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汽油与柴油的区别
两者在化学方面的区别:汽油中的碳原子较少,为8-10个,柴油为12-15,所以柴油蕴涵的能量较高。柴油不用点火,在较高的压力下自燃,所以它的效率较高(其实最高利用率不过30%),但是它十分的笨重,噪音又大。汽油需要点火,所以汽油机的体积较小,也很安静(其利用率才不过15%)。
味道不一样,汽油刺鼻,柴油味淡。颜色不一样,汽油淡色,柴油深色。容度不一样,汽油较稀.柴油较浓。在交通工具上点燃方式不一样,汽油是火花塞点燃,柴油是压燃。柴油的抗爆性较差。柴油较汽油马力小、污染重、冒黑烟,但价格低。
Ⅱ 生物质燃料的发热量怎么检测
生物质燃料发热量的检测方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物质燃料的高位发热量的测定方法和低位发热量的计算方法
2 单位和定义
2.1 热量单位
热量的单位为焦耳(J)
1焦耳(J)=1牛顿(N)×1米(m)=1牛·米(N·m)
发热量测定结果以兆焦每千克(MJ/kg)或焦耳每克(J/g)表示。
2.2 弹筒发热量
单位质量的固体生物质燃料在充有过量氧气的氧弹内燃烧,其燃烧产物组成为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硝酸和硫酸、液态水以及固态灰时放出的热量称为弹筒发热量。
2.3 恒容高位发热量
单位质量的固体生物质燃料在充有过量氧气的氧弹内燃烧,其燃烧产物组成为氧气、氮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液态水和固态灰,且所有产物都在标准温度下所放出的热量。
恒容高位发热量即由弹筒发热量减去硝酸生成热和硫酸校正热后得到的发热量。
2.4 恒容低位发热量
单位质量的固体生物质燃料在恒容条件下燃烧,在燃烧产物中所有的水都保持气态水的形态(0.1MPa),其它产物与恒容高位发热量相同,并都在标准温度下的固体生物质燃料的发热量。
2.5 恒压低位发热量
单位质量的固体生物质燃料在恒压条件下燃烧,在燃烧产物中所有的水都保持气态水的形态(0.1MPa),其它产物与恒压高位发热量相同,并都在标准温度下的固体生物质燃料的发热量。
2.6 热量计的有效热容量
量热系统产生单位温度变化所需的热量(简称热容量)。通常以焦耳每开尔文(J/K)表示。
3 原理
3.1 高位发热量
生物质的发热量在氧弹热量计中进行测定。一定量的分析试样在氧弹热量计中,进行过量氧气燃烧,氧弹热量计的热容量通过在相近条件下燃烧一定量的基准量热物苯甲酸来确定,根据试样燃烧前后量热系统产生的温升,并对点火热等附加热进行校正后即可求得试样的弹筒发热量。
从弹筒发热量中扣除硝酸生成热和硫酸校正热(硫酸与二氧化硫形成热之差)即得高位发热量。
3.2 低位发热量
生物质的恒容低位发热量和恒压低位发热量可以通过分析试样的高位发热量计算。计算恒容低位发热量需要知道固体生物质样中水分和氢的含量。原则上计算恒压低位发热量还需知道固体生物质燃料样中氧和氮的含量。
4 实验室条件
4.1 进行发热量测定的实验室,应为单独房间,不得在同一房间内同时进行其他试验项目。
4.2 室温应保持相对稳定,每次测定室温变化不超过1℃,室温以不超过15℃~30℃范围为宜。
4.3 室内应无强烈的空气对流,因此不应有强烈的热源、冷源和风扇等,试验过程中应避免开启门窗。
4.4 实验室最好朝北,以避免阳光照射,否则热量计应放在不受阳光直射的地方。
5 试剂和材料
5.1 氧气(GB 3863): 99.5%纯度,不含可燃成分,不允许使用电解氧。
5.2 苯甲酸: 基准量热物质,二等或二等以上,经权威计量机关检定或授权检定并标明标准热值。
5.3 点火丝: 直径0.1mm左右的铂、铜、镍丝或其他已知热值的金属丝或棉线,如使用棉线,则应选用粗细均匀,不涂腊的白棉线。各种点火丝点火时放出的热量如下:
铁丝:6700 J/g
镍铬丝:6000 J/g
铜丝:2500 J/g
棉线:17500 J/g
5.4 擦镜纸 :使用前先测出燃烧热:抽取3张~4张纸,团紧,称准质量,放入燃烧皿中,然后按常规方法测定发热量。取3次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擦镜纸热值。
6 仪器设备
6.1 热量计
6.1.1 总则
热量计是由燃烧氧弹、内筒、外筒、搅拌器、温度传感器和试样点火装置、温度测量和控制系统以及水构成
