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养猪的方法
随着畜牧经济的快速发展,养猪技术的不断提高,养猪 饲养 管理的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新的饲养技术不断的替换已经过时的饲养技术。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猪的饲养管理技术,一起来看看。
猪的饲养管理技术
一、种公猪的饲养管理
种公猪饲养好坏,对其后代影响很大,一头公猪的后代要比一头母猪后代多得多。在一般情况下,一头公猪一年约生产400--600头后代。正好群众所说:“公猪好、好一坡、母猪好、好一窝”但要养好公猪,提高精液品质和配种能力,主要应抓住营养、运动和合理使用三个环节。种公猪体重超过40公斤以上时必需分开单独饲养,避免互相打斗,造成损失;种公猪一般要有专门的蛋白质、能量饲料,适当控制每天饲料喂量,保持正常体形,不宜太肥、太瘦,保证饮水,每日给予足够的运动。
1、喂料
以每头日喂2.0kg—2.5kg,饲料形态以湿拌为主,夏季日喂三次,冬季两次。配种期饲养标准为:每1kg配合饲料消化能为12.97MJ,粗蛋白质为17%,同时还要依膘情作适当调整,防止过肥垂腹或过瘦,保持种用体况。
2、定期检查精液质量
每月检查精液质量3次,,即检查精子的密度和活力。特别是后备公猪开始使用或成年公猪由非配种期转入配种期之前,都必须检查精液质量。如果实行人工授精的种公猪,每次采精都要检查精液质量。
3、合理使用公猪
新公猪初配月龄在9个半月,体重120kg以上,每周配1次;青年公猪每周配3次,成年公猪每周配5次。
4、运动
设立公猪运动场或跑道,每日驱赶公猪运动,上、下午各一次,每次30min。
5、配种辅助
从公猪放入配种栏的那一刻起,配种人员必须自始至终守在旁边,一旦开始爬跨立即给予帮助,用脚(腿)顶住弱的母猪,以防止交配过程中母猪承受不住而跌下。对待公猪要温和友善,有机会尽可能给公猪抚摩擦身、刷拭及洗澡。配种结束后返栏,应加强管理,防止公猪间发生咬斗。
6、防寒、防暑
种公猪最适宜温度为20℃左右,冬季猪舍要防寒保暖,夏季要防暑降温, 措施 有湿帘通风、洒水、洗澡、遮阴,有条件的可安装空调或电风扇。
7、加强闲置时期管理
在没有配种任务的空闲时期,要坚持按饲养标准规定的营养需要量进行饲养,增强种公猪体质,调节和恢复种公猪身体状况。
8、加强种公猪四肢病的预防
供给营养平衡的全价料,各种维生素、微量元素要充足,要适当提高钙质占饲料营养的比例,不宜饲喂蛋白质过高的饲料。
配种时应轻赶、慢赶,切忌粗暴;走道应平坦、干净;待配栏应干燥、不打滑。如果栏内较滑,可撒些木屑、稻草、麻袋等物,配种环境保持安静。
搞好种公猪的清洁卫生,定期对栏舍地面进行冲洗消毒。
二、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
断乳以后留作种用到初配以前的母猪,称为后备母猪。后备母猪必需具备相应品种的基本特征,乳头6-7对,均匀分布,乳头不能有凹陷或结疤。当小母猪接近性成熟时,乳头向外两侧突出最好;要有良好的母猪体形,体格要强健,尤其蹄要发育良好三个基本条件。
