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装置知识 > 九年级上册实验装置图

九年级上册实验装置图

发布时间:2025-04-11 00:46:19

1. 实验室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时,怎样检查装置气密性

连接装置,用弹簧夹夹住橡胶管,往长颈漏斗中注入水,若能形成稳定水柱,证明气密性良好。

2. 9年级1班的同学们在物理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图是该实验的装置图.(1)在安装、调整

(1)由于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故我们首先要调节烧杯到酒精灯外焰的高度,内即用酒精灯外焰加热,在容调节温度计在水中的位置,故实验前先调整固定A的位置,再调整固定B的位置;
故答案为:A;B.
(2)水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气泡不断减小;水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气泡不断增大.所以甲图指水沸腾前,乙图指沸腾过程中.
故答案为:乙.
(3)温度计的正确读数方法是视线应该和温度计内液柱上表面相平.即上述三种情况中,a属于俯视,即读出的数据会偏大,c是仰视,即读数会偏小.即只有b是正确的,度数为93℃,如下图所示:

(4)水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故答案为:温度保持不变.
(5)①水沸腾后,若撤去加热源,则水不再吸收热量,也就不能维持沸腾状态,所以此时水的沸腾停止;
②用注射器向外抽气,则烧瓶内的气压减小,水的沸点随之降低,因此水又重新开始沸腾.
实验现象说明:水的沸点随水面气压的增大而升高,随水面气压的减小而降低.
故答案为:水的沸点随水面气压的增大而升高,随水面气压的减小而降低.

3. 九年级化学仪器名称及图片

九年级化学仪器名称及图片如下:

试管、烧杯、玻璃棒、滴管、滴瓶、细口瓶、广口瓶、量筒、漏斗、长颈漏斗、分液漏斗、锥形瓶、圆、平底烧瓶、冷凝管、容量瓶、集气瓶。

常用器材及简介:

1、铁架台: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一般常用于过滤、加热等实验操作。

2、烧杯:①溶解固体物质、配制溶液,以及溶液的稀释、浓缩。②也可用做较大量的物质间的反应。

3、量筒:量度液体体积。

4、集气瓶:用于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也可用作部分反应的反应容器。

5、试管:①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②也可用做收集少量气体的容器。③或用于装置成小型气体的发生器。

