g/mol+1.4mol×32g/mol=440.4g,平均摩尔质量
440.4g
10mol
=44.04g/mol,平均分子量44.04;
故答案为:42.08或44.04.

3.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图中a、b、c表示止水夹).请按要求填空:(1)利

(1)该装置的最大特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药品一般是固体和液体在常温下能反应,实验室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Zn+H2SO4=ZnSO4+H2↑,锌难溶于水,氢气难溶于水,当将装置中的导气管关闭后,生成的H2使装置中的气压增大,从而使固体和液体分离,使反应停止,所以能用图中的装置制取氢气;金属铜能稀硝酸在常温下发生反应生成硝酸铜、一氧化氮和水,即3Cu+8HNO3=3Cu(NO32+2NO↑+4H2O,属于固体和液体混合反应不需要加热的反应,所以能用图中的装置制备,
故答案为:H2、NO;
(2)浓盐酸有挥发性,所以制取的氯气中含有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极易溶于水生成盐酸,盐酸和品红溶液不反应,但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将氯气滴入品红溶液中溶液褪色,实验Ⅰ结论合理;氯气中含有氯化氢气体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氯气和水反应也生成盐酸,所以实验Ⅱ无法判断是哪部分的盐酸,所以不合理,
故答案为:实验Ⅰ结论合理,实验Ⅱ结论不合理,因为制取的氯气中含有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溶于水后能与碳酸氢钠粉末反应产生气泡,不能说明酸性是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的产物造成的;
(3)①铜和浓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二氧化氮和水,方程式为: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故答案为: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②二氧化氮能和水反应,则烧杯内气体的压强会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烧杯中的溶液会倒流于试管丁,所以先关闭止水夹 ab,再打开止水夹 c,使烧杯中的水进入试管丁,
故答案为:ab;c;双手紧握(或微热)试管丁使试管中气体逸出,二氧化氮与水接触后即可引发烧杯中的水倒流到试管丁中.

4. 1.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a--__c__--__b__--d
因为氧气的密度比水小,所以会在水面上,把水压到量筒里,从而测出氧气的体积。
C
如果b接氧气瓶,a接病人的话,会把水压入病人的鼻腔。所以A,B错。
D速度是可以观察的:是观察气泡出来的速度啊。(类似于挂葡萄糖时的现象)

5. (6分)某化学小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B处放置滴有酚酞溶液的滤纸,用注射器注入少量

(1)滤纸变红;碱
(2)防止液体倒吸;木炭剧烈燃烧发白光,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 2 +Ca(OH) 2 CaCO 3 ↓+H 2 O木炭燃烧的条件是: 与氧气接触和温度达到着火点。

6. 某化学小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B处放置滴有酚酞溶液的滤纸,用注射器注入少量浓氨水。

(1)酚酞溶液变成红色分子不断地运动(2)②防止C中液体倒吸④B处木炭剧烈燃烧,发白光;C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木炭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木炭的着火点

7. 某化学小组的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做了两个兴趣实验。 (1)检验装置Ⅰ气密性的方法是:关闭K 1 和K 2 ,

(1)继续加入液体,液面不再下降(2)2H 2 O 2 2H 2 O + O 2
(3)装置II内的液面下降,导管中液面升高,盐酸流向装置III (2分)
氢前金属(锌、铁、镁等);CaCO 3 +2HCl =CaCl 2 + H 2 O + CO 2

与某化学小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仪表图纸中ftpt什么意思 浏览:184
小米ai音箱怎么连接设备 浏览:229
设备采购需要哪些资料 浏览:669
nt是什么样子的仪器 浏览:914
机械式提升装置有什么不同 浏览:633
农药安全装置设计图 浏览:346
金相机械镶嵌怎么磨抛 浏览:868
汽车仪表盘黄三角是什么 浏览:909
车辆的平面轴承坏什么情况造成的 浏览:188
美度机械表最便宜的多少钱 浏览:966
工具箱大概多少钱 浏览:877
等离子机床切割机跑偏怎么办 浏览:953
磁体为什么一直制冷 浏览:621
光电仪器专业本科是什么学士 浏览:660
温州科达阀门怎么样 浏览:476
煮面桶的空气阀门在哪 浏览:15
车载通信设备集中检修如何进行 浏览:558
轴承外径57内径是多少 浏览:817
前轮轴承渗油怎么办 浏览:224
小欧工具箱2017 浏览:611
© Arrange www.fbslhl.com 2009-2021
温馨提示: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