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如下图:
二、药品选用有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1、不能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因为浓盐酸也有挥发性,会使制得的二氧化碳不纯,还有氯化氢气体杂质。
2、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因为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会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反应的进行。
3、不能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或者石灰石,因为反应速率太快,不容易收集。
三、除杂干燥
经常会出现说制取一瓶纯净和干燥的二氧化碳,是提示你需要除杂和干燥,先除杂后干燥。制取二氧化碳中,含有的气体杂质一般是氯化氢,常用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除去,然后用浓硫酸干燥。
『贰』 图1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I).请你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仪器①的名称是_
(1)依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认识解答此题,①长颈漏斗,②集气瓶; (2)实验室常用稀盐酸和大理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气体,不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作反应原料的原因:反应速率太快,不利气体收集; (3)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原理,装置Ⅱ与装置Ⅰ比较,Ⅱ更好一些,理由是:可控制酸液的滴加量及滴加速度;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CO 2 ═CaCO 3 ↓+H 2 0; (4)二氧化碳的性质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所以用向上排空气收集;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用燃着的木条放到集气瓶口进行检验,故选:B. 故答案为: (1)锥形瓶;集气瓶; (2)稀盐酸;碳酸钠与盐酸反应速率太快; (3)Ⅱ;能随时控制滴加液体的量(或速度);Ca(OH)+CO 2 ═CaCO 3 ↓+H 2 0; (4)向上排空气;B. |
『叁』 化学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用什么装置
在化学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一般使用启普发生器或者固液常温型装置。
其中,启普发生器是最常用的装置,它是一种固液常温型装置,由球形漏斗、容器和导气管三部分组成。使用启普发生器制备二氧化碳的优点是能够很好地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同时也能够防止反应物回流到漏斗中,从而避免实验的失败。
除了启普发生器,也可以使用固液常温型装置来制备二氧化碳。这种装置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由试管、烧杯和单孔橡皮塞等组成。使用固液常温型装置制备二氧化碳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易于制备,但是需要不断地振荡试管,以便让固体与液体充分接触,从而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
总之,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选择应根据具体的实验条件和需求来决定。
『肆』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需要什么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主要包括锥形瓶250ml、量筒、烧杯、长颈漏斗,以及集气瓶用于收集气体。通常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在实验开始前,务必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以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制取二氧化碳时,需要准备大理石和稀盐酸作为反应物。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这个过程中,大理石作为反应物提供固态碳酸钙,而稀盐酸则作为酸性反应物,两者相遇时会发生化学反应。
在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通过长颈漏斗进入锥形瓶中。锥形瓶作为反应容器,能够容纳反应物并提供足够的空间进行反应。量筒和烧杯则用于测量反应物的体积和量,确保实验条件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二氧化碳气体收集完毕后,可以使用集气瓶来收集这些气体。集气瓶作为气体收集装置,能够有效地收集并储存二氧化碳气体,以便进一步验证或分析。
为了验证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可以使用燃着的木条进行测试。当将燃着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时,如果木条火焰熄灭,说明瓶内二氧化碳浓度已达到饱和,实验成功。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操作,避免酸液溅出或二氧化碳泄露。同时,实验结束后,应妥善处理剩余的化学物质和废弃物,确保实验室环境的整洁与安全。
『伍』 实验室制取CO2的装置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通常采用固体与液体的反应,且无需加热。这一方法类似于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的反应过程。反应容器的选择多样,可以选用锥形瓶或广口瓶,具体根据实验需求进行选择。
在这一反应中,常用的固体试剂是石灰石或大理石,它们与液体试剂如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锥形瓶因其良好的气密性和可调节性,常被用作反应容器,能够有效控制反应速率和气体收集。广口瓶则因其较大的容积,适用于较大的反应量或需要长时间反应的情况。
为了确保反应的顺利进行,反应装置通常包括反应容器、导管、集气瓶等部件。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通过导管进入集气瓶中,从而收集气体。在操作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反应容器的密封性,避免二氧化碳气体的逸散。
此外,为了提高实验的安全性和效率,实验室通常会配备相应的安全设备和防护措施。例如,使用通风橱以确保有害气体的排放,佩戴防护眼镜和手套以保护实验人员。这些措施不仅能够保障实验人员的安全,还能减少环境污染。
通过合理选择反应容器和反应条件,实验室能够高效、安全地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满足不同实验需求。这种制备方法因其简单、易操作而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和科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