6、试管夹:用于夹持试管。

7、玻璃棒:用于搅拌、过滤或转移液体。

8、酒精灯:用于加热。

9、胶头滴管: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10、滴瓶:滴瓶用于盛放液体药品。

11、广口瓶:(内壁是磨毛的)常用于盛放固体试剂,也可用做集气瓶。

12、细口瓶:用于存放液体试剂的玻璃器皿。

13、烧瓶:有圆底烧瓶,平底烧瓶。①常用做较大量的液体间的反应。②也可用做装置气体发生器。

14、锥形瓶:①加热液体。②也可用于装置气体发生器和洗瓶器。③也可用于滴定中的受滴容器。

15、蒸发皿:通常用于溶液的浓缩或蒸干。

16、漏斗:用于向试管、酒精灯等添加液体。有普通漏斗、分液漏斗(可以控制流速)和长颈漏斗。

试管、烧杯、玻璃棒、滴管、滴瓶、细口瓶、广口瓶、量筒、漏斗、长颈漏斗、分液漏斗、锥形瓶、圆、平底烧瓶、冷凝管、容量瓶、集气瓶。

4. 对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实验必须检查装置密闭性对吗

对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实验必须检查装置密闭性对吗?是对的。对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的研究一、使用教材北京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二、实验器材导管、塑料吸管、细铜管、集气瓶、玻璃片、火柴、酒精灯、木棍、塑料袋、气球、蜡烛、燃烧匙、注射器、胶塞、锥形瓶、小烧杯、铁架台、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红磷、白磷、氯化钴试纸、氧气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相对湿度传感器、数据显示模块、数据采集器、气液相密封器三、实验改进、创新要点1. 实验内容创新用探究身边真实的问题“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不同”复习学过的知识,改善学生对复习课枯燥乏味的认识,提高复习的兴趣和效果。2.实验装置创新(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图1.探究吸入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研究1方法:实验前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在玻璃注射器中放入一块白磷,将活塞推到一定的刻度,将注射器针头插到橡皮塞上密封,然后将注射器和胶塞一起放到热水中,白磷燃烧后取出注射器,放置到室温,观察注射器活塞移动的距离。优点:测定氧气含量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环保误差小。(2)吸入和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测定方案图2.探究吸入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方法1.在铜管上套上一段玻璃管,观察比较玻璃管内壁水雾的变化。铜的导热性保证了吸入和呼出气体的温度相同,实验后能看到呼出气体的玻璃管内壁水雾明显。图3数字化实验仪器探究吸入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方法2.用气液相密封器收集等体积的吸入和呼出气体,将数据显示模块连与相对湿度传感器连接,将传感器插入密封器上孔,打开数据显示模块开关读取数据。优点便捷、快速、适合学生分组实验。(3)吸入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水蒸气一体化装置方法:实验前向两个锥形瓶中加入等量的石灰水,用手捏住左侧橡皮管,从细铜管端吸气,观察到右侧锥形瓶中长导管下冒气泡,石灰水没有明显变化,进气玻璃导管中的蓝色氯化钴试纸无明显变化;呼气时手捏住右
图4吸入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水蒸气探究侧橡皮管,观察左侧锥形瓶中的石灰水变浑浊,出气的短导管中的氯化钴试纸由蓝色变为粉色。(氯化钴试纸使用前先稍稍加热使其为蓝色 )优点:对比实验现象明显,氯化钴检测水的存在现象明显。(4)数字化一体实验运用氧气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相对湿度传感器、气液相密封器、数据采集器,同时快捷准确直观的测定吸入和呼出气体中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的不同。图5.数字化实验研究吸入和呼出气体四、实验设计思路和创新点进入初三化学复习阶段,知识的梳理和大量的习题训练课,会让学生感到复习课的枯燥乏味。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我设计了本节实验复习课。我依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基本理念,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发现问题,走进课堂设计和创新实验,将学过的知识灵活的运用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巩固气体的收集方法、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的检验方法,氧气含量的测定原理,深化运用对比实验方法和控制变量的思想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字化实验仪器的运用使实验结果更加快速,直观,准确。学生可以体验到从定性到定量研究问题的便捷和高效,启迪学生思维,拓展学生实验探究的新思路。五、实验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校的资源、具体的学情,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气体收集方法;(2)巩固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水的鉴别方法,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原理的迁移和运用。(3)体验从定性到定量设计对比实验进行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4)学生在实验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观察、分析、表述,合作交流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感受学习化学的乐趣和价值。六、实验教学内容1.探究吸入和呼出气体的收集方法,复习氧气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
2.探究吸入和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的不同,复习氧气的助燃性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3.探究吸入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复习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和两种碱的反应。4.探究吸入和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复习水蒸气鉴别方法5.吸入和呼出气体检验的综合实验。七、实验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上课时教师先提出问题:我们教室里为什么要经常开窗通风呢?学生回答后追问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它们的成分含量有什么变化?设计意图:从身边熟悉的情景中发现问题,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引领学生进入化学探究的课堂。交流讨论,做出猜想:学生会通过生物课学习的呼吸作用对呼出的气体做出有二氧化碳的猜想,有的同学还错认为呼出气体全是二氧化碳;有的学生会根据人工呼吸推断出呼出的气体中有氧气;有的学生会根据冬天人呼出的气体出现白雾,推测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变多;对于氮气,做适当的引导,因为它的化学性质稳定,不参与呼吸作用,在吸入和呼出气体中应该是不变的,在本节课不做研究。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梳理出以下的猜想模型:
空气的成分 变化 呼出气体的成分
氧气 > 氧气
二氧化碳 < 二氧化碳
水蒸气 < 水蒸气
氮气 = 氮气
设计意图:培养根据生活经验和学习过的知识做出合理的猜想,建构出呼出气体中各成分的含量变化模型,为实验探究做好准备。设计实验,探究对比教师启发学生,探究吸入和呼出的气体首先要收集气体,然后再根据学习过的物质的性质进行研究。活动一、探究收集吸入和呼出的气体的方法小组交流讨论:由于要检验水蒸气,所以检验水蒸气存在的气体不能用排水法收集,由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为了减小误差用排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方法收集或用排空气法收集。小结:呼入空气的收集的方法:(1)直接将集气瓶敞口放置在室外的空气中(2)在室外用打气筒打气用气球收集,然后用塑料袋密封气球。呼出气体的收集方法:1.探究氧气含量的可以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法收集;2.探究二氧化碳含量的气体用排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方法或向上排空气的方法;