一般25~30公斤的后备猪不应限料。群饲时,每栏不应超过五头,饲料的槽位要足够,否则母猪必定会因抢食而打斗,猪群生长不整齐,造成部分猪偏肥或偏瘦。有条件的猪场可采用限喂栏饲养,体重达50公斤左右应适当控料,不宜使体膘太肥胖,体重达70公斤左右时注射细小病毒、乙型脑炎疫苗(15天后再重复注射一次),并注意观察母猪发情表现。限饲的后备母猪 ,往往在6~7月龄,体重达70~75公斤左右有发情的现象。因此必须细心观察每头后备母猪是否有发情的征兆(如发情母猪阴部会肿胀发红、食欲减少、烦燥不安。如不能断定是否真正发情,可将公猪赶入母猪栏内,已发情的母猪一般愿意与公猪接近),这时须将母猪首次发情的年、月、日详细记录下来以计算出下一次的发情时实施配种。
后备母猪体重达85~90公斤时,开始第一次配种效果最好。在配种前十天,特别是体质较低弱且健康状况欠佳的母猪,应补充维生素ADE。母猪的配种,尽量选择在早上、傍晚或天气凉爽时,配种12小时再重复配一次。配种后21天未见母猪再发情,则将母猪转入妊娠饲养。
三、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
妊娠期饲养管理的任务是:保证胎儿在母体内得到正常发育,防止流产;每窝都能生产大量健壮、生命力强,初生重大的仔猪,保持母猪有中上的体况。
1、日粮
妊娠前期(从配种至妊娠80天)采用限制饲喂,一般冬季日粮2.2kg左右,夏季日粮2kg左右,保持中等体况。如果过瘦、体弱的妊娠母猪,应适当增加喂料量。妊娠后期(从妊娠80天到产仔前3天)应增加饲喂量,一般冬季日粮为2.5kg—3.0kg,夏季日喂量为2.3kg—2.5kg。
2、禁喂发霉、变质、冰冻、带有毒性和强烈刺激性饲料,以免导致流产。.
3、妊娠后期应单栏饲养,避免互相打架或践踏,发生流产。
4、猪舍和猪体保持清洁卫生。分娩前应将产房彻底消毒。
5、饲养员要态度温和,对妊娠母猪做到不追赶、不鞭打、不惊吓、不洗冷水浴,保持安静环境,做好冬春防寒保暖和夏季防暑降温工作。如遇炎热夏季分娩,可适当提早进入产房,以减少热应急。
四、母猪分娩的管理
1、产前管理
⑴检查母猪有无分娩迹象,此项工作在每天一上班时进行。发现有临产征兆母猪,用0.1%的新洁尔灭液洗净母猪的阴户和乳房。
⑵在高温季节,母猪容易发生产房综合症,要求产前一周的母猪肌注鱼肝油。
2、助产
⑴发现母猪有难产迹象时给予人工助产。助产前用肥皂和消毒水洗干净母猪的阴户和后臀。
⑵助产人员应消毒双手涂上润滑剂,五指并拢缓慢探入阴道,手深入不必超过骨盆。抓住小猪慢慢拉出,注意母猪每次用力时顺势拉出。
⑶小猪出来后发现假死应及时救助,没有呼吸但心脏还在跳动的仔猪,可以提起两后腿,轻轻拍打两侧肋骨以刺激起呼吸,直至仔猪发出咳嗽声。
3、接产
⑴仔猪出生后首先用干净柔软的毛巾擦干净口腔和鼻腔的粘液,然后擦干全身。
⑵断脐带。先把脐带中的血液向仔猪腹部挤压,在距仔猪腹部8cm—160cm处涂上碘酒,用线结扎。
4、产后管理
把母猪后躯擦拭干净,取走胎衣。为预防母猪发生子宫炎及乳房炎,肌肉注射80—160万单位青霉素。母猪产后十分疲劳,不想吃食,尤其后备母猪,应立即用5%葡萄糖注射液加鱼腥草加维生素C加复合维生素B使其乳房丰满分泌大量乳汁,防止乳房的萎缩及减少弱仔。
五、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