热量计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要求为,测试精密度:5次苯甲酸测试结果的相对标准差不大于0.20%;准确度:标准煤样测试结果与标准值之差都在不确定度范围内,或者用苯甲酸作为样品进行5次发热量测定,其平均值与标准热值之差不超过50J/g。
注:除燃烧不完全的结果外,所有的测试结果不能随意舍弃。
6.1.2 氧弹
由耐热、耐腐蚀的镍铬合金钢制成,需要具备3个主要性能:
a) 不受燃烧过程中出现的高温和腐蚀性产物的影响而产生热效应;
b) 能承受充氧压力和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瞬时高压;
c) 试验过程中能保持完全气密。
弹筒容积为250mL~350 mL,弹头上应装有供充氧和排气的阀门以及点火热源的接线电极。
新氧弹和新换部件(弹桶、弹头、连接环)的氧弹应经20.0MPa的水压试验,证明无问题后方能使用。此外,应经常注意观察与氧弹强度有关的结构,如弹筒和连接环的螺纹、进气阀、出气阀和电极与弹头的连接处等,如发现显著磨损或松动,应进行修理,并经水压试验合格后再用。
氧弹还应定期进行水压试验,每次水压试验后,氧弹的使用时间一般不应超过2年。
当使用多个设计制作相同的氧弹时,每一个氧弹都必须作为一个完整的单元使用。氧弹部件的交换使用可能导致发生严重事故。
6.1.3 内筒
用紫铜、黄铜或不锈钢制成,断面可为椭圆形、菱形或其他适当形状。筒内装水2000 mL~3000 mL,以能浸没氧弹(进、出气阀和电极除外)为准。
内筒外面应高度抛光,以减少与外筒间的辐射作用。
压力表通过内径1mm~2mm的无缝铜管与氧弹连接,或通过高强度尼龙管与充氧装置连接,以便导入氧气。
压力表和各连接部分禁止与油脂接触或使用润滑油。如不慎沾污,必须依次用苯和酒精清洗,待风干后再用。
6.2 分析天平:感量 0.1mg 。
6.3 工业天平:载量 4 kg~5 kg,感量1g。
7 测定步骤
7.1 概述
发热量的测定由两个独立的实验组成,即在规定的条件下基准量热物质的燃烧实验(热容量标定)和试样的燃烧试验。为了消除未受控制的热交换引起的系统误差,要求两种试验的条件尽量相近。
试验包括定量进行燃烧反应到定义的产物和测量整个燃烧过程引起的温度变化。
试验过程分为初期、主期(反应期)和末期。对于绝热式热量计,初期和末期是为了确定开始点火的温度和终点温度;对于恒温式热量计,初期和末期的作用是确定热量计的热交换性,以便在燃烧反应期间内对热量计内筒和外筒间的热交换进行校正。初期和末期的时间应足够长。
7.2 恒温式热量计法
7.2.1按使用说明书安装调试热量计
7.2.2 在燃烧皿中称取粒度小于0.2 mm的空气干燥生物质燃料样0.9~1.1 g(称准到0.0002 g)。
燃烧时易于飞溅的试样,可用已知质量的擦镜纸包紧再进行测试,或先在压饼机中压饼并切成2 mm~4 mm的小块使用。不易燃烧完全的试样,可先在燃烧皿底部铺上一个石棉网,或用石棉绒做衬垫(先在皿底铺上一层石棉绒,然后以手压实)。石英燃烧皿不需任何衬垫。如加衬垫仍燃烧不完全,可提高充氧压力至3.2MPa,或用已知质量和热值的擦镜纸包裹称好的试样并用手压紧,然后放入燃烧皿中。
7.2.3 取一段已知质量的点火丝,把两端分别接在两个电极柱上,弯曲点火丝接近试样,注意与试样保持良好接触或保持微小的距离(对易飞溅和易燃的样品);并注意勿使点火丝接触燃烧皿,以免形成短路而导致点火失败,甚至烧毁燃烧皿。同时还应注意防止两电极间以及燃烧皿与另一电极之间的短路。
往氧弹中加入10 ml蒸馏水。小心拧紧氧弹盖,注意避免燃烧皿和点火丝的位置因受震动而改变,往氧弹中缓缓充入氧气,直至压力到2.8MPa~3.0 MPa,充氧时间不得少于15s;如果不小心充氧压力超过3.3 MPa,停止实验,放掉氧气后,重新充氧至3.2 MPa以下。当钢瓶中氧气压力降到5.0 MPa以下时,充氧时间应酌量延长,压力降至4.0 MPa以下时,应更换新的氧气瓶。
7.2.4 往内筒中加入足够的蒸馏水,使氧弹盖的顶面(不包括突出的进、出气压力阀和电极)淹没在水面下10mm~20mm。每次实验时用水量应与标定热容量时一致(相差1g以内)。
水量最好用称量法测定。如用容量法,则需对温度变化进行修正。注意恰当调节内筒水温,使终点时内筒比外筒温度高1K左右,以使终点时内筒温度出现明显下降。外筒温度应尽量靠近室温,相差不得超过1.5K。
7.2.5把氧弹放入装好水的内筒中,如氧弹中无气泡漏出,则表明气密性良好,即可把内筒放在外筒的绝缘架上;如有气泡出现,则表明漏气,应找出原因,加以纠正,重新充氧。然后接上点火电极插头,装上搅拌器和量热温度计,并盖上外筒的盖子。
注 :一 般 热量计由点火到终点的时间为8min-10min。对一台具体热量计,可根据经验恰当掌握。