(3)测定水蒸气含量的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实验方案如下:用气球收集气体后用塑料袋密封,方便用注射器收集气体用气液相密封装置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排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收集呼出的气体图6.吸入和呼出气体的收集方法设计意图:学会根据研究的问题和气体的性质选择对实验误差小的气体的收集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收集完气体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该如何进行对气体进行研究呢?启发学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对吸入和呼出气体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分步进行研究。活动二.探究吸入和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学生实验方法如下:方法1:将足量的红磷引燃同时放入盛有等量空气和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观察燃烧时间的长短,红磷熄灭快的,说明氧气含量比呼入气体总氧气含量低。方法2:将材质相同大小相同的木条同时引燃,同时放入集气瓶中,观察木条在吸入和呼出气体中熄灭的快慢。方法3.将两个大小相同的蜡烛同时引燃后,将收集好的两瓶大小相同的吸入和呼出的气体同时倒扣到火焰上方,观察火焰熄灭的快慢。方法4.用两个带支嘴的锥形瓶收集吸入和呼出的气体,在锥形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加入适量的红磷,支嘴用气球密封,用于调节气压,盖上胶塞,将注射气活塞推到一定的刻度,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加热锥形瓶底部红磷,泠却后比较活塞移动的距离。方法5.将注射器与带刻度的试管连接,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红磷,实验前注射器先推到一定的刻度,加热红磷,冷却后观察比较用吸入和呼出气体试验时活塞移动的距离。教师演示实验:见图1的装置结论1:吸入气体中的氧气含量比呼出气体中的氧气含量高。设计意图:复习氧气的助燃性,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原理的理解,训练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迁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活动三.探究吸入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学生实验方法如下:
方法1.用注射器吸取相同量的吸入和呼出气体中分别同时注入装有等量的石灰水的烧杯中,观察石灰水变浑浊的程度。方法2.分别用注射器吸入相同量的吸入和呼出的气体,然后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石灰水,振荡观察变浑浊的程度。教师引导:能否用氢氧化钠溶液代替石灰水呢?如果没有实验现象,该怎么把实验结果外显出来呢?同学们商讨后设计如下方案:方法3:用两个带刻度的体积大小相同的试管收集吸入和呼出的气体,同时放入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液面上升的高度。方法4:用两个体积相同的软塑料瓶收集吸入和呼出的气体,然后分别加入等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振荡观察变瘪的程度。这时有的同学提出,呼出和呼入气体中水分含量不同,是不是也会影响实验结果呢?如何排除吸入和呼出气体中水分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呢?学生提出收集检验二氧化碳含量的气体时可以先通过盛浓硫酸的洗瓶再进行实验。商讨后我们选用在收集吸入和呼出气体的装置中先加入适量的氯化钙,这样再检验二氧化碳多少时就排除了水分的影响。教师演示实验:用注射器吸入等量的用氯化钙干燥后的吸入和呼出的气体,再吸入等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然后迅速将注射器针头插入橡皮塞,观察注射器活塞移动的距离。图7.吸入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测定结论2.吸入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小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设计意图:复习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以及与两碱反应的差异性,启发学生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反应如何将实验结果外显化。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实验证明水蒸气的含量呢?活动四.探究吸入和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的变化学生实验方法如下:方法1.直接向玻璃片上呼气,观察比较玻璃片两面水雾的多少。方法2.用玻璃导管呼气,观察玻璃管内壁水雾的变化。这时,有的同学就提出了异议,这种方法并不能说明呼出气体中水分含量高,因为呼出气体的温度高,遇冷后就会有水蒸气冷凝现象。为了保证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是相同的温度,我们该如何做呢?交流讨论后我们在此基础上做了改进。
方法3.把一小段玻璃管上方连接一段长的铜管,由于铜能迅速散热,然后在观察连接的玻璃管和空气中的玻璃管的内壁水蒸气的变化。实验如图2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更快捷直观的测量方法呢?指导学生利用相对湿度传感器比较吸入和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多少。如图3.结论3.吸入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小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设计意图:复习水蒸气的鉴别方法,干燥剂的种类,进一步巩固对比实验的设计原则,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体验数字化实验仪器的快捷直观。启发学生思考:有没有同时检验几种气体的实验方法呢?教师演示:测定水和二氧化碳的装置。如图4如何更直观的用数据来说明吸入和呼出气体中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的含量不同呢?教师演示:数字化实验仪器同时测定吸入和呼出气体中氧气、二氧化碳、相对湿度的实验。如图5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实验装置一体化设计,可以更加快捷高效的解决问题;实验方式由传统到数字化,定性到定量的转变,使实验结果更加直观,准确。启发学生思维,拓展学生实验探究的新思路。梳理总结,得出结论(1)呼入的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含量高;(2)呼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呼出气体的含量高;(3)呼入的空气中水蒸气含量比呼出气体中含量高;我们的猜想成立!又因为氧气供呼吸,二氧化碳不供呼吸,为了保持教室内空气含氧气量高,所以要经常开窗通风。设计意图:前后呼应,得出实验结论,解决了前面探究提出的问题。八、实验效果评价(1)本节课基于真实的问题情境展开科学探究,不拘泥于课本,学生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经历了一个完成的实验探究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交流讨论、解决问题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复习课因为有了实验而变得生动有趣。(2)设计多种实验方案,师生一起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激发了学生的潜力,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让知识和实验技能得到了深化和运用。(3)数字化实验仪器可以快速准确直观的获得数据,使实验结果更加快速,直观,准确,让实验由定性向定量发生转变,拓展了学生实验探究的新思路。