1、哺乳母猪的饲养
分娩后2—3天内,应给予稀料,饲料不能喂得过多,应逐渐增加,每天0.5kg—1kg,分3—4次喂给;5—7天可达到饲养标准规定量,断奶前7—10天一般母猪日喂料量4kg—5kg,高产母猪日喂料量还要适当增加,日喂4次。但到断奶前2—3天,要把日喂饲料量逐日减下来,可减到2.5kg。断奶当天不喂料,断奶后2—3天内恢复日喂量3kg左右。
2、哺乳母猪的管理
要保持良好的环境条件,粪便及时清扫,栏舍要干燥清洁,并经常用消毒液进行拖擦地板;舍内温度应保持22℃--25℃,夏季舍温控制在33℃以下;为了减少夏季母猪便秘,了在饲料中加入0.75%泻盐(硫酸镁);要保证供给清洁的水,最好在产房安装自动供水装置;要使母猪乳房、乳头不萎缩,应使每个乳头都得到仔猪吸吮,特别是头胎的母猪,避免失去泌乳功能。
六、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
1、哺乳仔猪的饲养
⑴吃好初乳。从仔猪出生到6日龄内。
⑵补料。 从7日龄的仔猪开始调教补料,饲料要保证新鲜可口,易消化、适口性好、少量多餐。
⑶补水。一般小猪出生后3天开使补给清洁的水。
⑷补铁。 仔猪出生后2—4天必须补铁,每头肌注100mg—150mg铁制剂,或在1000kg饲料中拌入100g—400g硫酸亚铁。
2、哺乳仔猪的管理
⑴固定乳头
按体重大小、强弱的仔猪适当调整,让弱小的仔猪吃到中、前乳头,强壮仔猪吃到最后的乳头。
⑵给一日龄仔猪断脐、剪牙、断尾、打耳号;非种用小公猪去势。
⑶仔猪出生后2—3天注射疫苗免疫。
⑷保温。 把仔猪放入保温箱内,1—3日龄为30℃--32℃,4—7日龄为28℃--30℃。
⑸实行一次性断奶,并栏时将相邻的两窝猪并在一起。
⑹断奶时先赶走母猪,让仔猪在原圈饲养3—5天,然后用车小心运到保育舍。
⑺有计划地安排每周断奶数量,调剂生产。
六、仔猪的饲养管理
1、仔猪的饲养,继续饲喂乳猪料至55日龄时,逐步转为饲喂小猪料。
2、仔猪的管理
⑴做好接收断奶仔猪的转栏工作。接收前要切实做好栏舍清洗、消毒工作。接收断奶仔猪要进行分栏。刚转入新栏时,撒饲料于地板上让其玩耍,对个别弱小的仔猪可移至小栏饲养,并予以继续保温。
⑵刚转入仔猪栏一周内尽量不要冲洗,保持干燥,训练仔猪定点排泄粪便。冬春季要加强保温,及时清扫粪便。
⑶做好预防工作,减少仔猪腹泻。
⑷驱除体内外寄生虫。
七、外购仔猪的饲养管理
在本区域猪苗不足时,必须选择在健康、无病区、有优良品种的地方(饲养场)购买猪苗。应挑选符合品种要求、健壮、无异常、大小适中的仔猪。或猪吃太饱,过称后至少2小时后方可装车运输。装车时应小心轻柔,不宜装太挤,车箱要尽量分小格或用竹箩等工具分装。运输过程中不宜急转弯、急刹车。每隔2小时应停车检查一次,预防猪挤压、扭伤、窒息。应有防署或防冻的措施。并适当给水,水中添加多种维生素。
猪栏事先全面清洗干净。用2--3%烧碱水泼酒消毒。隔5天后,再用消互药喷洒消毒,才能进猪饲养,仔猪到场卸车宜小心,切忌粗暴驱赶。按猪大小分群,每栏不超过20头为宜。新进猪养当天只提供清水和少量饲料中添加金霉素或土霉素,维持2--3天。调教猪群,使猪只养成定点吃喝拉排的习惯。猪舍应有防署保暖措施。做好猪瘟、肺疫、仔猪付伤寒等疫病的免疫工作。