7.2.6 实验结束,取出内筒和氧弹,开启放气阀,放出燃烧废气,打开氧弹,仔细观察弹筒和燃烧皿内部,如果有试样燃烧不完全的迹象或有炭黑存在,试验应作废。
量出未烧完的点火丝长度,以便计算实际消耗量。
用蒸馏水充分冲洗氧弹内各部分、放气阀,燃烧皿内外和燃烧残渣。把全部洗液(共约100m L)收集在一个烧杯中供测硫使用。
8 测定结果的计算
8.1点火热校正
在熔断式点火法中,应由点火丝的实际消耗量(原用量减掉残余量)和点火丝的燃烧热计算试验中点火丝放出的热量。
在棉线点火法中,首先算出所用一根棉线的燃烧热(剪下一定数量适当长度的棉线,称出它们的质量,然后算出一根棉线的质量,再乘以棉线的单位热值),然后确定每次消耗的电能热。
注:电能产生的热量(J)=电压(V)× 电流(A)× 时间(S).
二者放出的总热量即为点火热。
8.2 高位发热量的计算
8.2.1 试验结束后,空气干燥生物质燃料样的弹筒发热量Qb,ad仪器会自动显示在相应表格内。
8.2.2 按式(2)计算空气干燥生物质燃料样的恒容高位发热量Qgr,ad
Qgr。ad =Qb,ad -(94.1Sb,ad+aQb,ad) ---------(2)
式中 :
Qgr,ad—空气干燥生物质燃料样的恒容高位发热量,单位为焦耳每克(J/g);
Qb,ad— 空气干燥生物质燃料样的弹筒发热量,单位为焦耳每克(J/g);
Sb,ad— 由弹筒洗液测得的生物质燃料的含硫量,单位为百分数(%);当全硫含量低于4.00%时,或发热量大于 14 .60 M J/ kg 时 , 用 全硫代替Sb,ad ;
94. 1— 空气干燥生物质燃料样中每1.00%硫的校正值,单位为焦耳(J);
a— 硝酸生成热校正系数:
当 Qb ≤16 .7 0M J /kg a= 0. 0010 ;
当 16 .7 0M J /kg < Q b< 25 .1 0 M J/kg,a=0.00 12 ;
当Q b > 25 .10 M J/ kg ,a= 0. 0016 。
加助燃剂后,应按总释热量考虑。
在需要测定弹筒洗液中硫Sb,ad的情况下,把洗液煮沸2 -3m in,取下稍冷后,以甲基红 (或相应的混合指示剂)为指示剂,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以求出洗液中的总酸量,然后按式(3)计算出弹筒洗液硫Sb,ad (%) :
Sb,ad=(c×V/ m-aQb,ad/60)×1.6 ---------(3)
式中 :
c— 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单位mol/L;
V— 滴定用去的氢氧化钠溶液体积,单位为毫升(mL);
60— 相当1m mol硝酸的生成热,单位为焦耳(J);
m— 称取的试样质量,单位为克(g);
1.6 —将每摩尔硫酸1/2(H2SO4)转换为硫的质量分数的转换因子;
注:这里规定的对硫的校正方法中,略去了对生物质燃料样中硫酸盐的考虑。这对绝大多数生物质燃料来说影响不大,因生物质燃料的硫酸盐硫含量一般很低。但有些特殊生物质燃料样,硫酸盐硫的质量分数可达0.5%以上。根据实际经验,生物质燃料样燃烧后,由于灰的飞溅,一部分硫酸盐硫也随之落入弹筒,因此无法利用弹筒洗液来分别测定硫酸盐硫和其他硫。遇此情况,为求高位发热量的准确,只有另行测定生物质燃料中的硫酸盐硫或可燃硫,然后做相应的校正。关于发热量大于14. 60 M J /k g的规定,在用擦镜纸或掺苯甲酸的情况下,应按擦镜纸或掺添加物后放出的总热量来掌握。
9 热容量和仪器常数标定
9.1 在不加衬垫的燃烧皿中称取经过干燥和压片的苯甲酸,苯甲酸片的质量以0.9~1.1 g左右为宜。
苯甲酸应预先研细并在盛有浓硫酸的干燥器中干燥3天或在60℃~ 70℃烘箱中干燥3h~4h 。
9.2 苯甲酸也可以在燃烧皿中熔融后使用。熔融可在121℃~126℃的烘箱中放置1h,或在酒精灯的小火焰上进行,放入干燥器中冷却后使用。熔体表面出现的针状结晶,应用小刷刷掉,以防燃烧不完全。
9.3 试验结束后,打开氧弹,注意检查内部,如发现有炭黑存在,试验应作废。
9.4 热容量标定中硝酸生成可按式(4)求得:
qn=Q×m×0.001 5 ··················(4)
式中:
qn——硝酸的生成热,单位为焦耳(J);
Q——苯甲酸的标准热值,单位焦耳每克(J/g);
m——苯甲酸的用量,单位为克(g);
0.0015——苯甲酸燃烧时的硝酸生成热校系数。
9.5按照本标准第8.1条的方法进行必要的校正。
9.6 热容量标定一般应进行5次重复试验,计算5次重复试验结果的平均值和标准差S,其相对标准差不应超过0.20%,再补做一次试验,取符合要求的5次结果的平均值(修约至1J/K)作为该仪器的热容量,若任何5次结果的相对标准差都超过0.20%,则应对试验条件和操作技术仔细检查并纠正存在问题后,重新进行标定,舍弃已有的全部结果。