5.9
网络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
立即获取
对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的研究
对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的研究
一、使用教材
北京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
二、实验器材
导管、塑料吸管、细铜管、集气瓶、玻璃片、火柴、酒精灯、木棍、塑料袋、气球、蜡烛、燃烧匙、注射器、胶塞、锥形瓶、小烧杯、铁架台、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红磷、白磷、氯化

5. 九年级化学对比实验

一、实验条件、环境或操作过程的对比性。

实验条件、环境或实验操作过程的改变有利于知识结论的得出,便于比较,更有利于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比单一的条件限制得出的结论更具有说服力。比如:在说明SO2的漂白性能时,课本中的实验是将SO2气体通入装有品红溶液的试管里,通过红色褪色,来说明SO2具有漂白性。为了进一步说明SO2的漂白特点以及与Cl2等物质漂白性能的差异,书本上继续将实验延伸,注重了环境、条件及操作过程的对比性,对已经变红的试管又重新加热,结果溶液又恢复至原来的红色(见图1)。通过这一操作现象的产生,可以让学生清楚认识SO2的漂白具有不稳定性,它的漂白可恢复至原状,从而与Cl2等物质的永久漂白作鲜明的对比。这样操作对比,更有利于将相似而又不同的知识进行区分,使学生在今后的练习生活应用中会更加自如。诸如上述实验的对比性,课本上还有象鉴定Na、K元素存在时,考虑使用蓝色钴玻璃的特定作用,以及证明卤素单质氧化性强弱(Cl2>Br2>I2)实验时,充分利用CCl4萃取分层分层得出结论,都是此类对比性实验的妙用。

二、实验现象的对比性。

化学实验教学一个关键的基础就是得出准确的现象问题,只有现象准确,结论方可正确,它是关系到我们学生在学习化学学科中是否得心应手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在此基础上加以实验对比,通过现象的不同(在同一环境条件下)有利于形成准确的化学概念,巩固所学的化学知识点,搞清物质性质的实质,达到全面掌握和应用化学知识的能力。例如:为说明Cl2能够与水发生化学反应,且生成的HClO具有很强的漂白性能时,课本上安排了一套对比性实验装置(见下图2)。同学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不同,(即a装置干燥有色布条不褪色,b装置湿润有色布条褪色)稍作分析,就不难得出:Cl2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的真正原因在于 Cl2与水反应生成了HClO,它的氧化漂白使之褪色,而不是Cl2本身的氧化漂白褪色。这样做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Cl2能与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性质(Cl2+H2O=HCl+HClO)。通过上述实验现象的对比,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物质的化学性质有了更准确的掌握和深层次的理解,完全起到了意料之中的双重效果。诸如上述现象不同的对比实验,在高中教材中还有不少:如为凳桐说明NaHCO3与Na2CO3不仅都能与HCl反应,而且同质量的NaHCO3产生的CO2量多且快的实验结论,课本上安排了如下图所示(图3)装置,通过观察到两气吵袜球膨大的快慢及体积的大小,就很快会得出相应的结论。象这样的现象对比,非常有利于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从而理清知识实质、原因,最终找出问题根本之所在,把NaHCO3、Na2CO3的性质差别分清并落到实处,以备知识的灵活运用。

三、实验装置的对比性

初中阶段对O2、H2、CO2三种常见气体的制取,课本上都作了详细的讲述,让学生明确了实验装置在气体实验室制法的内容中占据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个内容之一。在初中阶段教师为了让学生全面掌握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采取了多种手段和有效办法:如学生分组组装展示、试题选择搭配对比、多媒体投影展示、实验能手竞赛等。教师有意识的通过上述系列活动,把三种气体制法装置有意放在一起,通过对比、观察、展示、区别,达到了学生熟练应用三种气体的装置目的。如果在高中阶段同样采取类似的对比方法,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CH4的制备与O2对比,H2S的制备与H2、CO2的类比,Cl2的制备与上述两类装置对比,教师若在此方面恰当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认真研究,便不难得出气体制取的实验装置,要从①试剂反应物状态特点②反应进行的条件③气体产物的性质三方面综合考虑,这样的实验教学定会带来比较大的教学价值。象上述实验装置的对比实际非常有利于关键知识,易混升粗激知识的区分,如电解池与原电池装置的有效对比,会使学生运用此类知识显得并常轻松,得心应手。