进猪8--10天应驱虫一次。每日饲喂2餐。让猪只自由采食,如猪太小,增加饲喂餐数。饲养过程中尽量减少并栏。若需并栏时,要先给猪喷水,以防猪群打架应激而损伤。每7天应消毒一次,外有疫情增加消毒次数,每月一次大扫除。每天打扫,喂食时应观察猪只状态,对不食或精神状态不好的,应及时查找原因,及时处理。无饲养价值的,应及时淘汰。
猪的饲养管理要点
一、公猪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一)在饲养公猪时,必须时刻注意它的营养状况,使其保持不肥不瘦。过肥的公猪整天睡觉,性欲低下,过瘦则营养不良,没有性欲。
(二)猪体应保持清洁卫生。每天可刷拭一次猪体。并要求每天在运动场地运动2小时左右。此外,种公猪应单圈饲养,减少外界干扰,保持良好的性欲。
(三)种公猪的饲养应以精料为主,粗、青饲料搭配,饲料种类要求3种以上搭配。配种旺季应加喂豆类、鸡蛋等蛋白质饲料,以提高配种能力和精液品质。
二、空怀母猪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基本要求是保证母猪身体健康、按期发情,消除不孕因素,及时配种,提高受胎率。配种前母猪的膘情达到6—7成为宜,太瘦或太肥的母猪对受胎都不利。经产母猪由于哺乳,体况消瘦,应在配种前20—30天实行“短期优饲”,使其恢复体力。
三、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1、身体健康和无遗传疾患。后备猪应是生长发育正常,精神活泼,健康无病,并来自无任何遗传疾患的家系。猪的遗传病有多种,常见的有疝气、隐睾、偏睾、乳头排列不整齐、瞎乳头等。遗传疾病影响生产性能的发挥,给生产管理带来不便,严重的造成死亡。
2、体形外貌的选择。后备猪体形外貌应具有品种特征。例如,毛色、耳型、头型、背腰长短、体驱宽窄、四肢粗细高矮等均要符合品种要求。如长白猪毛色纯白,耳大且前倾,头小嘴长,体驱细长,后驱丰满,四肢细高,给人清秀的感觉。
3、繁殖性能的选择。繁殖性能是种猪非常重要的性状,后备猪应来自繁殖力高的家系,并有良好的外生殖器官。
4、生长和育肥性状选择。后备猪的生长育肥性状或者和其同窝猪的育肥性状都是挑选后备猪的依据,包括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等方面
四、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1、配种后18~24天以及39~45天认真做好妊娠诊断,及时检测出复发情或未受孕的母猪。
2、配种初期的母猪应少受刺激,避免热应激,不得鞭打、追赶母猪。
3、适当运动,在妊娠的第一个月为了恢复母猪体力。重点是保证营养供给,使用猪充分休息,少运动。一个月后应使妊娠母猪每天自由运动2~3小时,以增强体质并接受充足的阳光,妊娠后期应适当减少运动,临产前5~7天停止运动。
4、疾病治疗时,应避免使用易引起流产的药物。
5、注意防暑降温和防寒保温,注意防病和猪体卫生,并要避免因机械损伤造成流产。
6、母猪产前1周进入已消毒过的产房,准备好接产用品,接好红外保温灯。
7、进产房后,根据哺乳母猪膘情,逐渐减少饲喂量,膘情较差的可少减料或不减料。