9.7 在使用新型热量计前,需确定其热容量的有效工作范围。方法是:用苯甲酸至少进行8次热容量标定试验,苯甲酸片的质量一般从0.7g至1.3g,或根据被测样品可能涉及的热值范围(温升)确定苯甲酸片的质量。
9.8 热容量标定值的有效期为3个月,超过此期限时应重新标定。但有下列情况时,应立即重测:
9.8.1更换量热温度计;
9.8.2更换热量计大部件如氧弹头、连接环(由厂家供给的或自制
的相同规格的小部件如氧弹的密封圈、电极柱、螺母等不在此列);
9.8.3标定热容量和测定发热量时的内筒温度相差超过5K;
9.8.4热量计经过较大的搬动之后。
如果热量计量热系统没有显著改变,重新标定的热容量值与前一次的热容量值相差不应大于0.25%,否则,应检查试验程序,解决问题后再重新进行标定。
10 结果的表述
弹筒发热量和高位发热量的结果计算到1J/g,取高位发热量的两次重复测定的平均值,按GB/T 483数字修约到最接近的10J/g的倍数,按J/g或MJ/kg的形式报出。
11方法的精密度
发热量测定的重复性和再现性如表2规定:
12 低位发热量的计算
12.1 恒容低位发热量
工业上是根据生物质燃料的收到基低位发热量进行计算和设计,生物质燃料的收到基恒容低位发热量的计算方法如式(13):
式中:
Qnet,v,ar——生物质燃料的收到基恒容低位发热量,单位为焦耳每克(J/g);
Qgr,v,ad——生物质燃料的空气干燥基恒容高位发热量,单位为焦耳每克(J/g);
Mt——生物质燃料的收到基全水分,单位为百分数(%);
Mad——生物质燃料的空气干燥基水分,单位为百分数(%);
Had——生物质燃料的空气干燥基氢含量,单位为百分数(%)。
12.2 恒压低位发热量
由弹筒发热量算出的高位发热量和低位发热量都属恒容状态,在实际工业燃烧中则是恒压状态,严格地讲,工业计算中应使用恒压低位发热量。如有必要,恒压低位发热量可按式(14)计算:
式中:
Qnet,p,ar——生物质燃料的收到基恒压低位发热量,单位为焦耳每克(J/g);
Oad——生物质燃料的空气干燥基氧含量,单位为百分数(%);
Nad——生物质燃料的空气干燥基氮含量,单位为百分数(%)。
其余符号意义同前
13 各种不同基的生物质燃料的发热量换算
13.1 高位发热量基的换算
生物质燃料的各种不同基的高位发热量按式(16)、式(17)、式(18)换算:
式中:
Qgr——高位发热量,单位为焦耳每克(J/g);
Aad——空气干燥基生物质燃料样的灰分,单位为百分数(%);ar,ad,d,daf——分别代表收到基、空气干燥基、干燥基和干燥无灰基。
其余符号意义同前。
13.2 低位发热量基的换算
生物质燃料的各种不同水分基的恒容低位发热量按式(19)换算:
式中:
Qnet,v,m——水分为M的生物质燃料的恒容低位发热量,单位为焦耳每克(J/g);
M——生物质燃料样的水分,单位为百分数(%);
干燥基时M=0,空气干燥基时M=Mad,收到基时,M=Mt。
其余符号意义同前。
14 试验报告
试验结果报告应包括以下信息:
a)试样编号;
b)依据标准;
c)试验结果;
d)与标准的任何偏离;
e)试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
f)试验日期;
Ⅲ 奔驰底盘升降按钮什么样
奔驰底盘升降按钮是在一个车的轮廓内有个向上的箭头,如奔驰ML350下图所示:
底盘升降功能是由空气悬挂系统提供的,装备空气式可调悬架的车型前轮和后轮的附近都会设有离地距离传感器,按离地距离传感器的输出信号,行车电脑会判断出车身高度变化,再控制空气压缩机和排气阀门,使弹簧自动压缩或伸长,从而降低或升高底盘离地间隙,以增加高速车身稳定性或复杂路况的通过性。
(3)ML350进气阀门故障扩展阅读:
装备空气式可调悬架的车型前轮和后轮的附近都会设有离地距离传感器,按离地距离传感器的输出信号,行车电脑会判断出车身高度变化,再控制空气压缩机和排气阀门,使弹簧自动压缩或伸长,从而降低或升高底盘离地间隙,以增加高速车身稳定性或复杂路况的通过性。而在日常调节中,空气悬架会有几个状态。
1、保持状态,当车辆被举升器举起,离开地面时,空气悬架系统将关闭相关的电磁阀,同时电脑记忆车身高度,使车辆落地后保持原来高度;
2、正常状态,即发动机运转状态。行车过程中,若车身高度变化超过一定范围,空气悬架系统将每隔一段时间调整车身高度;
3、唤醒状态,当空气悬架系统被遥控钥匙、车门开关或行李厢盖开关唤醒后,系统将通过车身水平传感器检查车身高度。
Ⅳ 搅拌站有人送的矿粉 怎么检验想知道方法!!谢谢!
