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么让孩子成为一个爱劳动的人
(1)给孩子展现自己的舞台,不要用包办代替成为常态。
当孩子学着父母的模样整理物品时,家长担心孩子摔坏物品,总是拒绝孩子;
当孩子模仿父母的样子扫地时,家长总是觉得孩子碍手碍脚,让孩子到一边玩去;
当孩子想要尝试一下洗碗的滋味时,家长却告诉孩子这些交给我,你只负责搞好学习就行了;
当孩子想要自己洗袜子时,家长又说孩子不会洗,既会打湿衣服也浪费水,自己去看书。
包办代替成为常态化的情况下,孩子哪有施展自己本领的时候?孩子哪有亲自实践的机会?所以,想要孩子独立或者成为愿意做家务的人,家长就得学会放手。
当孩子学着父母整理物品时,我们可以耐心地告诉孩子应该轻拿轻放,有序归位;当孩子模仿父母的样子扫地时,我们要告诉孩子如何正确握住扫帚,又如何做到不遗漏每一个地方;当孩子想要尝试一下洗碗的滋味时,我们应该给孩子穿好围裙,给孩子做示范或者手把手地教孩子如何洗碗;当孩子想要自己洗袜子时,我们可以告诉孩子清洗的过程,让孩子在劳动中体味快乐……
(2)要有正确的过渡,不要一次性对孩子要求过高。
很多家长特别奇怪,他们前期从来没有花时间教孩子做家务,却在某一天突然大发雷霆责骂孩子什么事情都不会干。这个时候,家长看着委屈哭泣的孩子,自己的怒火更加旺盛,说出一些侮辱孩子的话语就再正常不过了。
美国心理学家简.尼尔森曾说:“如果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感到痛苦、艰难、失望、伤心,一定是因为方法错了。”
比如,有的家长从来不觉得孩子不会做家务是一件糟糕的事,平日里也没有培养孩子做家务的意识。但是某一天,突然发现同龄的孩子不仅会干家务,还干得特别好的时候,家长心中就会涌出一股羡慕的情感。于是乎,等到孩子因为其他事情惹怒自己的时候,家长就干脆一股脑把所有问题砸出来,对孩子各种诋毁。
一个压根就没有做过家务的孩子,你要求他必须立刻做到完美,现实吗?
所以,在把孩子培养成为家务小能手的过程中,作为家长的我们一定要有正确的过渡。这样才是有效的引导和教育,而不是让孩子承受辱骂和诋毁。
(3)学会鼓励孩子,用认可和爱激发孩子热爱劳动的思想。
昨晚,我们家里来了一位客人,是我爸爸表姐的女儿。她刚好送儿子去学校住读,回来的时候经过我们家就来串门了。
这是她第一次来我们家,我和她也好几年没有见面了,只是小时候寒暑假经常一起玩耍。我炒菜时,见她来端菜,我的女儿就赶紧去整理饭桌;没有任何人提醒的情况下,我的女儿就把饭碗和筷子摆放好了,并在碗里盛好饭;饭后,女儿主动收拾碗筷,把冷却的菜品放到冰箱里,把还要余温的汤端到厨房冷却……
她都惊呆了,连连夸我女儿听话、懂事。晚上,她回到家拍了几张自己儿子的卧室照片给我,床上乱七八糟,书桌凌乱不堪,地上插线板也是歪来倒去的。随后又感叹为何差距如此之大?
其实,孩子并不是不愿意做家务,只不过是缺乏家长的激励罢了。哪一个孩子不渴望父母温和的爱?哪一个孩子不希望得到父母的鼓励和认可?
若是我们能够常常鼓励孩子,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愿意加入到家务劳动中来。只要我们肯多一份认可,孩子自然就会以更高的要求约束自己,尽量做好,再向更好发展。
2. 孩子总是控制不住自己,交代好的话他也明白,转身就恢复原样了,怎么办
5岁左右孩子的自我控制力比较弱是普遍现象。家长要体察孩子的“苦衷”,或许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已经达标了,但从语言理解落实到行为操作需要身体各组织器官的协调工作,所以有时孩子看似答应了,但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回事,需要家长的理解、支持、帮助和行为指导。
二是用行为引导孩子。当对孩子发出语言指令后,他虽然已经明白家长的意思,但有时很难马上就行动起来。这时,家长可用行为引导孩子,帮助他提高控制力。当孩子按要求进行活动了,就撤回引导。比如,家里要来人了,爸爸要求女儿在客人来之前把地板上的玩具收拾好,而此时她正在看电视。
听到这个任务,女儿一面哭一面与爸爸争辩并继续看电视。爸爸走到她跟前,再次平静地要求她把玩具收拾好,然后拉着她到玩具散落的地方,手把手地引导,迫使她收拾玩具。他丝毫不理睬女儿的抱怨,但是当孩子服从要求、收拾玩具后,爸爸就撤回了行为引导。
女儿收拾整洁后,爸爸说了声“谢谢”并让她接着看电视。出现类似情况,爸爸妈妈应使用这个办法矫正,而不是反复责备孩子:“你为什么不收拾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