8、注意观察母猪的临床每1次征兆:产前1周外阴红肿,尾根两侧下陷,产前1天左右乳头能挤出奶水。
9、产前6~8小时地方品种叼草做窝;引进品种用嘴拱地或用前足扒在地面,精神不安。来回走动,排粪排尿频繁。
10、分娩过程中有专人看守,整个分娩过程为14小时,一般5~25分钟产出1头仔猪,胎衣排出后立即清除,防止母猪因吃胎衣后吃仔猪。对于难产,应肌肉注射催产素20~30单位,同时注射强心针,如果半小时后还未产出仔猪,需要人工助产,消毒手臂后伸入产道,掏出大的胎位不正的仔猪,如产道过窄,应请兽医做剖腹产。
五、仔猪饲养管理
(一)哺乳仔猪
1、抓好乳食,过好初生关。一是要做好接生,防止仔猪被压死、冻死或难产而死,降低仔猪出生死亡率。二是要在出生24小时内剪犬齿和尾巴,防止咬伤母猪乳头、咬尾和互相咬架,影响哺乳和猪的安全。三是要固定乳头,吃好初乳。初乳中蛋白质含量高,维生素丰富,又含有免疫抗体和镁盐等。初乳除将母体的抗体传递给仔猪,增强仔猪抵抗力外,还具有轻泻性,促进胎粪排泄,初乳中的各种营养物质在仔猪的小肠内几乎全被吸收,有利于仔猪生长。初生仔猪开始吃奶时,往往争抢乳头,为了使同窝猪生长均匀和健壮,应在仔猪生后2~3天内由人工扶助采取扶弱抑强的办法,让仔猪吸吮固定的乳头,即尽量把弱小仔猪固定在前几对乳头。四是要抓好防冻、防压、防病。母猪在冬春季节分娩造成仔猪死亡的原因主要是冻死或被母猪压死,因此加强护理,做好保温、防压、十分重要。五是要做好防病。主要是预防仔猪黄、白痢,多见于产后3~5日龄和15~20日龄。防治黄、白痢,一般可采取链霉素、庆大霉素、氟哌酸等药品。
2、抓开食、过好补料关。一是补铁、防贫血。仔猪出生时体内贮存的铁约50毫克,每天生长需7毫克,而仔猪每日从母乳中仅能获得1毫克,如果得不到补充,一般10日龄前仔猪就会因缺铁而出现食欲减退,被毛蓬乱,生长停滞和发生白痢甚至发生死亡。一般在仔猪出生后3天内每头注射100~200毫克铁剂。二是补硒。仔猪出生3天内和断奶时,分别给每头仔猪注射0.1%亚硒酸钠溶液0.5~1.0ml,防止僵猪和断奶后患水肿病、白肌病。补硒可和补铁同时进行,注射铁硒合剂。三是水的补充。仔猪生长迅速,代谢旺盛需要水量较多,因此从3~5日龄起要补充饮水。据试验,用含盐酸0.8%的水给3~20日龄的仔猪饮用(20日龄后改用清水),有补胃液分泌不全,消化胃蛋白酶的功效,可提高仔猪断奶体重。四是及时补料。一般在7日龄开始补料, 方法 是在干燥清洁的木板上放少许料,待开始采食后换放料槽中。开始补料时,一定要按“少喂勤添”的原则,每日饲喂4~6次。及时补料的目的是促进仔猪胃肠道发育,解除仔猪牙床发痒,降低断奶后吃料的应激。
3、抓旺食,过好断奶关。母猪的泌乳量在分娩后21天达到高峰,此后逐渐下降,而乳猪所需要的营养是不断增加的,21天后母乳无法满足乳猪的营养需要,所以必须尽可能多地让乳猪采食全价配合饲料。乳猪料要求营养高且易消化。
(二)断奶仔猪
1、断奶时间一般为35日龄断奶,最迟不超过45日龄,体重达4—5公斤以上时断奶最适宜,哺乳期延长会影响母猪的年产窝数和育成仔猪头数。
2、哺乳仔猪生长发育最快,所需营养物质的要求也较高,为此在有条件时尽量喂适当(每头仔猪5公斤)的仔猪全价饲料,如正大饲料或希望饲料。
3、仔猪初断奶常会感到口渴,应多饮清洁卫生的水。更应保持一定的(20℃左右)室内温度,经常保持舍内清洁卫生和空气畅通.