活性指数,流动度比,细度 还是要看搅拌站对矿粉这个辅料要求高不高
矿粉检测实施细则
2011-12-07 20:51:20| 分类: 默认分类 |字号 订阅
一、 适用范围< 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本细则适用于粒化高炉矿渣粉密度、比表面积(勃氏法)、氧化镁、烧失量、三氧化硫、流动度比、活性指数的测定。
二、 技术标准
1、《水泥密度测定方法》GB/T 208—94
2、《水泥化学分析方法》GB/T 176-1996
3、《水泥比表面积测定法(勃氏法)》GB 8074-87
4、《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 18046-2000
三、 采用的仪器设备
1. 各检测项目序号如下表所示:
检测项目名称
密度
比表面积
氧化镁
烧失量
三氧化硫
流动度比
活性指数
序号
1
2
3
4
5
6
7
2. 各检测项目采用仪器设备如下表所示:
用于检测项目
规范要求采用的仪器设备
对仪器设备的要求
1
李氏瓶
1
天平
最大称量100g,分度值≤0.05g
2
透气仪
/
2
分析天平
分度值1mg
2
计时秒表
精度0.5s
2
烘箱
/
2、4、5
干燥器
/
3、4、5
分析天平
分度值0.1mg
3
磁力搅拌器
/
3
原子吸收光谱仪
/
4、5
马弗炉
温度能控制在1000℃左右
5
烧杯
300mL
6
游标卡尺
/
6
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仪
/
6、7
天平
称量1200g 感量0.1g
6、7
水泥胶砂搅拌机
JC/T681
7
试模
JC/T726
7
振实台
JC/T682
7
抗折强度试验机
JC/T724
7
抗压强度试验机
精度1%
7
抗压夹具
JC/T683
7
养护箱
/
7
养护池
/
四、 检测项目、被测参数及允许变化范围
技术要求:
项 目
级 别
S105
S95
S75
密度,g/cm3 不小于
2.8
比表面积,m/kg 不小于
350
活性指数,% 不小于
7d
95
75
55
28d
105
95
75
流动度比,% 不小于
85
90
95
三氧化硫,% 不大于
4.0
烧失量,% 不大于
3.0
氧化镁,% 不大于
14
五、 检测前的检查
1. 开始进行检测前应首先检查软练室温湿度是否符合规范要求,若不符合应开启设备使之符合要求后方可开始检测。
2. 检查仪器设备的电路连接是否正确,是否出现线路破损、漏电现象。
3. 接通电源,空载运转各仪器设备,确定其是否运转正常。
4. 检查检测用水是否清澈、可透明,是否符合检测要求。
六、 试验步骤及数据处理
1、 密度
(1).将无水煤油注入李氏瓶中至0到1mL刻度线后(以弯月面下部为准),盖上瓶塞放入恒温水槽内,使刻度部分浸入水中(水温应控制在李氏瓶刻度时的温度),恒温30min,记下初始(第一次)读数。
(2). 从恒温水槽中取出李氏瓶,用滤纸将李氏瓶细长颈内没有煤油的部分仔细擦干净。
(3). 试样应预先通过0.90mm方孔筛,在110±5℃温度下干燥1h,并在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称取矿粉60g,称准至0.01g。
(4). 用小匙将试样一点点的装入(1)条的李氏瓶中,反复摇动(亦可用超声波震动),至没有气泡排出,再次将李氏瓶静置于恒温水槽中,恒温30min,记下第二次读数。
(5). 第一次读数和第二次读数时,恒温水槽的温度差不大于0.2℃。
(6). 结果计算
① 矿粉体积应为第二次读数减去初始(第一次)读数,即矿粉所排开的无水煤油的体积(mL).