四、正误操作的对比性

在化学教学中,一般来讲,一个错误的操作导致得不出应得的结论,有时甚至得出一个完全错误的结论。所以教师通常要求学生尽量按照实验规定的要求正确操作,追求完美的实验效果。但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会出现操作出错或失误,导致一个错误的实验结果产生。但是我个人认为少量的有意的或无意的错误操作会给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其真正原因分析,实际上是正反对照,从语文的角度来分析,实际上是“吃一堑长一智”的经验所得。在此方面最典型的莫过于初中H2还原CuO的实验,正确操作是“先通氢,再点灯”,结束时“先熄灯,再停氢”。如果在实验结束时,某学生选熄灯而未等试管冷却就很快停止通H2,则会出现红色固体又重新变成黑色。如果出现上述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分析失败的原因并据此而大做文章,让学生展开讨论,找出问题的实质,象这样的错误操作,有时甚至比正确操作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诸如初中的类似实验操作在高中教材的教师演示、学生实验中更是容易发生,如酸碱中和滴定实验,配制一定物质的量的浓度的溶液实验,包括实验误差的有效分析,都有正误操作的典型反映,在此类实验中出现了类似情况,教师只要引导学生正误两面对照分析,对知识进行矫正理解、深化,定会收到潜移默化实验教学效果。至此,我认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学生都不要怕实验失败,只要我们善于总结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及错误现象、结论产生的本质,其收效是不可低估的

6.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的制取氧气的知识点

考点1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⒈药品: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高锰酸钾、氯酸钾与二氧化锰

⒉反应原理:

1、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混合:2H2O2=MnO2=2H2O+O2↑

2、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2KClO3=MnO2△=2KCl+3O2↑

3、加热高锰酸钾:2KMnO4=△=K2MnO4+MnO2+O2↑

⒊实验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见下图)

⒋收集方法:

⑴排水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⑵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

⒌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实验步骤可以概括如下:

⑴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⑵将药品装入试管中,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目的是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用带导管的单孔胶塞塞紧试管;

⑶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注意: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⑷点燃酒精灯,先均匀受热后固定加热;

⑸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当导管口产生连续、均匀的气泡时才开始收集);

⑹收集完毕,将导管移出水槽;⑺熄灭酒精灯。

注:先把导管移出水槽,再熄灭酒精灯目的是:

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入试管使试管炸裂。

⒍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带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⒎验满方法:

⑴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带瓶内的氧气已满;

⑵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瓶外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考点2 分解反应

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考点3 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催化剂是指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催化剂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考点4 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

考点5 装置气密性的检查

用带导管的单孔胶塞塞紧试管,把导管一端浸入水里,两手紧贴试管的外壁,如果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7. 九年级化学怎样区别反应速率和反应的发生与停止的实验装置

图二锌和稀盐酸制取氢气液体为盐酸,上面是有孔塑料板,有孔塑料板上是锌,要反应的话把塑料板放下去,停止反应就把塑料板放到液面以上图是自己画的,有点丑,囧

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在参考资料上,如图,分液漏斗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

现在明白了吧困!!

阅读全文

与九年级上册实验装置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ampnetconnect是什么设备 浏览:803
新盟机械键盘怎么调灯 浏览:124
美博柜式空调制冷效果不好怎么办 浏览:348
机械手表计时了怎么恢复正常 浏览:161
设备的横向与纵向如何区分 浏览:1
角磨机后轴承皮套多少钱 浏览:49
哪里收饲料设备 浏览:873
江苏安厦消防器材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734
制冷量2350w格力空调是多少匹 浏览:4
内径4外径9厚5什么型号轴承 浏览:54
惠州化学教学仪器设备有哪些 浏览:243
特种设备法律法规一共有多少 浏览:788
肺部长结节什么仪器能查出 浏览:542
什么地方卖单缸四轮车机械启动装置 浏览:609
远景x6制冷剂加多少 浏览:590
厦门桐福机械制造公司怎么样 浏览:363
暖气注水要把阀门打开吗 浏览:834
超声波测距模拟演示用什么好 浏览:992
阀门的o和c代表什么意思 浏览:85
怎么剪好阀门垫子 浏览: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