六、猪的快速育肥技术要点
(一)种 即做到品种选择,要做到“母猪本地品种化,公猪引进良种化,仔猪杂种化”的“三化”养猪体系,应以互助大耳朵猪或杂种一代作母猪,应用外地引进的良种公猪长白、约克夏等作父本,生产出的杂种仔猪作为商品仔猪。不能用杂种公猪配种。
(二)料 尽可能做到饲料的种类多样化和营养全面而丰富,以精料为主,精、粗、青三结合,改变有啥喂啥的单一饲料为麸皮、麻渣、洋芋、蚕豆等多样混合饲料,并加入添加剂及微量元素,仔猪期内应适当加喂正大料或希望料。
(三)病 就是对猪病的预防治疗,一是传染病,每年春秋两季必须给猪打上预防针,仔猪断奶后及时进行补针,二是感冒、拉稀等病应及时治疗,三是寄生虫病,应对猪定期进行驱虫健胃。
(四)养 就是饲养管理的办法,做到“四改一适时”。具体做法:①改吊架子肥育法为直线育肥法,②改熟喂为生喂③改稀喂为干湿喂④改自由采食为定时、定量、定次数⑤改一日两餐为一日四餐。一适时:即适时出栏。据测定:猪在10—60公斤阶段,日增重随体重增加而上升,60—100公斤,日增重停滞在一定水平上,体重超过100公斤时,日增重开始下降,而饲料消耗则越多,因此,肥育猪体重应在80—100公斤,出栏效益最佳。
(五)圈 近年来,大力推广暖棚养猪,大大改善了猪舍的环境,使冬春期间猪舍内夜间温度达到0—6℃,白天升到10度以上,与敞圈相比,在同等饲养条件下,育肥,经济效益明显。而且暖棚养猪干净卫生,便于饲喂,而且因封闭饲养,减少疾病传播,可大大提高养猪效益。猪圈建设、应选择干燥通风、向阳的地点,具体间数应按养猪规模大小而定,单圈面积深5米、宽2米、人走廊1.20米,猪舍实用面积3.8米×2米、后墙1.7米、前墙1.2米,脊高2.5米,前坡与水平面夹角不小于30度。
养猪的方法相关 文章 :
1. 养猪快速育肥的方法
2. 冬季养猪管理方法
3. 养猪的方法
4. 各类猪的养殖方法介绍
5. 小规模养猪场饲养管理方法
6. 养猪的前景怎样
㈡ 养猪设备,养猪设备有哪些,哪些养猪设备比较有用
养猪所需设备有很多,主要的设备有供料供水设备、清粪设备、采光温控设备、通风设备、产床、培育床、免疫消毒设备等等。
七、其他设备
猪场还有一些配套设备:背膘测定仪、怀孕探测仪、活动电子秤、模型猪、耳号钳及电子识别耳牌、断尾钳。仔猪转运车,以及用于猪舍消毒的火焰消毒器、兽医工具等。
㈢ 泥鳅鱼养殖技术
泥鳅白天喜钻入水底腐泥中,晚上出来觅食,以昆虫、小甲壳动物、扁螺、蚯蚓、水草和藻类为天然食物,更喜欢腐殖质。其养殖技术措施如下:
1、鳅池条件。 泥鳅以单养为好,应选择向阳近水、家宅附近便于管理的地方建池。池的面积以100平方米左右为宜,池的深度80 厘米,池壁泥土应夯实,有条件的可用水泥抹光或用厚质塑料薄膜围造。进出水口以铁丝网拦挡,防止泥鳅逃跑。池沿要设泻水口,防暴雨时池水高涨漫过平面而逃鳅。由于泥鳅有逆水上游的习性,鳅池的四周沿口要高于池外地面,千万不要让地面水直接流入池内。池底应有面积为4 平方米、深为50厘米的土坑作为鱼溜(在排水口下设1个,池内均匀排布3-4个),以利泥鳅在水温过高时避暑。池内铺放厚约15厘米的肥沃河泥或富含有机质的黏土,池水深度春秋为30厘米,夏季为40厘米。
池内应种些水生植物,以利泥鳅生活(如套种慈菇,还可增加收入)。当夏季池中杂草太多时,应予清除。池内还可放养一些藻类或浮萍,以补充泥鳅的植物性饲料。
2、培育肥泥肥水。放鳅前20-30天,每100平方米用石灰3公斤消毒后施足基肥,每100平方米施干质鸡粪30 公斤,均匀撒在池内,或用大量猪、牛、羊粪肥集中堆放在鱼溜内,让其发酵腐化。以后视水质肥瘦适当施肥。水的透明度以20厘米、水层不见池底泥土为宜。