② 矿粉密度ρ(g/cm3)按下式计算:
矿粉密度ρ=矿粉质量(g)/排开的体积(cm3)
结果计算到小数第三位,且取整数到0.01g/cm3,试验结果取两次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两次测定结果之差不得超过0.02 g/cm3。
2、 比表面积
(1) 漏气检查
将透气筒上口用橡皮塞塞紧,接到压力计上。用抽气装置从压力计一臂抽出部分气体,然后关闭阀门,观察是否漏气。如发现漏气,用活塞油脂加以密封。
(2).试验层体积的测定
①. 用水银排代法:将两片滤纸沿圆筒壁放入圆筒内,用一直径比透气圆筒略小的细长棒往下按,直到滤纸平整放在金属的穿孔板上。然后装满水银,用一块薄玻璃板轻压水银表面,使水银面与圆筒口平齐,并须保证在玻璃板和水银表面之间没有气泡或空洞存在。从圆筒中倒出水银,称量,精确至0.05g。重复几次测定,到数值基本不变为止。然后从圆筒中取出一片滤纸,试用约3.3g的水泥,要求压实矿粉层注。再在圆筒上部空间注入水银,同上述方法除去气泡、压平、倒出水银称量,重复几次,直到水银称量值相差小于50mg为止。
注:应制备坚实的矿粉层。如太松或矿粉不能压到要求体积时,应调整矿粉的试用量。
②. 圆筒内试料层体积V按下式计算。精确到0.005cm3
V=(P1-P2)/ ρ水银
V-----试料层体积,cm3;
P1----未装矿粉时,充满圆筒的水银质量,g;
P2----装矿粉后,充满圆筒的水银质量,g;
ρ水银----试验温度下水银的密度,g/cm3
③. 试料层体积的测定,至少应进行二次。每次应单独压实,取二次数值相差不超过0.005cm3的平均值,并记录测定过程中圆筒附近的温度。每隔一季度至半年应重新校正试料层体积。
(3).试验步骤:
①..将110±5℃下烘干并在干燥器中冷却到室温的标准试样,倒入100ml的密闭瓶内,用力摇动2min,将结块成团的试样振碎,使试样松散。静置2min后,打开瓶盖,轻轻搅拌,使在松散过程中落到表面的细粉,分布到整个试样中。
②.矿粉试样,应先通过0.9mm方孔筛,再在110±5℃下烘干,并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
③.校正试验用的标准试样量和被测定矿粉的质量,应达到在制备的试料层中空隙率为0.500±0.005,计算式为
W = ρ V ( 1 - ε)
W----需要的试样量,g;
ρ----试样密度,g/cm3;
V----测得的试料层体积,cm3;
ε----试料层的空隙率
④. 将穿孔板放入透气圆筒的突缘上,用一根直径比圆筒略小的细棒把一片滤纸送到穿孔板上,边缘压紧。称取上条确定的矿粉量,精确到0.001g,倒入圆筒。轻敲圆筒的边,使矿粉层表面平坦。再放入一片滤纸,用捣器均匀捣实试料直至捣器的支持环紧紧接触圆筒顶边并旋转二周,慢慢取出捣器。
⑤. 把装有试料层的透气圆筒连接到压力计上,要保证紧密连接不致漏气,并不振动所制备饿试料层。
⑥. 打开微型电磁泵慢慢从压力计一臂中抽出空气,直到压力计内液面上升到扩大部下端时关闭阀门。当压力计内液体的凹月面下降到第一刻度线时开始计时,当液体的凹月面下降到第二条刻度线时停止计时,记录液面从第一条刻线到第二条刻线所需的时间。以秒记录,并记下试验时的温度(℃)。
(4).计算
①. 当被测物料的密度、试料层中空隙率与标准试样相同,试验时温差≤3℃时,按下式计算:
S=Ss T1/2 / Ts1/2
如试验时温差大于±3℃,则按下式计算:
S= Ss T1/2 ηs1/2 / [ Ts1/2 η1/2]
S——被测试样的比表面积,cm2/g;
Ss——标准试样的比表面积;cm2/g:
T——被测试样试验时,压力计中液面降落测得的时间,s;
Ts——标准试样试验时,压力计中液面降落测得的时间,s;
η——被测试样试验温度下的空气粘度Pa.s;
ηs——标准试样试验温度下的空气粘度Pa.s
②. 当被测试样的试料层中空隙率与标准试样试料层中空隙率不同,试验时温差≤3℃时,按下式计算:
S=[Ss T1/2 (1-εs) ( ε3)1/2] / [Ts1/2 (1-ε) ( εs3)1/2]
如试验时温差大于±3℃,则按下式计算:
S=[ Ss T1/2 (1-εs) ( ε3)1/2 ηs1/2] / [Ts1/2 (1-ε) ( εs3)1/2η1/2]
ε----被测试样试料层中的空隙率;
εs----标准试样试料层中的空隙率
③.当被测试样的密度和空隙率均与标准试样不同,试验时温差≤3℃时,按下式计算:
S=[Ss T1/2 (1-εs) ( ε3)1/2ρs]/ [Ts1/2 (1-ε) ( εs3)1/2ρ]
如试验时温差大于±3℃,则按下式计算:
S=[ Ss T1/2 (1-εs) ( ε3)1/2ρsηs1/2] / [Ts1/2 (1-ε) ( εs3)1/2ρη1/2]
ρ----被测试样的密度,g/cm3;
ρs----标准试样的密度,g/cm3.
④矿粉比表面积应由二次透气试验结果的平均值确定。如二次试验结果相差2%以上时,应重新试验。计算应精确至10cm2/g, 10cm2/g以下的数值按四舍五入计。
⑤.以10cm2/g为单位算得的比表面积值换算为m2/kg单位时,需乘以系数0.1。
3、 氧化镁
1) 氢氟酸—高氯酸分解
称取约0.1 g试样m1,精确至0.000lg,置于铂坩埚(或铂皿)中,用o.5~1mL水润湿,加5~7mL氢氟酸和o.5mL高氯酸,置于电热板上蒸发.近干时摇动铂坩埚以防溅失,待白色浓烟驱尽后取下放冷。加入20mL盐酸(1+1),温热至溶液橙清,取下放冷。转移到250mL容量瓶中.加5mL氯化锶溶液,用水稀释至标线,摇匀。此溶液B供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氧化镁、三氧化二铁、氧化锰、氧化钾和氧化钠用。
2) 硼酸锂熔融
称取约0.1试样m2,精确至0.0001g,置于铂坩埚中,加入0.4g硼酸锂,搅匀。用喷
灯在低温下熔融,逐渐升高温度至1 000℃使熔成玻璃体,取下放冷。在帕坩埚内放入一个搅拌子(塑料外壳),并将坩埚放入预先盛有150mL盐酸(1+lO)井加热至约45℃的200mL烧杯中,用磁力搅拌器搅拌溶解,待熔块全部溶解后取出坩埚及搅拌子,用水洗净,将溶液冷却至室温.移至250mL容量瓶中,加5mL氯化锶溶液,用水稀释至标线,摇匀.此溶液C供原于吸收光谱法测定氧化镁、三氧化二铁、氧化锰、氧化钾和氧化钠用。
3) 氧化镁的测定
从1)溶液B或2)溶液C中吸取一定量的溶液放入容量瓶中(试样溶液的分取量及容量
瓶的容积视氧化镁的含量而定),加入盐酸(1+1)及氯化锶溶液,使测定溶液中盐酸的浓度为
6%(V/V),锶浓度为1mg/mL。用水稀释至标线,摇匀.用原于吸收光谱仪,镁空心阴极灯,于285.2nm处在与测定溶液的吸光度,在工作曲线上查出氧化镁的浓度C1。
4)结果表示
氧化镁的质量百分数Xmgo按下式计算:
Xmgo= C1*V15 *10-3/m3*100= C1* V15*n*0.1/ m3
式中:Xmgo---氧化镁的质量百分数,%:
C1---测定溶液中氧化镁的浓度,mg/mL,
V15---测定溶液的体积,mL;
m3---1)m1或2)m2 中试料的质量,e:
n—-全部试样溶液与所分取试样溶液的体积比.