3、放养规格。选用3厘米以上的泥鳅作种苗,每100平方米放养15-30公斤。如以市场上收购来的小泥鳅作种苗,以每100平方米放养25-35公斤为宜。如有流水条件或有较高饲养管理水平,可适当多放一些种苗
4、投喂饲料。 泥鳅是杂食性鱼类,除施肥外,还应投喂一定的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平时应定时定量定位投喂豆渣、麦麸、米糠、豆饼等精饲料。泥鳅的食欲与水温有关,20℃以下,应以植物性饲料为主(约占70%-80%);20-25℃时,动、植物性饲料各半;25--30℃时,动物性饲料应占60%--70%。动物性食料可喂蝇蛆、蚕蛹、蚯蚓、螺蚌及屠宰场下脚料等。每天投喂一般为鳅总体重的8%,水温高时,可增至12%-15%。投喂时间可在下午一次投入,也可分早晚两次投喂,以次日晨不见剩食或略见剩食为度。夏末初秋,应注意高蛋白饲料的配比,促使泥鳅快长速肥。
5、日常管理。 勤换水,保持良好的水质;勤检查堤坝,堵漏洞,保水位,防逃鳅;经常使用有机肥,保持活爽的肥水;防止鸭、黄鳝、蛇等进入池内伤害泥鳅;夏季在鱼溜上搭棚遮阳,冬季浅水或排水过冬。
6、适时捕捉。 捕捉时可用竹笼诱捕,也可排干池水掘泥捕捉。捕捉时应注意捕大留小,保存繁殖鳅种,以利来年再生产。泥鳅一般放养150-180天,通过强化饲养,体重可增至鳅种的8--10倍,其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方法2:
在有水源而不宜造池的情况下,可用木箱养殖泥鳅,具体方法是:
一、木箱制作:木箱规格1×1×1.5米,容量为1.5立方米。一侧或两侧设直径3—4厘米的注、排水口,并安装网目为2毫米的金属网。箱底填人粪肥,汲土(一层稻草一层泥土),最上层为泥土,箱内水深保持在30—50厘米左右。木箱放在向阳流水处,水可以从一只孔流进,另一只孔排出。还可几只箱联在一起,搞联箱生产。
二、放养密度:每箱可放长3厘米以上的鳅种1—1.5公斤。
三、饲养管理:泥鳅为杂食性鱼类,木箱流水养殖泥鳅,食料以人工投饵为主。饵料有鱼粉、动物内脏、猪血粉、蚕蛹粉等动物性饵料,以及米糠、豆饼、麦麸、酱糟、菜籽饼等植物性饵料。配合饵料由50%小麦粉、20%豆饼粉、10%米糠粉、10%鱼粉或蚕蛹粉、7%血粉、3%酵母粉组成,加水捏成软团状。投饵量为箱内泥鳅体重的1%—2%。要根据季节和温度来进行调整动、植物性饵料比例和投喂量,水温在20℃以下时,植物性饵料应占总量的60%—70%,水温在28℃—23℃时,植物性饵料应占30%—40%。每天投喂2次,上午7—8时投喂全天饵料量的70%,下午1—2时投喂30%。水温在15℃时泥鳅开食,随着温度升高投饵量要逐渐增加。水温高于30℃或低于10℃时,应当少投或停投。
四、鳅病防治:为预防鳅病发生,须用生石灰、漂白粉等定期消毒箱体。一旦发现肠炎病,可在10公斤饵料中投入20克痢特灵,每日投喂2次,连喂3—5天。如发现赤鳍病,应立即用0.2/10000浓度的痢特灵药浴24小时。或用0.04%(药物占鱼体重的比例)的呋喃奈斯拌入饵料连喂3天。如发现寄生虫病,可用0.7ppm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联箱遍洒,可防治车轮虫和舌杯虫病。
五、注意事项:在下雨时要防止箱水外溢,导致泥鳅逃出,还要防止农药、化肥污染水进入箱内。
繁殖:
泥鳅属底栖小型经济鱼类,在二龄时性成熟,开始产卵。成熟的雌鳅肚大腹圆,胸鳍圆滑,个体大于雄鳅。泥鳅的生殖期一般在4~8月份,5月下旬到6月下旬,水温25℃左右时,是产卵盛期。泥鳅分批产卵。用做繁殖的亲鱼,要选择体色正常、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的,雌鳅最好选取体长15厘米以上、体重30克以上腹部膨大的个体,雄鳅可以略小。个体大的雌鳅怀卵量大,雄鳅精液多,繁育的鱼苗质量好,生长快。
泥鳅的自然繁殖方法简便。开春后,修整好鱼池,用生石灰消毒,然后注入新水,待池水药性消失后,将亲鱼按雌雄比1:2的比例放入池中,每平方米面积放300克左右。当池水温度上升到20℃左右时,就要在池中放置用棕片、柳树须根或水草等做的鱼巢,放置鱼巢后要经常检查并清洗上面的污泥沉积物,以免泥鳅产卵时影响卵粒的粘附效果。泥鳅喜在雷雨天或水温突然上升的天气产卵。产卵多在清晨开始,至上午10时左右结束,产卵过程需20~30分钟。产卵时亲鱼追逐激烈,高峰时雄鳅以身缠绕雌鳅前腹部位,完成产卵受精过程。产卵后,要及时取出粘有卵粒的鱼巢另池孵化。以防亲鱼吞吃卵粒。同时补放新鱼巢,让未产卵的亲鱼继续产卵。产卵池要防止蛇、蛙、鼠等危害。
泥鳅的人工繁殖方法与家鱼相同,使用的催产剂种类与剂量按每条雌鳅计,分别为:鲤鱼垂体0.5~1个,或青蛙垂体2~3个,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00~150国际单位,或者类似物(LRH-A)5~10微克。雄鳅剂量减半。溶剂注射量为0.1~1.2毫升,采用1毫升的注射器和4号针头注射。注射部位为腹部线,胸鳍腹鳍之间,也可背肌注射。因泥鳅喜钻动,注射时可用湿纱布包着(露出注射部位)。注射后放入产卵池中,此后的工作与自然繁殖相同。水温20℃~25℃,经10~15小时就会发情产卵。
若采取人工授精,可将已注射催产剂的雌雄泥鳅分别暂养于小池或网箱中,水温18℃~25℃时,经10~15小时,轻压雌鳅腹部有卵粒流出,即可采用干法进行人工授精,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均与家鱼相同。卵粒人工授精后随即上巢。方法是:取清水一桶,将鱼巢平铺桶底,然后一人轻轻抖动鱼巢,同时搅动水体,另一人徐徐将卵粒倒入桶中,使卵粒均匀上巢。上巢后再转入到孵化池中孵化。
泥鳅的受精卵在水温 20℃~30 ℃范围内都能正常孵化,一般2天左右可孵出鱼苗。用小容器静水,勤换水(每天两次)孵化效果最好,每升水放孵400~600粒为宜。孵化时要避免震荡。孵化中可用0.1ppm的孔雀石绿溶液进行消毒,以防寄生水霉。
刚孵出的鳅苗不能自由活动,因头部附着在鱼巢或其他物体上,以卵黄为营养。在池中孵化的鱼苗一般留原池培育,水深保持在20~30厘米,每平方米密度以500~1500尾为宜,密度过大时应取出部分鱼苗另池培育。
鳅苗孵出3天开始摄食。 此时应投喂煮熟研碎的蛋黄或鱼粉悬浮液,一日数次,投喂量以1小时内吃完为限。过2~3天改投水蚤、轮虫、捣碎的丝蚯蚓或蚕蛹等。经10天左右的培育,鱼苗长到1厘米时即可转入到鱼种池中饲养;密度小的可留池培育,过一月左右鱼苗长到3厘米上下时再转入到鱼种池,也可直接放入稻田、池塘或坑函中进行成鱼饲养。
鱼种池面积以30~50平方米为宜,放种前要清池消毒,并施基肥培育饵料生物。放种量为每平方米30克(800~1000尾)左右。 鱼种下池后半月内投喂粉末状的配合饲料,每天投饲两次,投量为鱼种重量的3%~5%。夏季鱼池水浅水温高,要随时注意水质变化,勤换新水。当鱼种长到10厘米左右,进入成鱼饲养阶段。