5)允许差
同一试验室的允许差为0.15%;
不同试验室的允许差为0.25%。
4、 烧失量
(1)、 方法提要:
试样在750℃±50℃的马弗炉中灼烧,驱除水分和二氧化碳,同时将存在的易氧化元素氧化。由硫化物的氧化引起的烧失量误差必须进行校正、而其他元素存在引起的误差一般可忽略不计。
(2)、 试验步骤:
称取约1g试样(m1),精确至0.001g,置于已灼烧恒量的瓷坩锅中,将盖斜置于坩埚上,放在马弗炉内从低温开始逐渐升高温度,在750℃±50℃灼烧15min,取出坩埚置于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称重。反复灼烧,直至恒重。
(3)、 烧失量的质量百分数XLO1按下式计算:
XLO1=(m1-m2)/m1*100
m1--------试料的质量,g
m2--------灼烧后试料的质量, g
XLO1--------烧失量的质量百分数,%
(4)、 允许差
同一个试验室允许差0.15%。
5、 三氧化硫
(1)、 称取约0.5g试样(m1) ,精确至0.0001g,置于300mL烧杯中,加入30~40mL水使其分散。加10mL盐酸(1+1),用平头玻璃棒压碎块状物,慢慢地加热溶液,直至矿粉分解完全。将溶液加热微沸5min。用中速滤纸过滤,用热水洗涤10~12次。调整滤液体积致200mL,煮沸,在搅拌下滴加10mL热的氯化钡溶液,继续煮沸数分钟,然后移至温热处静置4h或过夜(此时溶液的体积应保持在200mL)。用慢速滤纸过滤,用温水洗涤,直至无氯离子为止。
(2)、 将沉淀及滤纸一并移入已灼烧恒量的瓷坩埚中,灰化后在800℃的马弗炉内灼烧30min,取出坩埚置于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称量。反复灼烧,直至恒量。
(3)、 三氧化硫的质量百分数XSO3按下式计算:
XSO3=m2 * 0.343 / m1 * 100
m1------试料的质量,g
m2------灼烧后沉淀的质量,g
0.343--------硫酸钡对三氧化硫的换算系数
XSO3--------三氧化硫的质量百分数,%
(4)、 允许差
同一试验室的允许差为0.15%;
不同试验室的允许差为0.20%。
6、 流动度比
1 方法原理:
分别测定试验样品和对比样品的流动度,二者之比即为流动度比。
2 样品
1)对比样品:符合GB 175规定的42.5号硅酸盐水泥,当有争议时应用符合GB 175规定的PI型42.5R硅酸盐水泥进行。
2)试验样品:由对比水泥和矿渣粉按质量比l :1组
3 砂浆配比
砂浆种类
水泥(g)
矿渣粉(g)
中国ISO标准砂(g)
水(mL)
对比砂浆
450
/
1350
225
试验砂浆
225
225
4 流动度试验
按GB/T2419-94进行试验,分别测定试验样品和对比样品的流动度L、L0。
5 矿渣粉的流动度比按下式计算,计算结果取整数。
F=L/L0*100
式中:F---流动度比,%;
L---试验样品流动度,mm;
L0---对比样品流动度,mm。
7、 活性指数
1 方法原理:
分别测定试验样品和对比样品的抗压强度,两种样品同龄期的抗压强度之比即为活性指数
2 样品
1)对比样品:符合GB 175规定的42.5号硅酸盐水泥,当有争议时应用符合GB 175规定的PI型42.5R硅酸盐水泥进行。
2)试验样品:由对比水泥和矿渣粉按质量比l :1组
3 砂浆配比
砂浆种类
水泥(g)
矿渣粉(g)
中国ISO标准砂(g)
水(mL)
对比砂浆
450
/
1350
225
试验砂浆
225
225
4 砂浆搅拌
搅拌按GB/T17671进行。
5 抗压强度试验
按GB/T17671进行试验,分别测定试验样品7d、28d抗压强度疋R7、R28和对比样品7d、28d抗压强度R07、R028
6 结果计算
矿渣各龄期的活性指数按下式计算,计算结果取整数。
A7=R7/R07*100
式中:A7---7d活性指数,%;
R7 ---对比样品7d抗压强度,Mpa;
R07---试验样品7d抗压强度,Mpa。
A28=R28/R028*100
式中:A28---28d活性指数,%;
R28 ---对比样品28d抗压强度,Mpa;
R028---试验样品28d抗压强度,Mpa。
七、 试验后的处理
1. 试验结束后,应彻底清除搅拌叶及搅拌锅内外,机器表面应涂上防锈油。
2. 各仪器设备回复原位,同时做好场地的清洁工作。
八、 试验过程发生异常现象的处理
1. 检测结束,若发现检测结果与以往检测结果差距过大,应立即寻找原因,查找是否在检测前按照上述步骤进行了必要的检查和准备,检查所用耗材、检测用辅助物质(如水)等是否符合规范标准要求。
2. 若在检测过程中被测件工作异常,应检查检测前是否按照规范规定对被测件做了相应的准备,同时应按《公司事故处理办法》进行处理。
九、 试验过程发生意外事故的处理
1、 在试验过程中,如仪器设备出现故障时,应立即停机检查,有备用仪器可继续检验,如需修理的,修复后经计量鉴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2、 如在试验过程中发生停电停水等,有备用电源或水源,在不影响结果的情况下应立即继续试验。不然应从新开始试验。
3、 若在试验过程中发生仪器设备损坏,人员伤亡等重大事故,应按《公司事故处理办法》进行处理。
十、 检测过程及原始记录的规定
1. 检测过程应符合公司《检测工作程序》的要求。
2. 严格按照公司《检验原始记录的控制程序》的要求认真填写原始记录。
3. 检测数据的换算和表示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范对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定。
十一、 所采用的记录表式
1、《矿粉烧失量、三氧化硫检测记录》
2、《矿粉流动度比、活性指数检测记录》
3、《矿粉密度、比表面积检测记录》
4、《矿粉检测试验报告》
编 制:
审 批:
批 准:
批准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